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家类 寶島佛教六十日參學記:僧眼看臺灣 Taiwan Buddhist sixty days participating school in mind: Taiwan sight monk   》 第14節:僧眼看臺灣(13)      體恆 Ti Heng

  註①:我註意到,臺灣佛教四大山頭在創始人的稱呼上各有特色:慈濟人都叫證嚴法師為"上人";中臺山門下皆稱呼惟覺法師為"長老";佛光山係統都尊星雲法師為"大師",而法鼓山上的大衆都稱聖嚴長老為"師父",不分長幼,無論尊卑。當然,老人傢也是我們的"師父",所以這裏用"吾師"。
  2007年10月31日星期三
  不練不知道
  我是會做佛事的,可是近幾年越來越怕做佛事,特別是焰口之類的大佛事。幾個小時下來,像抽了筋一樣地纍,兩天才能恢復過來。纍些能堅持下來還好,有時法事進行到一半,就因嗓子發癢、發幹、咳嗽而難以繼續了。不知道怎麽回事,衹好盡可能地躲避做佛事。
  下午惠敏校長的《三學綱要》課替換成了陳老師的聲樂課,教大傢通過音、息與行住坐臥的相互配合,來調節身體,改善唱誦。課上,他一邊講理論知識,一邊教大傢發音練習,一個人一個人來,單是一句六字真言就練了半個小時。真是不練不知道,一練嚇一跳。原來,我們平時沒有註意的說話、唱誦,發音方式大多存在問題,而且有些問題是致命式的,長時間不改變還會嚴重損害人的身體健康。我的嗓子發癢、發幹、咳嗽,就是其中的問題之一。這一下找到了原因,也解决了睏擾我這麽長時間的一個疑難。相信,衹要我從現在開始註意,要不了多久,就可以有所改善了。
  從這裏,讓我又想起了一個現象。來法鼓山的這兩周時間,衹知道他們的功課唱念特別沉穩、舒緩、整齊,而不知其因由,現在明白原來是受過專業訓練所致。回觀我們的唱念,就像聖嚴長老所說--"有些浮",漂浮、浮躁、不穩、不齊,其原因就在於沒有經過專門的培訓。
  看來,無論任何事情,要想做好,都必須有專業人士的指導纔行!
  2007年11月1日星期四
  受戒歸來時
  昨天晚上法鼓山在外新受戒的三十幾名比丘、比丘尼圓滿回寺,今天早上是他們回來後的第一堂早殿。
  早殿結束之後,沒有像往常一樣迅速出班去過堂用齋,而是由副監院通知大衆,新戒比丘、比丘尼嚮諸佛菩薩、方丈和尚、常住大衆銷假謝殿,各自頂禮三拜。
  所謂"銷假"就是"消假"的意思,叢林是團體生活,有團體的規章制度,任何人出行前都要請假,而回來了就自然要把假期消掉,故此稱"銷假";"謝殿"就是謝過不在本山上殿的日子,重新回來上殿之意。銷假與謝殿是漢傳佛教寺院僧團生活傳統習慣之一部分。
  新戒諸師頂禮畢,大衆比丘、比丘尼回禮一拜,沙彌、沙彌尼、男女行者頂禮三拜示慶,方丈和尚則恭賀新戒諸師名列僧位,並開示他們:要秉持戒場精神,嚴護佛陀教誡,愛惜法身慧命,愛護常住大衆,不以戒法求他人,常以律行責自己。要以圓滿戒體為起點,以弘法利生、利益社會、服務大衆為己任,精進努力,求無上大道!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自序第2節:僧眼看臺灣(1)第3節:僧眼看臺灣(2)第4節:僧眼看臺灣(3)
第5節:僧眼看臺灣(4)第6節:僧眼看臺灣(5)第7節:僧眼看臺灣(6)第8節:僧眼看臺灣(7)
第9節:僧眼看臺灣(8)第10節:僧眼看臺灣(9)第11節:僧眼看臺灣(10)第12節:僧眼看臺灣(11)
第13節:僧眼看臺灣(12)第14節:僧眼看臺灣(13)第15節:僧眼看臺灣(14)第16節:僧眼看臺灣(15)
第17節:僧眼看臺灣(16)第18節:僧眼看臺灣(17)第19節:僧眼看臺灣(18)第20節:僧眼看臺灣(19)
第21節:僧眼看臺灣(20)第22節:僧眼看臺灣(21)第23節:僧眼看臺灣(22)第24節:僧眼看臺灣(23)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