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The era of the text but also touching   》 第14节:通人言兽语的年纪      Liu Shaoming

  第二辑杂思录
  通人言兽语的年纪
  在香港三联书店出版的《中华散文百年精华》中读到王鼎钧《活到老真好》一文。我跟鼎钧先生有数面之缘,他多年前曾是《中国时报》的主笔。谦谦君子,今年已八十高寿,够资格说“活到老真好”!王鼎钧的散文,近梁实秋体,温润、谦厚、人情练达而不滑腻。读他这代人的作品,单看文字已是一乐。他们古书读得多,写起白话文来也跌宕有致,平淡中嗅到书香。
  人生有些境界,不是作家光凭想象就可以想象出来的,即使想象出来也不会真实。人到了暮年,会是一种什么心境?艾略特的名诗Gerontion,怀抱秋气,一开始就说:
  Here I am, an old man in a dry month,
  Being read to by a boy, waiting for rain.
  诗成于1920年,作者才三十二岁,风华正茂的人,感应historical fatique,为赋新词强说愁。
  其实老来除了美人鱼不再对着你歌唱外,余生还有一些blessings,就说“福气”吧,不到鼎钧先生的年纪,是不易领略的。他说人老了,“能通人言兽语”,人生再无什么秘密可言。当年的女孩对你说“我不爱你”,你百思不得其解;现在呢,“她刚张口你已完全了解”。年轻时我们和命运作对,到老来就和解了。“谢天谢地,总算老了,跳出三界,不列五行。……不喜不惧,无雨无晴。”超越了得失之心后,说不定会发觉“今天的电影拍得比当年精彩,今天的花也开得比当年灿烂,今天的年轻人比我们那一代青年漂亮”。
  十多年前,因知老之将至,写下《老来颂》一文。若干观点,竟可跟《活到老真好》互为发明。我在那篇文章里这么说过:“老年人再无青春可浪费,因此对眼前一景一物,特别用情。此种感受是浓缩的,风华正茂的晚辈可能感受不到。”当了长者,因此看来也没有什么可怕的。只要眼睛还好,念书不用人家代劳,那么仲夏之夜,手执一卷,等雨来,也是别有一番滋味。
  通识就是不偏食
  以教育的观点看,“通识”就是要防止学生“偏食”。如果学生求知欲强,兴趣范围广,应付功课之余,有把闲情寄托于课外书的习惯,那不需老师指点,已得通识教育的要义了。
  我20世纪50年代在台湾念大学时,外文系的学生除大一国文外,还要必修中国文学史。因是文科生,你要毕业,非选修本科目以外的一些科目不可,如社会、经济、心理、历史、哲学或政治。用意就是防止“偏食”。四年下来,本科生对本门的知识,所知也仅限于皮毛。跨系跨科去选修一两门课,能获益多少,更不能存奢望了。不过我相信,既要在“地球村”的现代社会生存,对世事一知半解总比不知不觉好。
  经济学中的“机会成本”是一种专门学问,是学者专家才能深入讨论的题目。不过我们门外汉,只消略识皮毛,也受益不尽。颜纯钩在《柯灵先生的两封信》中透露,柯灵晚年要写的《上海沧桑》,一直搁着没有动笔,原因是老先生不断为讨他序文以高身价的“朋友”所苦,几十万字的稿件一本接一本地送上门来要他过目。柯灵如奉行机会成本守则,《上海沧桑》说不定早已面世了。
  《信报》近有王兼扬一文,说到香港商科毕业生求职面试时,对本科知识的掌握都很有把握,但当谈到其他科目或常识问题时,应变和自信都明显比外地毕业生逊色,他认为“缺乏通识和常识是其中主因”。
  作为认识大千世界的门径来说,通识教育不能取代日常读报的习惯。跨国大公司在香港招聘,如果老板是美国人,“考官”说不定会问,历来对Big Business较“友善”的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通识、常识关乎我们的百年大计。大学三改四,多了选修科的空间,是百利而无一害的事。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Source】江苏教育出版社
第1节:目录第2节:文学细胞第3节:诗的功用第4节:成语与文字
第5节:有关文化的联想第6节:“支那人的机会”第7节:认同与执著第8节:同事·朋友
第9节:金漆屁股第10节:入禅的境界第11节:轻薄文学(1)第12节:轻薄文学(2)
第13节:阶级与民族第14节:通人言兽语的年纪第15节:谢师宴第16节:Mea Culpa
第17节:英伦名士录第18节:去中国的方法第19节:忽然天国第20节:大散文识小
第21节:可读 bility第22节:我的第一步(1)第23节:我的第一步(2)第24节:童年今昔
No.   I   [I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