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家类 石康純理性新作:口吐蓮花   》 第14節:作為一個人的見解      石康 Dan Kang

  我們是人類,而且我們衹能代表人類中的一個個體,那個體總是有偏好的,現在來了一個持“空性見”的人,他說,我的偏好就是無偏好,我的選擇說是不選擇,我出的主意就是沒主意,我追求的意義就是無意義——我衹好說,朋友,你怎麽那麽矯情啊?
  對比科學與佛教的世界
  在科學世界裏,你可以當一個孩子,用好奇的目光打量周圍,你手中有一些工具來瞭解這個世界,觀察這個世界正在發生什麽,猜想一下以前發生過什麽,預測一下以後會發生什麽,你不怕失敗,因為你的方法就是試錯法,你總會慢慢接近更正確的結論,你的結論也像你看到的世界一樣,是一個實在之物,那個世界是生機勃勃的。
  而佛法世界呢,你要逃避的正是這些新事,尤其是新事裏的壞事,你成天戰戰兢兢,嚴格遵守戒律,你的智慧泉源就是你能成功地“不受後有”,你的努力幫你升級為阿羅漢或菩薩,然後去幫助別人也“不受後有”。在這樣一個世界裏你很容易特超越,不痛苦,衹是你的快樂也沒有了,你創造力完全無用武之地,你什麽也不用猜了,一切全是現成兒的,衹按佛法來就可以了——這不是正是那個一個老話嗎?把洗澡水連同孩子一起倒掉了。
  作為一個人的見解
  在我看,佛教很像是一種有關情商的宗教,修成了果位的佛教徒可以因無痛苦而非常自信堅定,寬容而慈悲,全因他們心中有種詭異的終極幸福論,這有點像當一個人從某種抑鬱中緩過來以後,竟變成了一個與人類無關的強者——如果非說有關係,那麽他衹能是你的老師,指導你如何擺脫生而為人這一件事——
  可我怎麽覺得有點不對啊!我好不容易獲得了一個人身,對人類的事情還沒知道幾件就急忙忙地要走,這是一;其二呢,俗話說,“人不嫌母醜,狗不嫌傢貧”,當人再苦,我覺得也應有一顆人類的良心,與其去往他處高就,為什麽不就地努力努力,把人間改造得更好呢?
  我覺得這地球世界再苦怎麽說也還過得去,而且習慣了就好了,辦法是有的,窮人多,咱就多造出點物質,讓大傢分享分享。不自由不民主,咱設計一個更好的點制度改進改進,退一萬步說,即使古印度人真猜對了,咱們這個娑婆世界衹是一個“愛想之國”,那不是挺好嘛,有愛有想,還有娛樂呢!那西方極樂世界有什麽好的?除了看佛經,就是打坐,三天就煩了,哪兒有這兒豐富啊。
  再退一萬步,能在六道裏輪一輪,那不也是一件非常愜意的事嗎?好比免費旅行,天堂地獄都轉一轉嘛,如同一個人的年輕時期,吃點苦總是應該的,哭過笑過存在過纔不枉此行啊,而且人各有愛,有的人可能還特喜歡地獄那種地方呢,就好比我特喜歡我們人間,即使佛陀想跟我換一換我還不肯呢,他不就是兜率後院裏支張桌子,指點一下,把阿羅漢都升級成佛嘛——即使是把佛陀當作一個人間的宗教領袖我也不願意跟他換,二千年前那日子好過得了嗎?天一黑就伸手不見五指,白天熱得敞胸露懷的,沒空調,還得成天回答人傢問題,而且多半一個問題要回答幾百遍,跟接受采訪似的,身邊還總圍着一群迦葉之類的好學弟子,幾乎沒有空閑,躲開他們衹能用打坐當藉口,還不如我呢,寫寫小說劇本,打打網球,隔三差五地與朋友們吃頓飯,打打臺球,玩玩殺人遊戲,這不是挺好的嘛,再說啊,我還能看看數學物理書呢,緣起性空固然是知道了,但怎麽緣起咱還想瞭解瞭解呢,你說看一看混沌理論和量子力學固然不能讓人成聖人,但那種好奇心的滿足又豈是當個聖賢能體會的?
  好了,玩笑先開到這裏吧。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對佛教最初的小感受第2節:不落兩邊 宗教大師與心理醫生第3節:擺脫抑鬱
第4節:佛經中的概念(1)第5節:佛經中的概念(2)第6節:語言問題 信仰衝突(1)
第7節:語言問題 信仰衝突(2)第8節:真正的佛陀第9節:不出現的阿羅漢 凡夫與聖人(1)
第10節:不出現的阿羅漢 凡夫與聖人(2)第11節:東方神秘——空性見 佛教徒的答案第12節:佛
第13節:神秘的矯情第14節:作為一個人的見解第15節:不同的偏好 《佛陀傳》
第16節:超越存在的不可說第17節:衹能理解一半的佛陀 神秘答案第18節:敬畏
第19節:業力說第20節:廢話 世俗與超越第21節:由捐款想到的 行為
第22節:無我見第23節:中觀 純粹形而上第24節:無主體的佛教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