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你在今天还在昨天   》 第14节:我的第一位责任编辑(2)      Liang Xiaosheng

  他看稿极认真,从不在任何人的稿上乱勾乱画。连个符号也不记。连一页纸的纸角也不折。稿旁放一个小本,一切都记在小本上。如——P多少多少,第几行,有一个什么什么字错了……
  一视同仁。
  对于那些稿面非常清洁的稿子,他更是格外显出一份儿对作者的尊重。看前,总是要用湿毛巾擦擦手,怕将稿面弄脏,或留下他的指印。
  他谈稿子更认真。对一个不恰当的词,一个不真实的情节,一个概念化的细节,一句不符合人物性格的对话,他总要预先替你设想出几种修改方案,与你谈时,极谦恭地说:“我觉得这个地方,也许改一改更好。我想出了几种改法,咱们共同商量,看确定哪一种方案更好?”
  其实他心中早已有了最佳修改方案。他并不希望你立刻接受,而希望你在经过比较之后,自己选择那最佳的方案。你一时没有理解他的良苦用心,他也不急。更不和你争辩。耐心地听你谈完自己的想法,然后婉言劝你再去多听听别人的意见。
  他的意见,十之八九也被大多数人认为是正确的。
  他的谦恭,常常使我们在他面前,更加心疼他那体弱多病的身体。而在他,那绝非虚伪。那是发自内心里的虔诚。因为他仿佛一分钟也不能忘记,自己是一个“右派”,一个确乎有“罪”的人,一个被“改造”着的人,一个不过被临时“利用”一下的人。而这种“利用”,又仿佛对他意味着是一种抬举,一种恩典,一次“赎罪”的小小的机会。他以他的全部虔诚,搭上他那衰弱之极的身体,回报这种抬举,这种恩典,这一次小小的“赎罪”的机会……
  他是我的第一位责任编辑。
  我当年发表在《兵团战士报》上的第一篇小说《向导》,是在他与我长谈了三次之后才定稿的。
  那一次创作学习班上,有个骄傲的小子,和他大吵大嚷,骂他“臭右派,装模作样假充内行”!他一言不发,默默地挨骂。我们大家气坏了,将那小子骗到郊野,狠揍了一顿。
  我们都从内心里开始尊敬他。
  有天夜里,同屋的一个伙伴醒了,把我们也都捅醒,说:“老杨怎么不咳嗽了?”
  在那个年月,我们不能像如今一样,对我们所尊敬的文学界长者称“老师”一样,称他“杨老师”——这样的称呼也会使他自己惊恐的。我们只能叫他“老杨”。
  我们都匆匆披上衣服闯入他的屋里——椅子翻在地上,他倒在地上,桌上是稿子,手中是笔……
  他脸色铁灰……
  那是凌晨三四点钟的时候,我们立即将他背往师部卫生院……
  那一次,如若不是我们发现得早,他便死了。
  后来我再没见过他。
  后来每年一次的创作学习班上,只要他的身体能撑得住,总会前去辅导。像辅导我们那一期学员一样虔诚……
  如今,许多经他辅导过的当年的知青,都走上了文学道路。
  一九七五年,我在复旦大学,得知他病故了。
  我们离开了北大荒。
  他埋在了北大荒。
  我是没法儿忘了他的。
  一缅怀起他,我对那过去了的历史充满悸怖——它使好人无端变成“罪人”,竟是那么随便!那么轻而易举!并且连同无罪之人的无罪的意识,都一块儿奸污了!
  是以追记此文,寄托我对我的第一位责任编辑的大的哀思!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Source】时代文艺出版社
第1节:“手帕人生”上的小人儿第2节:笔第3节:我和橘皮的往事第4节:“过年”的断想
第5节:我的小学(1)第6节:我的小学(2)第7节:我的小学(3)第8节:我的小学(4)
第9节:我的小学(5)第10节:时间即“上帝”第11节:让我迟钝(1)第12节:让我迟钝(2)
第13节:我的第一位责任编辑(1)第14节:我的第一位责任编辑(2)第15节:“克隆”一个我第16节:我与儿子
第17节:我开始告诉儿子第18节:心灵的花园(1)第19节:心灵的花园(2)第20节:体恤儿子
第21节:父亲的遗物(1)第22节:父亲的遗物(2)第23节:给儿子的留言(1)第24节:给儿子的留言(2)
No.   I   [II]   [III]   [IV]   [V]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