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评论 破译张爱玲的情感密码:哪一种爱不千疮百孔   》 就这样老去(1)      Yan Gong

  张爱玲祖母与子女合照张爱玲的《对照记》里,收入她祖母的三张照片,一张是“如花似玉”的十八岁——“如花似玉”这个形容词,是张爱玲说的,她锦心绣口,不吐陈词滥调,实在是这个被人用滥了的词放在她祖母身上,前所未有的合适。照片上,李家小姐亭亭然站在母亲身边,修长飘逸,眉目清婉,恰如一朵开放在晨风里的白莲花,而她眼角唇边的一抹笑意,“也许是在笑钻在黑布下的洋人摄影师”,少女的活泼忍不住地从大家闺秀的矜持下透出来,楚楚动人。
  1888年,李鸿章把这个“如花似玉”的女儿,嫁给了流放归来的张佩纶,张大她十九岁,此前娶过两任妻室,皆已去世,留下两个男孩。如此条件悬殊的婚姻,引起了好事者的嘘声,有人做了一副对联,说:老女嫁幼樵(张佩纶)无分老幼,西席变东床不是东西。这个对联是俏皮,但细想想不过是语言上的机巧,并没有抓住什么要害,说到底,该是时人嫉恨:你一个“劳改释放分子”,怎么就捡了这么个天大的便宜?
  《孽海花》里说,李鸿章的老婆也不干,跟老公哭闹,还骂他是老糊涂来着,但是李小姐愿意,说是相信爹爹的眼光。
  据张爱玲“寻根”,《孽海花》的作者曾朴跟李家很有些瓜葛,不知这“小说家言”的背后,可有几分事实依据?我只是设身处地地想一下,觉得,当时的李鞠耦,未必如她女儿张茂渊想象的那样“不愿意”。
  李鞠耦订婚时,已经二十三岁——跟张爱玲遇到胡兰成的年纪差不多,旧时女子到这个岁数,如花已开到十分,李鞠耦还待字闺中,一方面是因为她父亲太看重她,想要多留她几年,另一方面的天机,则由张爱玲在以她姨奶为原型的小说《创世纪》中道破:
  姊妹两个容貌虽好,外面人都知道他们家出名的疙瘩,戚宝彝(即李鸿章)名高望重,做了亲戚,枉教人说高攀,子弟将来出道,反倒要避嫌疑,耽误了前程。万一说亲不成,那倒又不好了。因此上门做媒的并不甚多。
  如果说,张爱玲是以她的旷世才华外加矜持冷清容易紧张的个性使得自己高处不胜寒,李鞠耦则是因豪门背景变成了剩女,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花落空折枝,怎么着都会有点焦虑吧,现在,一个男人被指定给她,按照张爱玲的说法,她就会去想他的好处。
  如果是这样,那么,张佩纶不见得就是一个不可爱的人,他是一无所有没错——两千两银子的流放费用还是李鸿章替他付清,但李鞠耦这样的千金大小姐对于权势金钱是见惯了的,不见得如未经过者那么爱好;他的潦倒仕途,与曾经激昂并张扬的生涯参差对照,亦有一种动人之处,仿佛是在人生的跌宕起伏中淬火,一旦归来,就如王者归来。过命运湍急的河流,他知道,原来,我还可以这样,我并不害怕这样,人生的极限被拓宽,他遥望着那苍茫的边缘,心旷神怡,无忧也无惧。
  我承认,这所谓的为李鞠耦“设身处地”,很有可能是我自己的YY,也许是人生相对顺利,也许是视野太过有限,我对于那归来的流放者有着相当的好感,他的戍边生涯,在我的想象中,亦有一种沉潜的寂寞的诗意,犹如郑愁予的边塞诗篇:
  百年前英雄系马的地方
  百年前壮士磨剑的地方
  这儿我黯然地卸了鞍
  历史的锁啊没有钥匙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Source】天津教育出版社
序:张爱玲是怎样炼成的(1)序:张爱玲是怎样炼成的(2)精彩书评:这么可怜身是眼中人
精彩书评:破译张爱玲的感情密码精彩书评:真实的张爱玲在这里精彩书评:原来张爱玲可以这样读
张佩纶的光辉岁月过程主义者和目的主义者(1)过程主义者和目的主义者(2)
李鸿章为啥喜欢张佩纶(1)李鸿章为啥喜欢张佩纶(2)李鸿章为啥喜欢张佩纶(3)
李鸿章为啥喜欢张佩纶(4)就这样老去(1)就这样老去(2)
就这样老去(3)父亲是女儿前世的情人(1)父亲是女儿前世的情人(2)
黄素琼这个湖南人很勇敢(1)黄素琼这个湖南人很勇敢(2)她和他的相互背叛(1)
她和他的相互背叛(2)她和他的相互背叛(3)她和他的相互背叛(4)
No.   I   [II]   [II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