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 大話方言   》 再說南方(1)      易中天 Yi Zhongtian

  多樣的南方總是有些北方人聽來稀奇古怪的詞彙,比如飯蚊子(蒼蠅,湘方言)、拜東蓮(嚮日葵,贛方言)、紅毛灰(水泥,客傢方言)、菠菜(菠菜,閩方言)。南方人說話也總是和北方人相顛倒,比如鬧熱(熱鬧)、歡喜(喜歡)、連牽(牽連)、緊要(要緊)、人客(客人)、擠擁(擁擠),甚至風臺(臺風)、鞋拖(拖鞋)。這種“顛倒”的說法,閩語、粵語和客傢話尤甚。至於把公雞叫做雞公,母雞叫做雞婆,在南方相當普遍。由此及彼,還有鴨公(公鴨)、鴨母(母鴨)、貓公(公貓)、貓母(母貓)、犬雄(公狗)、犬母(母狗)、豬牯(公豬)、牛牯(公牛)。
  反正,南方總是和北方反着來,對着幹。
  ·事實上南方在文化上總是和北方分庭抗禮。
  事實上南方在文化上總是和北方分庭抗禮。和北方動不動就逐鹿中原,喜歡把東西南北都打通了連成一片相反,南方似乎更嚮往“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那種“小國寡民”的生活。這話是老子說的。老子是南方人,他的理想,大約也就是南方人的理想。所以在南方,常常隔不了幾裏地,語言就不通了。比如莆田、仙遊,北距福州,南距廈門,都不過一箭之地,但莆仙話和福州話、廈門話就兩樣。廈門話和福州話,自然更是互不相通,於是,僅福建沿海一綫,就弄了個“三國鼎立”。
  不是南方人反對統一,而是認為那統一應該是“多樣的統一”。再說大傢都是炎黃子孫,一樣的中華民族,何況咱們南方的“炎”還排在你們北方的“黃”前面,幹嗎非得由北方來統一南方,連說話都得學北方話不可?說起來南方人心裏也是有點不平衡,八大方言七個在南方,八大菜係也是七個在南方。南方人貢獻多大?可一說起民族,漢滿蒙回藏,倒都成北方的了,南方連五分之一都沒有,有這麽做事的嗎?
  這裏面確實有些歷史的恩恩怨怨。歷史上南北之間是很有些戰爭的,而打起仗來也差不多總是南方受北方欺負。楚,是被北方的秦滅掉的;吳,是被北方的晉滅掉的;陳,是被北方的隋滅掉的;也曾滅過南唐、南漢的宋,則被更北方的元所滅。元人滅宋,把臣民分成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南方人成了“四等臣民”。
  南方低人一等,從炎黃時代就開始了。黃帝大約是北方人,北方一馬平川,最適合車馬奔走,發明了車子的黃帝便號稱“軒轅氏”。炎帝大約是南方人。南方草木繁茂,最適合作物生長,嘗遍了百草的炎帝便號稱“神農氏”。當時更南邊的還有九黎族,統率九黎的是蚩尤氏。炎黃聯手打敗了蚩尤,被俘的九黎族人便成了“三等臣民”,叫“黎民”。我們現在老是說“黎民百姓”,其實“黎民”和“百姓”不一回事,黎民是賤民,百姓是貴族,後來纔混為一談。
  鎮壓了九黎族的炎黃二族後來又“窩裏反”,南方來的、會煮湯藥的炎帝終於打不過武裝到牙齒、又有“坦剋”的黃帝,於是,打贏了的黃帝坐北朝南,成了華夏正統,戰敗了的炎帝不知去嚮,其散兵遊勇大約流竄到南方蠻荒之地,成為“南蠻”。
  從此但凡有戰爭,便是“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跑”,而且都是從北方跑到南方。從南方往北方跑的,沒怎麽聽說過。因為戰爭總是從北往南打,所以哪怕是黃帝傢的“鳳子竜孫”,碰到了更北邊來的“虎狼之師”,也衹好往炎帝傢跑。比如“五胡亂華”時,就有大約六分之一的中原漢人跑到了南方。南宋時,連皇帝也跑來了。客傢,也是從中原地區南遷的。近的跑到了江西,遠的跑到了廣東、福建。贛語、閩語、客傢話,就是這些從北方跑到南方的人“創造”出來的。
  離鄉背井,從北方跑到南方的人,雖說是“敗軍之將不敢言勇”,心裏卻是不服。不服,纔不肯就地求和認輸,俯首稱臣,纔要往南邊跑,一心琢磨着東山再起。即便不是什麽殘兵敗將、遺老遺少,南遷也是不得已。因此心裏憋着一口氣,發誓要讓祖宗開創的文化薪盡火傳,至少,那話音不能變了,這就叫:“寧賣祖宗田,不改祖宗言。”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易中天:話說說話(1)易中天:話說說話(2)目錄南方與北方(1)
南方與北方(2)南腔與北調(1)南腔與北調(2)方言與官話(1)
方言與官話(2)誰跟誰學(1)誰跟誰學(2)多樣與統一(1)
多樣與統一(2)再說南方(1)再說南方(2)再說北方(1)
再說北方(2)南徵北戰(1)南徵北戰(2)英雄與美人(1)
英雄與美人(2)行盡瀟湘到洞庭(1)行盡瀟湘到洞庭(2)吳楚東南坼(1)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