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杂史 》 甲午悲歌--北洋水師的覆沒 》
4起義平息與李鴻章失策
鄭彭年 Zheng Pengnian
太原總兵聶士成率領的第一批中國軍910人,於1894年6月9日在牙山海口登陸,即駐紮牙山縣。這裏無城郭,四面皆山,居民數百傢,編茅而居,峨冠博帶,有上古遺風。朝鮮人見中國大兵至,扶老攜幼前來觀看。韓王命外務協辦李重複來犒師,供應豐盛。當晚接京城袁世凱電:“韓兵剿匪已獲小勝。”次日聶士成徒步登山,察看營壘,真是“極目海天增氣象,旌旗簇簇漢傢營。”6月11日直隸提督葉志超率領第二批中國軍1055人在牙山海口登陸,聶士成命史雲竜往白石浦迎接,也駐紮在牙山縣。第三批是總兵夏青雲率領的400名馬步及
旱雷兵,25日纔抵牙山。
12日根據李鴻章來電指示,葉志超委派聶士成為前敵營務處,負責剿辦起義軍,葉本人則暫駐牙山待命。但是聶士成沒有赴全州與起義軍直接打仗,衹是派弁兵100名,隨帶翻譯,拿了告示到全州去招撫。告示上這樣寫着:“竊照朝鮮全羅道屬地方黨匪作亂,占據省會,殺傷軍民,爾國王發電告急。我清朝愛恤屬國,不忍坐視不救,特派本統領率帶馬步槍炮大隊前來徵剿。特念爾等本屬農民,能悔罪投誠,洗心革面,均予免殺。若仍執迷不悟,敢行抗拒,悉殺無赦。為此出示曉諭。”
當聶士成率領100人去全州招撫的時候,起義軍已經退出了全州。原來起義軍攻下全州後,招討使洪啓薫又返軍奪城,但沒有奪取全州。朝鮮政府一面處分一批引起事件的責任人(全羅道觀察使金文鉉流放,古阜郡守趙秉甲監禁),一面急派江華槍炮隊400人及京城、平壤監營兵2000人增援,並任命嚴世永為三南(朝鮮南部全羅、忠清、慶尚三道)招討使,與新任全羅道觀察使金鶴鎮一起,協助洪啓薫對起義軍招撫。嚴世永、金鶴鎮到達全州後,首先宣佈朝廷處罰此次事件負責的地方官,然後勸告起義軍,表示政府有意協商解决。那時起義軍首領全奉準獲悉中日兩國出兵,便害怕起來,同意與政府協商,提出了嚴懲貪官,改善賤民待遇,廢除苛捐雜稅,土地平均分配,廣泛登用人才等12個條件。雙方於6月11日簽訂停戰條約《全州和約》。12日,起義軍退出全州,新任全羅道觀察使金鶴鎮到任辦公。
起義軍退出全州20天後的7月5日下午3時,聶士成率領數十騎抵達全州,朝鮮文武官員列隊郊外迎接。進南門,聶士成見房屋焚毀,百姓無棲身之處,心甚憐憫。聶士成在州署下榻,觀察使金鶴鎮來謁見,詳談事件情形。當夜聶士成分別發電給在天津的李鴻章和在牙山的葉志超,稟報全州情況。
6日聶士成回拜金觀察使,查明遭難戶900傢,每傢發給洋銀2元,幫助重建傢園。7日聶士成接到葉志超的“速回”電報,便貼出告示:“本統領旋師之後,爾等士、農、工、商,務須守法奉公,各安生業,同享太平之福,勿蹈不測之誅。各宜稟遵毋違!”並將安撫事宜交給金觀察使之後,率騎返回牙山。
10日聶士成回牙山後,立即會見葉志超,對他說:“現在匪亂已平,我軍在此無益,速請傅相(李鴻章)派輪船來接隊內渡,免啓釁端”。葉志超猶豫不决,半晌未答。於是聶士成連夜草擬電文,嚮李鴻章稟報招撫起義軍的情況,並請撤隊內渡。
11日,聶士成力請葉志超發電給李鴻章,要求班師回朝。這次葉志超同意了,執筆草擬電文如下:“我軍本奉命來平亂,並不是與倭爭雄。倭乘機以水陸大隊壓韓,據險尋釁,蓄謀已久。而且敵衆我寡,地利人和都落後於倭,若與其作戰,正墜彼術中。今亂已平,正可趁此接隊內渡,以免口實。況韓為泰西通商之國,豈容倭人鯨吞?倘仍頑梗,可請英俄諸國評論麯直,一面調集我海陸各軍駐北洋、奉天邊境,俟秋涼後,我陸軍出九連城赴平壤,以附其背,海軍戰艦大隊塞仁川,以扼其喉。彼時倭師勞而無功,將驕卒惰,可一鼓破之。否則,倭將先發製我,釁端一啓,大局危矣。”李鴻章閱畢此電文,即回電說:“目前和議未定,著暫駐牙山。”
13日有人從京城來說,日本兵至朝鮮約有3萬人,分兵駐紮各要隘,武裝全是新式快槍。聶士成得悉,又去見葉志超,對他說:“師久駐牙山非計,宜速請內渡方為萬全。”葉志超也有同感,便又打電報給李鴻章,要求盡快撤兵回國。
聶士成“撤隊內渡”的建議是正確的,此時本是中國撤兵的大好時機。如果中國一撤兵,日本便無法挑釁,難以施展陰謀詭計,而中國可處於主動地位。但是李鴻章總是考慮雙方同時撤兵,致使喪失時機,被日本鑽了空子,這是一大失策。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目錄 | 1野心初露 | 2侵略臺灣吞併琉球 | 3《江華條約》與朝鮮新舊黨之爭 | 4火燒日本公使館 | 5《濟物浦條約》簽訂 | 6壬午兵變平息與大院君被擄 | 7開化黨發動政變 | 8甲申政變失敗 | 9再燒日本使館與 | 1金玉均之死 | 2北洋海軍檢閱與朝鮮東學黨起義 | 3中日出兵朝鮮 | 4起義平息與李鴻章失策 | 5中日撤兵談判破裂 | 6日本御前會議决定開戰 | 7演出“逼宮”醜劇 | 8李鴻章的幻想 | 1豐島海戰 | 2屈辱與光榮 | 3成歡之戰與中日正式宣戰 | 4“避戰保船”與“主動出擊” | 5平壤大會戰 | 6黃海海戰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