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集 魯迅的聲音:魯迅講演全集   》 第14節: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5)      魯迅 Lu Xun

  唐至開元,天寶以後,作者蔚起,和以前大不同了。從前看不起小說的,此時也來做小說了,這是和當時底環境有關係的,因為唐時考試的時候,甚重所謂"行捲";就是舉子初到京,先把自己得意的詩鈔成捲子,拿去拜謁當時的名人,若得稱贊,則"聲價十倍",後來便有及第的希望,所以行捲在當時看得很重要。到開元,天寶以後,漸漸對於詩,有些厭氣了,於是就有人把小說也放在行捲裏去,而且竟也可以得名。所以從前不滿意小說的,到此時也多做起小說來,因之傳奇小說,就盛極一時了。大歷中,先有瀋既濟做的《枕中記》--這書在社會上很普通,差不多沒有人不知道的--內容大略說:有個盧生,行邯鄲道中,自嘆失意,乃遇呂翁,給他一個枕頭,生睡去,就夢娶清河崔氏;--清河崔屬大姓,所以得娶清河崔氏,也是極榮耀的。--並由舉進士,一直升官到尚書兼御史大夫。後為時宰所忌,害他貶到端州。過數年,又追他為中書令,封燕國公。後來衰老有病,呻吟床次,至氣斷而死。夢中死去,他便醒來,卻尚不到煮熟一鍋飯的時候。--這是勸人不要躁進,把功名富貴,看淡些的意思。到後來明人湯顯祖做的《邯鄲記》,清人蒲鬆齡所做《聊齋》中的《續黃粱》,都是本這《枕中記》的。
  此外還有一個名人叫陳鴻的,他和他的朋友白居易經過安史之亂以後,楊貴妃死了,美人已入黃土,憑吊古事,不勝傷情,於是白居易作了《長恨歌》;而他便做了《長恨歌傳》。此傳影響到後來,有清人洪昇所做的《長生殿》傳奇,是根據它的。當時還有一個著名的,是白居易之弟白行簡,做了一篇《李娃傳》,說的是:滎陽巨族之子,到長安來,溺於聲色,貧病睏頓,竟流落為輓郎。--輓郎是人傢出殯時,輓棺材者,並須唱輓歌。--後為李娃所救,並勉他讀書,遂得擢第,官至參軍。行簡的文章本好,敘李娃的情節,又很是纏綿可觀。此篇對於後來的小說,也很有影響,如元人的《麯江池》,明人薛近兗的《綉襦記》,都是以它為本的。
  再唐人底小說,不甚講鬼怪,間或有之,也不過點綴點綴而已。但也有一部分短篇集,仍多講鬼怪的事情,這還是受了六朝人底影響,如牛僧孺的《玄怪錄》,段成式的《酉陽雜俎》,李復言的《續玄怪錄》,張讀的《宣室志》,蘇鶚的《杜陽雜編》,裴鉶的《傳奇》等,都是的。然而畢竟是唐人做的,所以較六朝人做的麯折美妙得多了。
  唐之傳奇作者,除上述以外,於後來影響最大而特可註意者,又有二人:其一著作不多,而影響很大,又很著名者,便是元微之;其一著作多,影響也很大,而後來不甚著名者,便是李公佐。現在我把他兩人分開來說一說:
  一、元微之的著作
  元微之名稹,是詩人,與白居易齊名。他做的小說,衹有一篇《鶯鶯傳》,是講張生與鶯鶯之事,這大概大傢都是知道的,我可不必細說。微之的詩文,本是非常有名的,但這篇傳奇,卻並不怎樣傑出,況且其篇末敘張生之棄絶鶯鶯,又說什麽"……德不足以勝妖,是用忍情"。文過飾非,差不多是一篇辯解文字。可是後來許多麯子,卻都由此而出,如金人董解元的《弦索西廂》,--現在的《西廂》,是扮演;而此則彈唱--元人王實甫的《西廂記》,關漢卿的《續西廂記》,明人李日華的《南西廂記》,陸采的《南西廂記》,……等等,非常之多,全導源於這一篇《鶯鶯傳》。但和《鶯鶯傳》原本所敘的事情,又略有不同,就是:敘張生和鶯鶯到後來終於團圓了。這因為中國人底心理,是很喜歡團圓的,所以必至於如此,大概人生現實底缺陷,中國人也很知道,但不願意說出來;因為一說出來,就要發生"怎樣補救這缺點"的問題,或者免不了要煩悶,要改良,事情就麻煩了。而中國人不大喜歡麻煩和煩悶,現在倘在小說裏敘了人生底缺陷,便要使讀者感着不快。所以凡是歷史上不團圓的,在小說裏往往給他團圓;沒有報應的,給他報應,互相騙騙。--這實在是關於國民性底問題。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珠海出版社
第1節:聰明人不能做事,世界是屬於傻子的第2節:在北京第二師範學院的講演(1)第3節:在北京第二師範學院的講演(2)
第4節:離騷與反離騷第5節:再論"第三種人"》第6節:關於革命文學
第7節:文學與社會(1)第8節:文學與社會(2)第9節:流氓與文學 革命文學與遵命文學
第10節: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1)第11節: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2)第12節: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3)
第13節: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4)第14節: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5)第15節: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6)
第16節: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7)第17節: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8)第18節: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9)
第19節: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10)第20節: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11)第21節: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12)
第22節: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13)第23節:少讀中國書,做好事之徒第24節:在中山大學學生會歡迎會上的講演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