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你会发现,古代的男人们其实很骚情,并不像现在男人很比尔•盖茨很陈天桥。他们和女人一样担心逝水年华:"朱颜渐老,白发雕骚,只待强簪花,又恐傍人笑"。明清时,男子一般很少簪花了,只有科考及第者循例簪插花朵,以示荣耀。
古代男女所簪之花,随时令变化,一般而言,春天多簪牡丹、芍药,夏天多簪石榴、茉莉,秋天多簪菊花、秋葵等。传说,杨贵妃鬓角长着一颗黑痣,常常采集大朵的鲜花戴在鬓边掩饰,可是鲜花委顿得快,便让人研制同样色泽的绢花,很快带动了这一行业的飞速发展。民间的巧匠能以中药通草为原料,染上深浅不同的颜色,编制成各种花朵,怒放的,含苞的,簪在头上,几可乱真,便有"像生花"的美名。用珍珠仿花朵的"珠花",则是上下女子们都很钟情的首饰。就连清雅的林妹妹,问明了并非是别人挑剩的,也拣了两朵呢。
我也说几句"红楼"
说起林妹妹,最近红学家和刘心武打嘴仗,我觉得最没道理的一点,是红学家们不是找刘心武的观点和论据中的破绽,而是批评刘心武的研究业余,这样会误导喜欢《红楼梦》的人民群众。好像人民群众都是林妹妹,风一吹就倒,实在是低估了读者的鉴别力。退一步说,就是真信了秦可卿是王爷的女儿,难道会影响到读者对《红楼梦》、对生活的热爱不成?我忍不住也想说说自家的想法。
为啥曹雪芹给两个女主角取的名字都和头上的妆饰有关呢?黛玉名字的涵义通过宝玉之口说出来:"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虽是杜撰,却透露了一些信息。早期女性用来画眉的黛,正是一种叫石黛的青黑色矿石,加入麝香等香料制成。宝钗就直道其义,是古代女子头上的发钗。
《红楼梦》全书,充满了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一些"语码",一看到这些语码,读的人就会有一串联想出现。"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在屈原老师那,蛾眉,代表着一种美好的才智。画蛾眉,也便指一个有才学有志趣的人,他对于自己才能的这一份珍重爱惜。宝钗,是烘托发型的华丽的装饰品,古代常常用"分钗"来指代离别。纳兰容若有词曰:"宝钗拢各两分心,定缘何事湿兰襟"。
薛林二人,名字各取一个字,正是"宝玉"。以前有研究《红楼梦》的学者提出"钗黛合一"的说法,就是说,薛林实是一个人,被批得一塌糊涂。换个角度看,不是没有一点道理。古代的老师们最喜欢用美人以喻君子。钗黛合一后,是一个"真宝玉",一个徘徊在真性情真志趣和世俗规范生活中的宝玉。照禅宗的说法,林黛玉是宝玉的"自性",她洋溢着自主自由和创造性的情感。宝钗则代表了世俗生活的衰荣际遇。宝玉"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最终超越了对这二者的执着。这么说来,《红楼梦》还是一部"成长小说"。
当然,这完全是本人神游《红楼梦》的大放厥词。我想说的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种《红楼梦》,谁想独霸一部伟大作品的阐释权,那才是痴心妄想!
云鬓花颜金步摇
李渔是个真正"好色"的人。他说:"妇人青春有几,男儿遇色为难……不得一二事娱悦其心,不得一二物妆点其貌,是为暴殄天物,犹倾精米洁饭于粪壤之中也。"所以,寒素之家,也应该在自家屋旁隙地,种树栽花,以备妇人晨起簪花。奇怪,现代搞绿化的环保人士,怎么想不出这样一箭双雕的好主意。
作为小资和小布尔乔亚的老老老祖宗,李渔虽然没有当过官,只在出版业里混,靠着刻印自己写的传奇,也过上了中产阶级的幸福生活。显然,他还是不能理解什么叫真正的贫穷--人的眼里看得见的脑子里想的,只有填饱肚子这回事。"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那种知识分子的闲逸,"名花倾国两相欢"那种帝王家的奢靡,在赤贫人家眼里,是"吃饱了撑着没事干"。所以说,任何审美上的价值,都要透过一个观赏者的眼,才能体现出来。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