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放虎归山   》 第14节:纸上谈兵--装孙子(3)      Li Ling

  (一)任何"运用之妙"都得有运用的自由。宋承唐末五代之乱,最怕"骄兵悍将",临阵才 授"锦囊妙计",有"中御之患"。这是政治原因。
  (二)兵家必知天地阴阳是个传统。古代军人要学式法,宋仁宗命杨惟德等撰"景ND344 三式", "故当时壬遁之学最盛","自好奇家援以谈兵,遂有靖康时郭京之辈,以妖妄误国"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遁甲演义》提要)。这是属于迷信。
  另外,教条主义也是个大问题。
  军事上的教条主义还不仅仅是迷信兵书,知守法而不知用法,而是不懂"兵法"后面还有许 多支撑性的东西,以为用兵如博弈,纯属智力游戏。例如赵括之误就是如此。
  观上所述二苏的《孙子》评论,我们可以注意到一种倾向,就是他们都认为"用兵"的关键 全在"治兵",这种本事是从书本上学不到的。苏洵说,治兵如御仆妾,贱丈夫亦能为,不 必有人教之。苏轼说,"挥舟于河,舟之逆顺,水之曲折,忘于水者见之"。这与其说是他 们比武人更重实践而轻书本,倒不如说是他们视政治的问题比单纯的军事问题更重要。如 苏轼说"天子之兵,莫大于御将",还有他盛赞的《何博士备论》,都是着眼于此。
  自古"治兵"与"用兵"的矛盾就是一个大问题。如战国末,荀卿与临武君议兵于赵孝成王 之 前。临武君所贵是战国时髦的孙、吴之术,而苟卿所贵是年代较早的"桓、文节制"和"汤 、武仁义",根据是《司马法》。荀卿法古,固然保守,但也不是没有实际的考虑。他认为 "治兵"比"用兵"更重要,不懂"节制"的"用兵"是失其本统,只能对付"小敌",不 能对付 "大敌";觉得"兵法"还不如军队素质、御兵之术和制度性的东西来得可靠。例如齐国兵 法 最精,但"齐之技击"不敌"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敌"秦之锐士"。晋、 秦得益于制度先进,故能后来居上。
  古代名将长于兵法者有之,但更多是善于御兵。如李广之宽,程不识之严,皆其著名者。 而比御兵更重要的是御将,这个问题宋人最关心。本来以唐末、五代的背景考虑,宋代的" 内紧外松"也自有其合理性。可惜的是,它也正吃了"历史合理性"的亏。
  中国古代兵法的要义是能"忍"能"狠",这是一位大人物讲过的(见章士钊《柳文指要》 所述 其"友人"的心得)。"忍"起来,要多窝囊有多窝囊,装孙子,钻裤裆,包羞忍耻。"狠 "起 来,则杀他个片甲不留,斩草除根,无遗寿幼,把一肚子的"鸟气"全释放出来。这对了解 中国政治历史的经验和中国人的行为特点很重要。
  古代兵家讲"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孙子·谋攻》) ,毛泽东也说"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都是出于这两个字。《左传》有 "退舍求平",《三国》有英雄诈降,《水浒》也有好汉在板子底下招供,推其源,也还是 这两个字的活用。中国近代史上有个叶名琛,守广州不利,兵败被俘,客死他乡,时人讥 为"不战不和,不降不走"。此话是否冤枉,我不知道,但四个"不"字确是犯了兵家大忌 。劣势战争,要打打不过,要拼拼不起,要和、要降、要走又吃亏丢面子,没一样好受。可 这样的难题,你还不能不选择。项羽兵败,刎死乌江,后人题咏,杜牧说"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主张逃,这是兵法;而李清照说"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则是 气节。道德和技术冲突,各有评价标准,无法说哪个对。讲气节,你可以说"战死事小,失 节事大",可军事学上最忌讳的就是一味拼命和死要面子,特别是拿别人的命换自己的面 子。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第1节:新版序言(1)第2节:新版序言(2)第3节:放虎归山(代序)(1)
第4节:放虎归山(代序)(2)第5节:汉奸发生学(1)第6节:汉奸发生学(2)
第7节:汉奸发生学(3)第8节:汉奸发生学(4)第9节:汉奸发生学(5)
第10节:汉奸发生学(6)第11节:汉奸发生学(7)第12节:纸上谈兵--装孙子(1)
第13节:纸上谈兵--装孙子(2)第14节:纸上谈兵--装孙子(3)第15节:纸上谈兵--装孙子(4)
第16节:纸上谈兵--装孙子(5)第17节:纸上谈兵--装孙子(6)第18节:说名士,兼谈人文幻想(1)
第19节:说名士,兼谈人文幻想(2)第20节:说名士,兼谈人文幻想(3)第21节:说名士,兼谈人文幻想(4)
第22节:万岁考(1)第23节:万岁考(2)第24节:传统为什么这样红(1)
No.   I   [I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