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政 》 我当代表十年 》
第14节:第二章 探寻国企脱困之路(7)
赵咏秋 Zhao Yongqiu
来自地质大学的王亨君教授对我说:"赵代表,听了你的发言,我想到另外一个问题。我注意到我们每次到商店买衣服,你是只看不买。像你这样工资低还坚守岗位为企业无私奉献的精神真是可贵的。但是,这样的精神在某些知识分子身上已经消失,对钱的欲望越来越不满足。我认为我们知识分子不能只为钱而工作,还是应该多追求精神上的富足。"
2000年,国有企业改革力度进一步加大,企业人事制度发生了相应的改革,人才管理比过去更加灵活,老工业基地企业人才流失更加趋于严重。老一辈知识分子希望提前退休外出打工,年轻大学生纷纷辞职。
这段时期,朋友见面谈的多是互相转告某某辞职的消息,其中很大比例的科技人员放弃专业改行搞经商。
公司人事处的同志告诉我,近年我们企业再也难招到重点大学的学生了。我们的人才面临断档。如果老一辈工程师退休,冶钢科技人员将后继无人。
老高工们也在议论。大家最担心的是像冶钢这样经国家认定的技术中心会逐步成为空壳,既无人才又无科研课题。
程广学高工说:国家现在每年加大教育投入,大学不断扩招,可是大学生毕业后都不到企业工作,尤其理科学生都热衷经商,国家花大量的资金培养的人才不为推进生产力的发展服务,这不是巨大浪费吗?
覃道湘高工说:只有知识分子都想到企业工作,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才能旺盛,国家的生产力才能发展。国家要考虑政策引导。
我深深感觉到了目前国家科技投入体制存在的弊端,为企业科技创新面临的危机担忧。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普遍低下,这不仅仅是企业自身的问题,而是涉及到老工业基地的发展和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其工业产品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问题。国家可以采用适当的政策进行宏观调控。2000年3月,我在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提出了《关于增加企业科技投入,引导科技人员向企业流动的建议》,其中的主要观点是:
中央提出"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以来,各级政府十分重视科教的投入,在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掀起了滚滚热潮,大学招生名额在不断扩大,科研项目和经费在不断增加,知识分子待遇在不断改善,甚至有了极大突破,形势令人欢欣鼓舞。然而,科教投入的最终成果必须带来工业的发展,才能导致国民经济的腾飞,达到科教兴国的目的。目前,科教投入向生产力的转化方面却普遍存在不足,具体表现为:
1.近年来,由于国有企业效益滑坡,民营企业刚刚起步,企业知识分子收入很低,试验设备老化陈旧,缺乏科研经费的支撑,导致企业知识分子纷纷外流,大学毕业生不愿进入企业就业,已进入企业的年轻知识分子纷纷辞职,中老年知识分子提前退休出外打工,企业的人才储备呈显著负增长趋势,中西部尤为突出。正是企业知识分子在事业和待遇上的双重失落状况,使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不能达到改善企业知识结构,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目的。
2.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与企业缺乏紧密联系,且基础理论研究项目比例太大,立项审查和项目验收均不考虑实用价值和推广应用效果,科研经费的投入方向和成果的评价标准造成了绝大多数科研成果成为档案资料,束之高阁,使国家巨大的科技投资和庞大的科研队伍与民族工业急待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的需求严重脱节,不能促进技术进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都在努力改变这一状况,采取了联姻搭桥,促进厂校联合和科研院所企业化等手段,为生产力的转化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 但在中西部民族工业领域实际反应平淡,没有明显改变人才走向和实现轰轰烈烈的科技联姻效果。面临知识经济时代和加入世贸的双重压力,中央有必要调整投资方向,迅速改变上述不良状况,让国家的科教投入通过企业生产力的转化获取高的回报,达到振兴民族经济的目的。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1.国家必须重视企业技术中心(或试验中心)建设,制定企业必须建立技术中心的数量指标,根据企业的性质与规模制定技术中心的层次标准,对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实行优惠投资政策,并对研究装备按标准进行严格的达标验收。为企业知识分子创造良好的科研条件,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
2.调整国家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项目的比例,应用型项目研究经费全部投向企业。企业知识分子优先立项,让企业知识分子拥有充足的科研经费,企业外知识分子只有与企业联合或进入企业才有申报项目的资格,项目的评审、验收必须注重技术进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经费和收入上迫使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姻,引导科技人员以多种形式流向企业,激励科技人员为企业技术进步效力,从研究方向上保证技术的进步与生产力的发展。
3.将企业技术中心验收结果、人才储备趋向、无形资产投入比例及科研成果数量档次作为享受科技型企业待遇和评定国有企业领导人业绩的重要依据。激发企业领导人对科技投入、人才储备的重视。
除了国家宏观调控外,地方政府应该如何采取措施挽留技术人才呢?2001年,在黄石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三次会议上,我也提交了《关于尽快出台人才工程实施办法的议案》。希望地方政府重视人才问题。
《关于增加企业科技投入,引导科技人员向企业流动的建议》影印件
闭会期间,我作为中国体视学学会理事参加了一些科技界的学术研讨会议。中国体视学学会属于边缘学科,学会会员囊括了冶金、医学、计算机、石油、航天、军事等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高校教授和大中型国有企业的工程师。大家对我这个学会里不多的全国人大代表很感兴趣,在学术研讨之余,喜欢与我坐到一起,谈论社会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他们的见解。我有意识与几位北京高校的老教授讨论起科技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节:自序 | 第2节:第一章 初担重任(1) | 第3节:第一章 初担重任(2) | 第4节:第一章 初担重任(3) | 第5节:第一章 初担重任(4) | 第6节:第一章 初担重任(5) | 第7节:第一章 初担重任(6) | 第8节:第二章 探寻国企脱困之路(1) | 第9节:第二章 探寻国企脱困之路(2) | 第10节:第二章 探寻国企脱困之路(3) | 第11节:第二章 探寻国企脱困之路(4) | 第12节:第二章 探寻国企脱困之路(5) | 第13节:第二章 探寻国企脱困之路(6) | 第14节:第二章 探寻国企脱困之路(7) | 第15节:第二章 探寻国企脱困之路(8) | 第16节:第二章 探寻国企脱困之路(9) | 第17节:第二章 探寻国企脱困之路(10) | 第18节:第二章 探寻国企脱困之路(11) | 第19节:第二章 探寻国企脱困之路(12) | 第20节:第二章 探寻国企脱困之路(13) | 第21节:第二章 探寻国企脱困之路(14) | 第22节:第二章 探寻国企脱困之路(15) | 第23节:第三章 促进老工业基地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1) | 第24节:第三章 促进老工业基地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2)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