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人评传 》 唐宋才子的真實生活 》
二、李白(8)
閔澤平 Min Zeping
李太白身邊的奴僕為何名叫“丹砂”,原因可能在於詩人對煉丹有着非同一般的激情。在一篇名為《金陵與諸賢送權十一序》的文章中,詩人敘述了自己煉丹的成績:“嘗采奼女於江華,收河車於清溪,與天水權昭夷服勤爐火之業久矣。”在詩歌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他這種熾熱的激情:“願隨子明去,煉火燒金丹”(《登敬亭山南望懷古贈竇主簿》、“願遊名山去,學道飛丹砂”(《落日憶山中》)、“終當遇安期,於此煉玉液”(《遊泰山六首》之六)等。詩人不僅沉湎於煉丹飛升,還一度采食菖蒲,因為道教人士相信經常食用菖蒲,可以榮光煥發,返老還童,所以詩人很認真地說“我來采菖蒲,服食可延年”(《嵩山采菖蒲者》),還衷心地勸告他人“爾去掇仙草,菖蒲花紫”(《送楊山人歸嵩山》。
李太白“棄劍學丹砂”,祈望以服食脫俗成仙,看起來成效並不顯著。天寶初年的時候,杜甫不就在《贈李白》中說他們倆“未就丹砂愧葛洪”嗎?看樣子,兩個人都是學道不成。杜甫可能很快放棄了,也可能是經濟條件不允許,而李太白似乎是持之以恆地在努力。在流放夜郎中途而返的時候,他還給朋友談到過這個想法。
李白一生最得意的事情,是天寶元年成為翰林待詔。後來無論多麽落魄,想起這段往事,李白就會感到無限溫暖。如《贈從弟南平太守之遙二首》其一云:
少年不得意,落魄無安居。願隨任公子,欲釣吞舟魚。常時飲酒逐風景,壯心遂與功名疏。 蘭生𠔌底人不鋤,雲在高山空捲舒。漢傢天子馳駟馬,赤軍蜀道迎相如。天門九重謁聖人,竜顔一解四海春。 彤庭左右呼萬歲,拜賀明主收沉淪。翰林秉筆回英眄,麟閣崢嶸誰可見。承恩初入銀臺門,著書獨在金鑾殿。竜鈎雕鐙白玉鞍,象床綺席黃金盤。當時笑我微賤者,卻來請謁為交歡。一朝謝病遊江海,疇昔相知幾人在。前門長揖後門關,今日結交明日改。愛君山嶽心不移,隨君雲霧迷所為。夢得池塘生春草,使我長價登樓詩。別後遙傳臨海作,可見羊何共和之。
這首詩是李白於乾元二年或上元元年(760年)在江夏所作。詩人以自述口吻嚮從弟李之遙暢談自己的人生經歷和感受,其中着重誇耀了他在長安裘馬輕狂的那段生活。說到自己春風得意,供奉翰林,為天子禮遇,為名流傾慕,則不厭其煩,詞采飛揚,唯恐形容不盡,誇飾不足,既以漢武帝用赤車駟馬到蜀中召見司馬相如來比喻自己當初奉詔入京,又詳細描述在都城的種種奇遇:天子竜顔大展,左右高呼萬歲,自己作詩金鑾殿,著書翰林院,寶馬香車,象床綺席……自得之色溢於筆墨之外。
李太白是如何成為翰林待詔的呢?《舊唐書》本傳記載,天寶初年,李太白客遊會稽,與道士吳筠隱居剡中。後來唐玄宗徵召吳筠入朝,吳筠又推薦了李太白。而魏顥的《李翰林集序》則雲:“白久居峨眉,與丹丘因持盈法師達,白亦因之入翰林。”專傢們也一般認為李白成為翰林待詔是玉真公主薦舉的。總之,李太白在仕途方面的“飛黃騰達”得力於他的求仙訪道,似乎是不爭的事實。詩人煉丹的目的,如他在《廬山謠寄盧侍禦虛舟》所言,乃是“早服還丹無世情,琴心三疊道初成”,也就是超然世外,但煉丹的結果,卻讓他落入了紅塵之中,使他在仕途上青雲直上,不知算不算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或許他在修煉之初,已經如司馬承禎一樣,洞察了這修真之路亦是一條終南捷徑,故一心二用?
4.痛飲狂歌
唐時豪舉的另一側面就是狂飲。杜甫稱李白為仙人,除了詩寫得很好,另外就是他的酒量驚人,對酒精有着超乎世人的癡迷。他的《飲中八仙歌》這樣形容李白:“李白一鬥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傢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李太白也認為自己是酒星動了凡心,偷下九天,在《金陵與諸賢送權十一序》中,他自豪地說:我就像那仙人廣成子一樣,蕩漾浮世,是天帝的外臣。當年四明逸老賀知章稱呼我為謫仙人,那說的是大實話呀。文章最後的署名是“酒仙翁李白辭”。不僅太白自己以酒星自許,時人也大多覺得他具有這樣的資格,崔成甫在《贈李十二》中不無豔羨地說:“天外常求太白老,金陵捉得酒仙人。”晚唐以來,人們一般認為李太白一人身兼二仙,鄭𠔌嫉妒地說,“何事文星與酒星,一時鐘在李先生?”鄭𠔌的妒忌也不無道理,上天對李太白的寵愛也忒多了,文麯星與酒星都降臨在他身上。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崇文書局 |
|
|
一、王維(1) | 一、王維(2) | 一、王維(3) | 一、王維(4) | 一、王維(5) | 一、王維(6) | 二、李白(1) | 二、李白(2) | 二、李白(3) | 二、李白(4) | 二、李白(5) | 二、李白(6) | 二、李白(7) | 二、李白(8) | 二、李白(9) | 二、李白(10) | 二、李白(11) | 二、李白(12) | 二、李白(13) | 二、李白(14) | 二、李白(15) | 三、 杜甫(1) | 三、 杜甫(2) | 三、 杜甫(3)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