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饮食文化 》 老滋味 》
第14節:譚傢菜名重京華
周簡段 Zhou Jianduan
譚傢菜名重京華
說起"譚傢菜",在北京是十分有名的,直到今天,海內外還享有盛譽。但是說到這一代名饌的主人南海譚氏,知道的人就不多了。如果說到"譚傢"的傢世,那知道的人恐怕就更少了吧?說起來這已經是一百幾十年前的事了。
譚傢是廣東南海人,世居廣州西關。老主人名譚瑩,字玉生,舉人出身,寫得一手好"四六",著有《樂善堂詩文集》,曾為其同鄉人伍崇曜氏校刊《粵雅堂叢書》,《粵雅堂》所刊書,每種書面都有一段跋語,署名伍紹棠,其中大部份都是譚玉生捉刀。■青先生的父親名宗瀎,字叔裕,是兩榜出身,而且是二鼎甲第二名榜眼,著作有《希古堂文集》、《荔村詩集》,詩文都很當行,到了■青先生一代,兄弟們都是傢學淵源,■青先生則因到北京作議員後即成為京華寓公矣。
譚氏名祖任,字■青,因為行三,人稱譚三爺。組在繼承傢學的基礎上,更精於填詞。長期在京居住,與京華詞人,學者,以及粵籍名流,日相往還,為文酒之會。■青先生有兩樣特別的愛好,一是特別講究飲饌,一是愛好書畫,精於鑒賞。再加他的夫人又特別會作菜,所以在早期作議員時,經濟寬裕,三天兩頭在傢中請客。客人來時,都帶有一、兩樣書畫,來了先在客廳中談論鑒賞,看看每個人帶的東西,品題一番,然後就入座飲宴。菜都是很精美的,每樣菜都有獨到之處。後來常去的老朋友們,越吃越愛吃,但又覺得不好意思老是白吃,便大傢湊公份,托其代為經營。進而別人請客,也在他傢中設宴,同時總給主人送一分請帖。這樣■青先生詞傢,鑒賞傢的雅望反為所掩,而"譚傢菜"卻名著京華,有口皆碑了。近人東莞倫哲如民《藏書記事詩》有一首道:
玉生儷體荔村詩,最後譚三擅小詞,
傢有嬴金■收拾,但傳食譜在京師。
詩後有註云:"■青有老姬善作饌,友好宴客,多請代庖,一筵之費,以四十金為度,名大著於故都。"■青先生去世後,"譚傢菜"仍名重京華,凡欲享口福者,須托同譚傢有舊者代為預約,每席收定金百元以備籌措。為了不辱沒傢風,譚傢還訂立了兩條規矩:一是所宴客人無論與譚傢是否相識,均需給主人設一座位,以示譚傢並非以飯莊為業,而是以"主人"身分"請客";二是無論訂宴席的人權位多高,都要進譚傢門來吃,譚傢概不出外設席。即使如此,前往訂座者仍按踵而至。那些軍政要人,金融巨子,文藝界名流,不惜一擲百金競求之;訂座排在一個月後也不嫌遲,每以赴譚傢宴者為榮。抗日戰爭期間,北平淪陷,當時華北敵偽權貴,常為該宴的座上客。而譚傢菜的生意日益興隆。
"譚傢菜"究竟有什麽獨到之處呢?其索價雖高,規矩亦多,也並未使慕名嚮津者稍減。原來那慢火煨出的魚翅、熊掌,湯清味鮮的紫鮑河鱗,無一不是精工細製,與一般著名飯莊的為求效率而急火猛烹的菜餚大異其趣。加以譚傢古樸高雅的客廳,異彩紛呈的花梨紫擅木傢具,滿架玲瓏剔透的古玩,壁挂的名人字畫,也遠非一般飯莊可比。吃譚傢菜確實是一種高級享受。
據說至50年代初期,在北京西單北大街路西曾挂出"譚傢菜"招牌,仍由譚傢的女主人掌竈,風格依舊。也許正是譚傢菜因不得已而面嚮社會,纔由官府名流獨享而推嚮民間。不知從何時開始,譚傢菜名廚被納入北京飯店,獨樹一幟,以招徠中外貴賓。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 第1節:乾隆賜匾"都一處"(1) | 第2節:乾隆賜匾"都一處"(2) | 第3節:便宜坊和全聚德 | | 第4節:仿膳話當年 | 第5節:竜袍、活魚宴、聽鸝館 | 第6節:歷史悠久緻美齋 | | 第7節:譽滿京華泰豐樓 | 第8節:萃華樓的雞湯菜 | 第9節:悠久美味話水餃 | | 第10節:"八大樓"外又一樓 | 第11節:"八大堂"中惠豐堂 | 第12節:柳泉居與砂鍋居(1) | | 第13節:柳泉居與砂鍋居(2) | 第14節:譚傢菜名重京華 | 第15節:阮元與"滿漢全席" | | 第16節:恭王府畔"厲傢菜" | 第17節:"教席"之首兩益軒 | 第18節:東來順如何發跡?(1) | | 第19節:東來順如何發跡?(2) | 第20節:銀錠橋畔"烤肉季" | 第21節:"清真烤肉宛"滄桑 | | 第22節:譽滿京華"爆肚王" | 第23節:津門"天下第一坊" | 第24節:難忘的中立園飯館(1)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