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竜象之爭——中國、印度與世界新秩序   》 第14節:第一章、歷史回顧(11)      戴維-史密斯 David - Smith

  當歐洲朝着工業革新的道路邁進時,印度在技術革新方面一片茫然,數世紀都沒有重大的技術進步。如果說中國在適當的條件下還可能産生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話,印度則完全沒有希望。拉爾寫道:"除了那些民族主義聖徒外,我在中世紀的印度找不到自發的革新希望。儘管有人說印度的發展受到英國殖民主義的壓製,但事實上,正是英國的庇護纔使得印度成為第三世界的革新先驅之一。"2004年,美國國傢經濟研究署一份名為《英國統治下的印度非工業化》的報告,由戴維·柯林基斯密斯和傑弗裏·威廉森完成。這份報告認為印度工業開始衰敗的原因主要在於莫臥兒王朝的混亂和衰落,而不是英國的不利影響。
  然而,我們知道印度經濟確實在莫臥兒王朝(1526~1858年)統治結束之後取得了一些成就。19世紀50年代的孟買商人開始革新棉紡工廠,並將生産的粗糙的産品出口到中國和日本。主要由蘇格蘭人經營的加爾各答黃麻工業,在19世紀後半期也得到迅速發展。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孟加拉的煤炭年均産量已經達到1 570萬噸,能夠滿足印度迅速發展的鐵路産業的需求。1911年塔塔公司(Tata Company)開辦了印度的第一個鋼鐵工廠(這傢公司在九十多年後收購了英國一傢名叫格魯斯的鋼鐵公司)。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印度工業繼續發展。由於從英國進口受到限製,印度國內的紡織業和鋼鐵業得到充分的發展。戰後,印度的工業繼續壯大。20世紀初期,印度的"抵製外國産品"運動對英國進行了聯合抵製,抵製範圍從工業産品到金融保險業,這一運動有利地推動了印度經濟民族主義的發展。20世紀20年代,印度政府通過提高關稅來支持這項運動,進一步保護了印度的民族産業。30年代初期,各國政府都沿襲美國頒布的《斯穆特-霍利關稅法》(1930年)的方法爭相提高關稅,印度的關稅也隨之進一步提高。1934年印度進口棉布的關稅高達50%。提高關稅的效果是明顯的,印度的製造業比重在20世紀初不過為8%,到了1936年和1945年分別增長到62%和76%。1913~1938年,印度工業産量的年增長率高達6%,幾乎是世界其他地區平均增長率的2倍。印度獨立時的工業産量是1900年的6.5倍。
  帝國的資産負債表
  認為英國的統治造成印度的貧睏還有另外一個理由,即英國在印度的殖民統治的開銷很大。英國人占據了印度的大多數管理、監督和技術崗位的工作,而占印度大部分人口的仍是貧睏的農民。麥迪遜研究顯示,到1947年印度獨立時,1.6億人中衹有300萬人在大公司、1 200多萬人在小工廠或作坊工作。作為殖民帝國的英國不斷榨取印度的剩餘價值,20世紀30年代英國每年從印度獲得的"上供費"差不多有5 000萬英鎊。維持英國殖民當局的花銷是印度經濟的一大負擔。在20世紀20~30年代,每年用於支付公務員福利、國債利息和政府採購的費用占據了印度GDP的1.5%,比之前要高出很多。結果,英國統治印度造成的資産負債表的兩項都增加了。
  殖民統治的歷史早已結束。2005年7月,主張改革的前印度財政大臣(現任總理)曼莫漢·辛格被牛津大學授予名譽學位,他認為英國給印度留下了寶貴的財富,他說:"歷史漸漸遠去,我們現在可以以一種公正客觀的眼光來重新審視這段歷史。作為印度總理的我,有必要對大傢說一句,英國也給印度留下了有益的影響。英國在印度這片古老而文明的土地上留下了法製觀念、憲政政府、自由的媒體、專業的市民服務、現代大學、研究機構和各種實驗室。"德賽的研究表明:英語也是英國留給印度的一大財富,"英語使印度能更加便利地進入全球市場";此外還有知識産權的法律係統和西方化的國傢精英。德賽甚至認為英國還打算讓印度超過中國,"印度在19世紀50年代就開始興建鐵路和現代工業,這比在19世紀70年代纔開始的中國要早20多年,印度的人均外資流入量也比中國多。"為了自身利益,英國也使近代的印度成為一個統一的國傢,這對印度無疑是一項巨大的貢獻。否則,印度將被葡萄牙、英國、法國、荷蘭和丹麥的貿易公司瓜分,不同的殖民領地上將會使用不同的語言。最後,德賽總結說:"19世紀時的印度和現在我們常常談到的印度可不是同一幅景象。"
  帝國的衰落
  在整個19世紀和20世紀的大多數時間裏,中國和印度的經濟一直在衰退。1820~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這段時間是歐洲發展的黃金時期,始於英國的工業革命浪潮席捲了整個歐洲大陸。當然,中國在很早之前也有過類似的産業革新。20世紀是美國的世紀,曾經作為世界經濟"中流砥柱"的中國和印度則停滯不前,早已被西方國傢拋在後面。老歐洲、新北美和工業發達的日本成為了全球經濟的中心。1947年獨立後的印度和1949年的新中國比較相似,它們相對於西方強國仍然極為落後。如果我們從150年前算起,中國和印度在1820~1973年間的衰落顯得更引人註目。1973年是世界經濟的分水嶺, 1970~1973年間,西歐的經濟總量占世界的26%,北美占25%;然而中國和印度之和還不到8%,其中中國的經濟總量高於印度;中國和印度經濟總量之和與日本持平,但此時的日本人口衹有二者之和的十四分之一。1973年發生了現代史上第一次石油危機,這使得世界主要經濟大國緊密聯繫起來,這些大國最終演變成包括美國、日本、德國、英國、法國、意大利和加拿大在內的七國集團。除了意識形態及其他分歧外,沒人會記起中國和印度,二者變得無足輕重。雖然它們曾有過極其輝煌的過去,但那早已是不堪回首的前塵往事了。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導言:中國、印度和世界新秩序(1)第2節:導言:中國、印度和世界新秩序(2)第3節:導言:中國、印度和世界新秩序(3)
第4節:第一章、歷史回顧(1)第5節:第一章、歷史回顧(2)第6節:第一章、歷史回顧(3)
第7節:第一章、歷史回顧(4)第8節:第一章、歷史回顧(5)第9節:第一章、歷史回顧(6)
第10節:第一章、歷史回顧(7)第11節:第一章、歷史回顧(8)第12節:第一章、歷史回顧(9)
第13節:第一章、歷史回顧(10)第14節:第一章、歷史回顧(11)第15節:第二章、走進中國(1)
第16節:第二章、走進中國(2)第17節:第二章、走進中國(3)第18節:第二章、走進中國(4)
第19節:第二章、走進中國(5)第20節:第二章、走進中國(6)第21節:第二章、走進中國(7)
第22節:第二章、走進中國(8)第23節:第二章、走進中國(9)第24節:第二章、走進中國(10)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