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类 大唐西域記   》 捲十一二十三國      唐玄奘 Tang Xuanzang

  ○僧伽羅國
  僧伽羅國周七千餘裏,國大都城周四十餘裏。土地沃壤,氣序溫暑,稼穡時播,花果具繁。人戶殷盛,傢産富饒。其形卑黑,其性獷烈。好學尚德,崇善勤福。
  一、執師子傳說
  此國本寶渚也,多有珍寶,棲止鬼神。其後南印度有一國王,女娉鄰國,吉日送歸,路逢師子,侍衛之徒棄女逃難,女在輿中,心甘喪命。時師子王負女而去,入深山,處幽𠔌,捕鹿采果,以時資給。既積歲月,遂孕男女,形貌同人,性種畜也。男漸長大,力格猛獸。年方弱冠,人智斯發,請其母曰:“我何謂乎?父則野獸,母乃是人,既非族類,如何配偶?”母乃述昔事以告其子。子曰:“人畜殊途,宜速逃逝。”母曰:“我先已逃,不能自濟。”其子於後逐師子父,登山逾嶺,察其遊止,可以逃難。伺父去已,遂擔負母妹,下趨人裏。母曰:“宜各慎密,勿說事源,人或知聞,輕鄙我等。”於是至父本國,國非傢族,宗祀已滅。投寄邑人,人謂之曰:“爾曹何國人也?”曰:“我本此國,流離異域,子母相攜,來歸故裏。”人皆哀愍,更共資給。其師子王還無所見,追戀男女,憤恚既發,便出山𠔌,往來村邑,咆哮震吼,暴害人物,殘毒生類,邑人輒出,遂取而殺。擊鼓吹貝,負弩持矛,群從成旅,然後免害。其王懼仁化之不洽也,乃縱獵者,期於擒獲。王躬率四兵,衆以萬計,掩薄林藪,彌跨山𠔌。師子震吼,人畜闢易。既不擒獲,尋復招募,其有擒執師子除國患者,當酬重賞,式旌茂績。其子聞王之令,乃謂母曰:“饑寒已甚,宜可應募,或有所得,以相撫育。”母曰:“言不可若是!彼雖畜也,猶謂父焉,豈以艱辛,而興逆害?”子曰:“人畜異類,禮義安在?既以違阻,此心何冀?”乃袖小刀,出應招募。是時千衆萬騎,雲屯霧合,師子踞在林中,人莫敢近。子即其前,父遂馴伏,於是乎親愛忘怒,乃剚刃於腹中,尚懷慈愛,猶無忿毒,乃至刳腹,含苦而死。王曰:“斯何人哉,若此之異地?”誘之以福利,震之以威禍,然後具陳始末,備述情事。王曰:“逆哉!父而尚害,況非親乎?畜種難馴,兇情易動。除民之害,其功大矣;斷父之命,其心逆矣。重賞以酬其功,遠放以誅其逆,則國典不虧,王言不罰”於是裝二大船,多儲糧糗。母留在國,周給賞功,子女各從一舟,隨波飄蕩。其男船泛海至此寶渚,見豐珍玉,便於中止。其後商人采寶,復至渚中,乃殺其商主,留其子女。如是繁息,子孫衆多,遂立君臣,以位上下,建都築邑,據有疆域。以其先祖擒執師子,因舉元功,而為國號。其女船者,泛至波剌斯西,神鬼所魅,産育群女,故今西大女國是也。故師子國人形貌卑黑,方頤大顙,情性獷烈,安忍鴆毒,斯亦猛獸遺種。故其人多勇劍斯一說也。
  二、僧伽羅傳說
  佛法所記,則曰:昔此寶洲大鐵城中,五百羅剎女之所居也。城樓之上竪二高幢,表吉兇之相,有吉事吉幢動,有兇事兇幢動。恆伺商人至寶洲者,便變為美女,持香花,奏音樂,出迎慰問,誘入鐵城,樂燕會已,而置鐵牢中,漸取食之。時贍部洲有大商主僧伽者,其子字僧伽羅。父既年老,代知傢務,與五百商人入海采寶,風波飄蕩,遇至寶洲。時羅剎女望吉幢動,便賫香花,鼓奏音樂,相攜迎候,誘入鐵城。商主於是對羅剎女王歡娛樂會,自餘商侶,各相配合,彌歷歲時,皆生一子。諸羅剎女情疏故人,欲幽之鐵牢,更伺商侶。時僧伽羅夜感惡夢,知非吉祥,竊求歸路,遇至鐵牢,乃聞悲號之聲。遂升高樹,問曰:“誰相拘縶,而此怨傷?”曰:“爾不知耶?城中諸女,並是羅剎,昔誘我曹入城娛樂。君既將至,幽牢我曹,漸充所食,今已太半,君等不久亦遭此禍。”僧伽羅曰:“當圖何計,可免危難?”對曰:“我聞海濱有一天馬,至誠祈請,必相濟渡。”僧伽羅聞已,竊告商侶,共往海濱,專精求救。是時天馬來告人曰:“爾輩各執我毛鬛,不回顧者,我濟汝曹,越海免難,至贍部洲,吉達鄉國。”諸商人奉指告,專一無貳,執其髦鬛。天馬乃騰驤雲路,越濟海岸。諸羅剎女忽覺夫逃,遂相告語,異其所去,各攜稚子凌虛往來。知諸商人將出海濱,遂相召命,飛行遠訪。嘗未逾時,遇諸商侶,悲喜俱至,涕淚交流,各掩泣而言曰:“我惟感遇,幸會良人,室傢有慶,恩愛已久,而今遠棄,妻子孤遺,悠悠此心,誰其能忍?幸願留顧,相與還城。”商人之心未肯回慮,諸羅剎女策說無功,遂縱妖媚,備行嬌惑。商侶愛戀,情難堪忍,心疑去留,身皆退墮。羅剎諸女更相拜賀,與彼商人攜持而去。僧伽羅者,智慧深固,心無滯纍,得越大海,免斯危難。時羅剎女王空還鐵城,諸女謂曰:“汝無智略,為夫所棄,既寡藝能,宜勿居此。”時羅剎女王持所生子,飛至僧伽羅前,縱極媚惑,誘請令還。僧伽羅口誦神咒,手揮利劍,叱而告曰:“汝是羅剎,我乃是人,人鬼異路,非其匹合。若苦相逼,當斷汝命。”羅剎女知誘惑之不遂也,凌虛而去,至僧伽羅傢,謂其父僧伽曰:“我是某國王女,僧伽娶我為妻,生一子矣,賫持寶貨,來還鄉國。泛海遭風,舟楫漂沒,惟我子母及僧伽羅,僅而獲濟。山川道阻,凍餒艱辛,一言忤意,遂見棄遺,詈言不遜,駡為羅剎。歸則傢國遼遠,止則孤遺羈旅。進退無依,敢陳情事。”僧伽曰:“誠如所言,宜時即入室。”居未久,僧伽羅至。父謂之曰:“何重財寶,而輕妻子?”僧伽羅曰:“此羅剎女也。”則以先事具白父母,而親宗戚屬鹹事驅逐。時羅剎女遂以訴王,王欲罪僧伽羅。僧伽羅曰:“羅剎之女,情多妖惑。”王以為不誠也,而情悅其淑美,謂僧伽羅曰:“必棄此女,今留後宮。”僧伽羅曰:“恐為災禍。斯既羅剎,食唯血肉。”王不聽僧伽羅之言,遂納為妻。其後夜分,飛還寶渚,召餘五百羅剎鬼女共至王宮,以毒咒術殘害宮中,凡諸人畜,食肉飲血,持其餘屍,還歸寶渚。旦日群臣朝集,王門閉而不開,候聽久之,不聞人語。於是排其戶,闢其門,相從趨講,遂至宮庭,闃其無人,惟有骸骨。群官僚佐相顧失圖,悲號慟哭,莫測禍源。僧伽羅具告始末,臣庶信然,禍自招矣。於是國輔、老臣、群官、宿將,歷問明德,推據崇高,鹹仰僧伽羅之福智也,乃相議曰:“夫君人者,豈苟且哉?先資福智,次體明哲,非福智無以享寶位,非明哲何以理機務?僧伽羅者,斯其人矣。夢察禍機,感應天馬,忠以諫主,智足謀身。歷運在茲,惟新成詠。”衆庶樂推,尊立為王。僧伽羅辭不獲免,允執其中,恭揖群官,遂即王位。於是沿革前弊,表式賢良。乃下令曰:“吾先商侶在羅剎國,死生莫測,善惡不分。今將救難,宜整兵甲,拯危恤患,國之福也;收珍藏寶,國之利也。”於是治兵,浮海而往。時鐵城上兇幢遂動,諸羅剎女睹而惶怖,便縱妖媚,出迎誘誑。王素知其詐,令諸兵士口誦神咒,身奮武威。諸羅剎女蹎墜退敗,或逃隱孤島,或瀋溺洪流。於是毀鐵城,破鐵牢,救得商人,多獲珍寶。招募黎庶,遷居寶洲,建都築邑,遂有國焉。因以王名而為國號。僧伽羅者,即釋迦如來本生之事也。
  三、佛教二部
  僧伽羅國先時惟宗淫祀。佛去世後第一百年,無憂王弟摩醯因陁羅捨離欲愛,志求聖果,得六神通,具八解脫,足步虛空,來遊此國,弘宣正法,流佈遺教。自茲已降,風俗淳信。伽藍數百所,僧徒二萬餘人,遵行大乘上座部法。佛教至後二百餘年,各擅專門,分成二部:一曰摩訶毗訶羅住部,斥大乘,習小教。二曰阿跋耶祇釐住部,學兼二乘,弘演三藏。僧徒乃戒行貞潔,定慧凝明,儀範可師,濟濟如也。
  四、佛牙精捨
  王宮側有佛牙精捨,高數百尺,瑩以珍珠,飾之奇寶。精捨上建表柱,置鉢曇摩羅伽大寶,寶光赫奕聯暉,照曜晝夜,遠望爛若明星。王以佛牙日三灌洗,香水香末,或濯或焚,務極珍奇,式修供養。
  五、俯首佛像傳說
  佛牙精捨側有小精捨,亦以衆寶而為瑩飾。中有金佛像,此國先王等身而鑄,肉髻則貴寶飾焉。其後有盜,伺欲竊取,而重門周檻,衛守清切。盜乃鑿通孔道,入精捨而穴之,遂欲取寶,像漸高遠。其盜既不果求,退而嘆曰:“如來在昔修菩薩行,起廣大心,發弘誓願,上自身命,下至國城,悲愍四生,周給一切。今者,如何遺像吝寶?靜言於此,不明昔行。”佛乃俯首而授寶焉。是盜得已,尋持貨賣,人或見者,鹹謂之曰:“此寶乃先王金佛像頂髻寶也,爾從何獲,來此鬻賣?”遂擒以白王。王問所從得,盜曰:“佛自與我,我非盜也。”王以為不誠,命使觀驗,像猶俯首。王睹聖靈,信心淳固,不罪其人,重贖其寶,莊嚴像髻,重置頂焉。像因俯首,以至於今。
  六、齋僧及采寶
  王宮側建大廚,日營萬八千僧食。食時既至,僧徒持鉢受饌,既得食已,各還其居。自佛教流被,建斯供養,子孫承統,繼業至今。十數年來,國中政亂,未有定主,乃廢斯業。
  國濱海隅,地産珍寶,王親祠祭,神呈奇貨。都人士子,往來求采,稱其福報,所獲不同。隨得珠璣,賦稅有科。
  七、迦山與那羅稽羅洲
  國東南隅有(勒鄧反。)迦山,岩𠔌幽峻,神鬼遊捨,在昔如來於此說《迦經》。(舊曰楞伽經,訛也。)
  國南浮海數千裏,至那羅稽羅洲。洲人卑小,長餘三尺,人身鳥喙。既無𠔌稼,唯食椰子。
  那羅稽羅洲西浮海數千裏,孤島東崖有石佛像,高百餘尺,東面坐,以月愛珠為肉髻。月將回照,水即懸流,滂霈崖嶺,臨註谿壑。時有商侶,遭風飄浪,隨波泛濫,遂至孤島。海鹹不可以飲,渴乏者久之。是時月十五日也,像頂流水,衆皆獲濟。以為至誠所感,靈聖拯之,於即留停,遂經數日。每月隱高岩,其水不流。時商主曰:“未必為濟我曹而流水也。嘗聞月愛珠月光照即水流註耳,將非佛像頂上有此寶耶?”遂登崖而視之,乃以月愛珠為像肉髻。當見其人,說其始末。
  國西浮海數千裏,至大寶洲,無人居止,唯神棲宅。靜夜遙望,光燭山水。商人往之者多矣,鹹無所得。
  自達羅毗荼國北入林野中,歷孤城,過小邑,兇人結黨,作害羈旅。行二千餘裏,至恭建那補羅國。(南印度境。)
  ○恭建那補羅國
  恭建那補羅國周五千餘裏,國大都城周三十餘裏。土地膏腴,稼穡滋盛。氣序溫暑,風俗躁烈。形貌黧黑,情性獷暴。好學業,尚德藝。伽藍百餘所,僧徒萬餘人,大小二乘兼功綜習。天祠數百,異道雜居。
  一、王城附近諸遺跡
  王宮城側有大伽藍,僧徒三百餘人,實唯俊彥也。伽藍大精捨高百餘尺,中有一切義成太子寶冠,高減二尺,飾以寶珍,盛以寶函。每至齋日,出置高座,香花供養,時放光明。
  城側大伽藍中有精捨,高五十餘尺,中有刻檀慈氏菩薩像,高十餘尺。或至齋日,神光照燭,是聞二百億羅漢之所造也。
  城北不遠有多羅樹林,周三十餘裏,其葉長廣,其色光潤,諸國書寫,莫不采用。林中有窣堵波,是過去四佛坐及經行遺跡之所。其側則有聞二百億羅漢遺身捨利窣堵波也。
  城東不遠有窣堵波,基已傾陷,餘高三丈。聞諸先志曰:“此中有如來捨利,或至齋日,時燭靈光。在昔如來於此說法,現神通力,度諸群生。
  城西南不遠有窣堵波,高百餘尺,無憂王之所建也。是聞二百億羅漢於此現大神通,化度衆生。旁有伽藍,唯餘基趾,是彼羅漢之所建也。
  從此西北入大林野,猛獸暴害,群盜兇殘。行二千四五百裏,至摩訶剌侘國。(南印度境。)
  ○摩訶剌侘國
  摩訶剌侘國周六千餘裏,國大都城西臨大河,周三十餘裏。土地沃壤,稼穡殷盛。氣序溫暑,風俗淳質。其形偉大,其性傲逸,有恩必報,有怨必復。人或凌辱,殉命以讎,窘急投分,忘身以濟。將復怨也,必先告之,各披堅甲,然後爭鋒。臨陣逐北,不殺已降。兵將失利,無所刑罰,賜之女服,感激自死。國養勇士,有數百人,每將决戰,飲酒酣醉,一人摧鋒,萬夫挫銳。遇人肆害,國刑不加,每出遊行,擊鼓前導。復飼暴象,凡數百頭,將欲陣戰,亦先飲酒,群馳蹈踐,前無堅敵。其王恃此人象,輕陵鄰國。王,剎帝利種也,名補羅稽捨,謀猷弘遠,仁慈廣被,臣下事之,盡其忠矣。今戒日大王東徵西伐,遠賓邇肅,惟此國人獨不臣伏。屢率五印度甲兵,及募召諸國烈將,躬往討伐,猶未剋勝。其兵也如此,其俗也如彼。人知好學,邪正兼崇。伽藍百餘所,僧徒五千餘人,大小二乘兼功綜習。天祠百所,異道甚多。
  一、附近諸跡
  大城內外五窣堵波,並過去四佛坐及經行遺跡之所,無憂王建也。自餘石磚諸窣堵波,其數甚多,難用備舉。
  城南不遠有故伽藍,中有觀自在菩薩石像,靈鑒潛被,願求多果。
  二、阿折羅伽藍及石窟
  國東境有大山,疊嶺連嶂,重巒絶巘。爰有伽藍,基於幽𠔌,高堂邃宇,疏崖枕峰,重閣層臺,背岩面壑,阿折羅(唐言所行。)阿羅漢所建。羅漢,西印度人也,其母既終,觀生何趣,見於此國受女人身。羅漢遂來至此,將欲導化,隨機攝受。入裏乞食,至母生傢,女子持食來施,乳便流汁,親屬既見,以為不祥。羅漢說本因緣,女子便證聖果。羅漢感生育之恩,懷業緣之致,將酬厚德,建此伽藍。
  伽藍大精捨高百餘尺,中有石佛像,高七十餘尺,上有石蓋七重,虛懸無綴,蓋間相去各三尺餘。聞諸先志曰:斯乃羅漢願力之所持也。或曰神通之力,或曰藥術之功。考厥實錄,未詳其緻。精捨四周雕鏤石壁,作如來在昔修菩薩行諸因地事。證聖果之禎祥,入寂滅之靈運,巨細無遺,備盡鎸鏤。伽藍門外南北左右,各一石象。聞之土俗曰:此象時大聲吼,地為震動。昔陳那菩薩多止此伽藍。
  自此西行千餘裏,渡耐襪陁河,至跋祿羯呫(昌葉反。)婆國。(南印度境。)
  ○跋祿羯呫婆國
  跋祿羯呫婆國周二千四五百裏,國大都城周二十餘裏。土地鹹鹵,草木稀疏。煮海為????,利海為業。氣序暑熱,回風飆起。土俗澆薄,人性詭詐,不知學藝,邪正兼信。伽藍十餘所,僧徒二百餘人,習學大乘上座部法。天祠十餘所,異道雜居。
  從此西北行二千餘裏,至摩臘婆國。(即南羅羅國,南印度境。)
  ○摩臘婆國
  摩臘婆國周六千餘裏,國大都城周三十餘裏,據莫訶河東南。土地膏腴,稼穡殷盛,草木榮茂,花果繁實,特宜宿麥,多食餅麨。人性善順,大抵聰敏,言辭雅亮,學藝優深。五印度境,兩國重學,西南摩臘婆國,東北摩揭陁國,貴德尚仁,明敏強學。而此國也,邪正雜信。伽藍數百所,僧徒二百餘人,習學小乘正量部法。天祠數百,異道寔衆,多是塗灰之侶也。
  一、戒日王遺事
  國志曰:六十年前,王號屍羅阿迭多,(唐言戒日。)機慧高明,才學贍敏,愛育四生,敬崇三寶。始自誕靈,洎乎沒齒,貌無瞋色,手不害生。象馬飲水,漉而後飼,恐傷水性也。其仁慈如此。在位五十餘年,野獸狎人,舉國黎庶鹹不殺害。居宮之側建立精捨,窮諸工巧,備盡莊嚴,中作七佛世尊之像。每歲恆設無遮大會,招集四方僧徒,修施四事供養,或以三衣道具,或以七寶珍奇。奕世相承,美業無替。
  二、賢愛破邪論故事
  大城西北二十餘裏,至婆羅門邑,旁有陷坑,秋夏淫滯,彌淹旬日,雖納衆流,而無積水。其旁又建小窣堵波。聞諸先志曰:昔者大慢婆羅門生身陷入地獄之處。昔此邑中,有婆羅門,生知博物,學冠時彥,內外典籍,究極幽微,歷數玄文,若視諸掌,風範清高,令聞遐被。王甚珍敬,國人宗重。門人千數,味道欽風。每自言曰:“吾為世出,述聖導凡,先賢後哲,無與我比。彼大自在天、婆藪天、那羅延天、佛世尊者,人皆風靡,祖述其道,莫不圖形,競修祗敬。我今德逾於彼,名擅於時,不有所異,其何以顯?”遂用赤旃檀刻作大自在天、婆藪天、那羅延天、佛世尊等像,為座四足,凡有所至,負以自隨。其慢傲也如此。時西印度有苾芻跋陁羅縷支。(唐言賢愛。)妙極因明,深窮異論,道風淳粹,戒香鬱烈,少欲知足,無求於物,聞而嘆曰:“惜哉!時無人矣。令彼愚夫,敢行兇德。”於是荷錫遠遊,來至此國,以其宿心,具白於王。王見弊眼,心未之敬,然高其志,強為之禮。遂設論座,告婆羅門。婆羅門聞而笑曰:“彼何人斯,敢懷此志?”命其徒屬,來就論場,數百千衆,前後侍聽。賢愛服弊故衣,敷草而坐。彼婆羅門踞所持座,非斥正法,敷述邪宗。苾芻清辯若流,循環往復,婆羅門久而謝屈。王乃謂曰:“久濫虛名,罔上惑衆,先典有記,論負當戮。”欲以爐鐵,令其坐上。婆羅門窘迫,乃歸命求救。賢愛愍之,乃請王曰:“大王仁化遠洽,頌聲載途,當布慈育,勿行殘酷,恕其不逮,唯所去就。”王令乘驢,巡告城邑。婆羅門恥其戮辱,發憤歐血。苾芻聞已,往慰之曰:“爾學苞內外,聲聞遐邇,榮辱之事,進退當明。夫名者,何實乎?”婆羅門憤恚,深詈苾芻,謗毀大乘,輕衊先聖。言聲未靜,地便拆裂,生身墜陷,遺跡斯在。
  自此西南入海交,西北行二千四五百裏,至阿吒釐國。(南印度境。)
  ○阿吒釐國
  阿吒釐國周六千餘裏,國大都城周二十餘裏。居人殷盛,珍寶盈積,稼穡雖備,興販為業。土地沙鹵,花果稀少。出鬍椒樹,樹葉若蜀椒也。出薫陸香樹,樹葉若棠梨也。氣序熱,多風埃。人性澆薄,貴財賤德。文字語言,儀形法則,大同摩臘婆國。多不信福,縱有信者,宗事天神。祠館十餘所,異道雜居。
  從摩臘婆國西北行三百裏,至契吒國。(南印度境。)
  ○契吒國
  契吒國周三千餘裏,國大都城周二十餘裏。人戶殷盛,傢室富饒。無大君長,役屬摩臘婆國,風土物産,遂同其俗。伽藍十餘所,僧徒千餘人,大小二乘,兼功習學。天祠數十,外道衆多。
  從此北行千餘裏,至伐臘毗國。(即北羅羅國,南印度境。)
  ○伐臘毗國
  伐臘毗國周六千餘裏,國大都城周三十餘裏。土地所産,氣序所宜,風俗人性,同摩臘婆國。居人殷盛,傢室富饒,積財百億者乃有百餘室矣。遠方奇貨,多聚其國。伽藍百餘所,僧徒六千餘人,多學小乘正量部法。天祠數百,異道寔多。
  一、附近遺跡
  如來在世,屢遊此國,故無憂王於佛所止,皆樹旌表,建窣堵波。過去三佛坐及經行說法之處,遺跡相間。
  二、常睿王崇佛
  今王,剎帝利種也,即昔摩臘婆國屍羅阿迭多王之侄,今羯若鞠闍國屍羅阿迭多王之子婿,號杜魯婆跋吒。(唐言常睿。)情性躁急,智謀淺近,然而淳信三寶,歲設大會七日,以殊珍上味,供養僧衆。三衣醫藥之價,七寶奇貴之珍,既以總施,倍價酬贖。貴德尚賢,尊道重學,遠方高僧,特加禮敬。
  三、阿折羅伽藍
  去城不遠,有大伽藍,阿折羅阿羅漢之所建立,德慧、堅慧菩薩之所遊止,於中製論,並盛流佈。
  自此西北行七百餘裏,至阿難陁補羅國。(西印度境。)
  ○阿難陁補羅國
  阿難陁補羅國周二千餘裏,國大都城周二十餘裏。人戶殷盛,傢室富饒。無大君長,役屬摩臘婆國。土宜氣序,文字法則,遂亦同焉。伽藍十餘所,僧徒減千人,習學小乘正量部法。天祠數十,異道雜居。
  從伐臘毗國西行五百餘裏,至蘇剌侘國。(西印度境。)
  ○蘇剌侘國
  蘇剌侘國周四千餘裏,國大都城周三十餘裏,西據莫醯河。居人殷盛,傢産富饒。役屬伐臘毗國。地土鹹鹵,花果稀少。寒暑雖均,風飄不靜。土俗澆薄,人性輕躁。不好學藝,邪正兼信。伽藍五十餘所,僧徒三千餘人,多學大乘上座部法。天祠百餘所,異道雜居。國當西海之路,人皆資海之利,興販為業,貿遷有無。
  去城不遠,有鬱鄯多山。頂有伽藍,房宇廊廡,多疏崖嶺。林樹鬱茂,泉流交境,聖賢之所遊止,靈仙之所集往。
  從伐臘毗國北行千八裏餘裏,至瞿折羅國。(西印度境。)
  ○瞿折羅國
  瞿折羅國周五千餘裏,國大都城號毗羅摩羅,周三十餘裏。土宜風俗,同蘇剌侘國。居人殷盛,傢産富饒。多事外道,少信佛法。伽藍一所,僧百餘人,習學小乘法教說一切有部。天祠數十,異道雜居。王,剎帝利種也,年在弱冠,智勇高遠,深信佛法,高尚異能。
  從此東南行二千八百餘裏,至鄔闍衍那國。(南印度境。)
  ○鄔闍衍那國
  鄔闍衍那國周六千餘裏,國大都城周三十餘裏。土宜風俗,同蘇剌侘國。居人殷盛,傢室富饒。伽藍數十所,多以圮壞,存者三五。僧徒三百餘人,大小二乘,兼功習學。天祠數十,異道雜居。王,婆羅門種也,博覽邪書,不信正法。
  去城不遠有窣堵波,無憂王作地獄之處。
  從此東北行千餘裏,至擲枳陁國。(南印度境。)
  ○擲枳陁國
  擲枳陁國周四千餘裏,國大都城周十五六裏。土稱沃壤,稼穡滋植,宜菽麥,多花果。氣序調暢,人性善順。多信外道,少敬佛法。伽藍數十,少有僧徒。天祠十餘所,外道千餘人。王,婆羅門種也,篤信三寶,尊重有德,諸方博達之士,多集此國。
  從此北行九百餘裏,至摩醯濕伐羅補羅國。(中印度境。)
  ○摩醯濕伐羅補羅國
  摩醯濕伐羅補羅國周三千餘裏,國大都城周二十餘裏。土宜風俗,同鄔闍衍那國。宗敬外道,不信佛法。天祠數十,多是塗灰之侶。王,婆羅門種也,不甚敬信佛法。
  從此還至瞿折羅國,復北行荒野險磧,經千九百餘裏,渡信度大河,至信度國。(西印度境。)
  ○信度國
  信度國周七千餘裏,國大都城號毗苫婆補羅,周三十餘裏。宜𠔌稼,豐宿麥,出金、銀、鍮石,宜牛、羊、橐駞、騾畜之屬。橐駝卑小,唯有一峰。多出赤????,色如赤石,白????、黑????及白石????等,異域遠方以之為藥。人性剛烈而質直,數鬥諍,多誹讟。學不好博,深信佛法。伽藍數百所,僧徒萬餘人,並學小乘正量部法,大抵懈怠,性行弊穢。其有精勤賢善之徒,獨處閑寂,遠跡山林,夙夜匪懈,多證聖果。天祠三十餘所,異道雜居。王,戍陁羅種也,性淳質,敬佛法。如來在昔頗遊此國,故無憂王於聖跡處建窣堵波數十所。烏波毱多大阿羅漢屢遊此國,演法開導,所止之處,皆旌遺跡,或建僧伽藍,或樹窣堵波,往往間起,可略而言。
  一、法服俗行戶
  信度河側千餘裏陂澤間,有數百千戶,於此宅居,其性剛烈,唯殺是務。牧牛自活,無所係命。若男若女,無貴無賤,剃須發,服袈裟,像類苾芻而行俗事,專執小見,非斥大乘。聞諸先志曰:昔此地民庶安忍,但事兇殘。時有羅漢憫其顛墜,為化彼故,乘虛而來,現大神通,示希有事,令衆信受,漸導言教。諸人敬悅,願奉指誨。羅漢知衆心順,為授三歸,息其兇暴,悉斷生殺,剃發染衣,恭行法教。年代浸遠,世易時移,守善既虧,餘風不殄,雖服法衣,嘗無戒善。子孫奕世,習以成俗。
  從此東行九百餘裏,渡信度河東岸,至茂羅三部盧國。(西印度境。)
  ○茂羅三部盧國
  茂羅三部盧國周四千餘裏,國大都城周三十餘裏。居人殷盛,傢室富繞。役屬磔迦國。土田良沃,氣序調順。風俗質直,好學尚德。多事天神,少信佛法。伽藍十餘所,多已圮壞,少有僧徒,學無專習。天祠八所,異道雜居。
  一、日天祠
  有日天祠,莊嚴甚麗。其日天像鑄以黃金,飾以奇寶。靈鑒幽通,神功潛被,女樂遞奏,明炬繼日,香花供養,初無廢絶。五印度國諸王豪族,莫不於此捨施珍寶,建立福捨,以飲食醫藥給濟貧玻諸國之人來此求願,常有千數。天祠四周,池沼花林,甚可遊賞。
  從此東北行七百餘裏,至鉢伐多國。(北印度境。)
  ○鉢伐多國
  鉢伐多國周五千餘裏,國大都城周二十餘裏。居人殷盛,役屬磔迦國。多旱稻,宜宿麥。氣序調適,風俗質直,人性躁急,言含鄙辭。學藝深博,邪正雜信。伽藍十餘所,僧徒千餘人。大小二乘,兼功習學。四窣堵波,無憂王之所建也。天祠二十,異道雜居。
  一、城側大伽藍
  城側有大伽藍,僧徒百餘人,並學大乘教。即是昔慎那弗呾羅(唐言最勝子。)論師子此製《瑜伽師地釋論》,亦是賢愛論師、德光論師本出傢處。此大伽藍為天火所燒,摧殘荒圮。
  從信度國西南行千五六百裏,至阿點婆翅羅國。(西印度境。)
  ○阿點婆翅羅國
  阿點婆翅羅國周五千餘裏,國大都城號朅濕伐羅,周三十餘裏。僻在西境,臨信度河,鄰大海濱。屋宇莊嚴,多有珍寶。近無君長,統屬信度國。地下濕,土斥鹵,穢草荒茂,疇壟少墾,𠔌稼雖備,宿麥特豐。氣序微寒,風飆勁烈。宜牛、羊、橐駝、騾畜之類。人性暴急,不好習學。語言微異中印度。其俗淳質,敬崇三寶。伽藍八十餘所,僧徒五千餘人,多學小乘正量部法。天祠十所,多是塗灰外道之所居止。
  一、大自在天祠及佛遺跡
  城中有大自在天祠,祠宇雕飾,天像靈鑒,塗灰外道遊捨其中。
  在昔如來頗遊此國,說法度人,導凡利俗,故無憂王於聖跡外建六窣堵波焉。
  從此西行減二千裏,至狼揭羅國。(西印度境。)
  ○狼揭羅國
  狼揭羅國東西南北各數千裏,國大都城周三十餘裏,號窣菟黎濕伐羅。土地沃潤,稼穡滋盛。氣序風俗,同阿點婆翅羅國。居人殷盛,多諸珍寶。臨大海濱,入西女國之路也。無大君長,據川自立,不相承命,役屬波剌斯國。文字大同印度,語言少異。邪正兼信。伽藍百餘所,僧徒六千餘人,大小二乘兼功習學。天祠數百所,塗灰外道,其徒極衆。城中有大自在天祠,莊嚴壯麗,塗灰外道之所宗事。
  自此西北至波剌斯國。(雖非印度之國,路次附見。舊曰波斯,略也。)
  ○波剌斯國
  波剌斯國周數萬裏,國大都城號蘇剌薩儻那,周四十餘裏。川土既多,氣序亦異,大抵溫也。引水為田,人戶富饒。出金、銀、鍮石、頗胝、水精、奇珍異寶,工織大錦、細褐、氍毹之類,多善馬、橐駝。貨用大銀錢。人性躁暴,俗無禮義。文字、語言異於諸國,無學藝,多工技,凡諸造作,鄰境所重。婚姻雜亂,死多棄屍。其形偉大,齊發露頭,衣皮褐,服錦氎。戶課賦稅,人四銀錢。天祠甚多,提那跋外道之徒為所宗也。伽藍二三,僧徒數百,並學小乘教說一切有部法。釋伽佛鉢在此王宮。
  國東境有鶴秣城,內城不廣,外郭周六十餘裏。居人衆,傢産富。
  西北接拂懍國,境壤風俗,同波剌斯。形貌語言,稍有乖異,多珍寶,亦福饒也。
  拂懍國西南海島有西女國,皆是女人,略無男子。多諸珍寶貨,附拂懍國,故拂懍王歲遣丈夫配焉,其俗産男皆不舉也。
  自阿點婆翅羅國北行七百餘裏,至臂多勢羅國。(西印度境。)
  ○臂多勢羅國
  臂多勢羅國周三千餘裏,國大都城周二十餘裏。居人殷盛,無大君長,役屬信度國。土地沙鹵,寒風凄勁。多宿麥,少花果。而風俗獷暴,語異中印度。不好藝學,然知淳信。伽藍五十餘所,僧徒三千餘人,並學小乘正量部法。天祠二十餘所,並塗灰外道也。
  一、城北諸遺跡
  城北十五裏大林中,有窣堵波,高數百尺,無憂王所建也。中有捨利,時放光明。是如來昔作仙人,為國王所害之處。
  此東不遠有故伽藍,是昔大迦多延那大阿羅漢之所建立。其傍則有過去四佛座及經行遺跡之處,建窣堵波以為旌表。
  從此東北行三百餘裏,至阿軬荼國。(西印度境。)
  ○阿軬荼國
  阿軬荼國周二千四五百裏,國大都城周二十餘裏。無大君長,役屬信度國。土宜稼穡,宿麥特豐,花果少,草木疏。氣序風寒,人性獷烈。言辭樸質,不尚學業,然於三寶,守心淳信。伽藍二十餘所,僧徒二千餘人,多學小乘正量部法。天祠五所,並塗灰外道地。
  一、大竹林附近諸遺跡
  城東北不遠,大竹林中伽藍餘趾,是如來昔於此處聽諸苾芻着亟縛屣。(唐言靴。)傍有窣堵波,無憂王所建也,基雖傾陷,尚高百餘尺。其旁精捨,有青石立佛像,每至齋日,或放神光。次南八百餘步。林中有窣堵波,無憂王之所建也。如來昔日止此,夜寒,乃以三衣重覆,至明旦,開諸苾芻著復納衣。此林之中,有佛經行之處,又有諸窣堵波,鱗次相望,並過去四佛坐處也。其窣堵波中有如來發爪,每至齋日,多放光明。
  從此東北行九百餘裏,至伐剌拿國。(西印度境。)
  ○伐剌拿國
  伐剌拿國周四千餘裏,國大都城周二十餘裏。居人殷盛,役屬迦畢試國。地多山林,稼穡時播。氣序微寒,風俗獷烈。性急暴,志鄙弊,語言少同中印度。邪正兼崇,不好學藝。伽藍數十,荒圮已多,僧徒三百餘人,並學大乘法教。天祠五所,多塗灰外道也。
  城南不遠有故伽藍,如來在昔於此說法,示教利喜,開悟含生。其側有過去四佛座及經行遺跡之處。
  聞諸土俗曰:從此國西接稽疆那國,居大山間,川別立主,無大君長。多羊、馬,有善馬者,其形殊大,諸國希種,鄰境所寶。
  復此西北,逾大山,涉廣川,歷小城邑,行二千餘裏,出印度境,至漕矩吒國。(亦謂漕利國。)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选集】西遊記
提要序二捲一三十四國
捲二三國捲三八國捲四十五國捲五六國
捲六四國捲七五國捲八一國捲九一國
捲十十七國捲十一二十三國捲十二二十二國記贊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