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评论 从数据看水浒   》 第14节:说说梁山众将的革命领路人(5)      何钐 He Shan

  焦挺:路遇李逵,被李逵游说上山。这是李逵继汤隆之后,又一次为梁山招聘人才的行为,难得!
  鲍旭:被李逵、焦挺策反,主要革命引路人是李逵。
  单廷珪、魏定国:此二人意欲率兵攻打梁山,结果都被关胜收降,因他们的革命引路人是关胜。
  郁保四:曾经与曾升一起到梁山泊大寨内讲和,被宋江策反,其革命引路人自然是宋江。
  董平、张清、龚旺、丁得孙:被俘之后由宋江劝说入伙,革命引路人是宋江。
  皇甫端:东昌府城破之后,由张清引荐给宋江,因此其革命引路人是张清。
  终于讲完了,我们再来归纳归纳。我们可以看到,梁山上共有十五人充当过别人的革命引路人,分别是:宋江、吴用、鲁智深、戴宗、晁盖、李逵、关胜、张顺、柴进、汤隆、张清、朱富、朱贵、项充、李衮、卢俊义。除此之外,还有公孙胜、刘唐、朱贵、宋万、杜迁等五人,上山是不需要革命引路人的。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即梁山革命根据地的早期元老。
  再来看看这十五位革命导师分别是谁的革命引路人,这可是重要的人脉资源,疏忽不得。
  宋江门下:卢俊义、关胜、秦明、呼延灼、花荣、柴进、李应、朱仝、鲁智深、武松、董平、张清、杨志、索超、戴宗、李逵、穆弘、雷横、李俊、张横、张顺、杨雄、石秀、黄信、宣赞、郝思文、韩滔、彭玘、欧鹏、燕顺、凌振、蒋敬、吕方、郭盛、王英、扈三娘、孔明、孔亮、项充、李衮、马麟、童威、童猛、侯健、郑天寿、陶宗旺、龚旺、丁得孙、穆春、曹正、薛永、施恩、李忠、周通、杜兴、李立、石勇、张青、孙二娘、郁保四、时迁、段景住,共二十三天罡,三十九地煞。
  吴用门下: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解珍、解宝、孙立、萧让、金大坚、乐和、邹渊、邹润、蔡福、蔡庆、孙新、顾大嫂、白胜,共五天罡,十一地煞。
  鲁智深门下:史进、朱武、陈达、杨春,一天罡,三地煞。
  戴宗门下:裴宣、邓飞、杨林、孟康,四地煞。
  晁盖门下:宋江、吴用、宋清,两天罡,一地煞。
  李逵门下:鲍旭、汤隆、焦挺,三地煞。
  关胜门下:单廷珪、魏定国,俩地煞。
  张顺门下:安道全、王定六,俩地煞。
  柴进门下:林冲,天罡。
  汤隆门下:徐宁,天罡。
  张清门下:皇甫端,地煞。
  朱富门下:李云,排名靠后的地煞。
  朱贵门下:朱富,排名靠后的地煞。
  项充、李衮门下:樊瑞,排名中游的地煞。
  卢俊义:燕青,排名最后的天罡。
  在十五名革命导师中,鲁智深、戴宗、李逵、关胜、张顺、柴进、张清、项充、李衮、卢俊义的革命导师全部都是宋江,因此他们门下的十九人,也可以归为宋江门下,那么宋江实际上是八十一人的革命导师。八十一人是什么概念?这可是占据了梁山75%的势力啊!当真是那句话,大宋姓宋,梁山也姓宋了。
  总结如下:
  一、若想上山混个好位置,投靠宋江是不二法门。投靠宋江,或者经由宋江介绍上山的,均获得了不错的位置。
  二、投靠普通的天罡或者地煞,一般排名都比较低。若本人没有什么惊人的伟业,或者特殊本领,需要想办法送礼。
  三、宋江上山之后网罗的人才确实不少,这点晁盖是远远比不上的。晁盖只引进了三名人才:宋江、吴用、宋清,不过都是重量级的人物。说起来,如果宋江、吴用一心一意地辅佐晁盖,他们名下的人才,包括宋江门下的八十一人,吴用门下的十六人,都可以归为晁盖门下。很可惜,这俩人背叛了晁盖。
  最后,重申一下,认准革命引路人是非常重要,轻则可避免被李逵砍脑袋,重则日后在梁山可飞黄腾达,前途不可限量。总之,切莫走普通小喽啰的门道去找朱贵,那样只能像朱富那样,排到地煞的末尾了。
  盗寇的潜规则
  27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选集】梁山好汉
第1节:水浒传究竟是一部什么书(1)第2节:水浒传究竟是一部什么书(2)
第3节:水浒传之初体验(1)第4节:水浒传之初体验(2)
第5节:他们,为什么上梁山?(1)第6节:他们,为什么上梁山?(2)
第7节:他们,为什么上梁山?(3)第8节:他们,为什么上梁山?(4)
第9节:他们,为什么上梁山?(5)第10节:说说梁山众将的革命领路人(1)
第11节:说说梁山众将的革命领路人(2)第12节:说说梁山众将的革命领路人(3)
第13节:说说梁山众将的革命领路人(4)第14节:说说梁山众将的革命领路人(5)
第15节:细数梁山好汉的阶级成分(1)第16节:细数梁山好汉的阶级成分(2)
第17节:细数梁山好汉的阶级成分(3)第18节:细数梁山好汉的阶级成分(4)
第19节:细数梁山好汉的阶级成分(5)第20节:梁山众将的学历兼革命意志(1)
第21节:梁山众将的学历兼革命意志(2)第22节:梁山众将的学历兼革命意志(3)
第23节:梁山众将的学历兼革命意志(4)第24节:梁山众将的学历兼革命意志(5)
第   I   [II]   [III]   [IV]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