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家类 》 莊周的歡樂生活禪:人間莊子 》
第14節:精神充盈即可坐忘名利生死(1)
吳建雄 Wu Jianxiong
第六講 精神充盈,即可坐忘名利生死 --《莊子o內篇o大宗師》解讀
合上書時,已是午後兩點,在這本該驕陽高照的時刻,窗外的世界卻朦朧一片,像不醒的四月,我忘了季節。霧很大,看不清方向,衹聞到潮濕的氣味,我無法確定前面有什麽,所以衹能等待,繼續等待。
這便是我看《大宗師》的感覺:天下之大,宛若濃霧,它是混沌的,卻又無所不在,讓你無處可逃。我在窗邊努力發掘熟悉的風景,試圖在莊子的文字裏發現他的秘密。看着霧把城市裝點成仙境,忽然覺得仙境其實是早就存在於我們身邊的,衹是我們忽略了。霧的出現,讓我們有機會重新看到這消逝的美景。
在霧氣稍薄點的地方,我看到城市郊外的平房,屋邊的電綫桿稀疏地直立着,是一些不入流的、細微的、固定的風景。很難知曉平房裏的故事,每個門後的身影都存在於我們的世界之外,他們自娛自樂,看似平靜,卻又不時騷動着。
夜裏,我被一陣鑼鼓聲吵醒,看到窗外遊走着衆多白色的紙人紙馬,紙馬被人高舉着,紙錢如櫻花般飛舞。那是一場喪事,一個年過八旬的老者離去了。我不曾見過這位老者,他像深宮裏的幽蘭,路人很難窺見。但我見到了他的子孫們,他們擡着棺材和陪葬品,吹着喇叭打着鼓,穿越城郊的馬路。他們是歡快的,若能有機會徵詢老者的心意,我想,老者也是歡快的。
盤古開天,女媧造人,誰劃出世界,誰又分出你我?莊子用一個"大"字,把這一切都包括了,季節、天氣、人、植物、畜生,一切都在"大"中。在建立"大"的前提下,《大宗師》成了莊子文字裏最玄妙、最抽象的一篇文字。
"大宗師",顧名思義,探討的是宗師,這裏的宗師不是特指某一位先生、某一個聖人,在我看來,這裏的宗師有兩種意思:其一,大宗師可以理解成天下萬物在本源上都必須嚮它學習的老師,這裏的老師不是其他,正是"道".。在莊子的理念中,道是在傳統道傢學說基礎上發展衍變起來的。在意而子拜訪許由時,許由說:"道是我偉大的宗師啊!把萬物碎成粉末不是為了某種道義,把恩澤施於萬世不是出於仁義,長於上古不算老,回天載地、雕創衆物之形也不算技巧,這就是進入'道'的境界。"
"大宗師"的另一種意義則要生猛得多。如果說前面的解釋衹是為了證明道在天地人之間的重要位置,那麽這裏的大宗師則告訴了人應該怎樣解决問題。莊子說,世界的一切都被包在"大"中,"大"本身可以形容世界,也可以形容世界外的世界;而"宗",是指祖宗、血脈、父子關係,除了暗示莊子的觀點"天地萬物都是上天的兒子"以外,還說明了德性在人與人之間關係中也處於老祖宗的地位,是一切關係的根本;而"師"在這裏,不是指老師,而是指學習,是將名詞用做動詞。
把莊子的想法疏通一下,便有了如下解釋:世界的一切都在"道"中,"道"是上天所賦予的,一切生靈都是上天的子孫,而要想得道,就衹能通過學習。《大宗師》是最能體現莊子思想的一篇文字,也是寫"道"寫得最為深刻的一篇。在這裏,莊子另闢蹊徑,嘗試突破傳統舊道,為人們找一個出路。
莊子是不會讓人失望的。在《大宗師》中,他側重的是人與道之間的溝通和聯繫,並把原本的道和學習聯繫起來。學習是一門關於智慧的行為藝術,學習跟道一樣,不是隔離的、閉塞的,而是通過交流進行的,要在交流中學習。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道的獲取,其實是在同一社會契約下,不同個體之間進行的觀點的修改、補充、傳染與提升。為了讓大傢更好理解,我决定從學習的角度闡述《大宗師》的思想。
莊子是可愛的,他有顆童心,這一點從他在《人間世》中所描述的少年的單純就可以看出。在顔回與孔子談論如何嚮衛君進言時,他說 "若然者,人謂之童子",因為童子無知,所以國君不會怪罪。而我們現在說到的童心不指單純,而指莊子永遠年輕而充滿活力的心態,他總是對一切充滿了好奇心,用他的話來說就是:"大道存於萬物之中,萬物皆體現着道,所以季節、天氣、人、植物、畜生,均可學習。"可見,莊子是好學的。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江蘇文藝出版社 |
|
|
第1節:無挂無礙,自在而精彩(1) | 第2節:無挂無礙,自在而精彩(2) | 第3節:無挂無礙,自在而精彩(3) | 第4節:蝶舞翩躚幻亦真(1) | 第5節:蝶舞翩躚幻亦真(2) | 第6節:安時處順不為哀樂所睏(1) | 第7節:安時處順不為哀樂所睏(2) | 第8節:行器物之用必遭損殺(1) | 第9節:行器物之用必遭損殺(2) | 第10節:行器物之用必遭損殺(3) | 第11節:平常心是大智慧(1) | 第12節:平常心是大智慧(2) | 第13節:平常心是大智慧(3) | 第14節:精神充盈即可坐忘名利生死(1) | 第15節:精神充盈即可坐忘名利生死(2) | 第16節:精神充盈即可坐忘名利生死(3) | 第17節:不強加於人便是善待自己(1) | 第18節:不強加於人便是善待自己(2) | 第19節:不強加於人便是善待自己(3) | 第20節:不強加於人便是善待自己(4) | 第21節:修剪矯作易傷身害命 | 第22節:管教而不能施暴(1) | 第23節:管教而不能施暴(2) | 第24節:智慧在紂即為虐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