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释家类 》 法苑珠林 》
第十三
釋道世 Shi Daoshi
敬佛篇第六(此有七部)
述意部念佛部觀佛部彌陀部彌勒部普賢部觀音部述意部第一夫至人應感。茲赴物機。色相光明。振德於甘露之澤。影留圖像。遣化於日隱之運。所以忉利暫隔。猶緻刻檀之聖容。況堅固長晦。孰忘疇昔之心哉。是故發源西國。則優填創其始。移教東域。則漢明肇其初。沿茲而來。匠者踵武。聿追法身備極珍寶。金石珠玉之飾。土木綉畫之姿。莫不即心緻巧。因茲呈妙。昔晉代僧衆創造煒絶。宋齊帝王製作日新。多未記銘。懼或失源。今錄其殊勝。垂範表益也。
念佛部第二夫大聖有平等之相。弟子有稱揚之德。故十方諸佛。同出於淤泥之濁。三身正覺。俱坐於蓮臺之上。隨念何相。皆得利益。所謂始從出傢終成正覺。於其中間。道樹降魔。鹿野說法。相好圓滿。光明炳着。身色清淨。事等鎔金。面貌端嚴。猶如滿月。齒同珂雪。發似光蠃。目譬青蓮。眉方翠柳。八音響亮。萬相雍容。五眼洞明。六通遙揚。懸河寫辯。連註投機。圓三點以成身。具五分而為體。帶權實以度物。隨真應以化人。或扇廣大之慈風。灑滂沱之法雨。能使身田被潤。即吐無上之牙。心樹既榮。便茂不雕之葉。不來相而來。不見相而見。為衆生故。隨緣應現。十方十億並願歷侍。三千大千俱得親承。長種福田廣興供養。吐邪倒之根。拔貪嗔之本。修念佛之因。證見佛之果。故法華經偈雲。
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又譬喻經云。昔有國王。殺父自立。有阿羅漢。知此國王不久命終。計其餘命不過七日。若命終後必墮阿鼻地獄一劫受苦。此阿羅漢尋往化之。勸教至心稱南無佛。七日莫絶。臨去重告慎莫忘此。王便叉手一心稱說晝夜不廢。至七日頭便即命終。魂神趣嚮阿鼻地獄。乘前念佛。至地獄門知是地獄。即便大聲稱南無佛。獄中罪人聞稱佛聲。皆共一時稱南無佛。地獄猛火即時化滅。一切罪人皆得解脫出生人中。後阿羅漢重為說法得須陀洹。以是因緣。稱佛名號。所獲功德無量無邊不可為喻。
又觀佛三昧經云。昔佛在世時。佛為父王及諸大衆。說觀佛三昧經。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身真金色光明無量。時座下有五百釋子。以罪障故。見佛色身。猶如灰人羸婆羅門。見已號哭自拔頭髮。舉身投地鼻中血出。佛安慰曰。汝勿號哭。吾為汝說。過去有佛名毗婆屍。入涅槃後。於像法中有一長者。名日月德。有五百子。聰明多智無不貫練。其父長者信敬三寶。常為諸子說佛法義。諸子邪見都無信心。後時諸子同遇重病。父到兒前。泣淚合掌語諸子言。汝等邪見不信佛法。今無常刀切割汝身。為何所怙。有佛世尊。名毗婆屍。汝可稱名。諸子聞已。敬父言故稱南無佛。復教稱法及稱僧名。稱已命終。由稱佛故生四天王天上壽盡以前邪見還墮地獄。獄卒羅剎。以熱鐵叉刺壞其眼。受是苦時。憶父教稱念佛因緣。從地獄出來生人中。貧窮下賤。後式棄佛出。亦得值遇。但聞佛名不睹佛形。後隨葉佛。拘樓秦佛拘那含佛迦葉佛。亦皆聞名不見其形。以聞如是六佛名故。今得與我同生釋種。我身端嚴如閻浮金。汝見灰色羸婆羅門。皆由前世邪見故爾。汝今可稱過去佛名。並稱汝父。亦稱我名及彌勒佛。稱已作禮。及嚮大衆大德衆僧。五體投地。發露懺悔邪見之罪。諸人受教懺悔訖已。見佛金色如須彌山。見已白佛。我今見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無量光明。作是語已得須陀洹。求佛出傢得阿羅漢。三明六通具八解脫。佛告比丘。我滅度後。若稱我名。
南無諸佛。所獲福德無量無邊。
又觀佛三昧經云。昔過去久遠有佛出世。號釋迦牟尼。滅度之後有一王子。
名曰金幢。憍慢邪見不信佛法。有一比丘。名定自在。語王子言。世有佛像。衆寶嚴飾然為可愛。可暫入塔觀佛形像。王子即隨共入塔中見像相好。白比丘言。
佛像端嚴猶尚如此。況佛真身。比丘告言。汝今見像不能禮者。應當合掌稱南無佛。是時王子。即便合掌稱南無佛。還宮係念塔中像故。即於後夜夢見佛像。夢已歡喜。捨離邪見歸依三寶。由一入塔稱佛善根。命終得值九百萬億那由他佛。
於諸佛所逮得甚深念佛三昧。得三昧故諸佛現前為其授記。從是已來經於百萬阿僧祇劫不墮惡道。乃至今日獲得甚深首楞嚴定。昔王子者。今財首菩薩是。以是因緣。智者應當如是學念佛也。
觀佛部第三竊聞法王法力道濟無疆。大慈大悲聲高有頂。隨根普雨靉靆密雲。觸類等觀朗同明鏡。是以金容誕跡。遂致恆星匿彩。月愛舒光。便使晨曦掩色。八音纔吐。則尼揵轍亂。七辯暫宣。則富那旗靡。故知威神尊重利益弘深。隨喜見聞則難遭難遇。勸請行者。常須觀佛。心存妙色似對目前。意想光儀如臨咫尺。雖法身無二隨應說三。逗機弘誘乃有多種。今目錄經。後述靈驗。餘之不盡。備在廣文。
又觀佛三昧經云。昔過去久遠無量世時。有佛出世。號寶威德上王。時有比丘。與九弟子往詣佛塔。禮拜佛像。有見一寶像。嚴顯可觀。禮已諦視說偈贊嘆。後時命終。悉生東方寶威德上王佛國。大蓮華中結跏趺坐忽然化生。從此已後常得值佛。於諸佛所。淨修梵行。得念佛三昧海。得三昧已佛為授記。於十方面各得成佛。東方善德佛者。則彼師是。其九弟子者作九方佛。謂東南方。無優德佛。南方栴檀德佛。西南方寶施佛。西方無量明佛。西北方華德佛。北方相德佛。東北方三乘行佛。上方廣衆德佛。下方明德佛。如是十佛由因過去禮塔觀像一偈贊嘆。今於十方各得成佛。
又觀佛三昧經云。昔過去久遠有佛出世。號曰空王。入涅槃後有四比丘。共為同學習佛正法。煩惱覆心不能堅持佛法寶藏。多不善業當墮惡道。空中有聲語比丘言空王如來。雖復涅槃。汝之所犯謂無救者。汝等今可入塔觀像。與佛在世時等無有異。聞空聲已。入塔觀像眉間毫相。即作念言。如來在世光明色身與此何異。佛大人相願除我罪。作是語已。如太山崩五體投地懺悔諸罪由入佛塔觀像毫相懺悔因緣。後八十億阿僧祇劫不墮惡道。生生常見十方諸佛。於諸佛所受持甚深念佛三昧。得三昧已。為十方佛現前授記。今悉成佛。東方有國名曰妙喜。
佛號阿□。即第一比丘是。南方有國。名曰歡喜。佛號寶相。即第二比丘是。西方有國。名曰極樂。佛號無量壽。即第三比丘是。北方有國。名蓮華壯嚴。佛號微妙聲。即第四比丘是。以是因緣行者。應當如是數觀佛也。
又迦葉經云。昔過去久遠。阿僧祇劫。有佛出世。號曰光明。入涅槃後。有一菩薩。名大精進。年始十六。婆羅門種。端正無比。有一比丘。於白□上。畫佛形像。持與精進。精進見像心大歡喜。作如是言。如來形像妙好乃爾。況復佛身。願我未來亦得成就如是妙身。言已思念。我若在傢此身叵得。即啓父母求哀出傢。父母答言。我今年老。唯汝一子。汝若出傢我等當死。子白父母。若不聽我者。我從今日不飲不食。不升床坐亦不言說。作是誓已。一日不食乃至六日。
父母知識八萬四千諸婇女等。同時悲泣。禮大精進尋聽出傢。既得出傢。持像入山。取草為座。在畫像前結跏趺坐。一心諦觀此畫像不異如來。如來像者非覺非知。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無相離相體性空寂。作是觀已。經於日夜成就五通。具足無量得無礙辯。得普光三昧具大光明。以淨天眼見於東方阿僧衹。佛以淨天耳聞佛所說悉能聽受。滿足七月。以智為食。一切諸天散華供養。從山而出來至村落。為人說法。二萬衆生發菩提心。無量阿僧衹人住於聲聞緣覺功德。父母親眷皆住不退無上菩提。佛告迦葉。昔大精進今我身是。由此觀像今得成佛。若有人能學如此觀。未來必當成無上道。
感應緣(略引五十三驗)
自法移東漢教漸南吳。佛像靈祥充牣區宇。而群錄互舉。出沒有殊。至於瑞跡蓋無異也。今依敘列而罕以代分。何者或像陳晉代。而歷表隋唐。或陶化在人。而跡從倚伏。故不獲銓次。依緣而辯集之(此捲一十五緣)。
東漢雒陽晝釋迦像緣南吳建業金像從地出緣西晉吳郡石像浮江緣西晉泰山七國金像瑞緣東晉楊都金像出渚緣東晉襄陽金像遊山緣東晉荊州金像遠降緣東晉吳興金像出水緣東晉會稽木像香瑞緣東晉吳郡金像傳真緣東晉東掖門金像出地緣東晉廬山文殊金像緣元魏涼州石像山袈裟出現緣北涼河南王南崖塑像緣北涼沮渠丈六石像現相緣案南齊王琰冥祥記雲。漢明帝夢見神人。形垂二丈。身黃金色項佩日光。以問群臣。或對曰。西方有神。其號曰佛。形如陛下所夢。得無是乎。於是發使天竺。寫緻經像。表之中夏。自天子王侯鹹敬事之。聞人死精神不滅。莫不懼然自失。初使者蔡愔將西域沙門迦葉摩騰等。賫優填王畫釋迦倚像。帝重之。如夢所見也。乃遣畫工圖之數本。於南宮清涼臺乃高陽門顯節壽陵上供養。又於白馬寺壁畫千乘萬騎繞塔三匝之。像如諸傳備載。
吳時於建鄴後園平地。獲金像一軀。討其本緣。謂是周初育王所造。鎮於江府也。何以知然。自秦漢魏未有佛法南達。何得有像埋瘞於地。孫皓得之。素未有信。不甚尊重。置於厠處令執屏籌。至四月八日。皓如戲曰。今是八日浴佛時。遂尿頭上。尋即通腫陰處尤劇。痛楚號噭忍不可禁。太史占曰。犯大神聖所致。便遍祀神祇並無效應。宮內伎女素有信佛者。曰佛為大神。陛下前穢之。今急可請耶。皓信之。伏枕歸依。懺謝尤懇。有頃便愈。遂以馬車迎沙門僧會。入宮以香湯洗像。慚悔殷重。廣修功德於建鄴寺。隱痛漸愈也。
西晉愍帝建興元年。吳郡吳縣。鬆江滬瀆口。漁者萃焉。遙見海中有二人現浮遊水上。漁人疑為海神。延巫祝。備牲牢以迎之。風濤彌盛駭懼而返。復有奉五鬥米道費老之往曰。斯吾師也。復共往接。風浪如初。有奉佛居士吳縣朱膺。
聞之嘆曰。將非大覺之垂降乎。乃潔齋共東靈寺帛尼及信佛者數人。至瀆口稽首迎之。風波遂靜。浮江二人隨潮入浦。漸近漸明。乃知石像。將欲捧接。人力未展。聊試擎之。飄然而起便輿。還通玄寺。看像背銘。一名惟衛。二名迦葉。莫測帝代而書跡分明。舉高七尺。施設法座。欲安二像。人雖數十而了不動。復重啓請翻然得起。以事表聞朝廷。士庶歸心者十室而九。沙門釋法開。來自西域。
稱經說。東方有二石像及阿育王塔。有供養禮覲者。除積劫罪。
又別傳云。天竺沙門一十二人。送像至郡。像乃水上不沒不行。以狀奏聞。
下敕聽留吳郡(見高僧傳及旌異記等)。
西晉泰山金輿𠔌朗公寺。昔中原值亂永嘉失馭。有沙門釋僧朗。所居之山常有雲陰。俗異其禎。威聲振遠。天下知聞。於時無主英雄負圖。七國宗廟敬以崇福焉。諸國競送金銅像並贈寶物。朗恭事盡禮每陳祥瑞。今居一堂門牖常開。鳥雀不近雜穢不着。遠近嗟異。其寺至今嚮三百五十年。
東晉成帝鹹和年中。丹陽尹高悝。往還市闕。每張侯橋浦有異光現。乃使吏尋之獲金像一軀。西域古製。光趺並闕。悝下車載像。至長幹巷口。牛不復行。
悝止禦者任牛所往。遂徑赴長幹寺。因安置之。楊都翕然勸悟者甚衆。像於中霄。忽放金光。歲餘臨海縣漁人張孫世。於海上見銅蓮華趺。丹光遊泛。乃馳舟接取。具送上臺。帝令試安像足。恰然同合。久之有西域五僧。振錫詣悝雲。昔遊天竺得阿育王像。至鄴遭亂藏於河濱。王路既通尋覓失所。近感夢雲。吾出江東。為高悝所得在阿育王寺。故遠來相投欲一禮拜。悝引至寺。五僧見像歔欷洟泣。像為之放光照於堂內。及繞像形。僧雲。本有圓光。今在遠處。亦尋當至。
五僧即住供養。至鹹和元年。南海交州合浦采珠人董宗之。每見海底有光浮於水上。尋之得光。以事上聞。簡文帝敕施此像。孔穴懸同光色無異。凡四十餘年。
東西別處祥感光趺。方乃符合。此像華臺有西域書。諸道俗來者。多不識之。有三藏法師求那跋摩。曰此古梵書也。是阿育王第四女所造。時瓦官寺沙門慧邃。
欲求摸寫。寺主僧尚恐損金色。語邃曰。若能令佛放光回身西嚮者。非餘所及。
邃至誠祈請。至於中霄。聞有異聲。開殿見像大放光明轉坐面西。於是乃許摸之。傳寫數十軀。所在流佈。至梁武帝。於光上加七樂天並二菩薩。至陳永定二年。王琳屯兵江浦將嚮金陵。武帝命將溯流。軍發之時。像身動搖不能自安。因以奏聞。帝撿之有實。俄而鋒刃未交。琳衆解散。單騎奔北。遂上流大定。故動容表之。天嘉之中。東南兵起。帝於像前乞願。兇徒屏退。言訖光照階宇。不久東陽閩越皆平。沙門慧曉長幹領袖。行化所及。事若風移。乃建重閣。故使藻繢窮奇登臨極目。至德之始加造方趺。自晉迄陳。五代王臣。莫不歸敬。亢旱之時。請像入宮。乘以帝輦。上加油覆。僧為雨調。中途滂澍。常候不失。有陳運否亟涉訛謠。禎明二年像面自西。雖正還爾。以狀聞。帝延入太極。設齋行道。
其像先有七寶冠。飾以珠玉。可重三鬥。上加錦帽。至曉寶冠挂於像手。錦帽猶在頭上。帝聞之燒香祝曰若國有不祥。還脫寶冠用示徵咎。仍以冠在首。至明脫挂如昨。君臣失色。及隋滅陳。舉國露首面縛西遷。如所表焉。隋高祖聞之。敕送入京大內供養。帝躬立侍。下敕曰。朕年老不堪久立。可令有司造坐像。形相使同。其立本像送興善寺。像既初達。殿大不可當陽。乃置北面。及明乃處正陽。衆雖異之。還移北面。至明還南如初。衆鹹愧謝輕略。今現在圖寫盛矣。
東晉孝武寧康三年四月八日。襄陽檀溪寺沙門釋道安。盛德昭彰播聲宇內。
於郭西精捨。鑄造丈八金銅無量壽佛。明年季鼕嚴飾成就。晉鎮軍將軍雍州刺史郗恢之。創莅襄部贊擊福門。其像夜出西遊萬山。遺示一跡。印文入石。鄉邑道俗一時奔赴。驚嗟迎接。還本供養。後以其夕出住寺門。衆鹹駭異。恢乃改名金像寺。至梁普通三年四月八日。下敕於建興苑鑄金銅華趺。高五尺九寸。廣九尺八寸。莊嚴既訖。溯流送之。以承像足。立碑頌德。劉孝儀文。蕭子云書。天下稱最。碑現在逮周武滅法。建德三年甲午之歲。太原公王秉為襄州刺史。副鎮將上開府長孫哲。志不信法。聞有靈感先欲毀除。邑中士女被廢僧尼。聞欲除滅哀號盈路。哲見道俗嘆惜瞋怒彌盛。逼逐侍從速令摧碎。先令一百人以繩係頸輓牽不動。哲謂不用心。杖監事者各一百。牽之如初。又加三百。不動如故。哲怒逾壯。又加五百。牽引方倒。聲振地動人皆悚慄。哲獨喜踴。即令融毀。揚聲唱快。便馳馬欲報刺史。纔可百步忽然落馬。失喑直視四支不舉。至夜便卒。道俗唱快於甚。哲當毀像時。於腋下倒垂衣內銘雲。晉太元十九年歲次甲午。月朔日。比丘道安。於襄陽郭西造丈八金象一軀。此像更三周甲子。百八十年當滅。
後計年月。興廢悉符同焉。信知安師聖人誠無虛記。今本所住名啓法寺。所覆之石人鑿取現存焉。
又隋末分崩方隅守固。襄陽留守竇盧褒。攝據一部屬王世充。有啓法寺憲法師者。為士俗所重。數諫竇君令投唐國。竇不從。憲與士俗內外通使。京輔遂發兵至襄陽。竇固守。三度兵至屠城不陷。後知憲情遂密殺之。憲臨終語弟子蘇富婁曰。我與汝父。見毀安師金像。自爾已來遺跡不嗣。我死後可依造之。及武德四年。官軍圍急。竇降方恨不取憲語。枉殺何酷。斯即於國有功無人申者。城平富婁。便從俗服。憲有衣資什物。並富婁收拾。乃有心擬像。不知何模樣。一冶便成。無有缺少。當鑄像時。天陰雲有雨華如李。遍一寺內。富婁性巧財用自富。又於傢內造金銅彌勒像。高丈餘。後夢。憲令其更造佛像。乃於梵雲寺造大像。高五十九尺。事如別顯。昔隋初。秦孝王俊。曾鎮襄部。聞安師古像形製甚異。乃遣人圖之。於長安延興寺造之。初鑄之夕。亦感天樂雨華。大有靈瑞像今現在延興寺也。
東晉穆帝永和六年歲次丁未。依勘長歷乃三年也。二月八日夜。有像現於荊州城北。長七尺五寸。合光趺高一丈一尺。皆莫測其所從也。初永和五年。廣州商客下載欲竟恨船輕。中夜覺有人來奔船。驚共尋視了無所見。而船載自重不可更加。雖駭其異而不測也。列邁利涉常先諸舫。不久遂達渚宮。纔泊水次。夜復覺人自船登岸。船載還輕。及像現也方知其兆。時大司馬桓溫鎮牧西陜。躬事頂拜傾動邦邑。諸寺僧衆鹹競迎引。鏗然不動。有長沙太守江陵滕畯(一云滕捨)
以永和二年捨宅為寺。額表郡名。承道安法師襄川綜領。請一監護。安謂弟子曇翼曰荊楚士庶始欲信法。成其美者非爾誰歟。爾其行矣。翼負錫南徵。締構一載。僧宇雖就。而像設弗施。每嘆曰。育王寺像隨緣流佈。但至誠不極。何憂不垂降乎。及聞荊城像至。欣感交懷。曰斯像餘之本誓也。必歸我長沙。固可心期。難以力緻。衆鹹僉曰必如所言。驗之非遠。翼燒香拜請。令弟子三人捧。颯然輕舉。遂安本寺。道俗慶悅。至晉簡文鹹安二年。始鑄華趺。晉孝武帝太元中。殷仲堪為刺史。於中夜出寺西門。邏者謂人問而不答。以刀擊之槍然。視乃像也。刀擊胸處文現於外。有罽賓僧伽難陀禪師者。多識博觀。從蜀來荊。入寺禮像。嘆咽久之。翼問其故。答曰。近天竺失之。如何遠降此土。便勘年月悉符同焉。看像光背梵文。曰阿育王造也。時聞此銘更倍欽重。曇翼興念緻應之驗也。及病將亟。像光忽逝。翼曰。佛示此相。病必不振。光往地方復為佛事。旬日而終。後僧擬光更鑄今者。宋孝武時。像大放光。江東佛法一期甚盛。宋明帝太始末。像輒垂淚。明帝尋崩。嗣主狂勃。便有宋齊革運。荊州刺史瀋悠之。初不信法。沙汰僧尼。長沙一寺千有餘僧。應還俗者將數百人。舉衆惶駭長幼悲泣。像為汗流五日不止。有聞於瀋呂寺大德玄暢法師訪問所以。暢曰。聖不云遠無憂不徹。去來今佛佛佛想念。得無今佛念諸佛乎。欲諫檀越不信之心。故有斯應。問出何經。答出無量壽。悠之取經尋之殊悅。即停沙汰。齊永元二年。鎮軍蕭穎胄與梁高共荊州刺史。南康王寶融起義時。像行出殿外將欲下階。兩僧見而驚喚。乃回入殿。三年穎胄暴亡。寶融亦廢。而慶歸高祖。梁天鑒末。寺主道嶽與一白衣。淨塔邊草。次開塔戶乃見像繞龕行。道嶽密禮拜不令泄言。及大開堂像亦在座。梁鄱陽王為荊州。屢請入城建大功德。及感病迎之倍^2□不起。少日而薨。高祖昔在荊陜。宿着懇誠。屢遣上迎終無以致。中大通四年三月。遣白馬寺僧璡主書何思。遠賫香華供養。具申丹□。夜即放光似隨使往。明旦承接還復留礙。重謁請祈方申從往。四衆應慕送至江津。至二十三日屆於金陵。去都十八裏。帝躬出迎。竟路放光相續無絶。道俗欣慶嘆未曾有。在殿三日。竭誠供養(一云停中興寺)設無遮大齋二十七日。從大通門出入同泰寺。其夜像大放光明。敕於同泰寺大殿東北起殿。三間兩廈。施七寶帳坐。以安瑞像。又造金銅菩薩二軀。築山穿池奇樹怪石。飛橋欄檻夾殿兩階。又施銅鑊一雙各容三十斛。三面重閣宛轉玲瓏。中大同二年三月。帝幸同泰設會開講。歷諸殿禮。黃昏始到瑞像殿。帝纔登階像大放光。照竹樹山水。並作金色。遂半夜不休。及同泰被焚堂房並盡。唯佛所居殿存焉。太清二年像大流汗。其年十一月侯景亂階。大寶三年賊平。長沙寺僧法敬等。迎像還江陵復止本寺。梁後大定七年像又流汗。明年二月中宋宣帝崩。天保三年長沙寺延火所及。合寺洞然煙焰四合。欲救瑞像無方可移。由來舉必百人。爾日六人便起。天保十五年明帝延像入內禮懺冥感。二十三年帝崩。嗣主蕭琮移像於仁壽宮又大流汗。廣運二年而梁國雲滅。至開皇七年長沙寺僧法茜等。復迎還寺。開皇十五年。黔洲刺史田宗顯至寺禮拜。像即放光。
公發心造正北大殿。一十三間。東西夾殿九間。被運材木。在荊上流五千餘裏。
斫材運之至江散放。其木流至荊州自然泊岸。雖風波鼓扇終不遠去。遂引工營之。柱徑三尺。下礎闊八尺。斯亦終古無以加也。大殿以沉香帖遍。中安十三寶帳。並以金寶莊嚴。乃至榱桁藻井無非寶華間列。其東西二殿瑞像所居。並用檀帖。中有寶帳華炬。並用真金所成。窮極宏麗天下第一。大業十二年瑞像數汗。
其年朱粲賊破掠諸州。來至荊邑營於寺內大殿。高臨城北。賊上殿上射城中。留守患之。夜以火箭燒之。城中道俗悲悼瑞像滅失。其夜不覺像踰城而入。至寶光寺門外立。且見像存閤城欣悅。賊散看像故處一不被燒。灰炭不及。今續立殿不如前者。偽梁蕭銑鳳鳴五年。偽宋王楊道生等至寺禮拜。像大流汗。身首雨流。
竟日不息。其年九月大唐兵馬從蜀江下。其月二十日寺僧法通。以唐運將統。希求一瑞繞像行道。其夜放光明滿堂。至二十五日。光彩漸滅。其日趙郡王兵馬入城。斯亦慶幸大同。故流光為其善瑞也。至於亢陽之月。宰牧緻誠無不畢應。至貞觀六年六月大旱。都督應國公武矱。迎像建齋行道七日。官僚上下立於像前一心觀佛。良久雲氣四布甘雨滂流。其年大熟。都督乃捨黃金更度瑞像。輦輿幡華莊嚴衆具德矣。今現在江陵長沙寺。又有外國銅像高七尺許。古異不甚重之。道安法師在石城長安所送。令弟子於髻中得一捨利。有光出之。
東晉周^7□。字宣佩。義興陽羨人。晉平西將軍處之第二子也。位至吳興大守。傢世奉佛。其女尤甚精到。傢僮捕魚。忽見金光溢川映流而上。當即下網得一金像。高三尺許。形相嚴明浮水而住。牽排不動。馳往白^7□。^7□告女。乃以人船送女往迎。遙見喜心禮而手輓。即得上船。在傢供養。女夕夢佛左膝痛。
覺看像膝果有穿處。便截金釵以補之。^7□後以女適吳郡張澄。將像自隨。言歸張氏。後病卒。乃見女在城墻上姿飾逾於平日。內外鹹睹。俄而紫雲下迎。遂上升空。極目乃沒。澄曾孫事接戎旅平討孫恩之亂。久廢齋戒。不覺失像。而光尚在。舉傢懺悔祈求備至。有一老嫗賫詣賣之。索價極少。識是前像方欲雇直。失嫗所在。此像遂亡。光在張傢雲。
東晉會稽山陰靈寶寺木像者。徵士譙國戴逵所製。逵以中古製像略皆樸拙。
至於開敬不足動心。素有潔信。又甚巧思。方欲改斲。威容庶參真極註慮。纍年乃得成。遂東夏製像之妙。未之有如上之像也。致使道俗瞻仰忽若親遇。高平^2□嘉賓撮香咒曰。若使有常將復睹聖顔。如其無常願會彌勒之前。所拈之香於手自然。芳煙直上極目雲際。餘芬裴回馨盈一寺。於時道俗莫不感厲。像今在越州嘉祥寺。
東晉太元二年沙門支慧。護於吳郡紹靈寺建釋迦文丈六金像。於寺南傍高鑿穴以啓鎔鑄。既成將移。夜中雲內清明有華六出。白色鮮發四面翻灑。未及於地斂而上歸。及曉白雲若煙出所鑄穴。雲中白竜現。長數十丈。光彩煙煥徐引繞穴。每至前瞻仰遲徊似歸敬者。斯風霽景清細雨而加香氣。像既入坐。竜乃升天。元嘉初徵士譙國戴顒嫌製古樸。治像手面威相若真。自肩以上短舊六寸。足蹠之下削除一寸雲。
東晉義熙元年。司徒王謐入宮住東掖門。有寺人於門東見五色光出地。驚而穿之得古形銅盤。盤下獲金像。高四尺光趺並具。斯又同孫皓之育王像也。因奉入宮。宋祖素不甚信。及獲此像加敬欣悟。躬禮事焉。此像本在瓦官。後移竜光雲。
東晉廬山文殊師利菩薩像者。昔有晉名臣陶侃字士行。建旟南海。有漁人每夕見海濱光。因以白侃遣尋。俄見金像。陵波而趣船側。撿其銘勒乃阿育王所造文殊師利菩薩像也。昔傳云。育王既統此洲。學鬼王製獄怨酷尤甚。文殊現處鑊中。火熾水清生青蓮華。王心感悟即日毀獄。造八萬四千塔。建立形像其數亦爾。此其一也。初侃未能深信因果。既嘉此瑞遂大尊重。乃送武昌寒溪寺。後遷荊州。故遣迎上。像初在輿數人可舉。今加以壯夫數十確不移處。後更足以事力輲車牽曳僅得上船。船復即沒。使具聞侃聽還本寺。兩三人便起。沙門慧遠敬伏威儀迎入廬岫。而了無艱阻。斯即聖靈感降惟其人乎。故諺曰。陶惟劍雄。像以神標。雲翔泥宿邈何遙遙是也。隋末賊發衆僧四散。有一老僧失名。來辭瑞像。
像曰。爾年老但住何得相捨。遂依言住。於時董道衝賊寇擾江州。其徒入山覓財物。執僧索金。僧曰。無可得。乃以火炙。僧曰徒受炙死穢屍伽藍。何如寺外。
賊將出欲殺。僧曰。行年七十不負佛教。待正念已申頸時可下刀。賊然之。已見申頸受刀。即便下斫。刀反刺心刃出於背。群賊奔怕。東走至遠師墓。於時天氣清朗。忽有雲如蓋屯黑下布。雷電四繞遂震霹靂。賊死六人。江州士女及以衣物多依山藏匿。由是賊徒不敢入山。江州郭下焚蕩略盡。今在山東林寺重閣上。武德中石門𠔌風吹閣北傾。將欲射正施功無地。僧乃祈請山神賜吹令正。不久復有大風從北而吹。閣還得正如舊。
元魏涼州山開出像者。至太武大延元年。有離石沙門劉薩何師。備在僧傳。
歷遊江表禮鄮縣塔。至金陵開育王捨利。能事將訖。西至涼州西一百七十裏番禾郡界東。北望禦𠔌山遙禮。人莫測其然也。何曰。此山崖當有像出。靈相具者則世樂時平。如其有缺則世亂人苦。經八十七載至正光元年。因大風雨雷震山岩挺出石像。高一丈八尺。形相端嚴唯無有首。登即選石命工。安訖還落。魏道凌遲其言驗矣。至周元年。涼州城東七裏澗。忽石出光照燭幽顯。觀者異之。乃像首也。奉安像身宛然符合。神儀雕缺四十餘年。身首異處二百許裏。相好昔虧一時還備。時有燈光流照鐘聲飛響。皆莫委其來也。周保定元年立為瑞像寺。建德將廢首又自落。武帝令齊王往驗。乃安首像項。以兵守之。及明還落如故。遂有廢法國滅之徵接焉。備於周釋道安碑。周雖毀教不及此像。開皇通法依前置寺。大業五年煬帝西徵躬往禮覲。改為感通道場。今像存焉。依圖擬者非一。及成長短終不得定雲。
涼州石崖塑瑞像者。昔沮渠蒙遜。以晉安帝隆安元年。據有涼土三十餘載。
隴西五涼斯最久盛。專崇福業。以國城寺塔終非久固。古來帝宮終逢煨燼。若依立之效尤斯及。又用金寶終被毀盜。乃顧盻山宇可以終天。於州南百裏連崖綿亙東西不測。就而斲窟安設尊儀。或石或塑千變萬化。有禮敬者驚眩心目。有土聖僧可如人等。常自經行初無寧捨。遙見便行近矚便止。視其顔面如行之狀。或有羅土坌地。觀其行跡。人才遠之即便蹈地。足跡納納。來往不住。如此現相經今百餘年。彼人說之如此。
北涼河西王蒙遜。為母造丈六石像在於山寺。素所敬重。以宋元嘉六年。遣世子興國攻抱罕大敗。興國遂死於佛佛氏。遜恚恨以事佛無靈。下令毀塔寺斥逐道人。遜後行至陽述山。諸僧候於路側。望見發怒。立斬數人。爾時將士入寺禮拜此像洟淚橫流。驚還說之。遜聞往視。至寺門舉體顫悸。如有犯持之者。因喚左右扶翼而進。見像淚下若泉。即稽首禮謝深自尤責。登設大會倍更精到。招集諸僧還復本業焉。觀遜之為信。信不深明。攻殺以取。豈佛之為非禁也。性以革改為先任意肆惡知何所而不至初重法讖譯大涅槃願同生死後因少忿乃使刺客害之今行役失利又咎佛僧殄寺誅僧一何酷濫。晚雖再復不補其愆雲。今沙州東南三十裏三危山(即流四兇之地)崖高二裏。佛像二百八十。龕光相亟發。
法苑珠林捲第十三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序 | 第一 | 第二 | 第三 | 第四 | 第五 | 第六 | 第七 | 第八 | 第九 | 第十 | 第十一 | 第十二 | 第十三 | 第十四 | 第十五 | 第十六 | 第十七 | 第十八 | 第十九 | 第二十 | 第二十一 | 第二十二 | 第二十三 | |
| 第 I [II] [III] [IV] [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