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界精英 华尔街最后的大亨   》 第14节:华尔街最后的大亨(14)      米歇尔·大卫-威尔 Michelle David - Will

  面对威权,诚惶诚恐者的身上会被激起一种近乎本能的反应从而突破极限、自我超越,与此不同,说服式无法调动人的积极性,反而会使人由于自己的想法遭到质疑而感觉完全陷入了被动。实际上,我们这一行讲究的是大家各尽所能、齐心协力地谋求公司整体的发展。威权式关系的短处在于其简单的二元结构缺乏弹性,难以向纵深发展。相反,建立在脑力基础上的关系多元并存、层次丰富,只是感情色彩不足,老板一方容易成为怨恨的对象。
  十九
  生意场上许多错误是由于人们不尊重事实或者把表象当做真相而造成的,这个问题今日尤其突出。一位老板哪怕不谙管理之道,只要他收购几家別的企业,看着也就是个风风光光的商界精英了。大家以为他发了财,但他无非是以低于股票现价的价格做了几笔交易。或者他让人以为他在从事一桩了不起的生意,其实那生意根本赚不了钱。可他照样乐此不疲,因为潮流如此,他本人相信那会带来丰厚的回报,公众也普遍信以为真。但是岂可颠倒主次!确保事业有个扎实的底盘才是关键,其他任何东西都替代不了这一点。要提升实力,光靠改组并购之类的动作、指望连锁效应轰轰烈烈地应运而生是不行的。估计有时候是会起些作用。即使有用,在我看来也带着糊弄人的味道,实在上不了台面。
  尊重事实、尊重人并使自己受人尊重,是一场必须每时每刻严阵以待的战斗。要不断地将事物摆回它们本来的位置,镇定自若地告诉人家:"你可以有你的观点,但不能否认我的观点、否认我得出不同观点的能力。"
  二十
  长期在一家企业做事的人,他给企业带来的危险最终可能比利益还大些。而人天生会有一种蹈险的冲动,就像有的人偏要靠近狮子,待在离它只有一米半远的地方一样。对自身行为的社会效应的普遍无视反映出了人的本性。做一件事的时候,人总以为这是他个人的事。不少侵吞公款的事件就是这么来的。一个能赚一百五十万欧元的有头有脸的人物为了多捞十万而伪造签名,他又不是不知道这会毁了他的人生,为什么?他是知道后果,但他当时一门心思地认定这是私事一桩,完全没把它和公众领域挂起钩来。这也证明了,人的内心深处藏着一种欲求,时不时想与社会"分庭抗礼",此欲求压倒了通常对人的言行起支配作用的谨慎原则。这样的事层出不穷,每见一回大家总要诧异一回。这位体面的先生怎么会利用内幕消息牟利?--同类行为在不同行业一次又一次地发生,说明这绝不是个例外。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内心保留一片与社会隔绝的地带,不为取乐也不为逐利地铤而走险,这确实是"性情之举",为的是感受自己身上的生命力。这些人对条条框框下的生活很不适应。渐渐地,对自我的厌腻感成了他们的头号大敌,冷不丁把心一横:"豁出去了!"将欲念付诸行动,这个时候他们头脑中一片空白。这些人无端端做了不该做的事或犯了罪,其实不足为怪。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第1节:华尔街最后的大亨(1)第2节:华尔街最后的大亨(2)第3节:华尔街最后的大亨(3)
第4节:华尔街最后的大亨(4)第5节:华尔街最后的大亨(5)第6节:华尔街最后的大亨(6)
第7节:华尔街最后的大亨(7)第8节:华尔街最后的大亨(8)第9节:华尔街最后的大亨(9)
第10节:华尔街最后的大亨(10)第11节:华尔街最后的大亨(11)第12节:华尔街最后的大亨(12)
第13节:华尔街最后的大亨(13)第14节:华尔街最后的大亨(14)第15节:华尔街最后的大亨(15)
第16节:华尔街最后的大亨(16)第17节:华尔街最后的大亨(17)第18节:华尔街最后的大亨(18)
第19节:华尔街最后的大亨(19)第20节:华尔街最后的大亨(20)第21节:华尔街最后的大亨(21)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