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书评论 国学智慧与当下生活:百家讲坛   》 钱逊:儒学的当代价值(5)      张晓杰 Zhang Xiaojie

  我们说,中华传统思想不是孤立单纯求个人发展,常常有人问,儒家传统是不是不讲个人,否定了个人的价值?这也是一种误解。孔子说:“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论语·卫灵公》)就是说君子生怕走了之后没有一个好的名声。这也就是说希望像“三不朽”讲的那样“虽久不废”,青史留名,而不希望一辈子过去之后默默无闻。这也反映对个人价值的一种关心。问题是这种对个人价值的理解,怎么样才能够留名后世?怎么样才能青史留名呢?《论语》中还有一段话:
  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论语·季氏》)
  这段话没有讲什么道理,是对三个人、两类情况做了一个评价。一个是评价齐景公,齐景公当时是齐国的国君,他说齐景公“有马千驷”——“驷”是指四匹马,也指一辆兵车,有马千驷就是说齐国有一千辆兵车,是说这个国家有这么大规模,是一个不小的诸侯国。齐景公是齐国国君,有财,有权,有势,什么都有。但是孔子对他的评价只有一句话:“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下面讲“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伯夷、叔齐是殷商贵族的两个儿子,他们父亲去世之后互相让继承权,弟弟让哥哥,哥哥让弟弟,都离家出走,到了周的领地——当时周还是商朝下面的一个小邦。后来武王伐纣,周把商灭了,建立了周朝的统治,伯夷、叔齐为要保持气节,不为周朝服务,就隐居到首阳山上,吃野菜为生,最后饿死在山里。这样一个情况,现在一般人看来,他们是完全失败了,什么都没有了,甚至还会说他们有点傻,好好贵族不当,跑掉不说,最后还饿死了。但是孔子怎么评价?他说:“民到于今称之”——老百姓到现在还称道他们,称颂他们,把他们当成是一种道德的典范、一种坚守气节的典范。他们是西周初年的人,到孔子这个时候已经几百年过去了,这个就是“虽久不废”。不仅到孔子这个时候,一直再往后,韩愈还写“伯夷颂”,古代一直把他们作为坚持气节的典范。这一段话孔子没有讲什么道理,就是对这两种人做了这样的评价,一个是“民无德而称焉”,一个是“民到于今称之”。这实际上体现了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也是“三不朽”的一个体现。这里面很清楚地表达了一个思想,就是说一个人的价值怎么衡量,就是要看后代老百姓怎么评价他。“虽久不废”由谁来定?是老百姓定。废还是不废,是看能不能得到老百姓的承认。一个人的一生最后有价值没价值,最后看什么?就是看你一生能不能在老百姓中间得到承认,你走了之后老百姓对你怎么评价,也就是一个电视剧里说的“老百姓心中有杆秤”。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价值,最后要放在老百姓心中的这杆秤上“称”一下,看有多大的重量。这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生价值的一个理解。这个道理很简单,其实是从我们每个人日常生活经验中来提炼出来的。我们大家都可以想一想,我们是不是也是这么评价我们周围的人?我看今天有年纪很大的,也有一些很年轻的,即使是我们年轻人,就20年的生活经历,我们也看过各种各样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表演。那么他们的人生价值如何,我们怎么样来衡量他,我们根据什么?不是根据他的讣告或者生平介绍,而是根据对他的了解,用我们自己心中这杆秤去看。很明显吗!有的他故去之后,十里长街含泪相送,甚至要冒着坐牢的危险,还是要纪念;也有一些人像齐景公那样,死之后就没有人再提起了;也有一些像电视剧里说的,不尽骂名滚滚来。实际上每一个人都要经过老百姓检验的,有人为生平介绍中的一句话争得不可开交,或者找人写个传记、报道什么的,以为那些东西可以证明一个人的价值。其实那些东西都不一定能盖棺定论,实实在在的评价是在老百姓心中这杆秤上。我们每一个人自己也都要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最后在老百姓这杆秤中会称出什么样的分量。有人觉得我们只是普通老百姓,没有什么影响,更谈不上全国的甚至全世界的影响,所以也谈不上老百姓心中这杆秤。其实,即使一个人做的是很普通的工作,他也总有自己的生活圈子,他所影响到的圈子,每个人也总会在他所影响的范围里面,受到人们的检验。同样,我们在评价人的时候,也不只是对那些领导人,那些有世界影响的人。我们周围的人——同事也好,同学也好,或者邻里之间的朋友也好——一个人走了之后,我们都会看到周围人对他有一个衡量。这也说明一个问题,就是儒学的问题并不是那么高深不可捉摸的东西。一些道理在理论上很难理解,即使学者再专业也很难说清楚,但实际上它是直接从生活中来的,很平常,所谓“百姓日用而不知”,实际上百姓每天都在用,只是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而已。所以我们要结合我们的生活实际、生活体验来读、来理解,这样会觉得比较亲切,比较容易接受。随着我们生活经验的积累,我们也会体会得更多一些。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选集】百家讲坛
于丹:儒道相济——构筑人格两岸(1)于丹:儒道相济——构筑人格两岸(2)
于丹:儒道相济——构筑人格两岸(3)于丹:儒道相济——构筑人格两岸(4)
于丹:儒道相济——构筑人格两岸(5)于丹:儒道相济——构筑人格两岸(6)
于丹:儒道相济——构筑人格两岸(7)于丹:儒道相济——构筑人格两岸(8)
于丹:儒道相济——构筑人格两岸(9)钱逊:儒学的当代价值(1)
钱逊:儒学的当代价值(2)钱逊:儒学的当代价值(3)
钱逊:儒学的当代价值(4)钱逊:儒学的当代价值(5)
钱逊:儒学的当代价值(6)钱逊:儒学的当代价值(7)
钱逊:儒学的当代价值(8)钱逊:儒学的当代价值(9)
钱逊:儒学的当代价值(10)钱逊:儒学的当代价值(11)
姚淦铭:老子智慧与人生成功(1)姚淦铭:老子智慧与人生成功(2)
姚淦铭:老子智慧与人生成功(3)姚淦铭:老子智慧与人生成功(4)
第   I   [II]   [III]   [IV]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