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史 盛世之毁——甲午战争110年祭   》 北洋海军——同光兴盛之李鸿章时代(二)(1)      许华 Xu Hua

  ……海军一枝规模略具。将领频年训练,远涉重洋,并能吃住船上,历经风涛,熟练精湛技艺。陆路各军,勤苦用工操练,长时间不稍懈殆。沿途新筑炮台营垒,凿山填海,兴作万难,一切都依士兵之力。旅顺、威海等地添设军事学堂,学生造诣多有成就。各机器制造局仿造西洋棉花药、栗色药、后膛炮、连珠炮以及各种大小子弹,实为从前中国未有……综核海军战备,尚能日异月新。目前限于饷力,未能扩充。但就渤海门户而论,已有深固不摇之势……
  ———1891年北洋大阅兵后,李鸿章、张曜的联名奏折
  阿思本舰队
  以郑和七下西洋为标志,直到明朝时期,中国海军仍称雄世界。【却并不对外扩张?以“骑射”得天下、水军薄弱的清王朝,为应付南明王朝的海上反击,采取了“片板不许下海”的坚壁清野政策,以至于中国海军日渐荒废。与此同时,西方各国的航海技术,尤其是战舰和枪炮制造技术却开始突飞猛进。1793年康熙皇帝面对英国马嘎尔尼使团所赠当时欧洲最先进军舰的模型无动于衷,使得清王朝与当时日新月异的世界海军近现代化进程失之交臂。
  1832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派遣“罗尔·阿美士德”号对中国近海航道进行侦察测量。他们看到清朝装备最好的广东水师,战舰仍都是旧式木帆船,最大的全长30多米,载炮30门,全是旧式土炮。考察广东海防重镇南澳时,他们看到78艘类似福建商船的战船,以及南澳总兵旗下似乎只存在于花名册中的5000多名水兵,于是宣称:“由大小不同的一千艘船只组成的整个中国舰队,都抵御不了一艘(英国)战舰”,并在1835年致英国外交大臣的信中表示,只需一艘主力舰、二艘大巡洋舰、六艘三等军舰、三十四艘武装轮船和六百名陆战官兵,就“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把沿海中国海军的全部威信一扫而光,并把数千只土著商船置于我们的掌握之下”。
  实际上,就在1839年林则徐任钦差大臣后刚抵到广州时,便见识了西洋的坚船利炮。他从美国人手中购买了一艘“甘米力治”号战舰,并仿造了一批西洋火炮。【本书认为,林则徐此举系清代中国近代海军建设第一次重要尝试。】在发配新疆的途中,林则徐进一步强调:“剿夷而不谋船炮水军,是自取败也。”在签订《南京条约》前夕,道光皇帝也认为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在于双方海军装备相差悬殊,造成“其来不可拒,其去不可追”的被动挨打局面。他诏令沿海各省赶造或购买大号战船,并要多安炮。但是,《南京条约》之后,海上风波平静下来,大清帝国的水师整顿和战舰制造计划也随即搁浅。
  其实,早在1856年,清廷就已经开始酝酿装备洋船洋炮了,因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而作罢。1861年签订《北京条约》之后,列强纷纷表示愿意提供军事援助。在26岁的北爱尔兰人、中国总税务司临时代理赫德等的建议下,清政府于当年7月7日谕令速购洋船洋炮。可是,一个半月之后,船还没有落实,咸丰皇帝便病逝热河,随即发生“祺祥政变”。
  就在清廷朝政紊乱之际,太平军李秀成部连克宁波、杭州,直逼上海。以议政王身份负责军机处的恭亲王奕 得到情报说,太平军进攻上海的目的,是想从此购买一批火炮船。奕 命令赶紧筹款购船。在赫德怂恿下,清廷同意立即向英国购买一支小型舰队。
  李泰国接到赫德的信后,与英国外交大臣罗素进行了多次谋划,最后计划组建一支“英中联合舰队”。英国外交部和海军部先后同意了这个计划,任命参加过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海军上校阿思本为舰队司令,并很快购齐了7艘炮舰。
  1863年1月,李泰国擅自与阿思本签了十三条合同。阿思本在致罗素的信中说:该合同“是经过长时间深思熟虑而决定下来的行动计划,可以不致在今后迷失方向”。 合同主要内容有:
  (一)中国建立外海水师,阿思本允做总统四年。除阿思本外,中国不得另延外国人做总统。中国所有外国样式船只,或内地雇外国人管理者,或中国调用官民所置各轮船,议定嗣后均归阿思本一律管辖调度。
  (二)阿思本只执行李泰国转交的中国皇帝命令。若由别人转谕,则未能遵行。如有阿思本不便照办之事,则李泰国未便转谕。
  (三)所有此项水师各船员弁、兵盯水手均由阿思本选用,仍须李泰国应允,方可准行。
  (四)此项水师,俱是外国水师,应挂外国样式旗号……
  两人还参照英国海军章程,制定了《英中联合舰队章程》:凡捕获船只、财货,三分之一归清廷,其余归舰船人员分配。李泰国强调:
  “我对中国人的态度是这样的:如果我帮助你们征税,只要外国人的质疑是对的,你们必须去做。如果你们不做的话,我就停止帮助你们……中国政府太腐朽了,不能依靠。我正努力要建造的结构的基础,得人工来创造。我的地位是作为一个外国人受中国政府雇佣来替他们执行某些工作,而不是受他们的差遣。我根本不需要说,一个高贵的人受亚洲野蛮人差遣的想法是非常荒谬的。我不是中国官员,而是一个没有头衔但有很高的地位和影响力的外国顾问。因为我受到信任,受到尊重。”【余:英国人企图像控制海关那样轻易控制清朝海军。】
  1863年4月4日,舰队起航驶向中国。英国《泰晤士报》发表社论:这支中国英裔舰队的首要任务,是建立帝国的权威——如果太平军有生命力,南京也许会成为新帝国的首都。但十年的经验证明,南京是一个“强盗”的大本营。因此,阿思本上校收复南京,对起义军会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而对诚实的商人是很有利的。第二个任务,是重新打通大运河的航道并勘探内河,在主要通道上建立电报网,教中国人使用蒸汽和电。第三个任务,是镇压流窜在通商口岸的“强盗”。
  同年5月,舰队抵达中国。6月初,李泰国同赫德一起前往总理衙门。见到李阿合同,总理衙门诸公目瞪口呆:“其意竟思借此一举,将中国兵权、利权全行移于国外。”
  但因急于用舰队镇压太平军,总理衙门仍做了极大的克制和让步,与李泰国再三谈判,议定《轮船章程》:中国所购兵船,由中国选派武职大员作为汉总统,聘请阿思本为帮同总统,为期四年。清廷还与阿思本约定,如果舰队与湘军共同攻克南京,所得财产三分归朝廷,三分半归阿思本赏外国员弁,三分半赏中国官兵。若由阿思本单独攻克,则七分归阿思本充饷。
  当时,多路清军经过十年浴血奋战,已经屯兵南京城下,大功告成指日可待。曾国藩、曾国荃、李鸿章等,都对总理衙门与李泰国的协议大为不满。曾国藩在给李鸿章的信中说:“此次总理衙门奏定条议,将兵柄全予李泰国,而令中国大吏居节制之虚号,不特蔡国祥如骈拇枝指,无所用之,即吾二人,亦从何处着手?”李更明确表示:“金陵已成合围之势,可勿庸外国兵船会剿。”
  于是,曾国藩对总理衙门说:《轮船章程》甚难奉行,拟令蔡国祥仍驻旧式师船;若阿思本意气凌厉,视舰船为奇货,把汉总统看成堂下厮役、倚门贱客,则水陆将士必视为大耻。不如早为之谋,干脆将此船分赏各国,不索原价,以折李泰国骄气。【确如《龙旗飘扬的舰队》作者姜鸣所评,曾国藩在处理涉外事务中“不知所措,只会怄气,把应当属于自己的东西免费送掉,以为这样就能折对手骄气,显然是自欺欺人的阿Q精神,是国门初开始天朝大国的虚骄和对洋人无可奈何的心态在曾国藩身上的集中反映。”】
  9月18日,阿思本率舰队抵达天津之后,坚决要求清廷接受李阿合同,并在48小时内答复,否则解散舰队。总理衙门照会英国政府,宣布中国不能批准李阿合同,请将轮船撤回变价出售,将船款交还中国,并免去李泰国总税务司职务,由赫德继任。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得之不易的“康乾盛世”(1)得之不易的“康乾盛世”(2)
西学东渐(1)西学东渐(2)
内外交困(1)内外交困(2)
内外交困(3)借师助剿
师夷长技——同光兴盛之“求强”的洋务运动中流砥柱——同光兴盛之左宗棠(1)
中流砥柱——同光兴盛之左宗棠(2)中流砥柱——同光兴盛之左宗棠(3)
“求富”的洋务运动——同光兴盛之李鸿章时代(一)北洋海军——同光兴盛之李鸿章时代(二)(1)
北洋海军——同光兴盛之李鸿章时代(二)(2)北洋海军——同光兴盛之李鸿章时代(二)(3)
北洋海军——同光兴盛之李鸿章时代(二)(4)北洋海军——同光兴盛之李鸿章时代(二)(5)
北洋海军——同光兴盛之李鸿章时代(二)(6)欧美列强——列强形势及其对华扩张形势(1)
欧美列强——列强形势及其对华扩张形势(2)欧美列强——列强形势及其对华扩张形势(3)
东洋帝国——同光兴盛时的日本(1)东洋帝国——同光兴盛时的日本(2)
第   I   [II]   [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