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論語正解 》
第14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3)
劉德江 Liu Dejiang
有一天,戴淵及其同夥在長江邊見到一條大船沿江逆流而上。船頭船尾裝滿了箱子,船上衹有幾名船夫,他們一夥便上船準備動手搶劫。而船上的主人正是有名的陸機,他站在船頭,處變不驚,泰然自若。見戴淵坐在江邊的一把椅子上,神情自若地指揮着他的同夥,便走到船尾,和顔悅色地對戴淵說:"我看你指揮手下,神情如同指揮作戰的將軍一樣。你既然有這麽大的才能,為什麽不能做點有益於國傢的事,而去幹偷雞摸狗、見不得人的事呢?"
當戴淵發現陸機是個知書達理的人,而且氣度不凡,心裏便油然升起幾分敬畏。而當他進一步得知面前這位和善的長者就是遠近知名的學者陸機時,立刻拜倒在地,請求寬恕。陸機微笑着說道:"大丈夫生當盡忠報國,死也要死得其所,你為什麽要在江湖上鬼混,幹那些傷天害理的事呢?"
戴淵涕淚交流地哭訴道:"我從小不讀詩書,不明事理,幹了不少壞事,被父親趕出傢門。從此我便自暴自棄,弄得天怒人怨,現在我不做這些事還能做什麽呢?再說,我現在已是聲名狼藉,誰還會收留我呢?"陸機說:"你能有這樣的想法,說明你良心還沒泯滅,衹要你能痛下决心,棄惡從善,以你這樣的才能完全可以為國傢做出一番事業來的。"
聽了陸機的勸導,戴淵覺得很感動,從沒有人這樣真心友善地關心過自己,連忙扔掉手中的武器,對陸機再次下拜,懇求拜陸機為師。從此,戴淵真心誠意地隨陸機讀書學習,十分勤奮,進步很快,終於成為一個為人正派、言談舉止嚴肅認真的人。陸機與他結為好友,並推薦他到軍隊任職。後來,戴淵指揮軍隊打了許多勝仗,成為為人謙和、厚道、深受官兵愛戴的大將軍。
戴淵從一個劣跡斑斑的江洋大盜轉變為人見人贊的大將軍,關鍵之處在於他聽得進別人的規勸,並把它落實在行動上。人心本善,而對仁的開發,別人的幫助是次要的,主要是自己能夠主動開發。從他接受陸機批評的態度上來看,這種轉變幾乎是在一閃念之間。這正應了孔子的一句話:"我欲仁,斯仁至矣。"
我們身邊的很多"惡人",其實並非生來就是個作惡多端的人,衹是因為他們沒有把他們的"仁心"從自己的本性中開發出來而已。雖然說靠別人來幫助去挖掘內心的"仁心"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靠自己,但這並不是說別人的幫助是不可行的。所以,當我們見到那些不仁者時,我們不應該唾棄他們,對其嗤之以鼻,而應該用自己的真心來感化他們,將他們本真的東西激發出來。
行仁若山之不言
一次孔子與學生們在一起討論,他說:"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論語·雍也篇第六》)用今天的話講,就是說:智者喜愛水,有仁德的人喜愛山。智者性格就像水一樣活潑,有仁德的人就像山一樣安靜。智者生活快樂,有仁德的人長壽。
子張便問孔子:"為什麽仁者喜歡山呢?"孔子說:"山,高大巍峨。為什麽山高大巍峨仁者就喜歡它呢?這是因為山上草木茂密,鳥獸群集,人們生産生活所用的一切東西山上都出産,並且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山出産了許多對人們有益的東西,可它自己並不從人們那裏索取任何東西,四面八方的人來到山上各取所需,山都不計回報地慷慨給予。山還興風雷作雲雨以貫通天地,使陰陽二氣調和,降下甘霖以惠澤萬物。這就是仁者之所以喜歡山的原因啊。"
子貢接着問道:"為什麽智者喜歡水呢?"孔子回答說:"水,它滋養一切有生命的東西而出乎自然,就像是人的美德;它流嚮低處,蜿蜒麯折卻有一定的方向,就像正義一樣;它洶涌澎湃而沒有止境,就像人的德行。假如人們開掘堤壩使其流淌,它就會一瀉千裏,即使它跌進萬丈深的山𠔌,也毫不畏懼。它柔弱,但是卻又無所不達,萬物出入於它,而變得新鮮潔淨,就像善於教化一樣。這不就是智者的品格嗎?"
錢穆先生認為:"水緣理而行,周流無滯,知者似之,故樂水。山安固厚重,萬物生焉,仁者似之,故樂山。性與之合,故樂。"為何會將人的性情和山水聯繫到一起呢?錢穆先生又言:"道德源於人的本性,人性出於自然,自然之美反映於人心,所表現出來的就是藝術。因此有道德的人多喜愛藝術。聖人之美與善,一本與其心之誠然,乃與天地合一,此之謂真善美合一,此乃中國古人所提倡的天人合一之深旨。"由此,我們便可以知道為什麽"仁者樂山"。仁者之所以喜歡山,是因為他具有和山一樣的品質--不計回報的付出,惠及衆生。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序言 | 第2節:第一節 何為仁(1) | 第3節:第一節 何為仁(2) | 第4節:第一節 何為仁(3) | 第5節:第一節 何為仁(4) | 第6節:第一節 何為仁(5) | 第7節:第一節 何為仁(6) | 第8節:第二節 仁重於泰山(1) | 第9節:第二節 仁重於泰山(2) | 第10節:第二節 仁重於泰山(3) | 第11節:第二節 仁重於泰山(4) | 第12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1) | 第13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2) | 第14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3) | 第15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4) | 第16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5) | 第17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6) | 第18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7) | 第19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8) | 第20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1) | 第21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2) | 第22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3) | 第23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4) | 第24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5)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