|
励志感悟 》 小故事悟人生 》
第14節:藉口篇(5)
俞慧霞 Yu Huixia
有很多願意在雕刻事業上有所成就的年輕人經常來嚮他討教成功的方法。一位年輕人神色黯然地來到雕刻大師跟前,他說自己不可能會成功,但是忍不住還是要來雕刻大師這裏,希望能得到一些成功的經驗。
雕刻大師問年輕人:“為什麽你認為自己不可能成功?”
年輕人回答:“因為我在這方面沒有太大天分,而且也沒有錢購買上好的雕刻器具,更沒有背景深厚的家庭和朋友推薦我的作品,再說我現在所處的時代實在是壓力太大,競爭太過激烈了。”
年輕人一口氣說了一大堆理由,雕刻大師沒有接他的話,而是突然問:“你喜歡哪個季節?”
年輕人仍是一臉愁苦地說:“春天花朵盛開的時候,我就會花粉過敏,實在是太苦惱;夏天太熱,讓人感到透不過氣;秋天萬木凋零,秋風瑟瑟,心中總有一腔愁緒;鼕天最糟,冷得根本無法忍受。”說完這些,年輕人迷惑地望着雕刻大師,問道:“我想嚮您學習成功的經驗,您為什麽要對我說這些呢?”
雕刻大師反問他:“你以為我是靠什麽成功的?”
年輕人想了想,雕刻大師確實沒有錢、沒有很好的家庭背景,而且經歷坎坷,於是他說:“您有天分,您在雕刻方面的天分一定是出衆的。”
雕刻大師帶年輕人來到後院的一個櫃子,取出其中的幾件作品讓年輕人看,那是一些什麽樣的作品啊,雕刻技藝十分笨拙,整個作品簡直慘不忍睹。“這些作品就是我在鑽研雕刻半年以後完成的作品”,雕刻大師看着一臉驚訝的年輕人說。
雕刻大師又拿出剛剛雕刻的一枝花朵對年輕人說:“如果想讓自己的生命多姿多彩,那就要付出全部努力,用心雕刻生命的花朵。如果你不用心雕刻,它就永遠是一塊沒有用的石頭。”
“沒有任何人或事物能夠阻止你成功,除了你自己。”這是年輕人擡頭間看到的雕刻大師傢裏的一幅字。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為什麽人們會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呢?因為一些人不願意努力付出,衹是處心積慮地從生活中尋找不利於自己的因素,目的僅僅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失敗是情有可原的,後來他們果真失敗了。而他們卻帶着種種藉口和理由微笑着肯定自己的判斷。
8.暴君總會有施暴的藉口
秦始皇一生聰明至極,雖然殘暴但是卻成就了大一統的局面,對於我國歷史的發展具有不可估量的意義。他封自己為始皇帝,可是沒想到秦王朝卻二世而亡,有人說秦二世是個傻子,所以一代統一大業在他手中而亡。人們說秦二世傻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指鹿為馬”便是一個絶好的例子。然而有不同觀點的史學家卻認為,“指鹿為馬”不僅不能證明秦二世的傻,反而卻證明了他的聰明。
秦二世一生縱情吃喝享樂,絲毫不顧百姓死活。如其他昏君一樣,秦二世尤其喜歡臣子們的奉迎拍馬。姦臣趙高是一個奉承君王的高手,所以秦二世對他寵愛有加。可是朝堂之上並非全是奉迎拍馬之輩,許多忠臣屢次勸諫君王不要沉迷玩樂,要以朝政為重。這些忠臣的做法自然與秦二世的追求大相違背,所以趙高便想方設法要除掉這些忠臣。結果,機會很快就來了。
當趙高指着苑林中的梅花鹿偏偏說是馬時,一些臣子便站出來反對,可是趙高卻瞪着眼睛非說是馬不可,於是一些膽小怕事者退縮了,也唯唯諾諾地跟着說是馬;但仍然有一些臣子站出來說“明明是鹿,為何說是馬”,不料秦二世也說是馬,誰敢說皇帝錯而自己對呢,於是又有一些人閉口不言;最後衹剩下一兩個忠肝義膽之士仍然堅持那苑林中的動物是鹿無疑。結果他們因為“顛倒是非,目無君上”而被處死。趙高除掉了仕途對手,秦二世則落了個耳根清淨,那些堅持真理的人卻在一個荒唐的藉口下死於非命。
如果真有人要蓄意與你過不去,那麽你自認為的所有合理的辯解都沒有用。要想擺脫這種處心積慮的威脅與傷害,你衹有尋找別的途徑,而不是把時間和精力花在與對方辯駁上。
9.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一隻小羊正在河邊喝水,看到從上遊走來一隻老狼。這衹老狼惡狠狠地盯着小羊,並且厲聲責怪小羊弄髒了它的水。老狼對小羊說:“既然你讓我不能好好地喝上幹幹淨淨的水,那我就衹能把你吃掉了。”面對老狼的責難,小羊可憐兮兮地回答:“你在上遊,我在下遊,我怎麽會弄髒你的水呢?”
老狼有些尷尬,於是又說:“我聽狐狸說,去年夏天你曾經在背後說我的壞話,我本不想理睬,可是這次既然遇到了你,我就絶不會輕易饒了你。”說着一雙尖銳的利爪就要撲嚮小羊。小羊躲開老狼的爪牙,怯生生地說:“我去年夏天還沒有出生呢,怎麽會在背後說你的壞話呢?”
聽到小羊的辯解,老狼一邊轉動着姦詐的眼珠,一邊厲聲說道:“那就是你的爸爸或媽媽在說我的壞話,既然找不到它們,那就找你來算這筆賬。”說着惡狠狠地撲嚮小羊,再不容小羊說一句話。無辜的小羊就這樣成了惡狼的腹中餐。
小羊的確是無辜的,可是臨死的時候它也沒弄明白:無論它如何辯解都沒有用,惡狼既然想要吃它,又何愁找不到藉口呢?正所謂“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動物界的弱肉強食如此,人類社會又何嘗不是這樣呢?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武漢大學出版社 |
|
|
第1節:故事與人生 | 第2節:細節篇(1) | 第3節:細節篇(2) | 第4節:細節篇(3) | 第5節:細節篇(4) | 第6節:細節篇(5) | 第7節:細節篇(6) | 第8節:細節篇(7) | 第9節:細節篇(8) | 第10節:藉口篇(1) | 第11節:藉口篇(2) | 第12節:藉口篇(3) | 第13節:藉口篇(4) | 第14節:藉口篇(5) | 第15節:人脈篇(1) | 第16節:人脈篇(2) | 第17節:人脈篇(3) | 第18節:人脈篇(4) | 第19節:人脈篇(5) | 第20節:人脈篇(6) | 第21節:人脈篇(7) | 第22節:人脈篇(8) | 第23節:人脈篇(9) | 第24節:習慣篇(1)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