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論語》心得   》 第14節:君子之道(1)      於丹 Yu Dan

  於丹《論語》心得之四
  君子之道
  大傢讀《論語》會發現,這裏面經常出現一個詞:君子。我們直到今天還常常將其作為做人的一個標準,說某某人非常君子。但是究竟什麽是君子呢?
  “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標準,一部短短兩萬多字的《論語》,“君子”這個詞就出現了一百多次。
  我們把孔子對於君子所有的言語、界定、描述總結在一起,會發現,大概做一個君子要有幾個層次上的要求。
  做一個善良的人。這是君子的第一個標準。
  君子的力量始自於人格與內心。他的內心完滿、富足,先修繕了自我修養,而後表現出來一種從容不迫的風度。
  司馬牛曾經問過孔夫子,什麽樣的人才能夠稱為君子呢?
  孔子答:“君子不憂不懼。”
  司馬牛又問:“不憂不懼,就可以叫君子嗎?”
  他可能覺得這個標準太低了。
  孔子說:“反躬自省,無所愧疚,當然沒有什麽可憂可懼的。”
  我們把孔夫子的意思轉換成老百姓的話來說,就是“不做虧心事,半夜敲門心不驚”。
  一個人反省自己的行為,而能夠不後悔、不愧疚,這個標準說低也低,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到;說高就是個至高無上的標準,大傢想想,要使自己做過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實在又是極不容易的事。所以孔子纔把它作為君子的人格標準。
  孔子在給學生講課的時候曾經很認真地跟他們討論過君子的問題,他說:“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論語?憲問》)
  孔子一上來很謙虛, 說“不憂”、“不惑”、“不懼”這三點自己做不到。
  什麽叫“仁者不憂”?
  就是說,一個人有了一種仁義的大胸懷,他的內心無比仁厚、寬和,所以可以忽略很多細節不計較,可以不糾纏於小的得失。衹有這樣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內心安靜、坦然。
  什麽叫“知(智)者不惑”?
  在區區半個世紀之前,一個人一生可能就在一個單位,婚姻基本上不會有任何變動,從小到老可能就住在一個大雜院裏。人們的煩惱可能是生活的或然性和可選擇性太小。
  但在當今社會,我們的痛苦不是沒有選擇,而是選擇太多。這是一個繁榮時代帶給我們的迷惑。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灰色的孔子與多彩的世界—易中天第2節:天地人之道(1)
第3節:天地人之道(2)第4節:天地人之道(3)
第5節:天地人之道(4)第6節:心靈之道(1)
第7節:心靈之道(2)第8節:心靈之道(3)
第9節:心靈之道(4)第10節:處世之道(1)
第11節:處世之道(2)第12節:處世之道(3)
第13節:處世之道(4)第14節:君子之道(1)
第15節:君子之道(2)第16節:君子之道(3)
第17節:君子之道(4)第18節:君子之道(5)
第19節:朋友之道(1)第20節:朋友之道(2)
第21節:朋友之道(3)第22節:朋友之道(4)
第三部分 於丹《論語》心得之六 理想之道(1)第三部分 於丹《論語》心得之六 理想之道(2)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