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 来自城市名人们的问讯:他们都找旺忘望   》 第14节:张元来找旺忘望(1)      旺忘望 Wang Wangwang

  张元来找旺忘望
  张元:著名第6代导演。1963年生于江苏,祖籍南京,自幼学习绘画。1989年获北京电影学院学士学位,毕业后个人集资独立制片。主要作品:《北京杂种》获瑞士洛迦诺电影节特别奖;《儿子》获鹿特丹金虎大奖与最佳评论奖;《东宫西宫》获阿根廷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摄影奖;《过年回家》获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导演大奖等4项奖;纪录片《广场》获日本山形国际记录片电影节国际影评人奖、美国夏威夷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奖、意大利国际民族电影节最佳人文纪录片奖;《疯狂英语》获得米兰电影人电影节最佳影片。
  从"地下"到"地上"我接触过一些有先锋观念的实验戏剧家、电影导演,到今天,他们这些人有的已经走向商业化了,有的还一直保持着地下状态,而我这些年一直是他们的朋友,恰好见证了这个过程。
  张元可以说是中国电影界最早摆出先锋姿态的一批人之一。当时处境和他差不多的导演还有贾樟柯、何建军、王小帅等。他们的电影都很难进入影院公映,但在地下都有很多的拥趸。随着社会愈加商业化,这些当年的地下导演也走向了最终的分流。如今的张元已经放弃了先锋的姿态,这是让我感到非常可惜的事情,如果张元没有那么"聪明",他今天的成就一定远远不止于此。
  《广场》:一个人的符号
  广场是个大众的符号,张元以此为主题拍摄的一部记录片进入了公众的视野。在这部记录片中,张元记录了广场的日常形态,面对对"广场"充满好奇的国际人士,他说了这样一段话:"'五四'过去了,'一二·九'过去了,1949年以来,一切令我们亢奋的事物都过去了。然而,从一脸虔诚的朝拜者身上,从各种庄严的仪式当中,从弥漫着甜腻的空气里,我们恍然大悟,什么都没有过去,广场还是广场。"我为《广场》做的海报当然要切合他的用意,所以我把作为公众符号的"广场"和历史进程中的"广场"同时明确表达出来,吊起所有对于"广场"怀有期待的人们的胃口。因此,在海报里那急流一般的人群中,既有鲁迅、毛泽东、李大钊等伟人,也有慷慨激昂的学生、戴着黑色眼镜笑容诡异的外国人、日常状态下的士兵和警察。一头卷发的胖子张元和他老婆也混迹其中。这里容纳了各种表情、各种可能。广场上的风云人物与身不由己被卷入浊浪中的大众一起,构成了广场上的文化、历史事件,他们身后的深暗浑浊的天空亦仿佛即将风云突变。人群上方,一双大手把沉重的广场捧了起来,这双手就像超脱世外的历史老人,而广场就像一个盆景一样,带有强烈的符号感。
  作为海报,可以把有限的一点信息无限地附加化、复杂化,起到一个吸引人的作用,因为海报所表达的内容和影片内容并不重叠,如果人们还没有看这个片子,看了这张海报后就想看,看了片子又发现不是一回事,这其中的反差让人反思。这张海报的用意并不是在诠释电影本身,而是加强了"广场"这两个字的文化符号信息,这样做的效果非常成功。另外,这张海报其实是做给外国人看的,作为独立电影在国内无法公映,它的最终目的是到国外去拿个奖,西方人看到这种海报后往往能解读出很多不一样的东西。当时(1994年)的文化语境是中国文化人在海外都成了诉苦的角色,乞求援助的角色、《广场》也不能免俗,它吸引到了它所需要吸引的眼球,让西方人看到了他们想要看到的东西。
  《北京杂种》的混子生涯
  张元是个聪明人,这是所有接触他的人不得不承认的。他是一个"处理问题"的高手,玲珑剔透、人情练达。在人际关系方面,说其圆滑也不为过,从剧组内部的协调矛盾到跟社会形形色色的人接触,他都是一个非常高明的人。这或许是一个导演的基本功,但张元做得格外地好。在艺术方面,他是一个对题材非常敏感、善于把握社会热点的导演,凭着那种聪明劲,再加上运气好,一步步成就了他自己的电影生涯。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江苏文艺出版社
第1节:序 一个为艺术存在的人第2节:崔健来找旺忘望(1)第3节:崔健来找旺忘望(2)第4节:崔健来找旺忘望(3)
第5节:张艺谋来找旺忘望第6节:陈丹青来找旺忘望(1)第7节:陈丹青来找旺忘望(2)第8节:陈丹青来找旺忘望(3)
第9节:栗宪庭来找旺忘望(1)第10节:栗宪庭来找旺忘望(2)第11节:孟京辉来找旺忘望(1)第12节:孟京辉来找旺忘望(2)
第13节:孟京辉来找旺忘望(3)第14节:张元来找旺忘望(1)第15节:张元来找旺忘望(2)第16节:牟森来找旺忘望(1)
第17节:牟森来找旺忘望(2)第18节:钱绍武来找旺忘望第19节:三宝来找旺忘望第20节:曾来德来找旺忘望
第21节:高氏兄弟来找旺忘望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