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史 甲午悲歌--北洋水师的覆没   》 4起义平息与李鸿章失策      郑彭年 Zheng Pengnian

  太原总兵聂士成率领的第一批中国军910人,于1894年6月9日在牙山海口登陆,即驻扎牙山县。这里无城郭,四面皆山,居民数百家,编茅而居,峨冠博带,有上古遗风。朝鲜人见中国大兵至,扶老携幼前来观看。韩王命外务协办李重复来犒师,供应丰盛。当晚接京城袁世凯电:“韩兵剿匪已获小胜。”次日聂士成徒步登山,察看营垒,真是“极目海天增气象,旌旗簇簇汉家营。”6月11日直隶提督叶志超率领第二批中国军1055人在牙山海口登陆,聂士成命史云龙往白石浦迎接,也驻扎在牙山县。第三批是总兵夏青云率领的400名马步及
  旱雷兵,25日才抵牙山。
  12日根据李鸿章来电指示,叶志超委派聂士成为前敌营务处,负责剿办起义军,叶本人则暂驻牙山待命。但是聂士成没有赴全州与起义军直接打仗,只是派弁兵100名,随带翻译,拿了告示到全州去招抚。告示上这样写着:“窃照朝鲜全罗道属地方党匪作乱,占据省会,杀伤军民,尔国王发电告急。我清朝爱恤属国,不忍坐视不救,特派本统领率带马步枪炮大队前来征剿。特念尔等本属农民,能悔罪投诚,洗心革面,均予免杀。若仍执迷不悟,敢行抗拒,悉杀无赦。为此出示晓谕。”
  当聂士成率领100人去全州招抚的时候,起义军已经退出了全州。原来起义军攻下全州后,招讨使洪启薰又返军夺城,但没有夺取全州。朝鲜政府一面处分一批引起事件的责任人(全罗道观察使金文铉流放,古阜郡守赵秉甲监禁),一面急派江华枪炮队400人及京城、平壤监营兵2000人增援,并任命严世永为三南(朝鲜南部全罗、忠清、庆尚三道)招讨使,与新任全罗道观察使金鹤镇一起,协助洪启薰对起义军招抚。严世永、金鹤镇到达全州后,首先宣布朝廷处罚此次事件负责的地方官,然后劝告起义军,表示政府有意协商解决。那时起义军首领全奉准获悉中日两国出兵,便害怕起来,同意与政府协商,提出了严惩贪官,改善贱民待遇,废除苛捐杂税,土地平均分配,广泛登用人才等12个条件。双方于6月11日签订停战条约《全州和约》。12日,起义军退出全州,新任全罗道观察使金鹤镇到任办公。
  起义军退出全州20天后的7月5日下午3时,聂士成率领数十骑抵达全州,朝鲜文武官员列队郊外迎接。进南门,聂士成见房屋焚毁,百姓无栖身之处,心甚怜悯。聂士成在州署下榻,观察使金鹤镇来谒见,详谈事件情形。当夜聂士成分别发电给在天津的李鸿章和在牙山的叶志超,禀报全州情况。
  6日聂士成回拜金观察使,查明遭难户900家,每家发给洋银2元,帮助重建家园。7日聂士成接到叶志超的“速回”电报,便贴出告示:“本统领旋师之后,尔等士、农、工、商,务须守法奉公,各安生业,同享太平之福,勿蹈不测之诛。各宜禀遵毋违!”并将安抚事宜交给金观察使之后,率骑返回牙山。
  10日聂士成回牙山后,立即会见叶志超,对他说:“现在匪乱已平,我军在此无益,速请傅相(李鸿章)派轮船来接队内渡,免启衅端”。叶志超犹豫不决,半晌未答。于是聂士成连夜草拟电文,向李鸿章禀报招抚起义军的情况,并请撤队内渡。
  11日,聂士成力请叶志超发电给李鸿章,要求班师回朝。这次叶志超同意了,执笔草拟电文如下:“我军本奉命来平乱,并不是与倭争雄。倭乘机以水陆大队压韩,据险寻衅,蓄谋已久。而且敌众我寡,地利人和都落后于倭,若与其作战,正坠彼术中。今乱已平,正可趁此接队内渡,以免口实。况韩为泰西通商之国,岂容倭人鲸吞?倘仍顽梗,可请英俄诸国评论曲直,一面调集我海陆各军驻北洋、奉天边境,俟秋凉后,我陆军出九连城赴平壤,以附其背,海军战舰大队塞仁川,以扼其喉。彼时倭师劳而无功,将骄卒惰,可一鼓破之。否则,倭将先发制我,衅端一启,大局危矣。”李鸿章阅毕此电文,即回电说:“目前和议未定,著暂驻牙山。”
  13日有人从京城来说,日本兵至朝鲜约有3万人,分兵驻扎各要隘,武装全是新式快枪。聂士成得悉,又去见叶志超,对他说:“师久驻牙山非计,宜速请内渡方为万全。”叶志超也有同感,便又打电报给李鸿章,要求尽快撤兵回国。
  聂士成“撤队内渡”的建议是正确的,此时本是中国撤兵的大好时机。如果中国一撤兵,日本便无法挑衅,难以施展阴谋诡计,而中国可处于主动地位。但是李鸿章总是考虑双方同时撤兵,致使丧失时机,被日本钻了空子,这是一大失策。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目录1野心初露2侵略台湾吞并琉球
3《江华条约》与朝鲜新旧党之争4火烧日本公使馆5《济物浦条约》签订
6壬午兵变平息与大院君被掳7开化党发动政变8甲申政变失败
9再烧日本使馆与1金玉均之死2北洋海军检阅与朝鲜东学党起义
3中日出兵朝鲜4起义平息与李鸿章失策5中日撤兵谈判破裂
6日本御前会议决定开战7演出“逼宫”丑剧8李鸿章的幻想
1丰岛海战2屈辱与光荣3成欢之战与中日正式宣战
4“避战保船”与“主动出击”5平壤大会战6黄海海战
第   I   [II]   [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