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记 大清朝一代英主:原来康熙 Great Qing Dynasty generation British Lord: The original Kangxi   》 进取台湾(2)      张研 Zhang Yan

  施琅赴任前,康熙特在内廷召见,又于瀛台赐宴,殷切嘱咐:
  “平海之议,惟汝予同,愿劳力无替朕命。”“尔至地方当与文武各官同心协力,以靖海疆……尔当相机进取,以付朕委托至意。”
  翌年,因指挥意见分歧,施琅首次进军受挫。康熙当机立断,以“若以一人领兵进剿可
  得行其志,两人同往则未免彼此掣肘,不便于行事”,“施琅相机自行进剿极为合宜”,特准施琅“独立肩任,直入海岛”的请求,将指挥权完全交给了他,而令福建总督姚启圣负责粮饷。
  施琅不负康熙所望,经过一年的准备,于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四日,率战舰三百余艘,水师二万余人进军澎湖。时值台风盛季,海战“最忌”,施琅却“出不意,攻无备”,劈波斩浪,直驶澎湖。十六日,两军交战。施琅身先士卒,左目被火器所伤;先锋蓝理率队冲入敌方舰阵,击沉焚毁敌舰三艘,又与施琅合力发炮,击毁敌舰一艘,自己亦被敌方炮火击中腹部,拖肠大战。十七日,施琅回师休整五天,“严申军令,查定功罪,赏罚官兵”,并重新进行了兵力部署。二十二日,两军决战。施琅分兵各五十艘战舰,于东西两侧牵制敌军,亲率主攻舰队大鸟船五十六艘居中,分为八队,每队七艘,各作三叠;后续舰队八十余艘,紧跟其后。此时“南风大发,波涛汹涌,诸船扬帆而进,风利舟快,瞬息飞腾,据其上流,乘势奋击,以一当十”。战斗自早七时持续到下午四时,“炮火矢石交攻有如雨点。烟焰蔽天,咫尺莫辨”,清军水师焚毁击沉敌舰二百余艘,击毙将军以下军官三百余员,歼灭敌军一万二千余人,“尸浮满海”,一举攻占了澎湖列岛。郑军主力尽失,无力再战,“台湾兵民闻风俱各解体”,郑氏集团被迫请降。
  捷报飞传京师,康熙欣喜之余,即派侍郎苏拜赶赴福建,宣慰全体官兵;诏令福建地方官员“速为料理” 施琅攻台所需一切,“不拘何项钱粮,尽见在者,准其动用,毋至贻误”。同时,传达招抚旨意:“若不许其投诚,则彼或窜处外国,又生事端,不若抚之为善。”“更念以兵力攻取台湾,则将士劳瘁,人民伤残,特下谕旨招降。倘其来归,即令登岸,善为安插,务俾得所,勿使余众仍留原地。”
  八月十四日,施琅率军至台受降。十八日,郑氏剃发,施琅当众宣读康熙赦诏:
  尔等果能悔过投诚,倾心向化,率所属为官军民人等悉行登岸,将尔等从前抗违之罪,尽行赦免,仍从优叙录,加恩安插,务令得所。煌煌谕旨,炳如日月,朕不食言。
  施琅不负康熙所望。施琅之被起用,体现了康熙宽广的龙的胸怀。施琅之用事,从他深刻体察康熙意旨出发,亦体现了康熙宽广的龙的胸怀。施琅早年随郑芝龙降清,父弟子侄均为郑氏所杀,郑氏比之为伍子胥,以为日后灭楚鞭尸之祸,俱在施琅。然而施琅非但未行报复,反亲赴郑成功之庙行告祭之礼,护送郑氏君臣登岸,赏赐并妥善安置投诚人员,严禁官军扰民。又宣布“蠲三年徭税差役”,“今岁应纳租谷十分酌减其四”。台湾欢声动地,万民安堵。
  施琅次子施世纶乃清朝著名清官,小说《施公案》比之为宋朝包拯、明朝海瑞,此是后话。
  台湾既平,康熙陛前发生了新的激烈争论。
  部分大臣以台湾乃“海外丸泥,不足为中国加广”,主张“迁其人,弃其地”,将台湾居民迁回内陆,仅留澎湖作为东南屏障。
  原来力主平台的大学士李光地一改初衷,也反对戍守台湾。他的理由是,“重洋之险,守则必设重戍”,设重戍一则加重内地人民负担,弹丸之地,得不偿失;二则必“固业”守将之子孙,“一旦濒海有警,隐然有夜郎自大之势”,会出现新的分裂割据局面。他竟荒谬地认为,不如“乘国威远播,畀其地与‘红毛’(按:荷兰侵略者),而令世守输贡,似犹永逸长安之道”。
  天朝大国、老迈之龙的观点。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目录引子 人中龙凤血与火的碰撞(1)血与火的碰撞(2)错位与正位(1)错位与正位(2)
错位与正位(3)错位与正位(4)错位与正位(5)错位与正位(6)错位与正位(7)错位与正位(8)
进取台湾(1)进取台湾(2)进取台湾(3)凤之锐气(1)凤之锐气(2)龙的气魄(1)
龙的气魄(2)龙的气魄(3)龙的气魄(4)龙的气魄(5)亲征准噶尔(1)亲征准噶尔(2)
第   I   [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