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家类 》 《庄子》心得 》
第14节:傅佩荣《庄子》心得(14)
傅佩荣 Fu Peirong
百里奚爵禄不入于心,故饭牛而牛肥,使秦穆公忘其贱,与之政也。有虞氏死生不入于心,故足以动人。
——《庄子?田子方》辩论不必要
年轻时,好心的长辈劝告我:“不要做三种人,就是保人、媒人与调人。”首先,为人作保,后果堪虑,因为牵涉到的金钱往往数量庞大,可能造成倾家荡产。许多学生告诉我,说他们的父母就是为人作保而使自己的家庭陷入困境。其次,为什么不做媒人呢?因为男女结婚之后能够和睦相处吗?天下的悲剧不在好人与坏人的冲突,而在好人与好人的误会。谁说好人不会变成冤家的?一旦出现问题,媒人不是尴尬之至吗?
然后,为什么不做调人呢?这一点很难说个道理出来,直到读了《庄子?齐物论》,才恍然大悟。庄子劝我们不要介入别人的争辩,因为那不但吃力不讨好,而且根本注定了徒劳无功。
庄子说:“假设我同你辩论,你胜过我,我没法胜过你,那么你真的对吗?我真的错吗?或者,我胜过你,你没法胜过我,那么我真的对吗?你真的错吗?是一人对,一人错吗?还是两人都对,或两人都错呢?我与你是不能互相了解了。”由此可见,即使可以“服人之口”,却未必可以“服人之心”,更谈不上谁拥有绝对的真理了,因为在辩论中很可能根本没有真理可言。
庄子接着说:“人都被偏见所遮蔽,那么我要请谁来裁判呢?请与你意见相同的人来裁判,既然与你的意见相同,怎么能够裁判?请与我意见相同的人来裁判,既然与我的意见相同,怎么能够裁判?请与你我意见都不相同的人来裁判,既然与你我的意见都不相同,怎么能够裁判?请与你我意见都相同的人来裁判,既然与你我的意见都相同,怎么能够裁判?如此看来,我与你与别人也都不能互相了解了,那么还要期待谁呢?”
这一段话读起来有些绕口,但是思考却相当周延,它所强调的是:辩论双方不能“球员兼裁判”,但是即使找了任何一位“别人”,也不可能有超然的立场来担任客观的裁判。庄子所说的,固然是个事实,但是人间难免有许多争议,又该怎么办呢?现代人比较习惯采取“由相关的人来表决”,再以“多数决”的方式来做判断。这种方式也许可以用在公共事务上,但是却无助于化解各种观念上的争执。
为什么不做调人?因为在两造之间调解时,很可能使自己显得乡愿。乡愿就是不分黑白的和事佬,只求息事宁人而希望双方“看我的面子”握手言和。这时所重视的不是谁更有道理,而是我这个调人“面子够不够”。孔子之所以讨厌乡愿,说他是“德之贼也”(伤害美德的人),就是担心这种风气将会混淆是非。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节:傅佩荣《庄子》心得(1) | 第2节:傅佩荣《庄子》心得(2) | 第3节:傅佩荣《庄子》心得(3) | 第4节:傅佩荣《庄子》心得(4) | 第5节:傅佩荣《庄子》心得(5) | 第6节:傅佩荣《庄子》心得(6) | 第7节:傅佩荣《庄子》心得(7) | 第8节:傅佩荣《庄子》心得(8) | 第9节:傅佩荣《庄子》心得(9) | 第10节:傅佩荣《庄子》心得(10) | 第11节:傅佩荣《庄子》心得(11) | 第12节:傅佩荣《庄子》心得(12) | 第13节:傅佩荣《庄子》心得(13) | 第14节:傅佩荣《庄子》心得(14) | 第15节:傅佩荣《庄子》心得(15) | 第16节:傅佩荣《庄子》心得(16) | 第17节:傅佩荣《庄子》心得(17) | 第18节:傅佩荣《庄子》心得(18) | 第19节:傅佩荣《庄子》心得(19) | 第20节:傅佩荣《庄子》心得(20) | 第21节:傅佩荣《庄子》心得(21) | 第22节:傅佩荣《庄子》心得(22) | 第23节:傅佩荣《庄子》心得(23) | 第24节:傅佩荣《庄子》心得(24) | |
| 第 I [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