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说评论 》 周思源看紅樓 》
賈赦、賈璉、賈蓉、薛蟠
周思源 Zhou Saiyuan
曹雪芹不僅寫賈珍是這樣,寫賈赦、賈璉、賈蓉、薛蟠等也不例外。
《紅樓夢》中最令人厭惡的男人恐怕非老色鬼賈赦莫屬了。賈赦雖然襲爵一等將軍,但他外不知守業,內不會持傢,儘管一大把年紀,依然好色無度。他見鴛鴦現在出落得一表人才,就先是利誘後來威脅,千方百計想要把鴛鴦弄到手做小老婆。鴛鴦誓死不從,最後因賈母親自幹預,賈赦衹得暫時作罷。用平兒的話說就是:“這個大老爺(賈赦)太好色了,略平頭正臉的,他就不放手了。”所以六十九回說,“賈赦姬妾丫鬟最多……如這秋桐輩等人,皆是恨老爺年邁昏憒,貪多嚼不爛,沒的留下這些人作什麽……”正因為賈赦姬妾丫鬟多得很,所以把17歲的丫鬟(這種丫鬟實際上和姬妾沒有兩樣,衹不過沒有正式的姬妾名分罷了)秋桐賞給兒子賈璉為妾。但就是這個賈赦,在賈寶玉和王熙鳳被魔法所魘,百般醫治無效,眼看性命不保時,“賈赦還各處去尋僧覓道”。賈政見這一切都不靈無效,着實煩惱,就勸阻賈赦說:“兒女之數,皆由天命,非人力可強者。他二人之病處於不意,百般醫治不效,聞秘事鳳姐訊傢童想天意該如此,也衹好由他們去吧。”連賈政都絶望得勸賈赦別再忙了,但是“賈赦也不理此話,仍是百般忙亂”。看來曹雪芹輕易不將人一棍子打死,即使這個人物從總體上來說是個否定性形象,一片漆黑,但是他哪怕有一點點亮色,也寫出來。因此《紅樓夢》中的人物即使出場機會不多,也往往是多側面、多層次的,立體感強,色彩比較豐富。
賈璉在與鮑二傢的和多姑娘的關係上衹有赤裸裸的欲,沒有一絲一毫的情,簡直就是個色情狂。但是他在對待尤二姐的問題上是否確有感情真誠的成分呢?賈璉在尤二姐死後,大哭說:“你死的不明,都是我坑了你!”而且不顧王熙鳳阻撓,竭盡所能為尤二姐辦喪事。由於錢被王熙鳳控製着,賈璉還賒了500兩銀子買了一副好板子為她做棺材。值得註意的是,悄悄對賈璉揭露害死尤二姐的主謀是王熙鳳的,正是與王熙鳳似乎有些曖昧關係的賈蓉!賈璉一聽,後悔不已,跌(跺)腳說:“我忽略了!”賈璉發誓:“終久對出來,我替你報仇!”從第五回王熙鳳的判詞“一從二令三人木,哭嚮金陵事更哀”和脂批中的某些暗示來看,賈璉後來在賈府抄傢“事敗”之後,果然為尤二姐報了仇,將王熙鳳休了,王熙鳳衹好哭着回金陵老傢投靠親戚去。之所以說王熙鳳與賈蓉“似乎有些曖昧關係”,是曹雪芹在前面幾個地方,尤其是焦大醉駡時說“養小叔子”等,給人留下的印象是王熙鳳與賈蓉有亂倫的男女關係。但是仔細閱讀全文,並無確證。他們之間衹是比較親密、隨便一些而已,這在封建道德規範來說是不允許的。從六十八回王熙鳳審問賈蓉可以看出,她倆沒有什麽嚴重關係。也許在《紅樓夢》的前身《風月寶鑒》中,或者在《石頭記》最初的稿子裏,曾經有過這個內容,但是在現在我們看到的經過脂硯齋等人批過的本子裏,雖然還能見到鳳姐和賈蓉之間可能有某種曖昧關係的蛛絲馬跡,但是並沒有什麽真正意義上的事情。這些正是曹雪芹慣用的虛虛實實、真真假假的手法,增加了閱讀趣味,使人物性格更加豐滿。在賈赦通過賈雨村奪取石呆子古扇的問題上,賈璉是有正義感的,公開表示不滿,為此他還遭到賈赦的一頓毒打。這些細節都使得賈璉形象變得豐滿起來。
薛蟠肯定是個壞男人,打死馮淵,搶走香菱(英蓮),罪孽深重。但他在尤三姐自殺、柳湘蓮出走後的表現,卻令人颳目相看。薛寶釵聽說此事,“並不在意”,反而對她母親說:“……這也是他們前生命定……如今已經死的死了,走的走了,依我說,也衹好由他罷了……”又一次表現出這個冷美人的鐵石心腸。而薛蟠則因柳湘蓮救過他,哭得非常傷心,帶了小廝們各處尋找。他總還是有些講情義,知恩圖報,對比薛寶釵的冷漠要好一些。周思源看紅樓亦玉亦石畫寶玉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是《紅樓夢》中除了王熙鳳之外最重要的三個人物,他們三人之間的關係構成了小說的基本情節。正確理解寶玉、黛玉、寶釵這三個藝術形象及其關係,是解讀《紅樓夢》的基礎。這三個人物似乎都不難理解,但是仔細琢磨一下,又都有些撲朔迷離。這正是《紅樓夢》經得起反復地品味式精讀和反復地解剖式研究的重要原因。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选集】紅樓一春夢 |
|
|
序(1) | 序(2) | 序(3) | 序(4) | 賈寶玉神遊太虛境 | 秦可卿的文化基因 | 秦可卿的受教育與為人 | 秦可卿死封竜禁尉 | 三個女性的疊合形象 | 對秦可卿評價的關鍵 | 相當嚴厲的批評 | 恣意奢華辦喪事 | 賈珍事必躬親 | 賈赦、賈璉、賈蓉、薛蟠 | 充滿矛盾的賈寶玉 | 兩個神話與四個文化基因(1) | 兩個神話與四個文化基因(2) | 訓劣子李貴承申飭 | 清人為寶玉題詩 | 林黛玉在賈府受白眼嗎 | 接外孫賈母惜孤女(1) | 接外孫賈母惜孤女(2) | 曹雪芹對黛玉的批評(1) | 曹雪芹對黛玉的批評(2)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