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类 朱子語類   》 一百二一至一百三十      朱熹 Zhu Xi

  朱子語類捲第一百二十一
  朱子十八
  訓門人九總訓門人而無名氏者為此捲。
  朋友乍見先生者,先生每曰:「若要來此,先看熹所解書也。」過。
  世昌問:「先生教人,有何宗旨?」曰:「某無宗旨,尋常衹是教學者隨分讀書。」文蔚。
  讀書須是成誦,方精熟。今所以記不得,說不去,心下若存若亡,皆是不精不熟之患。若曉得義理,又皆記得,固是好。若曉文義不得,衹背得,少間不知不覺,自然相觸發,曉得這義理。蓋這一段文義橫在心下,自是放不得,必曉而後已。若曉不得,又記不得,更不消讀書矣!橫渠說:「讀書須是成誦。」今人所以不如古人處,衹爭這些子。古人記得,故曉得;今人鹵莽,記不得,故曉不得。緊要處、慢處,皆須成誦,自然曉得也。今學者若已曉得大義,但有一兩處阻礙說不去,某這裏略些數句發動,自然曉得。今諸公盡不曾曉得,縱某多言何益!無他,衹要熟看熟讀而已,別無方法也。卓。僩略。
  一學者患記文字不起。先生曰:「衹是不熟,不曾玩味入心,但守得册子上言語,所以見册子時記得,纔放下便忘了。若使自傢實得他那意思,如何會忘!譬如人將一塊生薑來,須知道是辣。若將一塊砂糖來,便不信是辣。」端蒙。
  謂一士友日嚮嘗收書,雲「讀書不用精熟」;又云「不要思惟」。「讀書正要精熟,而言不用精熟;學問正要思惟,而言不可思惟,衹為此兩句在胸中做病根。正如人食冷物留於脾胃之間,十數年為害。所以與吾友相別十年衹如此者,病根不除也。」蓋卿。
  嘗見老蘇說他讀書:「孟子論語韓子及其他聖人之文,兀然端坐,終日以讀者七八年。方其始也,入其中而惶然,博觀於其外而駭然以驚。及其久也,讀之益精,而其胸中豁然以明,若人之言固當然者,猶未敢自出其言也。時既久,胸中之言日益多,不能自製;試出而書之,已而再三讀之,渾渾乎覺其來之易矣!」又韓退之答李翊、柳子厚答韋中立書,言讀書用功之法,亦可見。某嘗嘆息,以為此數人者,但求文字言語聲響之工,用了許多功夫,費了許多精力,甚可惜也!今欲理會這個道理,是天下第一至大至難之事,乃不曾用得旬月功夫熟讀得一捲書,衹是泛然發問,臨時湊合,元不曾記得本文,及至問着,元不曾記得一段首尾,其能言者,不過敷演己說,與聖人言語初不相幹,是濟甚事!今請歸傢正襟危坐,取大學論語中庸孟子,逐句逐字分曉精切,求聖賢之意,切己體察,着己踐履,虛心體究。如是兩三年,然後方去尋師證其是非,方有可商量,有可議論,方是「就有道而正焉」者。入道之門,是將自傢身己入那道理中去,漸漸相親,久之與己為一。而今人道理在這裏,自傢身在外面,全不曾相干涉!
  因言及釋氏,而曰:「釋子之心卻有用處。若是好叢林,得一好長老,他直是朝夕汲汲不捨,所以無有不得之理。今公等學道,此心安得似他!是此心元不曾有所用,逐日流蕩放逐,如無傢之人。思量一件道理不透,便揚去聲。掉放一壁,不能管得,三日五日不知拈起,每日衹是悠悠度日,說閑話逐物而已。敢說公等無一日心在此上!莫說一日,一時也無;莫說一時,頃刻也無。悠悠漾漾,似做不做,從生至死,忽然無得而已。今朋友有謹飭不妄作者,亦是他資稟自如此。然其心亦無所用,衹是閑慢過日。」或云:「須是汲汲。」曰:「公衹會說汲汲,元不曾汲汲。若是汲汲用功底人,自別。他那得工夫說閑話?精專懇切,無一時一息不在裏許。思量一件道理,直是思量得徹底透熟,無一毫不盡!今公等思量這一件道理,思量到半間不界,便掉了,少間又看那一件;那件看不得,又掉了,又看那一件。如此沒世不濟事。若真個看得這一件道理透,入得這個門路,以之推他道理,也衹一般。衹是公等不曾通得這個門路,每日衹是在門外走,所以都無入頭處,都不濟事。」又曰:「若是大處入不得,便從小處入;東邊入不得,便從西邊入。及至入得了,觸處皆是此理。今公等千頭萬緒,不曾理會得一個透徹;所以東解西模,便無一個入頭處。」又曰:「學道做工夫,須是奮厲警發,悵然如有所失,不尋得則不休。如自傢有一大光明寶藏,被人偷將去,此心還肯放捨否?定是去追捕尋捉得了,方休。做工夫亦須如此。」僩。
  諸公來聽說話,某所說亦不出聖賢之言。然徒聽之,亦不濟事,須是便去下工夫,始得。近覺得學者所以不成頭項者,衹緣聖賢說得多了,既欲為此,又欲為彼。如夜來說「敬以直內,義以方外」。若實下工夫,見得真個是敬立則內直,義形而外方,這終身可以受用。今人卻似見得這兩句好,又見說「剋己復禮」也好,又見說「出門如見大賓」也好。空多了,少間卻不把捉得一項周全。賀孫。
  「今學者看文字,不必自立說,衹記得前賢與諸傢說,便得。而今看自傢如何說,終是不如前賢。須盡記得諸傢說,方有個襯簟處,這義理根腳方牢,這心也有殺泊處。心路衹在這上走,久久自然曉得透熟。今公輩看文字,大概都有個生之病,所以說得來不透徹。衹是去巴攬包籠他,元無實見處。某舊時看文字極難,諸傢說盡用記。且如毛詩,那時未似如今說得如此條暢。古今諸傢說,蓋用記取,閑時將起思量:這一傢說得那字是,那字不是;那一傢說得那字不是,那字是;那傢說得全是,那傢說得全非;所以是者是如何,所以非者是如何。衹管思量,少間這正當道理,自然光明燦爛在心目間,如指諸掌。今公們衹是扭掜巴攬來說,都記得不熟,所以這道理收拾他不住,自傢也使他不動,他也不服自傢使。相聚得一朝半日,又散去了,衹是不熟。這個道理,古時聖賢也如此說,今人也如此說,說得大概一般。然今人說終是不似,所爭者衹是熟與不熟耳。縱使說得十分全似,猶不似在,何況和那十分似底也不曾看得出?」敬子云:「而今每日衹是優遊和緩,分外看得幾遍,分外讀得幾遍,意思便覺得不同。」曰:「而今便未得優遊和緩,須是苦心竭力下工夫方得。那個優遊和緩,須是做得八分九分成了,方使得優遊和緩。而今便說優遊和緩,衹是泛泛而已矣。這個做工夫,須是放大火中鍛煉,鍛教他通紅,溶成汁,瀉成鋌,方得。今衹是略略火面上熁得透,全然生硬,不屬自傢使在,濟得甚事!須是縱橫舒捲皆由自傢使得,方好搦成團,捺成匾,放得去,收得來,方可。某嘗思,今之學者所以多不得力、不濟事者,衹是不熟。平生也費許多功夫看文字,下梢頭都不得力者,正緣不熟耳。衹緣一個不熟,少間無一件事理會得精。呂居仁記老蘇說平生因聞『升裏轉,鬥裏量』之語,遂悟作文章妙處。這個須是爛泥醬熟,縱橫妙用皆由自傢,方濟得事也。」僩。
  某煞有話要與諸公說,衹是覺次序未到。而今衹是面前小小文義尚如此理會不透,如何說得到其他事!這個事,須是四方上下、小大本末,一齊貫穿在這裏,一齊理會過。其操存踐履處,固是緊要,不可間斷。至於道理之大原,固要理會;纖悉委麯處,也要理會;制度文為處,也要理會;古今治亂處,也要理會;精粗大小,無不當理會。四邊一齊合起,功夫無些罅漏。東邊見不得,西邊須見得;這下見不得,那下須見得;既見得一處,則其他處亦可類推。而今衹從一處去攻擊他,又不曾着力,濟得甚事!如坐定一個地頭,而他支腳,也須分佈擺陣。如大軍塚殺相似,大軍在此坐以鎮之,遊軍依舊去別處邀截,須如此作工夫方得。而今都衹是悠悠,礙定這一路,略略拂過,今日走來挨一挨,又退去;明日亦是如此。都不曾抓着那癢處,何況更望掐着痛處!所以五年十年衹是恁地,全不見長進。這個須是勇猛奮厲,直前不顧去做,四方上下一齊着到,方有個入頭。孔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這個全要人自去做。孟子所謂奕秋,衹是爭這些子,一個進前要做,一個不把當事。某八九歲時讀孟子到此,未嘗不慨然奮發,以為為學須如此做工夫!當初便有這個意思如此,衹是未知得那棋是如何着,是如何做工夫。自後更不肯休,一嚮要去做工夫。今學者不見有奮發底意思,衹是如此悠悠地過;今日見他是如此,明日見他亦是如此。
  因建陽士人來請問,先生曰:「公們如此做工夫,大故費日子。覺得今年衹似去年,前日衹是今日,都無昌大發越底意思。這物事須教看得精透後,一日千裏始得。而今都衹泛泛在那皮毛上理會,都不曾抓着那癢處,濟得甚事!做工夫一似穿井相似:穿到水處,自然流出來不住;而今都乾燥,衹是心不在,不曾着心。如何說道出去一日,便不曾做得工夫?某常說,正是出去路上好做工夫。且如出十裏外,既無傢事炒,又無應接人客,正好提撕思量道理。所以學貴『時習』,到『時習』,自然『說』也。如今不敢說『時習』,須看得見那物事方能『時習』。如今都看不見,衹是不曾入心,所以在窗下看,纔起去便都忘了。須是心心念念在上,便記不得細註字,也須時時提起經正文在心,也爭事。而今都衹在那皮毛上理會,盡不曾抓着癢處。若看得那物事熟時,少間自轉動不得。自傢腳纔動,自然踏着那物事行。」又云:「須是得這道理入心不忘了,然後時時以義理澆灌之。而今這種子衹在地面上,不曾入地裏去,都不曾與土氣相接着。」
  學者悠悠是大病。今覺諸公都是進寸退尺,每日理會些小文義,都輕輕地拂過,不曾動得皮毛上。這個道理規模大,體面闊,須是四面去包括,方無走處。今衹從一面去,又不曾着力,如何可得!且如曾點漆雕開兩處,漆雕開事言語少,難理會;曾點底,須子細看他是樂個甚底?是如何地樂?不衹是聖人說這個事可樂,便信着。他原是自見得個可樂底,依人口說不得。又曰:「而今持守,便打迭教淨潔;看文字,須着意思索;應接事物,都要是當。四面去討他,自有一面通處。」又曰:「如見陳塚殺,擂着鼓,衹是嚮前去,有死無二,莫更回頭始得!」鬍泳。
  或言:「在傢羇羇,但不敢忘書册,亦覺未免間斷。」曰:「衹是無志。若說傢事,又如何汨沒得自傢?如今有稍高底人,也須會擺脫得過,山間坐一年半歲,是做得多少工夫!衹恁地,也立得個根腳。若時往應事,亦無害,較之一嚮在事務裏羇,是爭那裏去!公今三五年不相見,又衹恁地悠悠,人生有幾個三五年耶!」賀孫。
  或有來省先生者。曰:「別後讀何書?」曰:「雖不敢廢學,然傢間事亦多,難得全功。」曰:「覺得公今未有個地頭在,光陰可惜!不知不覺,便是三五年。如今又去赴官,官所事尤多,益難得餘力。人生能得幾個三五年?須是自強。若尋得個僻靜寺院,做一兩年工夫,須尋得個地頭,可以自上做將去。若似此悠悠,如何得進!」廣。
  某見今之學者皆似個無所作為,無圖底人相似。人之為學,當如救火追亡,猶恐不及。如自傢有個光明寶藏被人奪去,尋求趕捉,必要取得始得。今學者衹是悠悠地無所用心,所以兩年、三年、五年、七年相別,及再相見,衹是如此。僩。
  謂諸生曰:「公皆如此悠悠,終不濟事。今朋友着力理會文字,一日有一日工夫,然尚恐其理會得零碎,不見得周匝。若如諸公悠悠,是要如何?光陰易過,一日減一日,一歲無一歲,衹見老大。忽然死着,思量來這是甚則劇,恁地悠悠過了!」賀孫。
  某平日於諸友看文字,相待甚寬,且衹令自看。前日因病,覺得無多時月,於是大懼!若諸友都衹恁悠悠,終於無益。衹要得大傢盡心,看得這道理教分明透徹。所謂道理,也衹是將聖賢言語體認本意。得其本意,則所言者便衹此道理,一一理會令十分透徹,無些罅縫蔽塞,方始住。每思以前諸先生盡心盡力,理會許多道理,當時亦各各親近師承,今看來各人自是一說。本來諸先生之意,初不體認得,衹各人挑載得些去,自做一傢說話,本不曾得諸先生之心。某今惟要諸公看得道理分明透徹,無些小蔽塞。某之心即諸公之心,諸公之心即某之心,都衹是這個心。如何有人說到這地頭?又如何有人說不得這地頭?這是因甚恁地?這須是自傢大段欠處。賀孫。
  先生痛言諸生工夫悠悠,雲:「今人做一件事,沒緊要底事,也着心去做,方始會成,如何悠悠會做得事!且如好寫字底人,念念在此,則所見之物,無非是寫字底道理。又如賈島學作詩,衹思『推敲』兩字,在驢上坐,把手作推敲勢。大尹出,有許多車馬人從,渠更不見,不覺犯了節。衹此『推敲』二字,計甚利害?他直得恁地用力,所以後來做得詩來極是精高。今吾人學問,是大小大事!卻全悠悠若存若亡,更不着緊用力,反不如他人做沒要緊底事,可謂倒置,諸公切宜勉之!」時舉。
  諸友衹有個學之意,都散漫,不恁地勇猛,恐度了日子。須着火急痛切意思,嚴了期限,趲了工夫,辦幾個月日氣力去攻破一過,便就裏面旋旋涵養。如攻寨,須出萬死一生之計,攻破了關限,始得。而今都打寨未破,衹循寨外走。道理都咬不斷,何時得透!淳。
  謂諸生曰:「公說欲遷善改過而不能,衹是公不自去做工夫。若恁地安安排排,衹是做不成。如人要赴水火,這心纔發,便入裏面去。若說道在這裏安排,便衹不成。看公來此,逐日衹是相對,默坐無言,恁地慢滕滕,如何做事?」數日後,復雲:「坐中諸公有會做工夫底,有病痛底,某一一都看見,逐一救正他。惟公恁地循循默默,都理會公心下不得,這是幽冥暗弱,這是大病。若是剛勇底人,見得善別,還他做得透;做不是處,也顯然在人耳目,人皆見之。前日公說『風雷益』,看公也無些子風意思,也無些子雷意思。」賀孫。
  「某於相法,卻愛苦硬清?底人,然須是做得那苦硬底事。若衹要苦硬,亦不知為學,何貴之有!而今朋友遠處來者,或有意於為學。眼前朋友大率衹是據見定了,更不求進步。而今莫說更做甚工夫,衹真個看得百十字精細底,也不見有」。或曰:「今之朋友,大率多為作時文妨了工夫。」曰:「也不曾見做得好底時文,衹是剽竊亂道之文而已。若要真個做時文底,也須深資廣取以自輔益,以之為時文,莫更好。衹是讀得那亂道底時文,求合那亂道底試官,為苟簡滅裂底工夫。他亦不曾子細讀那好底時文,和時文也有時不子細讀得。某記少年應舉時,嘗下視那試官,說:『他如何曉得我底意思!』今人盡要去求合試官,越做得那物事低了。嘗見已前相識間做賦者,甚麽樣讀書!無書不讀。而今衹念那亂道底賦,有甚見識?若見識稍高,讀書稍多,議論高人,豈不更做得好文字出?他見得底衹是如此,遂互相仿效,專為苟簡滅裂底工夫!」嘆息者久之。僩。
  看來如今學者之病,多是個好名。且如讀書,卻不去子細考究義理,教極分明。衹是纔看過便了,衹道自傢已看得甚麽文字了,都不思量於身上濟得甚事。這個衹是做名聲,其實又做得甚麽名聲?下梢衹得人說他已看得甚文字了。這個非獨卓丈如此,看來都如此。若恁地,也是枉了一生!賀孫。
  今學者大抵不曾子細玩味得聖賢言意,卻要懸空妄立議論。一似吃物事相似,肚裏其實未曾飽,卻以手鼓腹,嚮人說:「我已飽了。」衹此乃是未飽,若真個飽者,卻未必說也。人人好做甚銘,做甚贊,於己分上其實何益?既不曾實講得書,玩味得聖賢言意,則今日所說者是這個話,明日又衹是這個話,豈得有新見邪?切宜戒之!時舉。
  今朋友之不進者,皆有「彼善於此為足矣」之心,而無求為聖賢之志;故皆有自恕之心,而不能痛去其病。故其病常隨在,依舊逐事物流轉,將求其彼善於此亦不可得矣。大雅。
  昌父言:「學者工夫多間斷。」曰:「聖賢教人,衹是要救一個間斷。」文蔚。
  因說學者工夫間斷,謂「古山和尚自言:『吃古山飯,阿古山矢,衹是看得一頭白水牯。』今之學者卻不如他。」文蔚。
  有一等朋友,始初甚銳意,漸漸疏散,終至於忘了。如此,是當初不立界分做去。士毅。
  今來朋友相聚,都未見得大底道理。還且謾恁地逐段看,還要直截盡理會許多道理,教身上沒些子虧欠。若衹恁地逐段看,不理會大底道理,依前不濟事。這大底道理,如曠闊底基址,須是開墾得這個些,方始架造安排,有頓放處。見得大底道理,方有立腳安頓處。若不見得大底道理,如人無個居着,趁得百十錢歸來,也無頓放處;況得明珠至寶,安頓在那裏?自傢一身都是許多道理。人人有許多道理,蓋自天降衷,萬裏皆具,仁義禮智,君臣父子兄弟朋友夫婦,自傢一身都擔在這裏。須是理會了,體認教一一周足,略欠缺些子不得。須要緩心,直要理會教盡。須是大作規模,闊開其基,廣阔其地,少間到逐處,即看逐處都有頓放處。日用之間,衹在這許多道理裏面轉,吃飯也在上面,上床也在上面,下床也在上面,脫衣服也在上面,更無些子空闕處。堯舜禹湯也衹是這道理。如人刺綉花草,不要看他綉得好,須看他下針處;如人寫字好,不要看他寫得好,衹看他把筆處。賀孫。
  先生問:「諸公莫更有甚商量?」坐中有雲:「此中諸公學問皆溺於高遠無根,近來方得生生發明,未遽有問。將來有所疑,卻寫去問。」先生曰:「卻是『以待來年然後已』說話,此衹是不曾切己立志。若果切己立志,睡也不着,起來理會;所以『發憤忘食』,『終日不食,終夜不寢』去理會。今人有兩般見識:一般衹是談虛說妙,全不切己,把做一場說話了;又有一般人說此事難理會,衹恁地做人自得,讓與他們自理會。如人交易,情願批退帳,待別人典買。今人情願批退學問底多。」謙。
  諸公數日看文字,但就文字上理會,不曾切己。凡看文字,非是要理會文字,正要理會自傢性分上事。學者須要主一,主一當要心存在這裏,方可做工夫。如人須尋個屋子住,至於為農工商賈,方惟其所之。主者無個屋子,如小人趁得百錢,亦無歸宿。孟子說「求其放心」,已是兩截。如常知得心在這裏,則心自不放。又云:「無事時須要知得此心;不知此心,卻似睡睏,都不濟事。今看文字,又理會理義不出,亦衹緣主一工夫欠闕。」植。時舉同。
  先生一日謂諸生曰:「某患學者讀書不求經旨,談說空妙,故欲令先通曉文義,就文求意;下梢頭往往又衹守定册子上言語,卻看得不切己。須是將切己看,玩味入心,力去行之,方有所益。」端蒙。
  學者說文字或支離泛濫,先生曰:「看教切己。」文蔚。
  學者講學,多是不疑其所當疑,而疑其所不當疑。不疑其所當疑,故眼前合理會處多蹉過;疑其所不當疑,故枉費了工夫。金溪之徒不事講學,衹將個心來作弄,鬍撞亂撞。此間所以令學者入細觀書做工夫者,正欲其熟考聖賢言語,求個的確所在。今卻考索得如此支離,反不濟事。如某嚮來作或問,蓋欲學者識取正意。觀此書者,當於其中見得此是當辨,此不足辨,刪其不足辨者,令正意愈明白可也。若更去外面生出許多議論,則正意反不明矣。今非特不見經文正意,衹諸傢之說,亦看他正意未着。又曰:「中庸言『慎思』,何故不言深思?又不言勤思?蓋不可枉費心去思之,須是思其所當思者,故曰『慎思』也。」必大。
  或問:「嚮蒙見教,讀書須要涵泳,須要挾洽。因看孟子千言萬語,衹是論心。七篇之書如此看,是涵泳工夫否?」曰:「某為見此中人讀書大段鹵莽,所以說讀書須當涵泳,衹要子細看玩尋繹,令胸中有所得爾。如吾友所說,又襯貼一件意思,硬要差排,看書豈是如此?」或曰:「先生涵泳之說,乃杜元凱『優而遊之』之意。」曰:「固是如此,亦不用如此解說。所謂『涵泳』者,衹是子細讀書之異名。與人說話便是難。某衹是說一個『涵泳』,一人硬來安排,一人硬來解說。此是隨語生解,支離延蔓,閑說閑講,少間展轉衹是添得多,說得遠,卻要做甚?若是如此讀書,如此聽人說話,全不是自做工夫,全無巴鼻。可知是使人說學是空談。此中人所問,大率如此,好理會處不理會,不當理會處卻支離去說,說得全無意思。」蓋。
  或問「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雲:「須是從裏面做出來,方得他外面如此。」曰:「公讀書便是多有此病。這裏面又那得個裏面做出來底說話來?衹是居處時便用恭,執事便用敬,與人時便用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不過衹是如此說。大凡看書,須衹就他本文看教直截,切忌如此支離蔓衍,拖腳拖尾,不濟得事。聖賢說話,那一句不直截?如利刃削成相似。雖以孔子之語,渾然溫厚,然他那句語更是斬截。若如公說一句,更用數十字去包他,則聖賢何不逐句上更添幾字,教他分曉?衹看濂溪二程橫渠們說話,無不斬截有力,語句自是恁地重。無他,所以看得如此寬緩無力者,衹是心念不整肅,所以如此。緣心念不整肅,所以意思寬緩,都湊泊他那意思不着,說從別處去。須是整肅心念,看教他意思嚴緊,說出來有力,四方八面截然有界限,始得。如今說得如此支蔓,都不成個物事,其病衹在心念不整肅上。」僩。
  讀書之法,衹要落窠槽。今公們讀書,盡不曾落得那窠槽,衹是走嚮外去思量,所以都說差去。如初間大水彌漫,少間水既退,盡落低窪處,方是入窠槽。今盡是泛泛說從別處去。某常以為書不難讀,衹要人緊貼就聖人言語上平心看他,文義自見。今都是硬差排,思其所不當思,疑其所不當疑,辨其所不當辨,盡是枉了,濟得甚事!僩。
  某嘗說,文字不難看,衹是讀者心自嶢崎了,看不出。若大着意思反復熟看,那正當道理自涌出來。不要將那小意智私見識去間亂他,如此無緣看得出。如千軍萬馬,從這一條大路去,行伍紀律,自是不亂。若撥數千人從一小路去,空攪亂了正當底行陣,無益於事。又曰:「看書且要依文看得大概意思了,卻去考究細碎處。如今未曾看得正當底道理出,便落草了,墮在一隅一角上,心都不活動。這個是轉水車相似,衹撥轉機關子,他自是轉,連那上面磨子篩籮一齊都轉,自不費力。而今一齊說得枯燥,無些子滋味,便更看二十年,也衹不濟事。須教他心裏活動轉得,莫着在那角落頭處。而今諸公看文字,如一個船閣在淺水上,轉動未得,無那活水泛將去,更將外面事物搭載放上面,越見動不得。都是枉用了心力,枉費日子。天下道理更有幾多,若衹如此看,幾時了得!某而今一自與諸公們說不辨,衹覺得都無意思。所願諸公寬着意思,且看正當道理,教他活動有長進處,方有所益。如一條死蛇,弄教他活。而今衹是弄得一條死蛇,不濟事。」僩。
  學者須要無事時去做得工夫,然後可來此剖决是非。今纔一不在此,便棄了這個。至此,又卻臨時逐旋尋得一兩句言語來問,則又何益!壽昌。
  或曰:「某尋常所學,多於優遊浹洽中得之。」曰:「若遽然便以為有所見,亦未是。大抵於『博學、審問、慎思、明辨』,且未可說『篤行』,衹這裏便是浹洽處。孔子所以『好古敏以求之』,其用力如此。」謨。
  人合是疑了問,公今卻是揀難處來問,教人如何描摸?若說得,公又如何便曉得?若升高必自下。今人要入室奧,須先入門入庭,見路頭熟,次第入中間來。如何自階裏一造要做後門出!伊川雲:「學者須先就近處。」賀孫。
  而今人聽人說話未盡,便要爭說。亦須待他人說教盡了。他人有說不出處,便須反復問,教說得盡了,這裏方有處置在。賀孫。
  或人請諸經之疑,先生既答之,復曰:「今雖盡與公說,公盡曉得,不於自傢心地上做工夫,亦不濟事。」道夫。
  諸公所以讀書無長進,緣不會疑。某雖看至沒緊要底物事,亦須緻疑。纔疑,便須理會得徹頭。僩。
  或謂:「問難,衹是作話頭,不必如此。」曰:「不然。到無疑處不必問,疑則不可不問。今如此雲雲,不是惡他人問,便是自傢讀書未嘗有疑。」可學。
  讀語錄玩了,卻不如乍見者勇於得,此是病。方。
  諸生請問不切。曰:「群居最有益,而今朋友乃不能相與講貫,各有疑忌自私之意。不知道學問是要理會個甚麽?若是切己做工夫底,或有所疑,便當質之朋友,同其商量。須有一人識得破者,已是講得七八分,卻到某面前商量,便易為力。今既各自東西,不相講貫,如何得會長進!欲為學問,須要打透這些子,放令開闊,識得個『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底意思,方是切於為己。」時舉。
  或問太極。曰:「看如今人與太極多少遠近?」或人自說所讀書。曰:「徒然說得一片,恁地多不濟事。如今且要虛心,心若不虛,雖然恁地問,待別人恁地說自不入。他聽之如不聞,衹是他自有個物事橫在心下。如顔子,人道他『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不失』,他不曾自知道『得一善拳拳服膺而不失』;他『見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他不曾自知道『見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他『不遷怒,不貳過』,他不曾自知道『不遷怒,不貳過』。他衹見個道理當如此。易曰:『君子以虛受人。』書曰:『惟學遜志。』舊有某人來問事,略不虛心,一味氣盈色滿。當面與他說,他全不聽得。」賀孫。
  「天下之理,有長有短,有大有小,當各隨其義理看。某看得學者有個病:於他人如此說處,又討個義理,責其不如彼說;於其如彼說處,又責其不如此說。」因舉所執扇反復為喻,曰:「此扇兩邊各有道理。今學者待他人說此邊道理,便翻轉那一邊難之;及他說那一邊,卻又翻轉這一邊難之。」必大。
  問:「氣質之害,直是今人不覺。非特讀書就他氣質上說,衹如每日聽先生說話,也各以其所偏為主。如十句有一句合他意,便硬執定這一句。」曰:「是如此。且如仲山甫一詩,蘇子由專嘆美『既明且哲,以保其身』二句,伯恭偏喜『柔嘉維則』一句。某問何不將那『柔亦不茹,剛亦不吐』以下四句做好?某意裏又愛這四句。」問:「這四句如何?」曰:「也自剛了。」問:「剛底終是占得分數多?」曰:「也不得,衹是比柔又較爭。」鬍泳。
  質敏不學,乃大不敏。有聖人之資必好學,必下問。若就自傢杜撰,更不學,更不問,便已是凡下了。聖人之所以為聖,也衹是好學下問。舜自耕稼陶漁以至於帝,無非取諸人以為善。孔子說,禮,「吾聞諸老聃」;這也是學於老聃,方知得這一事。賀孫。
  先生因學者少寬舒意,曰:「公讀書恁地縝密,固是好。但恁地逼截成一團,此氣象最不好,這是偏處。如一項人恁地不子細,固是不成道理;若一嚮蹙密,下梢卻展拓不去。明道一見謝顯道,曰:『此秀纔展拓得開,下梢可望。』」又曰:「於詞氣間亦見得人氣象。如明道語言固無甚激昂,看來便見寬舒意思。龜山,人衹道恁地寬,看來不是寬,衹是不解理會得,不能理會得。範純夫語解比諸公說理最平淺,但自有寬舒氣象,盡好。」賀孫。
  因人之昏弱而箴之曰:「人做事,全靠這些子精神。」節。
  有言貧睏不得專意問學者。曰:「不幹事。世間豈有無事底人?但十二時看那個時閑,一時閑便做一時工夫,一刻閑便做一刻工夫。積纍久,自然別。」或又以離遠師席,不見解註為說。曰:「且如某之讀書,那曾得師友專守在裏?初又曷嘗有許多文字?也衹自着力耳。」或曰:「先生高明,某何敢望?」曰:「如此則全未知自責。『堯舜與人同耳』,曷嘗有異!某嘗謂,此皆是自恕之語,最為病痛!」道夫。
  或言氣稟昏弱,難於為學。曰:「誰道是公昏弱?但反而思之,便強便明,這氣色打一轉。日日做工夫,日日有長進。」子蒙。
  或問:「某欲剋己而患未能。」曰:「此更無商量。人患不知耳,既已知之,便合下手做,更有甚商量?『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雉。
  或言:「今且看先生動容周旋以自檢。先生所著文義,卻自歸去理會。」曰:「文義衹是目下所行底,如何將文義別做一邊看?若不去理會文義,終日衹管相守閑坐,如何有這道理?文義乃是躬行之門路,躬行即是文義之事實。」賀孫。
  或問:「人固欲事事物物理會,然精力有限,不解一一都理會得。」曰:「固有做不盡底。但立一個綱程,不可先自放倒。也須靜着心,實着意,沉潛反復,終久自曉得去。」祖道。
  或說「居敬、窮理」。曰:「都不須如此說。如何說又怕居敬不得?窮理有窮不去處?豈有此意!衹是自傢元不曾居敬,元不曾窮理,所以說得如此。若真個去窮底,豈有窮不得之理?若心堅,便是石也穿,豈有道理了窮不得之理?而今說又怕有窮不得處,又怕如何,又計較如何,都是枉了。衹恁勇猛堅决嚮前去做,無有不得之理,不當如此遲疑。如人欲出路:若有馬,便騎馬去;有車,便乘車去;無車,便徒步去。衹是從頭行將去,豈有不到之理!」僩。燾錄雲:「問:『理有未窮,且衹持敬否?』曰:『不消恁地說。持敬便衹管持將去,窮理便衹管窮將去。如說前面萬一持不得,窮不得處,又去別生計較,這個都是枉了思量。然亦衹是不曾真個持敬、窮理,若是真個曾持敬、窮理,豈有此說!譬如出路:要乘轎,便乘轎;要乘馬,便乘馬;要行,便行。都不消思量前面去不得時,又着如何,但當勇猛堅决嚮前。那裏要似公說居敬不得處又着如何;窮理不得處又着如何。古人所謂心堅石穿,蓋未嘗有做不得底事。如公幾年讀書不長進時,皆緣公恁地,所以搭滯了。』又曰:『聖人之言,本自直截。若裏面有屈麯處,聖人亦必說在上面。若上面無底,又何必思量從那屈麯處去?都是枉了工夫。』」
  或問:「格物一項稍支離。」曰:「公依舊是個計較利害底心下在這裏。公且試將所說行將去,看何如。若衹管在這裏擬議,如何見得?如做得個船,且安排槳楫,解了繩,放了索,打將去看,卻自見涯岸。若不放船去,衹管在這裏思量,怕有風濤,又怕有甚險,如何得到岸?公今恰似個船全未曾放離岸,衹管計較利害,聖賢之說那尚恁地?『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如今說了千千萬萬,卻不曾去下得分寸工夫。」又曰:「聖人常說:『有殺身以成仁。』今看公那邊人,教他『殺身以成仁』,道他肯不肯?决定是不肯。纔說着,他也道是怪在。」又曰:「『吾未見剛者。』聖人衹是要討這般人,須是有這般資質,方可將來磨治。詩云:『追琢其章,金玉其相。』須是有金玉之質,方始琢磨得出。若是泥土之質,假饒你如何去裝飾,衹是個不好物事,自是你根腳本領不好了。」又曰:「如讀書,衹是理會得,便做去。公卻衹管在這裏說道如何理會。伊川雲:『人所最可畏者,便做。』」賀孫。
  先生問學者曰:「公今在此坐,是主靜?是窮理?」久之未對。曰:「便是公不曾做工夫。若不是主靜,便是窮理,衹有此二者。既不主靜,又不窮理,便是心無所用,閑坐而已。如此做工夫,豈有長進之理?佛者曰:『十二時中,除了着衣吃飯是別用心。』夫子亦云:『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須是如此做工夫,方得。公等每日衹是閑用心,問閑事、說閑話底時節多;問緊要事,究竟自己底事時節少。若是真個做工夫底人,他自是無閑工夫說閑話、問閑事。聖人言語有幾多緊要大節目,都不曾理會。小者固不可不理會,然大者尤緊要。」僩。
  或問:「緻知當主敬。」又問:「當如先生說次第觀書。」曰:「此衹是說話,須要下工夫方得。」蓋卿。
  諸公且自思量,自朝至暮,還曾有頃刻心從這軀殼裏思量過否?僩。
  賢輩但知有營營逐物之心,不知有真心,故識慮皆昏。觀書察理,皆草草不精;眼前易曉者,亦看不見;皆由此心雜而不一故也。所以前輩語初學者必以敬,曰:「未有緻知而不在敬者。」今未知反求諸心,而胸中方且叢雜錯亂,未知所守。持此雜亂之心以觀書察理,故凡工夫皆從一偏一角做去,何緣會見得全理!某以為諸公莫若且收斂身心,盡掃雜慮,令其光明洞達,方能作得主宰,方能見理。不然,亦終歲而無成耳。大雅。
  「諸公皆有志於學,然持敬工夫大段欠在。若不知此,何以為進學之本?程先生雲:『涵養須用敬,進學則在緻知。』此最切要。」遊和之問:「不知敬如何持?」曰:「衹是要收斂身心,莫令走失而已。今人精神自不曾定,讀書安得精專?凡看山看水,風吹草動,此心便自走失,何以為學?諸公切宜勉此!」南升。
  先生語諸生曰:「人之為學,五常百行,豈能盡常常記得?人之性惟五常為大,五常之中仁尤為大,而人之所以為是仁者,又但當守『敬』之一字。衹是常求放心,晝夜相承,衹管提撕,莫令廢惰;則雖不能常常盡記衆理,而義禮智信之用,自然隨其事之當然而發見矣。子細思之,學者最是此一事為要,所以孔門衹教人求仁也。」閎祖。
  或曰:「每常處事,或思慮之發,覺得發之正者心常安,其不正者心常不安。然義理不足以勝私欲之心,少間安者卻容忍,不安者卻依舊被私欲牽將去。及至事過,又卻悔,悔時依舊是本心發處否?」曰:「然。衹那安、不安處,便是本心之德。孔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求生如何便害仁?殺身如何便成仁?衹是個安與不安而已。」又曰:「不待接事時方流入於私欲,衹那未接物時此心已自流了。須是未接物時也常剔抉此心教他分明,少間接事便不至於流。上蔡解『為人謀而不忠』雲:『為人謀而忠,非特臨事而謀;至於平居靜慮,思所以處人者一有不盡,則非忠矣。』此雖於本文說得來大過,然卻如此。今人未到為人謀時方不忠,衹平居靜慮閑思念時,便自懷一個利便於己,將不好處推與人之心矣。須是於此處常常照管得分明,方得。」僩。
  或問:「靜時見得此心,及接物時又不見。」曰:「心如何見得?接物時衹要求個是。應得是,便是心得其正;應得不是,便是心失其正,所以要窮理。且如人唱喏,須至誠還他喏。人問何處來,須據實說某處來。即此便是應物之心,如何更要見此心?浙間有一般學問,又是得江西之緒餘,衹管教人合眼端坐,要見一個物事如日頭相似,便謂之悟,此大可笑!夫子所以不大段說心,衹說實事,便自無病。至孟子始說『求放心』,然大概衹要人不馳騖於外耳,其弊便有這般底出來,以此見聖人言語不可及。」學蒙。
  或問:「覺得意思虛靜時,應接事物少有不中節者。纔是意思不虛靜,少間應接事物便都錯亂。」曰:「然。然公又衹是守得那塊然底虛靜,雖是虛靜,裏面黑漫漫地;不曾守得那白底虛靜,濟得甚事!所謂虛靜者,須是將那黑底打開成個白底,教他裏面東西南北玲瓏透徹,虛明顯敞,如此,方喚做虛靜。若衹確守得個黑底虛靜,何用也?」僩。
  有問:「程門教人說敬,卻遺了恭。中庸說『篤恭而天下平』,又不說敬。如何恭、敬不同?」曰:「昔有人曾以此問上蔡。上蔡雲:『不同:恭是平聲,敬是側聲。』」舉坐大笑。先生曰:「不是如此理會,隨他所說處理會。如衹比並作個問頭,又何所益?」謙。
  先生嘗語在坐者雲:「學者常常令道理在胸中流轉。」過。
  先生見學者解說之際,或似張大,即語之曰:「說道理,不要大驚小怪。」過。
  今之學者衹有兩般,不是玄空高妙,便是膚淺外馳。
  張洽因先生言近來學者多務高遠,不自近處着工夫,因言:「近來學者誠有好高之弊。昔有問伊川:『如何是道?』伊川曰:『行處是。』又問明道『如何是道?』明道令於君臣父子兄弟上求。諸先生之言,不曾有高遠之說。」先生曰:「明道之說固如此。然君臣父子兄弟之間,各有個當然之理,此便是道。」
  因說今人學問,雲:「學問衹是一個道理。不知天下說出幾多言語來,若內無所主,一隨人腳跟轉,是壞了多少人!吾人日夜要講明此學,衹謂要理明學至,不為邪說所害,方是見得道理分明。聖賢真可到,言話真不誤人。今人被人引得七上八下,殊可笑。」謙。
  或問左傳疑義。曰:「公不求之於六經語孟之中,而用功於左傳。且左傳有甚麽道理?縱有,能幾何?所謂『棄卻甜桃樹,緣山摘醋梨』!天之所賦於我者,如光明寶藏,不會收得;卻上他人門教化一兩錢,豈不哀哉!衹看聖人所說,無不是這個大本。如雲:『天高地下,萬物散殊,而禮製行矣;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樂興焉。』不然,子思何故說個『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此三句是怎如此說?是乃天地萬物之大本大根,萬化皆從此出。人若能體察得,方見得聖賢所說道理,皆從自己胸襟流出,不假他求。某嚮嘗見呂伯恭愛與學者說左傳,某嘗戒之曰:『語孟六經許多道理不說,恰限說這個。縱那上有些零碎道理,濟得甚事?』伯恭不信,後來又說到漢書。若使其在,不知今又說到甚處,想益卑矣,固宜為陸子靜所笑也。子靜底是高,衹是下面空疏,無物事承當。伯恭底甚低,如何得似他?」又曰:「人須是於大原本上看得透,自然心胸開闊,見世間事皆瑣瑣不足道矣。」又曰:「每日開眼,便見這四個字在面前,仁義禮智衹趯着腳指頭便是。這四個字若看得熟,於世間道理,沛然若决江河而下,莫之能禦矣。若看得道理透,方見得每日所看經書,無一句一字一點一畫不是道理之流行;見天下事無大無小,無一名一件不是此理之發見。如此,方見得這個道理渾淪周遍,不偏枯,方見得所謂『天命之謂性』底全體。今人衹是隨所見而言,或見得一二分,或見得二三分,都不曾見那全體,不曾到那極處,所以不濟事。」僩。
  「浙中朋友,一等底衹理會上面道理,又衹理會一個空底物事,都無用,少間亦衹是計較利害;一等又衹就下面理會事,眼前雖粗有用,又都零零碎碎了,少間衹見得利害。如橫渠說釋氏有『兩末之學』,兩末,兩頭也,卻是那中間事物轉關處都不理會。」賀孫問:「如何是轉關處?」曰:「如緻知、格物,便是就事上理會道理。理會上面底,卻棄置事物為陳跡,便衹說個無形影底道理;然若還被他放下來,更就事上理會,又卻易。衹是他已見到上面一段物事,不費氣力,省事了,又那肯下來理會!理會下面底,又都細碎了。這般道理,須是規模大,方理會得。」遂舉伊川說:「曾子易簀,便與有天下行一不義,殺一不辜不為一同。」「後來說得來,便無他氣象。大底卻可做小,小底要做大卻難,小底就事物細碎上理會。」賀孫。
  先生問浙間事。某曰:「浙間難得學問。會說者,不過孝悌忠信而已。」曰:「便是守此四字不得,須是從頭理會來,見天理從此流出便是。」炎。
  謂邵武諸友:「公看文字,看得緊切好。衹是邵武之俗,不怕不會看文字,不患看文字不切,衹怕少寬舒意思。」賀孫。
  方伯謨以先生教人讀集註為不然。蔡季通丈亦有此語,且謂「四方從學之士稍自負者,皆不得其門而入,去者亦多」。某因從容侍坐,見先生舉以與學者雲:「讀書須是自肯下工夫始得。某嚮得之甚難,故不敢輕說與人。至於不得已而為註釋者,亦是博採諸先生及前輩之精微寫出與人看,極是簡要,省了多少工夫。學者又自輕看了,依舊不得力。」蓋是時先生方獨任斯道之責,如西銘通書易象諸書方出,四方辨詰紛然。而江西一種學問,又自善鼓扇學者,其於聖賢精義皆不暇深考;學者樂於簡易,甘於詭僻,和之者亦衆,然終不可與入堯舜之道。故先生教人,專以主敬、窮理為主;欲使學者自去窮究,見得道理如此,便自能立,不待辨說而明。此引而不發之意,其為學者之心蓋甚切,學者可不深味此意乎!炎。
  或問:「所謂『窮理』,不知是反己求之於心?惟復是逐物而求於物?」曰:「不是如此。事事物物皆有個道理,窮得十分盡,方是格物。不是此心,如何去窮理?不成物自有個道理,心又有個道理,枯槁其心,全與物不接,卻使此理自見!萬無是事。不用自傢心,如何別嚮物上求一般道理?不知物上道理卻是誰去窮得?近世有人為學,專要說空說妙,不肯就實,卻說是悟。此是不知學,學問無此法。纔說一『悟』字,便不可窮詰,不可研究,不可與論是非,一味說入虛談,最為惑人。然亦但能謾得無學底人,若是有實學人,如何被他謾?纔說『悟』,便不是學問。奉勸諸公,且子細讀書。書不曾讀,不見義理,乘虛接渺,指摘一二句來問人,又有漲開其說來問,又有牽甲證乙來問,皆是不曾有志樸實頭讀書。若是有志樸實頭讀書,真個逐些理會將去,所疑直是疑,亦有可答。不然,彼己無益,衹是一場閑說話爾,濟得甚事!且如讀此一般書,衹就此一般書上窮究,册子外一個字且莫兜攬來炒。將來理明,卻將已曉得者去解得未曉者。如今學者將未能解說者卻去參解說不得者,鶻突好笑。悠悠歲月,衹若人耳!」謙。
  或問:「所守所行,似覺簡易,然茫然未有所獲。」曰:「既覺得簡易,自合有所得,卻曰茫然無所獲者,如何?」曰:「比之以前為學多岐,今來似覺簡略耳。愚殊不敢望得道,衹欲得一個入頭處。」曰:「公之所以無所得者,正坐不合簡易。揚子云曰:『以簡以易,焉支焉離?』蓋支離所以為簡易也。人須是『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然後可到簡易田地。若不如此用工夫,一蹴便到聖賢地位,卻大段易了,古人何故如此『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乎?夫是五者,無先後,有緩急。不可謂博學時未暇審問,審問時未暇慎思,慎思時未暇明辨,明辨時未暇篤行。五者從頭做將下去,衹微有少差耳,初無先後也。如此用工,他日自然簡易去。謨錄註云:「包顯道以書論此,先生面質如此。」孟子曰:『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語雲:『博我以文,約我以禮。』須是先博然後至約,如何便先要約得?人若先以簡易存心,不知『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將來便入異端去。」去偽。謨同。
  先生言:「此兩日甚思諸生之留書院者,不知在彼如何。孔子在陳,思魯之狂士。孟子所記,本亦衹是此說。『狂狷』即『狂簡』;『不忘其初』,即『不知所以裁之』。當時隨聖人在外底,卻逐日可照管他。留魯者,卻不見得其所至如何,然已說得『成章』了。成章是有首有尾,如異端亦然。釋氏亦自說得有首有尾,道傢亦自說得有首有尾。大抵未成者尚可救,已成者為足慮。」時先生在郡中。必大。
  或云:「嘗見人說,凡是外面尋討入來底,都不是。」曰:「吃飯也是外面尋討入來,若不是時,須是肚裏做病,如何又吃得安穩?蓋饑而食者,即是從裏面出來。讀書亦然,書固在外,讀之而通其義者卻自是裏面事,如何都喚做外面入來得!必欲盡捨詩書而別求道理,異端之說也。」琮。
  天下道理自平易簡直。人於其間,衹是為剖析人欲以復天理,教明白洞達,如此而已。今不於明白處求,卻求之於偏旁處,縱得些理,其能幾何!今日諸公之弊,卻自要說一種話雲:「我有此理,他人不知。」安有此事?衹是一般理,衹是要明得,安有人不能而我獨能之事?如此,則是錯了!可學。
  「學者同在此,一般講學,及其後說出來,便各有差誤。要其所成,有上截底無下截,有下截底無上截;有皮殼底無肚腸,有肚腸底無皮殼。不知是如何?」必大曰:「工夫有間斷,亦是氣質之偏使然。」曰:「固是氣質,然大患是不子細。嘗謂今人讀書,得如漢儒亦好。漢儒各專一傢,看得極子細。今人才看這一件,又要看那一件,下梢都不曾理會得。」必大。
  看二十五條,曰:「此正與前段相反,卻有上截無下截。天資高底,固有能不為富貴所纍,然下此者亦必思所以處之。『貧而樂』者固勝如『無諂』,『富而好禮』者固勝如『無驕』。若未能『無諂無驕』底,亦須且於此做工夫。頃見一文集雲,有一人天資善弈,極高,遂入京見國手。國手與之下了,但雲:『可隨我諸處,看我與人弈。』如此者半年,遂遣之。其人曰:『某隨逐許時,未蒙教得有所長。』國手曰:『汝棋本高,但未曾識低着,卻恐與人下時錯了。我帶你去半年,衹是欲汝識低着耳。』」因論棋,又曰:「默堂集中亦載一說:有兩個對弈,方爭一段,甚危。其人忽捨所爭,卻別於閑處下一着,衆所不曉。既畢,或問之。曰:『所爭處已自定,此一着亦有利害,不可不急去先下一着,然對者固未必曉。』問者曰:『既見得其人未必曉,又何用急去下?』曰:『在彼雖可忽,在我者不可不盡耳。』天下事皆當如此,不獨弈也。」。
  政和有客同侍坐。先生曰:「這下人全不讀書。莫說道教他讀別書,衹是要緊如六經漢書唐書諸子,也須着讀始得。又不是大段直錢了,不能得他讀。衹問人藉將來讀,也得。如何一嚮衹去讀時文!如何擔當個秀纔名目在身己上!既做秀纔,未說道要他理會甚麽高深道理,也須知得古聖賢所以垂世立教之意是如何?古今盛衰存亡治亂事體是如何?從古來人物議論是如何?這許多眼前底都全不識,如何做士人!須是識得許多,方始成得個人。」又云:「嚮來人讀書為科舉計,已自是末了。如今又全不讀而赴科舉,又末之末者。若以今世之所習,雖做得官,貴窮公相,也衹是個沒見識底人。若依古聖賢所教做去,雖極貧賤,身自躬耕,而胸次亦自浩然,視被污濁卑下之徒,曾犬彘之不若!」又曰:「如今人也須先立個志趣,始得。還當自傢要做甚麽人?是要做聖賢?是衹要苟簡做個人?天教自傢做人,還衹教恁地便是了?閑時也須思量着。聖賢還是元與自傢一般,還是有兩般?天地交付許多與人,不獨厚於聖賢而薄於自傢,是有這四端,是無這四端?衹管在塵俗裏面羇,還曾見四端頭面,還不曾見四端頭面?且自去看。最難說是意趣卑下,都不見上面許多道理。公今如衹管去吃魚鹹,不知有芻豢之美。若去吃芻豢,自然見魚鹹是不好吃物事。」又云:「如論語說『學而時習之』,公且自看平日是曾去學,不曾去學?曾去習,不曾去習?學是學個甚麽?習是習個甚麽?曾有說意思,無說意思?且去做好。讀聖賢之書,熟讀自見。如孟子說『亦有仁義而已』,這也不待註解。如何孟子須教人捨利而就義?如今人如何衹去義而趨利?」賀孫。
  問曾點。曰:「今學者全無曾點分毫氣象。今整日理會一個半個字有下落,猶未分曉,如何敢望他?他直是見得這道理活潑潑地快活。若似而今諸公樣做工夫,如何得似它?」問:「學者須是打迭得世間一副當富貴利祿底心,方可以言曾點氣象,方有可用功處。」曰:「這個大故是外面粗處。某常說,這個不難打迭,極未有要緊,不知別人如何。正當是裏面工夫極有細碎難理會處,要人打迭得。若衹是外面富貴利祿,此何足道!若更這處打不個透,說甚麽學?正當學者裏面工夫多有節病。人亦多般樣。而今自傢衹見得這個重,便說難打迭,它人病痛又有不在是者。若人人將這個去律它,教須打並這個了,方可做那個,則其無此病者,卻覺得緩散無力。急這一邊,便緩卻那一邊。所以這道理極難,要無所不用其力。莫問他急緩先後,衹認是處便奉行,不是處便緊閉,教他莫要出來。所以說『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又曰:『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四方八面,盡要照管得到。若一處疏闕,那病痛便從那疏處入來。如人塚殺,凡山川途徑,險阻要害,無處不要防守。如姜維守蜀,它衹知重兵守着正路,以為魏師莫能來;不知鄧艾卻從陰平武都而入,反出其後。它當初也說那裏險阻,人必來不得;不知意之所不備處,纔有縫罅,便被賊人來了。做工夫都要如此,所以這事極難,衹看『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一句便見。而今人有終身愛官職不知厭足者;又有做到中中官職便足者;又有全然不要,衹恁地懶惰因循,我也不要官職,我也無力為善,平平過者;又有始間是好人,末後不好者;又有始間不好,到末好者,如此者多矣。又有做到宰相了,猶未知厭足,更要經營久做者。極多般樣。」僩。
  先生過信州,一士子請見,問為學之道。曰:「『道二:仁與不仁而已矣。』聖人千言萬語,衹是要教人做人。」文蔚。
  先生曰:「相隨同歸者,前面未必程程可說話;相送至此者,一別又不知幾年。有話可早商量。」久而無人問。先生遂雲:「學者須要勇决,須要思量,須要着緊。」又云:「此間學者衹有過底,無有不及底。」在大桂鋪說。震。
  與或人說:「公平日說甚剛氣,到這裏為人所轉,都屈了。凡事若見得了,須使堅如金石。」
  舊看不尚文華薄勢利之類說話,便信以為然,將謂人人如在。後方知不然。此在資質。
  學者輕俊者不美,樸厚者好。振。
  先生因言:「學者平居議論多頽塌,臨事難望它做得事。」遂說:「一姓王學者,後來狼狽,是其平時議論,亦專是回互。有一處責曾子許多時用大夫之簀,臨時不是童子說,則幾失易簀。王便雲:『這是曾子好處。既受其簀。若不用之,必至取怒季孫,故須且將來用。』大抵今之學者多此病,如學夫子,便學他『微服過宋』,『君命召,不俟駕』,『見南子』與『佛肸召』之類。有多少處不學,衹學他這個。」鬍泳。
  大率為善須自有立。今欲為善之人,不可謂少,然多顧浮議,浮議何足恤!蓋彼之是非,幹我何事?亦是我此中不痛切耳。若自着緊,自痛切,亦何暇恤它人之議哉!大雅。
  或言某人好善。曰:「衹是徇人情與世浮沉,要教人道好。又一種人見如此,卻欲矯之,一味衹是說人短長,道人不是,全不反己。且道我是甚麽人?它是如何人?全不看他所為是如何,我所為是如何,一嚮衹要胡亂說人。此二等人皆是不知本領,見歸一偏,坐落在窠臼中,不能得出,聖賢便不如此。」謙。
  因說:「而今人須是它曉得,方可與它說話。有般人說與眼前事尚不曉,如何要他知得千百年英雄心事!」燾。
  有一朋友輕慢,去後因事偶語及之。先生曰:「何不早說,得某與他道?」坐中應曰:「不欲說。」曰:「他在卻不欲說,去後卻後面說他,越不是。」端蒙。
  因論諸人為學,曰:「到學得爭綱爭紀,學卻反成個不好底物事。」揚曰:「大率是人小故然。又各人合下有個肚私見識,世間書、人,無所不有,又一切去附會上,故皆偏側違道去。」先生甚然之。揚。
  門人有與人交訟者,先生數責之雲:「欲之甚,則昏蔽而忘義理;求之極,則爭奪而至怨仇。」賀孫。
  每夜諸生會集,有一長上,纔坐定便閑話。先生責曰:「公年已四十,書讀未通,纔坐便說別人事。夜來諸公閑話至二更,如何如此相聚,不回光反照,作自己工夫,卻要閑說!」嘆息久之。賀孫。
  有侍坐而睏睡者,先生責之。敬子曰:「僧傢言,常常提起此志令堅強,則坐得自直,亦不昏睏;纔一縱肆,則嗒然頽放矣。」曰:「固是。道傢修養,也怕昏睏,常要直身坐,謂之『生腰坐』;若昏睏倒靠,則是死腰坐矣。」因舉小南和尚少年從師參禪,一日偶靠倚而坐,其師見之,叱曰:「『得恁地無脊梁骨!』小南悚然,自此終身不靠倚坐。」又舉徐處仁知北京日,早辰會僚屬治事訖,復穿衣會坐談廳上。徐多記覽,多說平生履歷州郡利害,政事得失,及前言往行。終日危坐,僚屬甚苦之。嘗暑月會坐,有秦兵曹者瞌睡,徐厲聲叱之起曰:「某在此說話,公卻瞌睡,豈以某言為不足聽耶!未論某是公長官。衹論鄉麯,亦是公丈人行,安得如此!」叫客將掇取秦兵曹坐椅子去。問:「徐後來做宰相,卻無聲譽。」曰:「他衹有治郡之才。」僩。
  有學者每相揖畢,輒縮左手袖中。先生曰:「公常常縮着一隻手是如何?也似不是舉止模樣。」義剛。
  先生讀書屏山書堂。一日,與諸生同行登臺,見草盛,命數兵耘草,分作四段,令各耘一角。有一兵逐根拔去,耘得甚不多,其它所耘處,一齊了畢。先生見耘未了者,問諸生曰:「諸公看幾個耘草,那個快?」諸生言諸兵皆快,獨指此一人以為鈍。曰:「不然。某看來,此卒獨快。」因細視諸兵所耘處,草皆去不盡,悉復呼來再耘。先生復曰:「那一兵雖不甚快,看他甚子細,逐根去令盡。雖一時之難,卻衹是一番工夫便了。這幾個又着從頭再用工夫,衹緣其初欲速苟簡,緻得費力如此。看這處,便是學者讀書之法。」宇。
  留丞相以書問詩集傳數處。先生以書示學者曰:「他官做到這地位,又年齒之高如此,雖在貶所,亦不曾閑度日。公等豈可不惜寸陰!」友仁。
  先生氣疾作,諸生連日皆無問難。一夕,遣介召入臥內,諸生亦無所請。先生怒曰:「諸公恁地閑坐時,是怎生地?恁地便歸去強,不消得恁地遠來!」義剛。
  大有事用理會在,某今衹是覺得後面日子短促了,精力有所不逮;然力之所及,亦不敢不勉。思量着,有萬千事要理會在,自是不容已。衹是覺得後面日子大故催促人,可為慨嘆耳!
  先生言:「日來多病,更無理會處,恐必不久於世。諸公全靠某,不得;須是自去做工夫,始得。且如看文字,須要此心在上面。若心不在上面,便是不曾看相似,所謂『視之不見,聽之不聞』,衹是『心不在焉』耳。」時舉。
  先生不出,令入臥內相見,雲:「某病此番甚重。嚮時見文字,也要議論,而今都怕了。諸友可各自努力,全靠某,不得。」時舉。
  「講學須要着實。嚮來諸公都見得不明,卻要做一罩說。」語次雲:「目前諸友亦多有識門戶者。某旦暮死耳,不敢望大行。且得接續三四十年,說與後進令知,亦好。」時舉。
  先生一日腰疼甚,時作呻吟聲。忽曰:「人之為學,如某腰疼,方是。」在坐者皆不能問。泳久而思之,恐是為學工夫意思接續,自然無頃刻之忽忘,然後進進不已。痛楚在身,雖欲無之而不可得,故以開諭學者,其警人之意深矣!鬍泳。
  因說工夫不可間斷,曰:「某若臂痛,常以手擦之,其痛遂止。若或時擦,或時不擦,無緣見效,即此便是做工夫之法。」正叔退,謂文蔚曰:「擦臂之喻最有味。」文蔚。
  
  
  朱子語類捲第一百二十二
  呂伯恭
  因說南軒東萊,或云:「二先生若是班乎?」壽昌曰:「不然。」先生適聞之,遂問如何。曰:「南軒非壽昌所敢知,東萊亦不相識。但以文字觀之,東萊博學多識則有之矣,守約恐未也。」先生然之。壽昌。
  某嘗謂,人之讀書,寧失之拙,不可失之巧;寧失之低,不可失之高。伯恭之弊,盡在於巧。伯羽。
  伯恭說義理,太多傷巧,未免杜撰。子靜使氣,好為人師,要人悟。一云:「呂太巧,杜撰。陸喜同己,使氣。」閎祖。
  或問東萊象山之學。曰:「伯恭失之多,子靜失之寡。」柄。
  或問:「東萊謂變化氣質,方可言學。」曰:「此意甚善。但如鄙意,則以為學乃能變化氣質耳。若不讀書窮理,主敬存心,而徒切切計較於昨非今是之間,恐亦勞而無補也。」
  伯恭更不教人讀論語。方子。
  伯恭教人看文字也粗。有以論語是非問者。伯恭曰:「公不會看文字,管他是與非做甚?但有益於我者,切於我者,看之足矣。」且天下須有一個是與不是,是處便是理,不是處便是咈理,如何不理會得?賜。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呂丈舊時性極褊急,因病中讀論語,於此有省,後遂如此好。廣錄雲:「伯恭言,少時愛使性,纔見使令者不如意,便躁怒。後讀論語雲雲。某嘗問路德章:『曾見東萊說及此否?』」
  伯恭要無不包羅,衹是撲過,都不精。詩小序是他看不破。薛常州周禮制度都不能言。邵數亦教季通說過一遍,又休了。揚。
  東萊聰明,看文理卻不子細。嚮嘗與較程易,到噬嗑卦「和而且治」,一本「治」作「洽」。據「治」字於理為是,他硬執要做「洽」字。「和」已有洽意,更下「洽」字不得。緣他先讀史多,淳錄作「讀史來多而」。所以看粗着眼。讀書須是以經為本,而後讀史。義剛。淳同。
  李德之問:「係辭精義編得如何?」曰:「編得亦雜,衹是前輩說話有一二句與係辭相雜者皆載。衹如『觸類而長之』,前輩曾說此便載入,更不暇問是與不是。」蓋卿。
  或問係辭精義。曰:「這文字雖然是裒集得做一處,其實於本文經旨多有難通者。如伊川說話與橫渠說話,都有一時意見如此,故如此說。若用本經文一二句看得亦自通,衹要成片看,便上不接得前,下不帶得後。如程先生說孟子『勿忘,勿助長』,衹把幾句來說敬。後人便將來說此一章,都前後不相通,接前不得,接後不得。若知得這般處是假藉來說敬,衹恁地看,也自見得程先生所以說之意,自與孟子不相背馳。若此等處,最不可不知。」賀孫。
  人言何休為公羊忠臣,某嘗戲伯恭為毛鄭之佞臣。道夫。
  問東萊之學。曰:「伯恭於史分外子細,於經卻不甚理會。有人問他『忠恕』,楊氏侯氏之說孰是?他卻說:『公如何恁地不會看文字?這個都好。』不知是如何看來。他要說為人謀而不盡心為忠,傷人害物為恕,恁地時他方說不是。」義剛曰:「他也是相承那江浙間一種史學,故恁地。」曰:「史甚麽學?衹是見得淺。」義剛。
  先生問:「嚮見伯恭,有何說?」曰:「呂丈勸令看史。」曰:「他此意便是不可曉。某尋常非特不敢勸學者看史,亦不敢勸學者看經。衹語孟亦不敢便教他看,且令看大學。伯恭動勸人看左傳遷史,令子約諸人擡得司馬遷不知大小,恰比孔子相似!」必大。
  伯恭子約宗太史公之學,以為非漢儒所及,某嘗痛與之辨。子由古史言馬遷「淺陋而不學,疏略而輕信」。此二句最中馬遷之失,伯恭極惡之。古史序雲:「古之帝王,其必為善,如火之必熱,水之必寒:其不為不善,如騶虞之不殺,竊脂之不𠔌。」此語最好。某嘗問伯恭:「此豈馬遷所能及?」然子由此語雖好,又自有病處,如雲:「帝王之道以無為宗」之類。他衹說得個頭勢大,下面工夫又皆疏空。亦猶馬遷禮書云:「大哉禮樂之道!洋洋乎鼓舞萬物,役使群動。」說得頭勢甚大,然下面亦空疏,卻引荀子諸說以足之。又如諸侯年表,盛言形勢之利,有國者不可無;末卻雲:「形勢雖強,要以仁義為本。」他上文本意主張形勢,而其末卻如此說者,蓋他也知仁義是個好底物事,不得不說,且說教好看。如禮書所云,亦此意也。伯恭極喜渠此等說,以為遷知「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為得聖人為邦之法,非漢儒所及。此亦衆所共知,何必馬遷?然遷嘗從董仲舒遊,史記中有「餘聞之董生雲」,此等語言,亦有所自來也。遷之學,也說仁義,也說詐力,也用權謀,也用功利,然其本意卻衹在於權謀功利。孔子說伯夷「求仁得仁,又何怨」!他一傳中首尾皆是怨辭,盡說壞了伯夷!子由古史皆刪去之,盡用孔子之語作傳,豈可以子由為非,馬遷為是?可惜子約死了,此論至死不曾明!聖賢以六經垂訓,炳若丹青,無非仁義道德之說。今求義理不於六經,而反取疏略淺陋之子長,亦惑之甚矣!僩。
  問:「東萊大事記有續春秋之意,中間多主史記。」曰:「公鄉裏主張史記甚盛,其間有不可說處,都與他出脫得好。如貨殖傳,便說他有諷諫意之類,不知何苦要如此?世間事是還是,非還非,黑還黑,白還白,通天通地,貫古貫今,决不可易。若使孔子之言有未是處,也衹還他未是,如何硬穿鑿說!」木之又問:「左氏傳合如何看?」曰:「且看他記載事跡處。至如說道理,全不似公𠔌。要知左氏是個曉了識利害底人,趨炎附勢。如載劉子『天地之中』一段,此是極精粹底。至說『能者養之以福,不能者敗以取禍』,便衹說嚮禍福去了。大率左傳衹道得禍福利害底說話,於義理上全然理會不得。」又問:「所載之事實否?」曰:「也未必一一實。」子升問:「如載卜妻敬仲與季氏生之類,是如何?」曰:「看此等處,便見得是六卿分晉、田氏纂齊以後之書。」又問:「此還是當時特故撰出此等言語否?」曰:「有此理。其間做得成者,如斬蛇之事;做不成者,如丹書狐鳴之事。看此等書,機關熟了,少間都壞了心術。莊子云:『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必有機心,則純白不備。純白不備者,道之所不載也。』今浙中於此二書,極其推尊,是理會不得。」因言:「自孟子後,聖學不傳,所謂『軻之死不得其傳』。如荀卿說得頭緒多了,都不純一。至揚雄所說底話,又多是莊老之說。至韓退之喚做要說道理,又一嚮主於文詞。至柳子厚卻反助釋氏之說。因言異端之教,漢魏以後,衹是老莊之說。至晉時肇法師,釋氏之教始興。其初衹是說,未曾身為。至達磨面壁九年,其說遂熾。」木之。
  看大事記,雲:「其書甚妙,考訂得子細,大勝詩記。此書得自由,詩被古說壓了。」
  「伯恭解說文字太尖巧。渠曾被人說不曉事,故作此等文字出來,極傷事。」敬之問:「大事記所論如何?」曰:「如論公孫弘等處,亦傷太巧。」德明。
  伯恭大事記辨司馬遷班固異同處最好。渠一日記一年。渠大抵謙退,不敢任作書之意,故通鑒左傳已載者,皆不載;其載者皆左傳通鑒所無者耳。有太纖巧處,如指出公孫弘張湯姦狡處,皆說得羞愧人。伯恭少時被人說他不曉事,故其論事多指出人之情偽,雲:「我亦知得此。」有此意思不好。璘。
  東萊自不合做這大事記。他那時自感疾了,一日要做一年。若不死,自漢武至五代,衹千來年,他三年自可了此文字。人多雲,其解題煞有工夫。其實他當初作題目,卻煞有工夫,衹一句要包括一段意。解題衹見成,檢令諸生寫。伯恭病後,既免人事應接,免出做官,若不死,大段做得文字。賀孫。
  因說伯恭少儀外傳多瑣碎處,曰:「人之所見不同。某衹愛看人之大體大節,磊磊落落處,這般瑣碎便懶看。伯恭又愛理會這處,其間多引忍恥之說,最害義。緣他資質弱,與此意有合,遂就其中推廣得大。想其於忠臣義士死節底事,都不愛。他亦有詩,說張巡許遠那時不應出來。」淳。
  伯恭是個寬厚底人,不知如何做得文字卻似個輕儇底人?如省試義大段鬧裝,說得堯舜大段脅肩諂笑,反不若黃德潤辭雖窘,卻質實尊重。館職策亦說得慢,不分曉,後面又全無緊要。伯恭尋常議論,亦緣讀書多,肚裏有義理多。恰似念得條貫多底人,要主張一個做好時,便自有許多道理,升之九天之上;要主張做不好時,亦然。。
  或言:「東萊館職策、君舉治道策,頗涉清談,不如便指其事說,自包治道大原意。」曰:「伯恭策止緣裏面說大原不分明,衹自恁地依傍說,更不直截指出。」賀孫。
  伯恭文鑒,有正編其文理之佳者;有其文且如此,而衆人以為佳者;有其文雖不甚佳,而其人賢名微,恐其泯沒,亦編其一二篇者;有文雖不佳,而理可取者,凡五例。先生雲:「已亡一例,後來為人所譖,令崔大雅敦詩刪定,奏議多刪改之。如蜀人呂陶有一文論製師服,此意甚佳,呂止收此一篇。崔雲:『陶多少好文,何獨收此?』遂去之,更參入他文。」
  先生方讀文鑒,而學者至。坐定,語學者曰:「伯恭文鑒去取之文,若某平時看不熟者,也不敢斷他。有數般皆某熟讀底,今揀得也無巴鼻。如詩,好底都不在上面,卻載那衰颯底。把作好句法,又無好句法;把作好意思,又無好意思;把作勸戒,又無勸戒。」林擇之雲:「他平生不會作詩。」曰:「此等有甚難見處?」義剛。淳錄雲:「伯恭文鑒去取,未足為定論。」
  東萊文鑒編得泛,然亦見得近代之文。如瀋存中律歷一篇,說渾天亦好。義剛。
  伯恭所編奏議,皆優柔和緩者,亦未為全是。今丘宗卿作序者是舊所編。後修文鑒,不止乎此,更添入。
  嘗語呂丈編奏議,為臺諫懷挾。揚。
  伯恭祭南軒文,都就小狹處說來,其文弱。
  呂伯恭文集中如答項平父書,是傅夢泉子淵者;如駡曹立之書,是陸子靜者。其他偽者想又多在。璘。
  伯恭亦嘗看藏經來。然甚深,不見於言語文字間。有些伯術,卻忍不住放得出來,今害人之甚!揚。
  「可憐子約一生辛苦讀書,衹是竟與之說不合!今日方接得他三月間所寄書,猶是論『寂然不動』,依舊主他舊說。時子約已死。它硬說『寂然不動』是耳無聞,目無見,心無思慮,至此方是工夫極至處。伊川雲:『要有此理,除是死也!』幾多分曉!某嘗答之雲:『洪範五事:貌曰僵,言曰啞,視曰盲,聽曰聾,思曰塞,方得!還有此理否?』渠至死不曉,不知人如何如此不通?」用之雲:「釋氏之坐禪入定,便是無聞無見,無思無慮。」曰:「然。它是務使神輕去其體,其理又不同。神仙則使形神相守,釋氏則使形神相離。佛傢有『白骨觀』,初想其形,從一點精氣始,漸漸胞胎孕育,生産稚乳,長大壯實,衰老病死,以致屍骸胖脹枯僵,久之化為白骨。既想為白骨,則視其身常如白骨,所以厭棄脫離而無留戀之念也,此又釋氏之最下者。」僩。以下子約。
  「今日得子約書,有『見未用之體』一句,此話卻好。」問:「未用,是喜怒哀樂未發時,那時自覺有個體段則是。如着意要見他,則是已發?」曰:「衹是識認他。」士毅。廣錄雲:「近得子約書,有『未發之本體』一句,此語甚好。人須是看得這個分曉,始得。」
  答子約書云:「目下放過了合做底親切工夫,虛度了難得少壯底時日!」方子。
  觀呂子約書,有論讀詩及劉壯輿字畫一段。曰:「某之語詩,與子約異。詩序多附會,須當觀詩經。渠平日寫書來,字畫難曉。昔日劉元城戒劉壯輿,謂此人字畫不正,必是心術不明,故寫此一段與之。子約書又云:「昨讀左傳劉康公說『民受天地之中以生』,下云:『君子勤禮,小人盡力』,見得古人說道理平實,不張皇,而着實下手,隨貴賤高卑皆有地位。非如後世此之為可,而此之為不可,人有所不可為,道有所不可行也。」先生曰:「此一段議論卻好。」可學。
  呂子約死,先生曰:「子約竟賫着許多鶻突道理去矣!」賀孫。
  先生問:「呂子約近況如何?」曰:「呂丈在鄉裏,方取其傢來,骨肉得團聚,不至落寞。」曰:「得渠書,多說仙郡士友日夕過從,以問學為樂。罪大責輕,遷客得如此,過分矣。亦是仙郡士友好學樂善,豈非衡州流風餘韻所及乎!」嗟嘆久之。又問曰:「識章茂獻否?」曰:「嘗見之,亦蒙教誨。」曰:「江西士大夫如茂獻亦難得。」又言:「吳伯豐有見識,力學不倦。」祖道因言伯豐自植立事。曰:「此某知之有未盡,不意伯豐能如此。」祖道。
  伯恭門徒氣宇厭厭,四分五裂,各自為說,久之必至銷歇。子靜則不然,精神緊峭,其說分明,能變化人,使人旦異而晡不同,其流害未艾也。道夫。以下門人。
  婺州士友衹流從祖宗故事與史傳一邊去。其馳外之失,不知病在不曾於論語上加工。升卿。
  浙間學者推尊史記,以為先黃老,後六經,此自是太史談之學。若遷則皆宗孔氏,如於夏紀贊用行夏時事,於商紀贊用乘商輅事,高祖紀贊則曰「朝以十月,車服黃屋左纛」,蓋譏其不用夏時商輅也。遷之意脈恐誠如是,考得甚好。然但以此遂謂遷能學孔子,則亦徒能得其皮殼而已。假使漢高祖能行夏時,乘商輅,亦衹是漢高祖,終不可謂之禹湯。此等議論,恰與欲削鄉黨者相反。必大。
  先生出示答孫自修書,因言:「陸氏之學雖是偏,尚是要去做個人。若永嘉永康之說,大不成學問,不知何故如此。他日用動靜間,全是這個本子,卒乍改換不得。如呂氏言漢高祖當用夏之忠,卻不合黃屋左纛。不知縱使高祖能用夏時,乘商輅,亦衹是這漢高祖也,骨子不曾改變,蓋本原處不在此。」銖。
  伊川發明道理之後,到得今日,浙中士君子有一般議論,又費力,衹是雲不要矯激。遂至於凡事回互,揀一般偎風躲箭處立地,卻笑人慷慨奮發,以為必陷矯激之禍,此風更不可長。如嚴子陵是矯激分明,呂伯恭作祠記,須要辨其非矯激。想見子陵聞之,亦自一笑。子陵之高節,自前漢之末,如龔勝諸公不屈於王莽者甚多,漢書末後有傳可見。光武是一個讀書識道理底人,便去尊敬嚴子陵。子陵既高蹈遠舉,又誰恤是矯激不是矯激在!鬍文定父子平生不服人,衹服範文正公嚴子陵祠記雲:「先生之心,出乎日月之上;光武之量,包乎天地之外。微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微光武豈能遂先生之高?」直是說得好!其議論什麽正大!往時李太伯作袁州學記說崇詩書,尚節義,文字雖粗,其說振厲,使人讀之森然,可以激懦夫之氣。近日浙中文字雖細膩,衹是一般回互,無奮發底意思,此風漸不好。其意本是要懲艾昔人矯激之過,其弊至此。孔子在陳,思魯之狂士,蓋狂士雖不得中,猶以奮發,可與有為。若一嚮委靡,濟甚事!又說:「固是矯激者非。衹是不做矯激底心,亦是私意。大凡衹看道理合做與不合耳,如合做,豈可避矯激之名而不為!」璘。
  鄭子上問:「昨日所說浙中士君子多要回互以避矯激之名,莫學顔子之渾厚否?」曰:「渾厚自是渾厚。今浙中人衹學一般回互底心意,不是渾厚。渾厚是可做便做,不計利害之謂。今浙中人卻是計利害太甚,做成回互耳,其弊至於可以得利者無不為。如陳仲弓送宦者葬,所謂有仲弓之志則可,無仲弓之志則不可。」因說,東漢事勢,士君子欲全身遠害,則有不仕而已。若出仕遇宦官縱橫,如何畏禍不與他理會得!若未免仕,衹得辭尊居卑,辭富居貧。若既要為大官,又要避禍,無此理。璘。
  問:「前蒙賜書中,有『近日浙中學者多靠一邊』,如何?」曰:「往往泥文義者衹守文義,淪虛靜者更不讀書。又有陳同父一輩說又必求異者。某近到浙中,學者卻別,滯文義者亦少。衹瀋晦叔一等,皆問着不言不語,說着文義又卻作怪。」。
  近日浙中一項議論,盡是白空撰出,覺全捉摸不着。恰如自傢不曾有基地,卻要起甚樓臺,就上面添一層,又添一層,衹是道新奇好看,其實全不濟事。又云:「空撰出許多說話,如掜眼生花。」賀孫。
  叔度與伯恭為同年進士,年又長,自視其學非伯恭比,即俯首執子弟禮而師事之,略無難色,亦今世之所無耳。道夫。叔度。
  叔度應童子進士詞科,然竟以不能隨世俯仰,不肯一日置其身於仕路也。道夫。
  自叔度以正率其傢,而子弟無一人敢為非義者。道夫。
  
  
  朱子語類捲第一百二十三
  陳君舉陳同父葉正則附。
  先生問德粹:「去年何處作考官?」對以永嘉。問:「曾見君舉否?」曰:「見之。」曰:「說甚話?」曰:「說洪範及左傳。」曰:「洪範如何說?」曰:「君舉以為讀洪範,方知孟子之『道性善』。如前言五行、五事,則各言其德性,而未言其失。及過於皇極,則方辨其失。」曰:「不然。且各還他題目:一則五行,二則五事,三則八政,四則五紀,五則皇極;至其後庶徵、五福、六極,乃權衡聖道而着其驗耳。」又問:「春秋如何說?」滕雲:「君舉雲:『世人疑左丘明好惡不與聖人同,謂其所載事多與經異,此則有說。且如晉先衊奔,人但謂先衊奔秦耳。此乃先衊立嗣不定,故書「奔」以示貶。』」曰:「是何言語!先衊實是奔秦,如何不書『奔』?且書『奔秦』,謂之『示貶』;不書奔,則此事自不見,何以為褒?昨說與吾友,所謂專於博上求之,不反於約,乃謂此耳。是乃於穿鑿上益加穿鑿,疑誤後學。」可學因問:「左氏識見如何?」曰:「左氏乃一個趨利避害之人,要置身於穩地,而不識道理,於大倫處皆錯。觀其議論,往往皆如此。且大學論所止,便衹說君臣父子五件,左氏豈知此?如雲『周鄭交質』,而曰『信不由中,質無益也』。正如田客論主,而責其不請吃茶!使孔子論此,肯如此否?尚可謂其好惡同聖人哉!又如論宋宣公事,曰:『宋宣公可謂知人矣。立穆公,其子饗之,命以義夫!』是何等言談!」可學曰:「此一事,公羊議論卻好。」曰:「公羊乃儒者之言。」可學又問:「林黃中亦主張左氏,如何?」曰:「林黃中卻會占便宜。左氏疏脫多在『君子曰』,渠卻把此殃苦劉歆。昔呂伯恭亦多勸學者讀左傳,嘗語之雲:『論孟聖賢之言不使學者讀,反使讀左傳!』伯恭曰:『讀論孟,使學者易嚮外走。』因語之雲:『論孟卻嚮外走,左氏卻不嚮外走!讀論孟,且先正人之見識,以參他書,無所不可。此書自傳惠公元妃孟子起,便沒理會。』大抵春秋自是難看。今人說春秋,有九分九釐不是,何以知聖人之意是如此?平日學者問春秋,且以鬍文定傳語之。」可學。
  陳君舉得書云:「更望以雅頌之音消鑠群慝,章句訓詁付之諸生。」問他如何是雅頌之音?今衹有雅頌之辭在,更沒理會,又去那裏討雅頌之音?便都衹是瞞人!又謂某前番不合與林黃中陸子靜諸人辨,以為「相與詰難,竟無深益。蓋刻畫太精,頗傷易簡;矜持己甚,反涉吝驕」。不知更何如方是深益?若孟子之闢楊墨,也衹得恁地闢。他說「刻畫太精」,便衹是某不合說得太分曉,不似他衹恁地含糊。他是理會不得,被衆人擁從,又不肯道我不識,又不得不說,說又不識,所以不肯索性開口道這個是甚物事,又衹恁鶻突了。子靜雖占姦不說,然他見得成個物事,說話間便自然有個痕跡可見。衹是人理會他底不得,故見不得,然亦易見。子靜衹是人未從,他便不說;及鈎緻得來,便直是說,方始與你理會。至如君舉胸中有一部周禮,都撐腸拄肚,頓着不得。如遊古山詩又何消說着他?衹是他稍理會得,便自要說,又說得不着。如東坡子由見得個道理,更不成道理,又卻便開心見膽,說教人理會得。又曰:「他那得似子靜!子靜卻是見得個道理,卻成一部禪,他和禪識不得。」賀孫。
  金溪之學雖偏,然其初猶是自說其私路上事,不曾侵過官路來。後來於不知底亦要強說,便說出無限亂道。前輩如歐公諸人為文,皆善用其所長;凡所短處,更不拈出來說,所以不見疏脫。今永嘉又自說一種學問,更沒頭沒尾,又不及金溪。大抵衹說一截話,終不說破是個甚麽;然皆以道義先覺自處,以此傳授。君舉到湘中一收,收盡南軒門人,鬍季隨亦從之問學。某嚮見季隨,固知其不能自立,其胸中自空空無主人,所以纔聞他人之說,便動。季隨在湖南頗自尊大,諸人亦多宗之。凡有議論,季隨便為之判斷孰是孰非。此正猶張天師,不問長少賢否,衹是世襲做大。正淳曰:「湖南之從南軒者甚衆且久,何故都無一個得其學?」曰:「欽夫言自有弊。諸公衹去學他說話,凡說道理,先大拍下。然欽夫後面卻自有說,諸公卻衹學得那大拍頭。」必大。
  因說鄉裏諸賢文字,以為「皆不免有藏頭亢腦底意思。有學者來問,便當直說與之,在我不可不說。若其人半間不界,與其人本無求益之意,故意來磨難,則不宜說。外此,說盡無害。我畢竟說從古聖賢已行底道理,不是為姦為盜,怕說與人。不知我說出便有甚罪過?諸賢所見皆如此。祇緣怕人譏笑,遂以此為戒,便藏頭不說。某與林黃中爭辨一事,至今亦衹是說,不以為悔。『夫道若大路然』,何掩蔽之有」?打空說及某人,鄉裏皆推其有所見。其與朋友書,言學不至於「不識不知,順帝之則」處,則學為無用。先生曰:「近來人自要嚮高說一等話。要知初學及此,是為躐等。詩人這句自是形容文王聖德不可及處。聖人教人,何嘗不由識入來!」宇。
  或曰:「永嘉諸公多喜文中子。」曰:「然,衹是小。它自知定學做孔子不得了,纔見個小傢活子,便悅而趨之。譬如泰山之高,它不敢登;見個小土堆子,便上去,衹是小。」僩。
  因說永嘉之學,曰:「張子韶學問雖不是,然他卻做得來高,不似今人卑污。」又曰:「上蔡多說知覺,自上蔡一變而為張子韶。」學蒙。
  「古人紀綱天下,凡措置許多事,都是心法從這裏流出,是多少正大!今若去逐些子搜抉出來評議,恐不得。凡看文字,也須待自有忽然湊合見得異同處。若先去逐些安排比並,便不是。」因問:「君舉說漢唐好處與三代暗合,是如何?」曹曰:「亦衹是事上看,如漢初待群臣不專執其權,略堂陛之嚴,不恁地操切;如財散於天下之類。」曰:「這也自是事勢到這裏,見得秦時君臣之勢如此間隔,故漢初待宰相如此。然而蕭何是多少功勞!幾年宰相,一旦係獄,這喚做操切不操切?又如周勃終身有功,後來也下獄對問。又如賈誼書中所說是如何?財用那時自寬饒,不得不散在郡縣。且如而今要散在郡縣,得也不得?上面又不儲蓄財賦閑在那裏,衹是每年合天下之所入,不足以供一年之用;一月之入,不足以供一月之用,逐時挨展將去。將漢初來看,要散之郡縣得否?這衹是閑說。第一項最是養許多坐食之兵,其費最廣。州郡自是州郡底,如許多大軍,見如何區處?無祖宗天下之半,而有祖宗所無之兵。如州郡兵還養在,何用!若留心太守,又會教他去攀些弓,射些弩,教他做許多模樣,也衹是不忍將許多錢糧白與他。到有塚殺時,你道他與你去塚殺否?衹是徒然!」問:「君舉曾要如何措置?」曰:「常常憂此,但措置亦未曾說出。」問:「看唐事如何?」曰:「聞之陳先生說,唐初好處,也是將三省推出在外。這卻從魏晉時自有裏面一項,唐初卻盡屬之外,要成一體。如唐經禍變後,便都有諸王出來剋復,如肅宗事。及代宗後來,雖是郭子儀,也有個主出來。」曰:「三省在外,怕自隋時已如此,衹唐時並屬之宰相。諸王剋復,代宗事,衹是郭子儀,怕別無諸王。唐官看他六典,將前代許多官一齊盡置得偏官,如何不冗?今衹看漢初時官如何,到得元成間如何,又看東漢初如何,到東漢末時如何,到三國魏晉以後如何:衹管添,衹管雜。」賀孫。
  器遠言:「鄉間諸先生所以要教人就事上理會教着實,緣是嚮時諸公多是清談,終於敗事。」曰:「便是而今自恁地說,某尚及見前輩都不曾有這話。是三十年前如此,不曾將這個分作兩事。如所謂『推倒墻,撞倒壁』,如此粗話,那時都恁地粗,卻有好處。南渡時,有許多人出來做得事。經變故後,將許多人都推折了。到而今卻是氣卑弱了,凡事都無些子正大,衹是細巧。」曰:「陳先生要人就事上理會教實之意,蓋怕下梢用處不足。如司馬公居洛六任,衹理會得個通鑒;到元佑出來做事,卻有未盡處,所以激後來之禍。如今須先要較量教盡。」曰:「便是如今都要恁地說話。如溫公所做,今衹論是與不是,合當做與不合當做,如何說他激得後禍!這是全把利害去說。溫公固是有從初講究未盡處,也是些小事。如役法變得未盡,衹是東南不便,他西北自便之。那時節已自極了,衹得如此做。若不得溫公如此做,更自有一場出醜。今衹將紙上語去看,便道溫公做得過當。子細看那時節,若非溫公,如何做?溫公是甚氣勢!天下人心甚麽樣感動!溫公直有旋乾轉坤之功。溫公此心可以質天地,通幽明,豈容易及!後來呂微仲範堯夫用調停之說,兼用小人,更無分別,所以成後日之禍。今人卻不歸咎於調停,反歸咎於元佑之政。若真是見得君子小人不可雜處,如何要委麯遮護得!蔡確也是卒急難去,也是猾。他置獄傾一從官,得從官;置獄傾一參政,得參政;置獄傾一宰相,得宰相。看溫公那時,已自失委麯了。如王安石罪既已明白,後既加罪於蔡確之徒,論來安石是罪之魁,卻於其死,又加太傅及贈禮皆備,想當時也道要委麯周施他。如今看來,這般卻煞不好。要好,便合當顯白其罪,使人知得是非邪正,所謂『明其為賊,敵乃可服』。須是明顯其不是之狀。若更加旌賞,卻惹得後來許多群小不服。今又都沒理會,怕道要做朋黨,那邊用幾人,這邊用幾人,不問是非,不別邪正,下梢還要如何?某看來,天下事須先論其大處,如分別是非邪正,君子小人,端的是如何了,方好於中間酌量輕重淺深施用。」賀孫。
  器遠言「陳丈大意說,格君,且令於事上轉移他心下歸於正。如蕭何事漢,令散財於外,可以去其侈心,成其愛民之心。說北齊宣帝」雲雲。曰:「欲事君者,豈可以此為法?自元魏以下至北齊,最為無綱紀法度,自傢卻以為事君法!」賀孫。
  永嘉看文字,文字平白處都不看,偏要去註疏小字中,尋節目以為博。衹如韋玄成傳廟議,渠自不理會得,卻引周禮「守祧掌守先王先公之廟祧」註云:「先公之遷主藏於後稷之廟,先王之遷主藏於文武之廟。」遂謂周後稷別廟。殊不知太祖與三昭三穆皆各自為廟,豈獨後稷別廟!又云:「後稷不為太祖,甚可怪也!」閎祖。
  季通及敬之皆云:「永嘉貌敬甚至。及與宮祠,乃繳之,雲:『朱某素來迂闊,臣所不取。但陛下進退人才,不當如此。』」以問先生,先生雲:「不曾見此文字。怎見得。」閎祖。
  德粹問陳君舉福州事,曰:「如此,衹是過當。作一添倅,而一州之事皆欲為之。益之初九曰:『利用為大作,元吉,無咎。』象曰:『下不厚事也。』初九欲為九四作事,在下本不當處厚事。以為上之所任,故為之而致元吉,乃為之。又不然,不惟己不安,而亦纍於上。璘錄雲:「初九上為四所任,而作大事,必盡善而後無咎。若所作不盡善,未免有咎也。故孔子釋之曰:『下不厚事也。』蓋在下之人不當重事。若在下之人為在上之人作事,未能盡善,自應有咎。」嚮編近思錄,說與伯恭:『此一段非常有,不必入。』伯恭雲:『既雲非常有,則有時而有,豈可不書以為戒?』及後思之,果然。」可學。璘錄少異。
  陳同父縱橫之才,伯恭不直治之,多為諷說,反被他玩。揚。陳同父。
  說同父,因謂:「呂伯恭烏得為無罪?恁地橫論,卻不與他剖說打教破,卻和他都自被包裹在裏。今來伯恭門人卻亦有為同父之說者,二傢打成一片,可怪。君舉衹道某不合與說,衹是他見不破。天下事不是是,便是非,直截兩邊去,如何恁地含糊鶻突!某鄉來與說許多,豈是要眼前好看?青天白日在這裏,而今人雖不見信,後世也須有人看得此說,也須回轉得幾人。」又嘆息久之,雲:「今有一等自恁地高出聖人之上;一等自恁地陷身污濁,要擔頭出不得!」賀孫。
  同父才高氣粗,故文字不明瑩,要之,自是心地不清和也。道夫。
  先生說:「看史衹如看人相打,相打有甚好看處?陳同父一生被史壞了。」直卿言:「東萊教學者看史,亦被史壞。」泳。
  陳同父祭東萊文雲:「在天下無一事之可少,而人心有萬變之難明。」先生曰:「若如此,則雞鳴狗盜皆不可無!」因舉易曰:「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天下何思何慮?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又云:「同父在利欲膠漆盆中。」閎祖。
  鄭厚藝圃折衷,當時以為邪說,然尚自占取地步,但不知權。其說之行,猶使人知君臣之義。如陳同父議論卻乖,乃不知正。曹丕既篡,乃曰:「舜禹之事,吾知之矣!」此乃以己而窺聖人,謂舜禹亦衹是篡,而文之以揖遜爾。同父亦是於漢唐事跡上尋討個仁義出來,便以為此即王者事,何異於此?必大。
  因言:「陳同父讀書,譬如人看劫盜公案,看了,須要斷得他罪,及防備禁製他,教做不得。它卻不要斷他罪,及防備禁製他;衹要理會得許多做劫盜底道理,待學他做!」廣。
  或問:「同父口說皇王帝霸之略,而一身不能自保。」先生曰:「這衹是見不破。衹說個是與不是便了,若做不是,恁地依阿苟免以保其身,此何足道!若做得是,便是委命殺身,也是合當做底事。」賀孫。
  陳同父學已行到江西,浙人信嚮已多。傢傢談王伯,不說蕭何張良,衹說王猛;不說孔孟,衹說文中子,可畏!可畏!可學。
  陸子靜分明是禪,但卻成一個行戶,尚有個據處。如葉正則說,則衹是要教人都曉不得。嘗得一書來,言世間有一般魁偉底道理,自不亂於三綱五常。既說不亂三綱五常,又說別是個魁偉底道理,卻是個甚麽物事?也是亂道!他不說破,衹是籠統恁地說以謾人。及人理會得來都無效驗時,他又說你是未曉到這裏。他自也曉不得。他之說最誤人,世間呆人都被他瞞,不自知。義剛。葉正則。
  葉正則說話,衹是杜撰。看他進捲,可見大略。泳。
  葉進捲待遇集毀板,亦毀得是。淳。
  葉正則作文論事,全不知些着實利害,衹虛論。因及許多雲雲。又見一文論社倉事。戴肖望尚有些實說,然不是如此。葉則都是閑說。振。
  見或人所作講義,不知如何如此。聖人見成言語,明明白白,人尚曉不得,如何須要立一文字,令深於聖賢之言!如何教人曉得?戴肖望比見其湖南說話,卻平正。衹為說得太容易了,兼未免有意於弄文。賀孫。
  江西之學衹是禪,浙學卻專是功利。禪學後來學者摸索一上,無可摸索,自會轉去。若功利,則學者習之,便可見效,此意甚可憂!
  
  
  朱子語類捲第一百二十四
  陸氏
  性質。陸子美。精神。子靜。若海。
  問陸梭山同異辨。曰:「若本有,卻如何掃蕩得?若本無,卻如何建立得?他以佛氏亦曉得理。如既曉得理後,卻將一個空底物事來口頭說時,佛不到今日了。他自見得一個道理,衹是空。」又曰:「佛也衹是理會這個性,吾儒也衹理會這個性,衹是他不認許多帶來底。」節。
  陸子壽自撫來信,訪先生於鉛山觀音寺。子壽每談事,必以論語為證。如曰:「聖人教人『居處恭,執事敬』。又曰:『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此等皆教人就實處行,何嘗高也?」先生曰:「某舊間持論亦好高,近來漸漸移近下,漸漸覺實也。如孟子,卻是將他到底已教人。如言『存心養性,知性知天』,有其說矣,是他自知得。餘人未到他田地,如何知得他滋味?卒欲行之,亦未有入頭處。若論語,卻是聖人教人存心養性、知性知天實涵養處,便見得,便行得也。」大雅。
  陸子壽看先生解中庸「莫顯乎微」雲:「幾微細事也。」因嘆美其說之善,曰:「前後說者,連『莫見乎隱』一羇說了,更不見切體處。今如此分別,卻是使人有點檢處。九齡自覺力弱,尋常非禮念慮,固能常常警策,不使萌於心。然志力終不免有怠時,此殆所謂幾微處須點檢也。」先生曰:「固然。」大雅。
  問:「曾見陸子壽志道據德說否?」曰:「未也。其說如何?」曰:「大概亦好。」必大。
  因說陸子靜,謂:「江南未有人如他八字着腳!」文蔚。
  叔器問象山師承。曰:「它們天資也高,不知師誰。然也不問師傳。學者多是就氣稟上做,便解偏了。」義剛。
  符舜功問陸子靜君子喻於義口義。曰:「子靜衹是拗。伊川雲:『惟其深喻,是以篤好。』子靜必要雲:『好後方喻。』看來人之於義利,喻而好也多。若全不曉,又安能好?然好之則喻矣。畢竟伊川說占得多。」璘。
  因說:「陸先生每對人說,有子非後學急務,以其說不合有多節目,不直截。某因謂是比聖人言語較緊。且如孝弟之人,豈解犯上,又更作亂?」曰:「人之品不同,亦自有孝弟之人解犯上者,自古亦有作亂者。聖賢言語寬平,不消如此急迫看。」振。
  問:「象山言:『「本立而道生」,多卻「而」字。』」曰:「聖賢言語一步是一步。近來一種議論,衹是跳躑。初則兩三步做一步,甚則十數步作一步,又甚則千百步作一步,所以學之者皆顛狂。」方子。
  先生問賀孫:「再看論語前面,見得意思如何?」曰:「初看有未通處,今看得通。如『孝弟為仁之本』一章,初看未甚透,今卻看得分曉。」先生曰:「如此等說話,陸象山都不看。凡是諸弟子之言,便以為不是而不足看,其無細心看聖賢文字如此。凡說未得處,便將個硬說闢倒了,不消看。後生纔入其門,便學得許多不好處,便悖慢無禮,便說亂道,更無禮律,衹學得那許多兇暴,可畏!可畏!不知如何學他許多不好,恁地快?」賀孫又問:「『孝弟為仁之本』,集註云:『學者務此,則仁道自此而生。』『此』字亦衹指孝悌?」先生曰:「覺此句亦欠『本立』字。」賀孫雲:「上文已說孝弟乃是行仁之本。」先生曰:「此段若無程先生說,終無人理會得透。看楊謝諸說,如何是理會得?謝說更乖:『孝弟非仁,乃近仁也。』不知孝弟非仁,孝弟是甚麽物事?孝弟便是仁,非孝弟外別有仁,非仁外別有孝弟。如諸公說,將體用一齊都沒理會了!」賀孫。
  有自象山來者。先生問:「子靜多說甚話?」曰:「卻如時文相似,衹連片滾將去。」曰:「所說者何?」曰:「他衹說『天地之性人為貴』,人為萬物之靈。人所以貴與靈者,衹是這心。其說雖詳多,衹恁滾去。」先生曰:「信如斯言,雖聖賢復生與人說,也衹得恁地。自是諸公以時文之心觀之,故見得它個是時文也。便若時文中說得恁地,便是聖賢之言也。公也須自反,豈可放過!」道夫。
  陸子靜說「良知良能」、「四端」等處,且成片舉似經語,不可謂不是。但說人便能如此,不假修為存養,此卻不得。譬如旅寓之人,自傢不能送他回鄉,但與說雲:「你自有田有屋,大段快樂,何不便回去?」那人既無資送,如何便回去得?又如脾胃傷弱,不能飲食之人,卻硬要將飯將肉塞入他口,不問他吃得與吃不得。若是一頓便理會得,亦豈不好?然非生知安行者,豈有此理?便是生知安行,也須用學。大抵子思說「率性」,孟子說「存心養性」,大段說破。夫子更不曾說,衹說「孝弟」、「忠信篤敬」。蓋能如此,則道理便在其中矣。人傑。
  至之問告子「不得於言,勿求於心」。先生雲:「陸子靜不着言語,其學正似告子,故常諱這些子。」至之雲:「陸常雲,人不惟不知孟子高處,也不知告子高處。先生語陸雲,試說看。陸衹鶻突說過。」先生因語諸生雲:「陸子靜說告子也高,也是他尚不及告子。告子將心硬製得不動,陸遇事未必皆能不動。」植。
  子靜常言顔子悟道後於仲弓。又曰:「易係决非夫子作。」又曰:「孟子無柰告子何。」陳正己錄以示人。先生申言曰:「正己也乖。」道夫。
  江西士風好為奇論,恥與人同,每立異以求勝。如陸子靜說告子論性強孟子,又說荀子「性惡」之論甚好,使人警發,有縝密之功。昔荊公參政日,作兵論?,壓之硯下。劉貢父謁見,值客,徑坐於書院,竊取視之。可學錄雲:「皆記得,又頓放元處。」既而以未相見而坐書院為非,遂出就客次。及相見,荊公問近作,貢父遂以作兵論對,乃竊荊公之意,而易其文以誦之。可學錄雲:「荊公出論兵。貢父依荊公兵論說曰:『某策如此』。」荊公退,碎其硯下之?,以為所論同於人也。可學錄作:「焚之。好異惡同如此。」皆是江西之風如此。淳。可學錄略。
  金溪說「充塞仁義」,其意之所指,似別有一般仁義,非若尋常他人所言者也。必大。
  陸子靜學者欲執喜怒哀樂未發之中,不知如何執得?那事來面前,衹得應他,當喜便喜,當怒便怒,如何執得!文蔚。
  陸子靜說,衹是一心,一邊屬人心,一邊屬道心,那時尚說得好在。節。
  先生謂祖道曰:「陸子靜答賢書,說簡『簡易』字,卻說錯了。『幹以易知,坤以簡能』,是甚意思?如何衹容易說過了!幹子體健而不息,行而不難,故易;坤則順其理而不為,故簡。不是容易苟簡也。」祖道。
  某嚮與子靜說話,子靜以為意見。某曰:「邪意見不可有,正意見不可無。」子靜說:「此是閑議論。」某曰:「閑議論不可議論,合議論則不可不議論。」先生又曰:「大學不曾說『無意』,而說『誠意』。若無意見,將何物去擇乎中庸?將何物去察邇言?論語『無意』,衹是要無私意。若是正意,則不可無。」先生又曰:「他之無意見,則是不理會理,衹是鬍撞將去。若無意見,成甚麽人在這裏!」節。
  或問:「陸子靜每見學者纔有說話,不曰『此衹是議論』,即曰『此衹是意見』。果如是,則議論意見皆可廢乎?」曰:「既不尚議論,則是默然無言而已;既不貴意見,則是寂然無思而已。聖門問學,不應如此。若曰偏議論、私意見,則可去,不當概以議論意見為可去也。」柄。
  有一學者雲:「學者須是除意見。陸子靜說顔子剋己之學,非如常人剋去一切忿欲利害之私,蓋欲於意念所起處,將來剋去。」先生痛加誚責,以為:「此三字誤天下學者!自堯舜相傳至歷代聖賢書册上並無此三字。某謂除去不好底意見則可,若好底意見,須是存留。如饑之思食,渴之思飲,合做底事思量去做,皆意見也。聖賢之學,如一條大路,甚次第分明。緣有『除意見』橫在心裏,便更不在做。如日間所行之事,想見衹是不得已去做;纔做,便要忘了,生怕有意見。所以目視霄漢,悠悠過日,下梢衹成得個狂妄!今衹理會除意見,安知除意見之心,又非所謂意見乎?」人傑。
  陸子靜說「剋己復禮」,雲,不是剋去己私利欲之類,別自有個剋處,又卻不肯說破。某嘗代之下語雲:「不過是要『言語道斷,心行路絶』耳!」因言:「此是陷溺人之深坑,學者切不可不戒!」廣。
  因看金溪與鬍季隨書中說顔子剋己處,曰:「看此兩行議論,其宗旨是禪,尤分曉。此乃捉着真贓正賊,惜方見之,不及與之痛辯。其說以忿欲等皆未是己私,而思索講習卻是大病,乃所當剋治者。如禪傢『幹屎橛』,等語,其上更無意義,又不得別思義理。將此心都禁遏定,久久忽自有明快處,方謂之得。『此之謂失其本心』,故下梢忿欲紛起,恣意猖獗,如劉淳叟輩所為,皆彼自謂不妨者也。杲老在徑山,僧徒苦其使性氣,沒頭腦,甚惡之,又戀着他禪。嘗有一僧雲:『好捉倒剝去衣服,尋看他禪是在左脅下,是在右脅下?待尋得見了,好與奪下,卻趕將出門去!』杲老所喜,皆是粗疏底人,如張子韶唐立夫諸公是也。汪聖錫呂居仁輩稍謹願,痛被他薄賤。汪丈為人淳厚,趕張子韶輩不得,又有許多記問經史典故,又自有許多鶻突學問義理,又戀着鶻突底禪。群疑塞胸,都沒分曉,不自反躬窮究,衹管上求下告,問他討禪,被他恣意相薄。汪丈嘗謂某雲:『杲老禪學實自有好處。』某問之曰:『侍郎曾究見其好處否?』又卻雲『不曾』。今金溪學問真正是禪,欽夫伯恭緣不曾看佛書,所以看他不破,衹某便識得他。試將楞嚴圓覺之類一觀,亦可粗見大意。釋氏之學,大抵謂若識得透,應千罪惡,即都無了。然則此一種學,在世上乃亂臣賊子之三窟耳!王履道做盡無限過惡,遷謫廣中,?地在彼說禪非細。此正謂其所為過惡,皆不礙其禪學爾。」必大。
  舜功雲:「陸子靜不喜人說性。」曰:「怕衹是自理會不曾分曉,怕人問難。又長大了,不肯與人商量做,一截截斷了。然學而不論性,不知所學何事?」璘。
  聖賢教人有定本,如「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是也。其人資質剛柔敏鈍,不可一概論,其教則不易。禪傢教更無定,今日說有定,明日又說無定,陸子靜似之。聖賢之教無內外本末上下,今子靜卻要理會內,不管外面,卻無此理。硬要轉聖賢之說為他說,寧若爾說,且作爾說,不可誣罔聖賢亦如此。泳。周公謹記。
  陸子靜雲:「涵養是主人翁,省察是奴婢。」陳正己力排其說。曰:「子靜之說無定常,要雲今日之說自如此,明日之說自不如此。大抵他衹要拗:纔見人說省察,他便反而言之,謂須是涵養;若有人嚮他說涵養,他又言須是省察以勝之。自渠好為訶佛駡祖之說,緻令其門人『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璘。
  吾儒頭項多,思量着得人頭痹。似陸子靜樣不立文字,也是省事。衹是那書也不是分外底物事,都是說我這道理,從頭理會過,更好。僩。
  汪長孺說:「江西所說『主靜』,看其語是要不消主這靜,衹我這裏動也靜,靜也靜。」先生曰:「若如其言,天自春了夏,夏了秋,秋了鼕,自然如此,也不須要『輔相、裁成』始得。」賀孫。
  江西之學,無了惻隱辭遜之心,但有羞惡之心;然不羞其所當羞,不惡其所當惡。有是非之心,然是其所非,非其所是。方子。
  潘恭叔說:「象山說得如此,待應事,都應不是。」曰:「可知是他所學所說盡是杜撰,都不依見成格法。他應事也衹是杜撰,如何得合道理!」賀孫。
  陸氏會說,其精神亦能感發人,一時被它聳動底,亦便清明。衹是虛,更無底簞。「思而不學則殆」,正謂無底簞便危殆也。「山上有木,漸,君子以居賢德善俗。」有階梯而進,不患不到。今其徒往往進時甚銳,然其退亦速。纔到退時,便如墜千仞之淵!。
  頃有一朋友作書與陸子靜,言立之學蕩而無所執。陸復書言,蕩本是好語。「君子坦蕩蕩」,堯「蕩蕩無能名」,詩云「蕩蕩上帝」,書云「王道蕩蕩」,皆以蕩為善,豈可以為不善邪?其怪如此!僩。
  嚮見陸子靜與王順伯論儒釋,某嘗竊笑之。儒釋之分,衹爭虛、實而已。如老氏亦謂:「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所謂「物、精」,亦是虛。吾道雖有「寂然不動」,然其中粲然者存,事事有。節。
  先生問人傑:「別後見陸象山如何?」曰:「在都下相處一月,議論間多不合。」因舉戊戌春所聞於象山者,多是分別「集義所生,非義襲而取之」兩句。曰:「彼之病處正在此,其說『集義』,卻是『義襲』。彼之意,蓋謂學者須是自得於己,不為文義牽製,方是集義。若以此為義,從而行之,乃是求之於外,是義襲而取之也。故其弊自以為是,自以為高,而視先儒之說皆與己不合。至如與王順伯書論釋氏義利公私,皆說不着。蓋釋氏之言見性,衹是虛見;儒者之言性,止是仁義禮智,皆是實事。今專以義利公私斷之,宜順伯不以為然也。」人傑。錄詳。
  問正淳:「陸氏之說如何?」曰:「癸卯相見,某於其言不無疑信相半。」曰:「信是信甚處?疑是疑甚處?」曰:「信其論學,疑其訶詆古人。」曰:「須是當面與它隨其說上討個分曉。若一時不曾分疏得,乃欲續後於書問間議論,衹是說得皮外;它亦衹是皮外答來,越不分曉。若是它論學處是,則其它說話皆是,便攻訶古人今人,亦無有不是處;若是它訶詆得古人不是,便是它說得學亦不是。嚮來見子靜與王順伯論佛雲,釋氏與吾儒所見亦同,衹是義利、公私之間不同。此說不然。如此,卻是吾儒與釋氏同一個道理。若是同時,何緣得有義利不同?衹被源頭便不同:吾儒萬理皆實,釋氏萬理皆空。」又曰:「它尋常要說『集義所生者』,其徒包敏道至說成『襲義而取』,卻不說『義襲而取之』。它說如何?」正淳曰:「它說須是實得。如義襲,衹是強探力取。」曰:「謂如人心知此義理,行之得宜,固自內發。人性質有不同,或有魯鈍,一時見未到得;別人說出來,反之於心,見得為是而行之,是亦內也。人心所見不同,聖人方見得盡。今陸氏衹是要自渠心裏見得底,方謂之內;若別人說底,一句也不是。纔自別人說出,便指為義外。如此,乃是告子之說。如『生而知之』,與『學而知之,睏而知之』;『安而行之』,與『利而行之,勉強而行之』;及其知之行之,則一也。豈可一一須待自我心而出,方謂之內?所以指文義而求之者,皆不為內?故自傢纔見得如此,便一嚮執着,將聖賢言語便亦不信,更不去講貫,衹是我底是,其病痛衹在此。衹是專主『生知、安行』,而『學知』以下,一切皆廢。又衹管理會『一貫』,理會『一』。且如一貫,衹是萬理一貫,無內外本末,隱顯精粗,皆一以貫之。此政『同歸殊塗,百慮一致』,無所不備。今卻不教人恁地理會,卻衹尋個『一』,不知去那裏討頭處?」。必大錄雲:「先生看正淳與金溪往復書云雲,『釋氏皆空』之下有曰:『學所以貴於講書,是要入細理會。今陸氏衹管說「一貫」。夫「一貫」雲者,是舉萬殊而一貫之,小大、精粗、隱顯、本末,皆在其中。若都廢置不講,卻一貫個甚麽?學要大綱涵養,子細講論。嘗與金溪辨「義外」之說。某謂事之合如此者,雖是在外,然於吾心以為合如此而行,便是內也。且如人有性質魯鈍,或一時見不到;因他人說出來,見得為是,從而行之,亦內也。金溪以謂,此乃告子之見,直須自得於己者方是。若以他人之說為義而行之,是求之於外也。遂於事當如此處,亦不如此。不知此乃告子之見耳。』必大因言:『金溪有雲:「不是教人不要讀書,讀書自是講學中一事。纔說讀書,已是剩此一句。」』曰:『此語卻是。』必大又言其學在踐履之說。曰:『此言雖是,然他意衹是要踐履他之說耳』。」
  禪學熾則佛氏之說大壞。緣他本來是大段着工夫收拾這心性,今禪說衹恁地容易做去。佛法固是本不見大底道理,衹就他本法中是大段細密,今禪說衹一嚮粗暴。陸子靜之學,看他千般萬般病,衹在不知有氣稟之雜,把許多粗惡底氣都把做心之妙理,合當恁地自然做將去。嚮在鉛山得他書云,看見佛之所以與儒異者,止是他底全是利,吾儒止是全在義。某答他雲,公亦衹見得第二着。看他意,衹說儒者絶斷得許多利欲,便是千了百當,一嚮任意做出都不妨。不知初自受得這氣稟不好,今纔任意發出,許多不好底,也衹都做好商量了。衹道這是胸中流出,自然天理;不知氣有不好底夾雜在裏,一齊羇將去,道害事不害事?看子靜書,衹見他許多粗暴底意思可畏。其徒都是這樣,纔說得幾句,便無大無小,無父無兄,衹我胸中流出底是天理,全不着得些工夫。看來這錯處,衹在不知有氣稟之性。又曰:「『論性不論氣,不備。』孟子不說到氣一截,所以說萬千與告子幾個,然終不得他分曉。告子以後,如荀揚之徒,皆是把氣做性說了。」賀孫。
  迎而距之。謂陸氏不窮理。方子。
  子靜「應無所住以生其心」。閎祖。
  子靜尋常與吾人說話,會避得個「禪」字。及與其徒,卻衹說禪。自修。
  吳仁父說及陸氏之學。曰:「衹是禪。初間猶自以吾儒之說蓋覆,如今一嚮說得熾,不復遮護了。渠自說有見於理,到得做處,一嚮任私意做去,全不睹是。人同之則喜,異之則怒。至任喜怒,胡亂便打人駡人。後生纔登其門,便學得不遜無禮,出來極可畏。世道衰微,千變百怪如此,可畏!可畏!」木之。
  陸子靜之學,自是胸中無柰許多禪何。看是甚文字,不過假藉以說其胸中所見者耳。據其所見,本不須聖人文字得。他卻須要以聖人文字說者,此正如販????者,上面須得數片鮝魚遮蓋,方過得關津,不被人捉了耳。廣。
  先生嘗說:「陸子靜楊敬仲自是十分好人,衹似患淨潔病底。又論說道理,恰似閩中販私????底,下面是私????,上面以鮝魚蓋之,使人不覺。」蓋謂其本是禪學,卻以吾儒說話摭掩。過。
  為學若不靠實,便如釋老談空,又卻不如他說得索性。又曰:「近來諸處學者談空浩瀚,可畏!可畏!引得一輩江西士人都顛了。」浩。
  陸子靜好令人讀介甫萬言書,以為渠此時未有異說,不曉子靜之意。璘。
  因言讀書之法,曰:「一句有一句道理,窮得一句,便得這一句道理。讀書須是曉得文義了,便思量聖賢意指是如何?要將作何用?」因坐中有江西士人問為學,曰:「公們都被陸子靜誤,教莫要讀書,誤公一生!使公到今已老,此心倀倀然,如村愚目盲無知之人,撞墻撞壁,無所知識。使得這心飛揚跳躑,渺渺茫茫,都無所主,若涉大水,浩無津涯,少間便會失心去。何故?下此一等,衹會失心,別無合殺也。傅子淵便是如此。子淵後以喪心死。豈有學聖人之道,臨了卻反有失心者!是甚道理?籲,誤人誤人!可悲可痛!分明是被他塗其耳目,至今猶不覺悟。今教公之法:衹討聖賢之書,逐日逐段,分明理會。且降伏其心,遜志以求之,理會得一句,便一句理明;理會得一段,便一段義明;積纍久之,漸漸曉得。近地有朋友,便與近地朋友商量;近地無朋友,便遠求師友商量。莫要閑過日子,在此住得旬日,便做旬日工夫。公看此間諸公每日做工夫,都是逐段逐句理會。如此久之,須漸見些道理。公今衹是道聽塗說,衹要說得。待若聖賢之道,衹是說得贏,何消做工夫?衹半日便說盡了。『博學、審問、慎思、明辨』,是理會甚事?公今莫問陸刪定如何,衹認問取自己便了。陸刪定還替得公麽?陸刪定他也須讀書來。衹是公那時見他不讀書,便說他不讀書。他若不讀書,如何做得許多人先生?籲,誤人!誤人!」又曰:「從陸子靜者,不問如何,個個學得不遜。衹纔從他門前過,便學得悖慢無禮,無長少之節,可畏!可畏!」僩。
  象山死,先生率門人往寺中哭之。既罷,良久,曰:「可惜死了告子!」此說得之文卿。泳。
  因論南軒欲曾節夫往見陸先生,作書令去看陸如何,有何說備寄來。先生曰:「衹須直說。如此,則便謂教我去看如何,便不能有益了。」揚。
  因問陸子靜,雲:「這個衹爭些子,纔差了便如此。他衹是差過去了,更有一項,卻是不及。若使過底,拗轉來卻好;不及底,趲嚮上去卻好。衹緣他纔高了,便不肯下;纔不及了,便不肯嚮上。過底,便道衹是就過裏面求個中;不及底,也道衹就不及裏面求個中。初間衹差了些子,所謂『差之毫釐,繆以千裏』!」又曰:「如伯夷之清,柳下惠之和,孟子便說道『隘與不恭,君子不由』。如孔子說『逸民:伯夷叔齊』,這已是甚好了;孔子自便道:『我則異於是,無可無不可。』」又曰:「某看近日學問,高者便說做天地之外去,卑者便衹管陷溺;高者必入於佛老,卑者必入於管商。定是如此!定是如此!」賀孫。
  曹叔遠問:「陸子靜教人,合下便是,如何?」曰:「如何便是?公看經書中還有此樣語否?若雲便是,夫子當初引帶三千弟子,日日說來說去則甚?何不云你都是了,各自去休?也須是做工夫,始得。」又問:「或有性識明底,合下便是,後如何?」曰:「須是有那地位,方得。如『舜與木石居,與鹿豕遊;及聞一善言,見一善行,沛然若决江河,莫之能禦』!須是有此地位,方得。如『堯舜之道孝悌』,不成說纔孝悌,便是堯舜!須是誦堯言,行堯行,真個能『徐行後長』,方是,」下二條詳。
  問:「陸象山道,當下便是。」曰:「看聖賢教人,曾有此等語無?聖人教人,皆從平實地上做去。所謂『剋己復禮,天下歸仁』,須是先剋去己私方得。孟子雖雲『人皆可以為堯舜』,也須是『服堯之服,誦堯之言,行堯之行』,方得。聖人告顔子以『剋己復禮』,告仲弓以『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告樊遲以『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告子張以『言忠信,行篤敬』,這個是說甚底話?又平時告弟子,也須道是『學而時習』,『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又豈曾說個當下便是底語?大抵今之為學者有二病,一種衹當下便是底,一種便是如公平日所習底。卻是這中間一條路,不曾有人行得。而今人既不能知,但有聖賢之言可以引路。聖賢之言,分分曉曉,八字打開,無些子回互隱伏說話。」卓。
  或問:「陸象山大要說當下便是,與聖人不同處是那裏?」曰:「聖人有這般說話否?聖人不曾恁地說。聖人衹說『剋己復禮。一日剋己復禮,天下歸仁』。而今截斷『剋己復禮』一段,便道衹恁地便了。不知聖人當年領三千來人,積年纍歲,是理會甚麽?何故不說道,纔見得,便教他歸去自理會便了?子靜如今也有許多人來從學,亦自長久相聚,還理會個甚麽?何故不教他自歸去理會?衹消恁地便了?且如說『堯舜之道,孝悌而已矣』,似易。須是做得堯許多工夫,方到得堯;須是做得舜許多工夫,方到得舜。」又曰:「某看來,如今說話衹有兩樣。自淮以北,不可得而知。自淮以南,不出此兩者,如說高底,便如『當下便是』之說,世間事事都不管。這個本是專要成己,而不要去成物;少間衹見得上面許多道理切身要緊去處不曾理會,而終亦不足以成己。如那一項,卻去許多零零碎碎上理會,事事要曉得。這個本是要成物,而不及於成己;少間衹見得下面許多羅羅嘈嘈,自傢自無個本領,自無個頭腦了,後去更不知得那個直是是,那個直是非,都恁地鶻鶻突突,終於亦不足以成物。這是兩項如此,真正一條大路,卻都無人識,這個衹逐一次第行將去。那一個衹是過,那一個衹是不及。到得聖人大道,衹是個中。然如今人說那中,也都說錯了;衹說道恁地含含鬍鬍,同流合污,便喚做中。這個中本無他,衹是平日應事接物之間,每事理會教盡,教恰好,無一毫過不及之意。」賀孫。
  陸子靜之學,衹管說一個心本來是好底物事,上面着不得一個字,衹是人被私欲遮了。若識得一個心了,萬法流出,更都無許多事。他卻是實見得個道理恁地,所以不怕天,不怕地,一嚮鬍叫鬍喊。又曰:「如東萊便是如何雲雲,不似他見得恁地直拔俊偉。下梢東萊學者一人自執一說,更無一人守其師說,亦不知其師緊要處是在那裏,都衹恁地衰塌不起了,其害小。他學者是見得個物事,便都恁底鬍叫鬍說,實是卒動他不得,一齊恁地無大無小,便是『天上天下,惟我獨尊』。若我見得,我父不見得,便是父不似我;兄不見得,便是兄不似我。更無大小,其害甚大!不待至後世,即今便是。」又曰:「南軒初年說,卻有些似他。如嶽麓書院記,卻衹恁地說。如愛牛,如赤子入井,這個便是真心。若理會得這個心了,都無事。後來說卻不如此。子靜卻雜些禪,又有術數,或說或不說。南軒卻平直恁地說,卻逢人便說。」又曰:「浙中之學,一種衹說道理底,又不似他實見得。若不識,又不肯道我不識,便含鬍鶻突遮蓋在這裏。」又因說:「人之喜怒憂懼,皆是人所不能無者,衹是差些便不正。所以學者便要於此處理會,去其惡而全其善。今他衹說一個心,便都道是了,如何得!雖曾子顔子是着多少氣力,方始庶幾其萬一!」又曰:「孟子更說甚『性善』與『浩然之氣』,孔子便全不說,便是怕人有走作,衹教人『剋己復禮』。到剋盡己私,復還天理處,自是實見得這個道理,便是貼實底聖賢。他衹是恁地了,便是聖賢,然無這般顛狂底聖賢!聖人說『剋己復禮』,便是真實下工夫。『一日剋己復禮』,施之於一傢,則一傢歸其仁;施之一鄉,則一鄉歸其仁;施之天下,則天下歸其仁。是真實從手頭過,如飲酒必醉,食飯必飽。他們便說一日悟得『剋己復禮』,想見天下歸其仁;便是想象飲酒便能醉人,恰似說『如飲醇酎』意思。」又曰:「他是會說得動人,使人都恁地快活,便會使得人都恁地發顛發狂。某也會恁地說,使人便快活,衹是不敢,怕壞了人。他之說,卻是使人先見得這一個物事了,方下來做工夫,卻是上達而下學,與聖人『下學上達』都不相似。然他纔見了,便發顛狂,豈肯下來做?若有這個直截道理,聖人那裏教人恁地步步做上去?」賀孫。
  許行父謂:「陸子靜衹要頓悟,更無工夫。」曰:「如此說不得。不曾見他病處,說他不倒。大抵今人多是望風便駡將去,都不曾根究到底。見他不是,須子細推原怎生不是,始得,此便是窮理。既知他不是處,須知是處在那裏;他既錯了,自傢合當如何,方始有進。子靜固有病,而今人卻不曾似他用功,如何便說得他!所謂『五穀不熟,不如稊稗』,恐反為子靜之笑也。且如看史傳,其間有多少不是處。見得他不是,便有個是底在這裏,所以無往非學。」閎祖。
  先生問:「曾見陸子靜否?」可學對以嚮在臨安欲往見。或云:「吾友方學,不可見,見歸必學參禪。」先生曰:「此人言極有理。吾友不去見,亦是。然更有一說:須修身立命,自有道理,則自不走往他。若自傢無所守,安知一旦立腳得牢!正如人有屋可居,見他人有屋宇,必不起健羨。若是自傢自無住處,忽見人有屋欲藉自傢,自傢雖欲不入,安得不入?切宜自作工夫!」可學。
  守約問:「吾徒有往從陸子靜者,多是舉得這下些小細碎文義,緻得子靜謂先生教人衹是章句之學,都無個脫灑道理。其實先生教人,豈曾如此?又有行不掩其言者,愈招他言語。」先生曰:「不消得如此說。是他行不掩言,自傢又柰何得他?衹是自點檢教行掩其言,便得。看自傢平日是合當恁地,不當恁地。不是因他說自傢行不掩言,方始去行掩其言。而今不欲窮理則已,若欲窮理,如何不在讀書講論?今學者有幾個理會得章句?也衹是渾淪吞棗,終不成又學他,於章句外別撰一個物事,與他鬥。」又曰:「某也難說他,有多多少少,某都不敢說他。衹是因諸公問,不得不說。他是嚮一邊去拗不轉了,又不信人言語,又怎柰何他?自傢衹是理會自傢是合當做。聖人說『言忠信,行篤敬』,『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等語,都是實說鐵定是恁地,無一句虛說。衹是教人就這上做工夫,做得到,便是道理。」賀孫。
  學者須是培養。今不做培養工夫,如何窮得理?程子言:「動容貌,整思慮,則自生敬。敬衹是主一也。存此,則自然天理明。」又曰:「整齊嚴肅,則心便一;一,則自是無非僻之幹。此意但涵養久之,則天理自然明。」今不曾做得此工夫,胸中膠擾駁雜,如何窮得理?如它人不讀書,是不肯去窮理。今要窮理,又無持敬工夫。從陸子靜學,如楊敬仲輩,持守得亦好,若肯去窮理,須窮得分明。然它不肯讀書,衹任一己私見,有似個稊稗。今若不做培養工夫,便是五穀不熟,又不如稊稗也。次日又言:「陸子靜楊敬仲有為己工夫,若肯窮理,當甚有可觀,惜其不改也!」德明。
  論子由古史言,帝王以無為宗。因言:「佛氏學,衹是恁它意所為,於事無有是處。」德明雲:「楊敬仲之學是如此。」先生曰:「佛者言:『但願空諸所有,謹勿實諸所無。』事必欲忘卻,故曰『但願空諸所有』;心必欲其空,故曰『謹勿實諸所無』。楊敬仲學於陸氏,更不讀書,是要不『實諸所無』;已讀之書,皆欲忘卻,是要『空諸所有』。」德明。
  至之舉似楊敬仲詩云:「『有時父召急趨前,不覺不知造淵奧。』此意如何」?曰:「如此卻二了:有個父召急趨底心,又有個造淵奧底心。纔二,便生出無限病痛。蓋這個物事,知得是恁地便行將去,豈可更帖着一個意思在那上!某舊見張子韶有個文字論仁義之實雲:『當其事親之時,有以見其溫然如春之意,便是仁;當其從兄之際,有以見其肅然如秋之意,便是義。』某嘗對其說,古人固有習而不察,如今卻是略略地習,卻加意去察;古人固有由之而不知,如今卻是略略地由,卻加意去知。」因笑雲:「李先生見某說,忽然曰:『公適間說得好,可更說一遍看。』」道夫。
  楊敬仲己易說雷霆事,身上又安得有!且要着實。可學。
  「楊敬仲說,楊爻一畫者在己;陰爻一畫者應物底是。」先生雲:「正是倒說了!應物者卻是陽。」泳。
  「楊敬仲言,天下無掣肘底事。瀋叔晦言,天下無不可教底人。」先生雲:「此皆好立偏論者。」振。
  楊敬仲有易論。林黃中有易解,春秋解專主左氏。或曰:「林黃中文字可毀。」先生曰:「卻是楊敬仲文字可毀。」泳。
  撫學有首無尾,婺學有尾無首。禪學首尾皆無,衹是與人說。泳。
  有說悟者,有說端倪者。若說可欲是善,不可欲是惡,而必自尋一個道理以為善,根腳虛矣,非鄉人皆可為堯舜之意。說悟者指金溪,說端倪者指湖南。人傑。
  因論今之言學問者,人自為說,說出無限差異。鬍文定曰首有一二句記不詳。「諸子百傢人肆其說,誑惑衆生」者,是也。謝上蔡曰:「諸子百傢,人人自生出一般見解,欺誑衆生。」必大。
  彭世昌守象山書院,盛言山上有田可耕,有圃可蔬,池塘碓磑,色色皆備。先生曰:「既是如此,下山來則甚?」世昌曰:「陸先生既有書院,卻不曾藏得書,某此來為欲求書。」曰:「緊要書能消得幾捲?某嚮來亦愛如此。後來思之,這般物事聚者必散,何必役於物?」世昌臨別,贈之詩曰:「象山聞說是君開,雲木參天爆響雷。好去山頭且堅坐,等閑莫要下山來!」文蔚。
  
  
  朱子語類捲第一百二十五
  老氏莊列附。
  老子
  康節嘗言「老氏得易之體,孟子得易之用」,非也。老子自有老子之體用,孟子自有孟子之體用。「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此老子之體用也;存心養性,充廣其四端,此孟子之體用也。廣。
  老子之術,謙衝儉嗇,全不肯役精神。閎祖。
  老子之術,須自傢占得十分穩便,方肯做;纔有一毫於己不便,便不肯做。閎祖。
  老子之學,大抵以虛靜無為、衝退自守為事。故其為說,常以懦弱謙下為表,以空虛不毀萬物為實。其為治,雖曰「我無為而民自化」,然不化者則亦不之問也。其為道每每如此,非特「載營魄」一章之指為然也。若曰「旁月日,扶宇宙,揮斥八極,神氣不變」者,是乃莊生之荒唐;其曰「光明寂照,無所不通,不動道場,遍周沙界」者,則又瞿曇之幻語,老子則初曷嘗有是哉!今世人論老子者,必欲合二傢之似而一之,以為神常載魄而無所不之,則是莊釋之所談,而非老子之意矣。僩。
  伯豐問:「程子曰『老子之言竊弄闔闢』者,何也?」曰:「如『將欲取之,必固與之』之類,是它亦窺得些道理,將來竊弄。如所謂『代大臣斫則傷手』者,謂如人之惡者,不必自去治它,自有別人與它理會。衹是占便宜,不肯自犯手做。」曰:「此正推惡離己。」曰:「固是。如子房為韓報秦,攛掇高祖入關,又項羽殺韓王成,又使高祖平項羽,兩次報仇皆不自做。後來定太子事,它亦自處閑地,又衹教四老人出來定之。」。
  老子不犯手,張子房其學也。陶淵明亦衹是老莊。
  問:「楊氏愛身,其學亦淺近,而舉世宗尚之,何也?」曰:「其學也不淺近,自有好處,便是老子之學。今觀老子書,自有許多說話,人如何不愛!其學也要出來治天下,清虛無為,所謂『因者君之綱』,事事衹是因而為之。如漢文帝曹參,便是用老氏之效,然又衹用得老子皮膚,凡事衹是包容因循將去。老氏之學最忍,它閑時似個虛無卑弱底人,莫教緊要處發出來,更教你枝梧不住,如張子房是也。子房皆老氏之學。如嶢關之戰,與秦將連和了,忽乘其懈擊之;鴻溝之約,與項羽講和了,忽回軍殺之,這個便是他柔弱之發處。可畏!可畏!它計策不須多,衹消兩三次如此,高祖之業成矣。」僩。
  問:「楊朱似老子,頃見先生如此說。看來楊朱較放退,老子反要以此治國,以此取天下。」曰:「大概氣象相似。如雲『緻虛極,守靜篤』之類,老子初間亦衹是要放退,未要放出那無狀來。及至反一反,方說『以無事取天下』,如雲『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之類。」僩。
  楊朱之學出於老子,蓋是楊朱曾就老子學來,故莊列之書皆說楊朱。孟子闢楊朱,便是闢莊老了。釋氏有一種低底,如梁武帝是得其低底。彼初入中國,也未在。後來到中國,卻竊取老莊之徒許多說話,見得盡高。新唐書李蔚贊說得好。南升。
  人皆言孟子不排老子,老子便是楊氏。
  問:「老子與鄉原如何?」曰:「老子是出人理之外,不好聲,不好色,又不做官,然害倫理。鄉原猶在人倫中,衹是個無見識底好人。」淳。義剛一條見論語類。
  老子中有仙意。
  列子
  列子平淡疏曠。方子。
  莊子
  「莊周曾做秀纔,書都讀來,所以他說話都說得也是。但不合沒拘檢,便凡百了。」或問:「康節近似莊周?」曰:「康節較穩。」燾。
  莊子比邵子見較高,氣較豪。他是事事識得,又卻蹴踏了,以為不足為。邵子卻有規矩。方子。
  李夢先問:「莊子孟子同時,何不一相遇?又不聞相道及,林作:「其書亦不相及。」如何?」曰:「莊子當時也無人宗之,他衹在僻處自說,然亦止是楊朱之學。但楊氏說得大了,故孟子力排之。」義剛。夔孫同。
  問:「孟子與莊子同時否?」曰:「莊子後得幾年,然亦不爭多。」或云:「莊子都不說着孟子一句。」曰:「孟子平生足跡衹齊魯滕宋大梁之間,不曾過大梁之南。莊子自是楚人,想見聲聞不相接。大抵楚地便多有此樣差異底人物學問,所以孟子說陳良雲雲。」曰:「如今看許行之說如此鄙陋,當時亦有數十百人從他,是如何?」曰:「不特此也,如莊子書中說惠施鄧析之徒,與夫『堅白異同』之論,歷舉其說。是甚麽學問?然亦自名傢。」或云:「他恐是藉此以顯理?」曰:「便是禪傢要如此。凡事須要倒說,如所謂『不管夜行,投明要到』;如『人上樹,口銜樹枝,手足懸空,卻要答話』,皆是此意。」廣雲:「通鑒中載孔子順與公孫竜辯說數話,似好。」曰:「此出在孔叢子,其他說話又不如此。此書必是後漢時人撰者。若是古書,前漢時又都不見說是如何。其中所載孔安國書之類,其氣象萎薾,都不似西京時文章。」廣。
  老莊
  老子猶要做事在。莊子都不要做了,又卻說道他會做,衹是不肯做。廣。
  「莊周是個大秀纔,他都理會得,衹是不把做事。觀其第四篇人間世及漁父篇以後,多是說孔子與諸人語,衹是不肯學孔子,所謂『知者過之』者也。如說『易以道陰陽,春秋以道名分』等語,後來人如何下得!它直是似快刀利斧劈截將去,字字有着落。」公晦曰:「莊子較之老子,較平帖些。」曰:「老子極勞攘,莊子得些,衹也乖。莊子跌蕩。老子收斂,齊腳斂手;莊子卻將許多道理掀翻說,不拘繩墨。方子錄雲:「莊子是一個大秀纔,他事事識得。如天下篇後面乃是說孔子,似用快刀利斧斫將去,更無些礙,且無一句不着落。如說『易以道陰陽』等語,大段說得好,然卻不肯如此做去。老子猶是欲斂手齊腳去做,他卻將他窠窟一齊踢翻了!」莊子去孟子不遠,其說不及孟子者,亦是不相聞。今亳州明道宮乃老子所生之地。莊子生於蒙,在淮西間。孟子衹往來齊宋鄒魯,以至於梁而止,不至於南。然當時南方多是異端,如孟子所謂『陳良,楚産也,悅周公仲尼之道,北學於中國』;又如說『南蠻舌之人,非先王之道』,是當時南方多異端。」或問:『許行恁地低,也有人從之。」曰:「非獨是許行,如公孫竜『堅白同異』之說,是甚模樣?也使得人終日衹弄這個。」漢卿問:「孔子順許多話卻好。」曰:「出於孔叢子,不知是否?衹孔叢子說話,多類東漢人文,其氣軟弱,又全不似西漢人文。兼西漢初若有此等話,何故不略見於賈誼董仲舒所述?恰限到東漢方突出來?皆不可曉。」賀孫。前廣錄一條,疑聞同。
  問:「老子與莊子似是兩般說話。」曰:「莊子於篇末自說破矣。」問:「先儒論老子,多為之出脫,雲老子乃矯時之說。以某觀之,不是矯時,衹是不見實理,故不知禮樂刑政之所出,而欲去之。」曰:「渠若識得『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自不應如此。它本不知下一節,欲占一簡徑言之;然上節無實見,故亦不脫灑。今讀老子者亦多錯。如道德經云『名非常名』,則下文有名、無名,皆是一義,今讀者皆將『有、無』作句。又如『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竅』,衹是說『無欲、有欲』,今讀者乃以『無、有』為句,皆非老子之意。」可學。
  莊子老子不是矯時。夷惠矯時,亦未是。可學。
  莊列
  孟子莊子文章皆好。列子在前,便有迂僻處。左氏亦然,皆好高而少事實。人傑。
  因言,列子語,佛氏多用之。莊子全寫列子,又變得峻奇。列子語溫純,柳子厚嘗稱之。佛傢於心地上煞下工夫。賀孫。
  列莊本楊朱之學,故其書多引其語。莊子說:「子之於親也,命也,不可解於心。」至臣之於君,則曰:「義也,無所逃於天地之間。」是他看得那君臣之義,卻似是逃不得,不奈何,須着臣服他。更無一個自然相胥為一體處,可怪!故孟子以為無君,此類是也。大雅。
  老莊列子
  莊子是個轉調底。老子列子又細似莊子。
  「雷擊所在,衹一氣滾來,間有見而不為害,衹緣氣未掤裂,有所擊者皆是已發。」蔡季通雲:「人於雷所擊處,收得雷斧之屬,是一氣擊後方始結成,不是將這個來打物。見人拾得石斧如今斧之狀,似細黃石。」因說道士行五雷法。先生曰:「今極卑陋是道士,許多說話全亂道。」蔡雲:「禪傢又勝似他。」曰:「禪傢已是九分亂道了,他又把佛傢言語參雜在裏面。如佛經本自遠方外國來,故語音差異,有許多差異字,人都理會不得;他便撰許多符咒,千般萬樣,教人理會不得,極是陋。」蔡雲:「道士有個莊老在上,卻不去理會。」曰:「如今秀纔讀多少書,理會自傢道理不出,他又那得心情去理會莊老!」蔡雲:「無人理會得老子通透,大段鼓動得人,恐非佛教之比。」曰:「公道如何?」蔡雲:「緣他帶治國、平天下道理在。」曰:「做得出,也衹是個曹參。」蔡雲:「曹參未能盡其術。」曰:「也衹是恁地,衹是藏縮無形影。」因問蔡曰:「公看『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是如何說?」蔡雲:「衹是無名是天地之始,有名便是有形氣了。嚮見先生說庚桑子一篇都是禪,今看來果是。」曰:「「若其它篇,亦自有禪話,但此篇首尾都是這話。」又問蔡曰:「莊子『虛無因應』,如何點?」曰:「衹是恁地點。」「多有人將『虛無』自做一句,非是。他後面又自解如何是無,如何是因。」又云:「莊子文章衹信口流出,煞高。」蔡雲:「列子亦好。」曰:「列子固好,但說得睏弱,不如莊子。」問:「老子如何?」曰:「老子又較深厚。」蔡雲:「看莊周傳說,似乎莊子師於列子。雲先有作者如此,恐是指列子。」曰:「這自說道理,未必是師列子。」蔡問:「『皆原於道德之意』,是誰道德?」曰:「這道德衹自是他道德。」蔡雲:「人多作吾聖人道德。太史公智識卑下,便把這處作非細看,便把作大學中庸看了。」曰:「大學中庸且過一邊,公恁地說了,主張史記人道如何?大凡看文字衹看自傢心下,先自偏麯了,看人說甚麽事,都衹入這意來。如大路看不見,衹行下偏蹊麯徑去。如分明大字不看,卻衹看從罅縫四旁處去。如字寫在上面不看。卻就字背後面看。如人眼自花了,看見眼前物事都差了,便說道衹恁地。」蔡雲:「不平心看文字,將使天地都易位了。」曰:「道理衹是這一個道理,但看之者情偽變態,言語文章自有千般萬樣。合說東,卻說西;合說這裏,自說那裏;都是將自傢偏麯底心求古人意。」又云:「如太史公說話,也怕古人有這般人,衹自傢心下不當如此。將臨川何言江默之事觀之,說道公羊𠔌梁是姓姜人一手做,也有這般事。尚書序不似孔安國作,其文軟弱,不似西漢人文,西漢文粗豪;也不似東漢人文,東漢人文有骨肋;也不似東晉人文,東晉如孔坦疏也自得。他文是大段弱,讀來卻宛順,是做孔叢子底人一手做。看孔叢子撰許多說話,極是陋。衹看他撰造說陳涉,那得許多說話正史都無之?他卻說道自好,陳涉不能從之。看他文卑弱,說到後面,都無合殺。」蔡雲:「恐是孔傢子孫。」曰:「也不見得。」蔡說:「春秋呂氏解煞好。」曰:「那個說不好?如一句經在這裏,說做褒也得,也有許多說話;做貶也得,也有許多說話,都自說得似。」又云:「如史記秦紀分明是國史,中間盡謹嚴。若如今人把來生意說,也都由他說,春秋衹是舊史錄在這裏。」蔡雲:「如先生做通鑒鋼目,是有意?是無意?須是有去取。如春秋,聖人豈無意?」曰:「聖人雖有意,今亦不可知,卻妄為之說,不得。」蔡雲:「左氏怕是左史倚相之後,蓋左傳中楚事甚詳。」曰:「以三傳較之,在左氏得七八分。」蔡雲:「道理則𠔌梁及七八分。或云,三傳中間有許多騃處,都是其學者後來添入。」賀孫。
  儒教自開闢以來,二帝三王述天理,順人心,治世教民,厚典庸禮之道;後世聖賢遂著書立言,以示後世。及世之衰亂,方外之士厭一世之紛拿,畏一身之禍害,?空寂以求全身於亂世而已。及老子倡其端,而列禦寇莊周楊朱之徒和之。孟子嘗闢之以為無父無君,比之禽獸。然其言易入,其教易行。當漢之初,時君世主皆信其說,而民亦化之。雖以蕭何曹參汲黯太史談輩亦皆主之,以為真足以先於六經,治世者不可以莫之尚也。及後漢以來,米賊張陵、海島寇謙之之徒,遂為盜賊。曹操以兵取陽平,陵之孫魯即納降款,可見其虛繆不足稽矣。僩。
  老子書
  道可道章第一
  問:「老子『道可道』章,或欲以『常無』『常有』為句讀,而『欲』字屬下句者,如何?」曰:「先儒亦有如此做句者,不妥帖。」問:「『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無,是車之坐處否?」曰:「恐不然。若以坐處為無,則上文自是就輻轂而言,與下文戶牖埏埴是一例語。某嘗思之,無是轂中空處。惟其中空,故能受軸而運轉不窮。猶傘柄上木管子,衆骨所會者,不知名何。緣管子中空,又可受傘柄,而闢闔下上。車之轂亦猶是也。莊子所謂『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亦此意。」僩。
  𠔌神不死章第六
  正淳問「𠔌神不死,是為玄牝」。曰:「𠔌虛。𠔌中有神,受聲所以能響,受物所以生物。」。
  問「𠔌神」。曰:「𠔌衹是虛而能受,神謂無所不應。它又云:『虛而不屈,動而愈出。』有一物之不受,則虛而屈矣;有一物之不應,是動而不能出矣。」問:「『玄牝』,或云,玄是衆妙之門,牝是萬物之祖。」曰:「不是恁地說。牝衹是木孔承?,能受底物事。如今門閂謂之牡,鐶則謂牝;鎖管便是牝,鎖須便是牡。雌雄謂之牝牡,可見。玄者,謂是至妙底牝,不是那一樣底牝。」問:「老子之言,似有可取處?」曰:「它做許多言語,如何無可取?如佛氏亦盡有可取,但歸宿門戶都錯了。」夔孫。
  問「𠔌神不死」。曰:「𠔌之虛也,聲達焉,則響應之,乃神化之自然也。『是謂玄牝』。玄,妙也;牝,是有所受而能生物者也。至妙之理,有生生之意焉,程子所取老氏之說也。」人傑。
  玄牝蓋言萬物之感而應之不窮,又言受而不先。如言「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契有左右,左所以銜右。言左契,受之義也。方子。
  瀋莊仲問:「『𠔌神不死,是謂玄牝』,如何?」曰:「𠔌神是那個虛而應物底物事。」又問:「『常有欲以觀其僥』,僥之義如何?」曰:「僥是那邊僥,如邊界相似,說那應接處。嚮來人皆作『常無』『常有』點,不若衹作『常有欲』『無欲』點。」義剛問:「原壤看來也是學老子。」曰:「他也不似老子,老子卻不恁地。」莊仲曰:「卻似莊子。」曰:「是。便是夫子時已有這樣人了。」莊仲曰:「莊子雖以老子為宗,然老子之學尚要出來應世,莊子卻不如此。」曰:「莊子說得較開闊,較高遠,然卻較虛,走了老子意思。若在老子當時看來,也不甚喜他如此說。」莊仲問:「『道可道』如何解?」曰:「道而可道,則非常道;名而可名,則非常名。」又問「玄」之義。曰:「玄,衹是深遠而至於黑窣窣地處,那便是衆妙所在。」又問「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曰:「從前理會此章不得。」義剛。
  張以道問「載營魄」與「抱一能無離乎」之義。曰:「魄是一,魂是二;一是水,二是火。二抱一,火守水;魂載魄,動守靜也。」義剛。
  「專氣緻柔」,衹看他這個甚麽樣工夫。專,非守之謂也,衹是專一無間斷。緻柔,是到那柔之極處。纔有一毫發露,便是剛,這氣便粗了。僩。
  「老子之學衹要退步柔伏,不與你爭。纔有一毫主張計較思慮之心,這氣便粗了。故曰『緻虛極,守靜篤』;又曰:『專氣緻柔,能如嬰兒乎?』又曰:『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𠔌。』所謂溪,所謂𠔌,衹是低下處。讓你在高處,他衹要在卑下處,全不與你爭。他這工夫極離。常見畫本老子便是這般氣象,笑嘻嘻地,便是個退步占便宜底人。雖未必肖他,然亦是它氣象也。衹是他放出無狀來,便不可當。如曰『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他取天下便是用此道。如子房之術,全是如此。嶢關之戰,啖秦將以利,與之連和了,即回兵殺之;項羽約和,已講解了,即勸高祖追之。漢傢始終治天下全是得此術,至武帝盡發出來。便即當子房閑時不做聲氣,莫教他說一語,更不可當。少年也任俠殺人,後來因黃石公教得來較細,衹是都使人不疑他,此其所以乖也。莊子比老子便不同。莊子又轉調了精神,發出來粗。列子比莊子又較細膩。」問:「禦風之說,亦寓言否?」曰:「然。」僩。
  古之為善士章第十五
  甘叔懷說:「先生舊常謂老子也見得此個道理,衹是怕與事物交涉,故其言有曰:『豫兮若鼕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若容。』」廣因以質於先生。曰:「老子說話大抵如此。衹是欲得退步占姦,不要與事物接。如『治人事天莫若嗇』,迫之而後動,不得已而後起,皆是這樣意思。故為其學者多流於術數,如申韓之徒皆是也。其後兵傢亦祖其說,如陰符經之類是也。他說『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據他所謂無事者,乃是大奇耳。故後來如宋齊丘遂欲以無事竊人之國。如今道傢者流,又卻都不理會得他意思。」廣。
  將欲?之章第三十六
  問老氏柔能勝剛,弱能勝強之說。曰:「它便揀便宜底先占了。若這下,則剛柔寬猛各有用時。」德明。
  上德不德章第三十八
  郭德元問:「老子云:『夫禮,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孔子又卻問禮於他,不知何故?」曰:「他曉得禮之麯折,衹是他說這是個無緊要底物事,不將為事。某初間疑有兩個老聃,橫渠亦意其如此。今看來不是如此。他曾為柱下史,故禮自是理會得,所以與孔子說得如此好。衹是他又說這個物事不用得亦可,一似聖人用禮時反若多事,所以如此說。禮運中『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等語,便自有這個意思。」文蔚。
  反者道之動章第四十一
  問「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曰:「老子說話都是這樣意思。緣他看得天下事變熟了,都於反處做起。且如人剛強咆哮跳躑之不已,其勢必有時而屈。故他衹務為弱。人纔弱時,卻蓄得那精剛完全;及其發也,自然不可當。故張文潛說老子惟靜故能知變,然其勢必至於忍心無情,視天下之人皆如土偶爾。其心都冷冰冰地了,便是殺人也不恤,故其流多入於變詐刑名。太史公將他與申韓同傳,非是強安排,其源流實是如此。」廣。
  易不言有無。老子言「有生於無」,便不是。閎祖。
  道生一章第四十二
  一便生二,二便生四。老子卻說「二生三」,便是不理會得。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不合說一個生一個。方。
  名與身章第四十四
  多藏必厚亡,老子也是說得好。義剛。
  天下有道章第四十六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車」是一句,謂以走馬載糞車也。頃在江西見有所謂「糞車」者,方曉此語。今本無「車」字,不知先生所見何本。僩。
  治人事天章第五十九
  老子言:「治人事天,莫若嗇。夫惟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剋。」他底意思,衹要收斂,不要放出。友仁。
  儉德極好。凡事儉則鮮失。老子言:「治人事天,莫若嗇。夫惟嗇,是謂早服;早服,是謂重積德。」被它說得麯盡。早服者,言能嗇則不遠而復,便在此也。重積德者,言先已有所積,復養以嗇,是又加積之也。如修養者,此身未有所損失,而又加以嗇養,是謂早服而重積。若待其已損而後養,則養之方足以補其所損,不得謂之重積矣。所以貴早服。早服者,早覺未損而嗇之也。如某此身已衰耗,如破屋相似,東扶西倒,雖欲修養,亦何能有益耶!今年得季通書說,近來深曉養生之理,盡得其法。衹是城郭不完,無所施其功也。看來是如此。僩。
  老子:「治人事天莫如嗇。」嗇,養也。先生曰:「嗇,衹是吝嗇之『嗇』。它說話衹要少用些子。」舉此一段,至「莫知其極。」河。
  莊子書
  內篇養生第三
  「『因者,君之綱。』道傢之說最要這因。萬件事,且因來做。」因舉史記老子傳贊雲雲:「虛無因應,變化於無窮。」曰:「虛無是體,與『因應』字當為一句。蓋因應是用因而應之之義雲爾。」植。
  因論「庖丁解牛」一段,至「恢恢乎其有餘刃」,曰:「理之得名以此。目中所見無全牛,熟。」僩。
  外篇天地第十二
  「莊子云:『各有儀則之謂性。』此謂『各有儀則』,如『有物有則』,比之諸傢差善。董仲舒雲:『質樸之謂性,性非教化不成。』性本自成,於教化下一『成』字,極害理。」可學。
  問:「『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是如何?」曰:「他是言九萬裏底風,也是這個推去。息,是鼻息出入之氣。」節。
  問:「莊子『實而不知以為忠,當而不知以為信』,此語似好。」曰:「以實當言忠信,也好。衹是它意思不如此。雖實,而我不知以為忠;雖當,而我不知以為信。」問:「莊生他都曉得,衹是卻轉了說。」曰:「其不知處便在此。」僩。
  外篇天運第十四
  先生曰:「『天其運乎,地其處乎,日月其爭於所乎。孰主張是?孰綱維是?孰居無事而推行是?意者,其有機緘而不得已邪?意者,其運轉不能自止邪?雲者為雨乎?雨者為雲乎?孰能施是?孰居無事淫樂而勸是?』莊子這數語甚好,是他見得,方說到此。其才高。如莊子天下篇言『詩以道志,書以道事,禮以道行,樂以道和,易以道陰陽,春秋以道名分』,若見不分曉,焉敢如此道!要之,他病,我雖理會得,衹是不做。」又曰:「莊老二書解註者甚多,竟無一人說得他本義出,衹據他臆說。某若拈出,便別,衹是不欲得。」友仁。
  「烈風」,莊子音作「厲風」。如此之類甚多。節。
  參同契
  先生以參同契示張以道雲:「近兩日方令書坊開得,然裏面亦難曉。」義剛問:「曾景建謂參同本是竜虎上經,果否?」曰:「不然。蓋是後人見魏伯陽傳有『竜虎上經』一句,遂偽作此經,大概皆是體參同而為,故其間有說錯了處。如參同中雲『二用無爻位,周流行六虛』。二用者,即易中用九、用六也。乾坤六爻,上下皆有定位,唯用九、用六無位,故周流行於六虛。今竜虎經卻錯說作虛危去。蓋討頭不見,胡亂牽合一字來說。」義剛。
  「參同契所言『坎、離、水、火、竜、虎、鉛、汞』之屬,衹是互換其名,其實衹是精氣二者而已。精,水也,坎也,竜也,汞也;氣,火也,離也,虎也,鉛也。其法:以神運精氣結而為丹,陽氣在下,初成水,以火煉之則凝成丹。其說甚異。內外異色如鴨子卵,真個成此物。參同契文章極好,蓋後漢之能文者為之,讀得亦不枉。其用字皆根據古書,非今人所能解,以故皆為人枉解。世間本子極多。其中有雲:『千周粲彬彬兮,萬遍將可睹;神明或告人兮,魂靈忽自悟。』言誦之久,則文義要訣自見。」又曰:「『二用無爻位,周流行六虛』,二用者,用九、用六,九、六亦坎、離也。六虛者,即乾坤之初、二、三、四、五、上六爻位也。言二用雖無爻位,而常周流乎幹、坤六爻之間,猶人之精氣上下周流乎一身而無定所也。世有竜虎經,雲在參同契之先,季通亦以為好。及得觀之,不然,乃?括參同契之語而為之也。」僩。卓錄雲:「『鉛、汞、竜、虎、水、火、坎、離皆一樣是精氣。參同契盡被後人鬍解。凡說鉛汞之屬,衹是互換其名,其實衹一物也。精與氣二者,而以神運之耳』雲雲。『「千周兮粲彬彬,用之萬遍斯可睹;鬼神將告予,神靈忽自悟。」言誦之久,則文義要訣自見。』又云:『「二用無爻位,周流遍六虛」,言二用雖無爻位,常周流乎幹、坤六爻之間,猶人身之精氣常周流乎人之一身而無定所也。』又云:『「往來無定所,上下無常居」,亦此意也。世有竜虎經,或以為在參同契之先。嘗見季通說好。及觀之,不然,盡是?括參同契為之。如說「二用六虛」處,彼不知為周易之「二用六虛」,盡錯解了,遂分說雲,有六樣虛,盡是亂說!參同契文章極好,念得亦不枉。其中心雲,汝若不告人,絶聖道罪誅,言之着竹帛,又恐漏泄天機之意。故但為重複反復之語,令人子細讀之自曉。其法皆在其中,多不曉。』」
  參同契為艱深之詞,使人難曉。其中有「千周萬遍」之說,欲人之熟讀以得之也。大概其說以為欲明言之,恐泄天機,欲不說來,又卻可惜!人傑。
  論修養
  人言仙人不死。不是不死,但衹是漸漸銷融了,不覺耳。蓋他能煉其形氣,使渣滓都銷融了,唯有那些清虛之氣,故能升騰變化。漢書有雲:「學神仙屍解銷化之術。」看得來也是好則劇,然久後亦須散了。且如秦漢間所說仙人,後來都不見了。國初說鍾離權呂洞賓之屬,後來亦不見了。近來人又說劉高尚,過幾時也則休也。廣。
  長孺說修養、般運事。曰:「衹是屏氣減息,思慮自少,此前輩之論也。今之人傳得法時,便授與人,更不問他人肥與瘠,怯與壯。但是一律教他,未有不敗、不成病痛者。」
  因論道傢修養,有默坐以心縮上氣而致閉死者。曰:「心縮氣亦未為是。某嘗考究他妙訣,衹要神形全不撓動。故老子曰:『心使氣則強。』纔使氣,便不是自然。衹要養成嬰兒,如身在這裏坐,而外面行者是嬰兒。但無工夫做此。其導引法,衹如消息,皆是下策。」淳。
  「陰符經,恐皆唐李筌所為,是他着意去做,學他古人。何故衹因他說起,便行於世?某嚮以語伯恭,伯恭亦以為然。一如麻衣易,衹是戴氏自做自解,文字自可認。」道夫曰:「嚮見南軒跋雲:『此真麻衣道者書也。』」曰:「敬夫看文字甚疏。」道夫。
  閭丘主簿進黃帝陰符經傳。先生說:「握奇經等文字,恐非黃帝作,池本作「因閭丘問握奇經,引程子說,先生曰」雲雲。唐李筌為之。聖賢言語自平正,都無許多嶢崎。」池本此下云:「又,詩序是衛宏作,好事者附會,以為出聖人。其詩章多是牽合,須細考可也。」因舉遺書云:「『前輩說處或有未到,池本作「有到,有不到處。」不可一概定。』橫渠尋常有太深言語,如言『鬼神二氣之良能』,說得好。伊川言『鬼神造化之跡』,卻未甚明白。」問良能之義。曰:「衹是二氣之自然者耳。」因舉「明則有禮樂,幽則有鬼神」。「鬼自是屬禮,從陰;神自是屬樂,從陽。池本雲:「『鬼神即禮樂。』又云:『前輩之說如此。當知幽與明之實如何。鬼自從陰,屬禮;神自從陽,屬樂。』因舉『樂者敦和,率神而從天;禮者別宜,歸鬼而從地』雲雲。」易言『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此卻是知鬼神之情狀。『魂氣升於天,體魄歸於地』,是神氣上升,鬼魄下降。不特人也,凡物之枯敗也,其香氣騰於上,其物腐於下,此可類推。」
  閭丘次孟謂:「陰符經所謂『自然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陰陽勝;陰陽相推,變化順矣』。此數語,雖六經之言無以加。」先生謂:「如他閭丘此等見處,盡得。」今按陰符經無其語。道夫。
  陰符經云:「天地之道浸。」這句極好。陰陽之道,無日不相勝,衹管逐些子挨出。這個退一分,那個便進一分。道夫。
  問:「陰符經云:『絶利一源。』」曰:「絶利而止守一源。」節。
  問:「陰符經『三反晝夜』是如何?」曰:「三反,如『學而時習之』,是貫上文言,言專而又審。反,是反反復覆。」節。
  「三反晝夜」之說,如修養傢子午行持。今日如此,明日如此,做得愈熟,愈有效驗。人傑。
  論道教
  老氏初衹是清淨無為。清淨無為,卻帶得長生不死。後來卻衹說得長生不死一項。如今恰成個巫祝,專衹理會厭禳祈禱。這自經兩節變了。賀孫。
  道傢有老莊書,卻不知看,盡為釋氏竊而用之,卻去仿效釋氏經教之屬。譬如巨室子弟,所有珍寶悉為人所盜去,卻去收拾人傢破甕破釜!必大。
  道教最衰,儒教雖不甚振,然猶有學者班班駁駁,說些義理。又曰:「佛書中多說『佛言』,道書中亦多雲『道言』。佛是個人,道卻如何會說話?然自晉來已有此說。」必大。
  道傢之學,出於老子。其所謂「三清」,蓋仿釋氏「三身」而為之爾。佛氏所謂「三身」:法身者,釋迦之本性也;報身者,釋迦之德業也;肉身者,釋迦之真身,而實有之人也。今之宗其教者,遂分為三像而駢列之,則既失其指矣。而道傢之徒欲仿其所為,遂尊老子為三清:元始天尊,太上道君,太上老君。而昊天上帝反坐其下。悖戾僭逆,莫此為甚!且玉清元始天尊既非老子之法身,上清太上道君又非老子之報身,設有二像,又非與老子為一,而老子又自為上清太上老君,蓋仿釋氏之失而又失之者也。況莊子明言老聃之死,則聃亦人鬼爾,豈可僭居昊天上帝之上哉?釋老之學盡當毀廢。假使不能盡去,則老氏之學但當自祀其老子關尹列莊子徒,以及安期生魏伯陽輩。而天地百祠自當領於天下之祠官,而不當使道傢預之,庶乎其可也。僩。
  論道傢三清,今皆無理會。如那兩尊,已是詭名俠戶了。但老子既是人鬼,如何卻居昊天上帝之上?朝廷更不正其位次?又如真武,本玄武,避聖祖諱,故曰「真武」。玄,龜也;武,蛇也;此本虛、危星形以之;故因而名。北方為玄、武七星;至東方則角、亢、心、尾象竜,故曰蒼竜;西方奎、婁狀似虎,故曰白虎;南方張、翼狀似鳥,故曰朱鳥。今乃以玄武為真聖,而作真龜蛇於下,已無義理。而又增天蓬天猷及翊聖真君作四聖,殊無義理。所謂「翊聖」,乃今所謂「曉子」者。真宗時有此神降,故遂封為「真君。」義剛。
  「道傢行法,衹是精神想出,恐人不信,故以法愚之。太史遷。呂與叔集記一事極怪。舊見臨漳有孫事道巡檢亦能此。」可學雲:「天下有許多物事,想極,物自入來。」曰:「然。」可學。
  道傢說仙人屍解,極怪異。將死時,用一劍,一圓藥,安於睡處。少間,劍化作自己,藥又化作甚麽物,自傢卻自去別處去。其劍亦有名,謂之「良非子」。良非之義,猶言本非我也。「良非子」好對「亡是公」!
  
  
  朱子語類捲第一百二十六
  釋氏
  孟子不闢老莊而闢楊墨,楊墨即老莊也。今釋子亦有兩般:禪學,楊朱也;若行布施,墨翟也。道士則自是假,今無說可闢。然今禪傢亦自有非其佛祖之意者,試看古經如四十二章等經可見。楊文公集傳燈錄說西天二十八祖,知他是否?如何舊時佛祖是西域夷狄人,卻會做中國樣押韻詩?今看圓覺雲:「四大分散,今者妄身當在何處?」即是竊列子「骨骸反其根,精神入其門,我尚何存」語。宋景文說楞嚴前面?是他經,後面說道理處是附會。圓覺前數迭稍可看,後面一段淡如一段去,末後二十五定輪與夫誓語,可笑。大雅。以下論釋氏亦出楊墨。
  問:「佛老與楊墨之學如何?」曰:「楊墨之說猶未足以動人。墨氏謂『愛無差等』,欲人人皆如至親,此自難從,故人亦未必信也。楊氏一嚮為我,超然遠舉,視營營於利祿者皆不足道,此其為說雖甚高,然人亦難學他,未必盡從。楊朱即老子弟子。人言孟子不闢老氏,不知但闢楊墨,則老莊在其中矣。佛氏之學亦出於楊氏。其初如不愛身以濟衆生之說,雖近於墨氏,然此說最淺近,未是他深處。後來是達磨過來,初見梁武,武帝不曉其說,衹從事於因果,遂去面壁九年。衹說人心至善,即此便是,不用辛苦修行;又有人取莊老之說從而附益之,所以其說愈精妙,然衹是不是耳。又有所謂『頑空』、『真空』之說。頑空者如死灰槁木,真空則能攝衆有而應變,然亦衹是空耳。今不消窮究他,伊川所謂『衹消就跡上斷便了。他既逃其父母,雖說得如何道理,也使不得。』如此,卻自足以斷之矣。」時舉。
  宋景文唐書贊,說佛多是華人之譎誕者,攘莊周列禦寇之說佐其高。此說甚好。如歐陽公衹說個禮法,程子又衹說自傢義理,皆不見他正贓,卻是宋景文捉得他正贓。佛傢先偷列子。列子說耳目口鼻心體處有六件,佛傢便有六根,又三之為十八戒。此處更舉佛經語與列子語相類處,當考。初間衹有四十二章經,無恁地多。到東晉便有談議,小說及史多說此。如今之講師做一篇議總說之。到後來談議厭了,達磨便入來衹靜坐,於中有稍受用處,人又都嚮此。今則文字極多,大概都是後來中國人以莊列說自文,夾插其間,都沒理會了。攻之者所執又出禪學之下。淳。以下論釋氏出於莊老。
  「老子說他一個道理甚縝密。老子之後有列子,亦未甚至大段不好。說列子是鄭穆公時人。然穆公在孔子前,而列子中說孔子,則不是鄭穆公時人,乃鄭頃公時人也。列子後有莊子,莊子模仿列子,殊無道理。為他是戰國時人,便有縱橫氣象,其文大段豪偉。列子序中說老子。列子言語多與佛經相類,覺得是如此。疑得佛傢初來中國,多是偷老子意去做經,如說空處是也。後來道傢做清靜經,又卻偷佛傢言語,全做得不好。佛經所謂『色即是空』處,他把色、受、想、行、識五個對一個『空』字說,故曰『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謂是空也。而清淨經中偷此句意思,卻說『無無亦無』,衹偷得他『色即是空』,卻不曾理會得他『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之意,全無道理。佛傢偷得老子好處,後來道傢卻衹偷得佛傢不好處。譬如道傢有個寶藏,被佛傢偷去;後來道傢卻衹取得佛傢瓦礫,殊可笑也。人說孟子衹闢楊墨,不闢老氏。卻不知道傢修養之說衹是為己,獨自一身便了,更不管別人,便是楊氏為我之學。」又曰:「孔子問老聃之禮,而老聃所言禮殊無謂。恐老聃與老子非一人,但不可考耳。」因說「子張學幹祿」。先生曰:「如今科舉取者不問其能,應者亦不必其能,衹是寫得盈紙,便可得而推行之。如除擢皆然。禮官不識禮,樂官不識樂,皆是吏人做上去。學官衹是備員考試而已,初不是有德行道藝可為表率,仁義禮智從頭不識到尾。國傢元初取人如此,為之柰何!」明作。
  佛氏乘虛入中國。廣大自勝之說,幻妄寂滅之論,自齋戒變為義學。如遠法師支道林皆義學,然又衹是盜襲莊子之說。今世所傳肇論,雲出於肇法師,有「四不遷」之說:「日月歷天而不周,江河兢註而不流,野馬飄鼓而不動,山嶽偃僕而常靜。」此四句衹是一義,衹是動中有靜之意,如適間所說東坡「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之意爾。此是齋戒之學一變,遂又說出這一般道理來。及達磨入來,又翻了許多窠臼,說出禪來,又高妙於義學,以為可以直超徑悟。而其始者禍福報應之說,又足以鉗製愚俗,以為資足衣食之計。遂使有國傢者割田以贍之,擇地以居之,以相從陷於無父無君之域而不自覺。蓋道釋之教皆一再傳而浸失其本真。有國傢者雖隆重儒學,而選舉之製,學校之法,施設註措之方,既不出於文字言語之工;而又以道之要妙無越於釋老之中,而崇重隆奉,反在於彼。至於二帝三王述天理、順人心、治世教民、厚典庸禮之大法,一切不復有行之者。唐之韓文公,本朝之歐陽公,以及閩洛諸公,既皆闡明正道以排釋氏,而其言之要切,如傅奕本傳,宋景文李蔚贊,東坡儲祥觀碑,陳後山白鶴宮記,皆足以盡見其失。此數人皆未深知道,而其言或出於強為,是以終有不滿人意處。至二蘇兄弟晚年諸詩,自言不墮落,則又躬陷其中而不自覺矣。僩。
  釋氏書其初衹有四十二章經,所言甚鄙俚。後來日添月益,皆是中華文士相助撰集。如晉宋間自立講師,孰為釋迦,孰為阿難,孰為迦葉,各相問難,筆之於書,轉相欺誑。大抵多是剽竊老子列子意思,變換推衍以文其說。大般若經捲帙甚多,自覺支離,故節縮為心經一捲。楞嚴經衹是強立一兩個意義,衹管迭將去,數節之後,全無意味。若圓覺經本初亦能幾何?衹鄙俚甚處便是,其餘增益附會者爾。佛學其初衹說空,後來說動靜,支蔓既甚,達磨遂脫然不立文字,衹是默然端坐,便心靜見理。此說一行,前面許多皆不足道,老氏亦難為抗衡了。今日釋氏,其盛極矣。但程先生所謂「攻之者執理反出其下」。吾儒執理既自卑污,宜乎攻之而不勝也。說佛書皆能舉其支離篇章成誦,此不能盡記。謨。
  因說程子「耳無聞,目無見」之答,曰:「决無此理。」遂舉釋教中有「塵既不緣,根無所著,反流全一,六用不行」之說,蘇子由以為此理至深至妙。蓋他意謂六根既不與六塵相緣,則收拾六根之用,反復歸於本體,而使之不行。顧烏有此理!廣因舉程子之說:「譬如靜坐時,忽有人喚自傢,衹得應他,不成不應。」曰:「彼說出楞嚴經。此經是唐房融訓釋,故說得如此巧。佛書中唯此經最巧。然佛當初也不如是說。如四十二章經,最先傳來中國底文字,然其說卻自平實。道書中有真誥,末後有道授篇,卻是竊四十二章經之意為之。非特此也,至如地獄托生妄誕之說,皆是竊他佛教中至鄙至陋者為之。某嘗謂其徒曰:『自傢有個大寶珠,被他竊去了,卻不照管,亦都不知,卻去他墻根壁角,竊得個破瓶破罐用,此甚好笑!』西漢時儒者說道理,亦衹是黃老意思。如揚雄太玄經皆是,故其自言有曰:『老子之言道德,吾有取焉耳。』後漢明帝時,佛始入中國。當時楚王英最好之,然都不曉其說。直至晉宋間,其教漸盛。然當時文字亦衹是將莊老之說來鋪張,如遠師諸論,皆成片盡是老莊意思。直至梁會通間,達磨入來,然後一切被他埽蕩,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蓋當時儒者之學,既廢絶不講;老佛之說,又如此淺陋;被他窺見這個罅隙了,故橫說竪說,如是張皇,沒柰他何。人才聰明,便被他誘引將去。嘗見畫底諸祖師,其人物皆雄偉,故杲老謂臨濟若不為僧,必作一渠魁也。又嘗在廬山見歸宗像,尤為可畏;若不為僧,必作大賊矣。」廣。
  道之在天下,一人說取一般。禪傢最說得高妙去,蓋自莊老來,說得道自是一般物事,闃闃在天地間。後來佛氏又放開說,大决籓籬,更無下落,愈高愈妙,吾儒多有折而入之。把聖賢言語來看,全不如此。世間惑人之物不特於物為然。一語一言可取,亦是惑人,況佛氏之說足以動人如此乎!有學問底人便不被它惑。謙。
  因論佛,曰:「老子先唱說,後來佛氏又做得脫灑廣阔,然考其語多本莊列。」公晦雲:「曾聞先生說,莊子說得更廣阔似佛,後若有人推演出來,其為害更大在!」拱壽。
  謙之問:「佛氏之空,與老子之無一般否?」曰:「不同,佛氏衹是空豁豁然,和有都無了,所謂『終日吃飯,不曾咬破一粒米;終日着衣,不曾挂着一條絲』。若老氏猶骨是有,衹是清淨無為,一嚮恁地深藏固守,自為玄妙,教人摸索不得,便是把有無做兩截看了。」恪以下雜論釋老同異。
  謙之問:「今皆以佛之說為空,老之說為無,空與無不同如何?」曰:「空是兼有無之名。道傢說半截有,半截無,已前都是無,如今眼下卻是有,故謂之無。若佛傢之說都是無,已前也是無,如今眼下也是無,『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大而萬事萬物,細而百骸九竅,一齊都歸於無。終日吃飯,卻道不曾咬着一粒米;滿身着衣,卻道不曾挂着一條絲。賀孫。
  問:「釋氏之無,與老氏之無何以異?」曰:「老氏依舊有,如所謂『無欲觀其妙,有欲觀其僥』是也。若釋氏則以天地為幻妄,以四大為假合,則是全無也。」柄。
  老氏欲保全其身底意思多;釋氏又全不以其身為事,自謂別有一物不生不滅。歐公嘗言,老氏貪生,釋氏畏死,其說亦好。氣聚則生,氣散則死,順之而已,釋老則皆悖之者也。廣。
  釋老,其氣象規模大概相似。然而老氏之學,尚自理會自傢一個渾身,釋氏則自傢一個渾身都不管了。燾。
  佛氏之失,出於自私之厭;老氏之失,出於自私之巧。厭薄世故,而盡欲空了一切者,佛氏之失也;關機巧便,盡天下之術數者,老氏之失也。故世之用兵算數刑名,多本於老氏之意。端蒙。
  老氏衹是要長生,節病易見。釋氏於天理大本處見得些分數,然卻認為己有,而以生為寄。故要見得父母未生時面目,既見,便不認作衆人公共底,須要見得為己有,死後亦不失,而以父母所生之身為寄寓。譬以舊屋破倒,即自挑入新屋。故黃蘗一僧有偈與其母雲:「先曾寄宿此婆傢。」止以父母之身為寄宿處,其無情義絶滅天理可知!當時有司見渠此說,便當明正典刑。若聖人之道則不然,於天理大本處見得是衆人公共底,便衹隨他天理去,更無分毫私見。如此,便倫理自明,不是自傢作為出來,皆是自然如此。往來屈伸,我安得而私之哉!大雅。
  「釋氏見得高底盡高。」或問:「他何故衹說空?」曰:「說『玄空』,又說『真空』。玄空便是空無物,真空卻是有物,與吾儒說略同。但是它都不管天地四方,衹是理會一個心。如老氏亦衹是要存得一個神氣。伊川雲:『衹就跡上斷便了。』不知它如此要何用?」南升。
  問:「釋氏以天地萬物為幻,老氏又卻說及下截。」曰:「老氏勝。」可學。
  釋氏之說易窮。大抵不過如道傢陰符經所謂「絶利一源,便到至道」。大雅。
  「奪胎出世」之說有之。釋道專專此心,故神。道出神,故能奪胎;釋定,故死而能出世。釋定,故能入定;道定,故能成丹。揚。
  釋氏衹四十二章經是古書,餘皆中國文士潤色成之。維摩經亦南北時作。道傢之書衹老子莊列及丹經而已。丹經如參同契之類,然已非老氏之學。清淨消災二經,皆模學釋書而誤者。度人經生神章皆杜光庭撰。最鄙俚是北斗經。蘇子瞻作儲祥宮記,說後世道者衹是方士之流,其說得之。。
  有言莊老禪佛之害者。曰:「禪學最害道。莊老於義理絶滅猶未盡。佛則人倫已壞。至禪,則又從頭將許多義理埽滅無餘。以此言之,禪最為害之深者。」頃之,復曰:「要其實則一耳。害未有不由淺而深者。」以下論釋老滅綱常。
  或問佛與莊老不同處。曰:「莊老絶滅義理,未盡至。佛則人倫滅盡,至禪則義理滅盡。方子錄雲:「正卿問莊子與佛所以不同。曰:『莊子絶滅不盡,佛絶滅盡。佛是人倫滅盡,到禪傢義理都滅盡。』」佛初入中國,止說修行,未有許多禪底說話。」學蒙。
  佛老之學,不待深辨而明。衹是廢三綱五常,這一事已是極大罪名!其他更不消說。賀孫。
  天下衹是這道理,終是走不得。如佛老雖是滅人倫,然自是逃不得。如無父子,卻拜其師,以其弟子為子;長者為師兄,少者為師弟。但是衹護得個假底,聖賢便是存得個真底。夔孫。
  釋老稱其有見,衹是見得個空虛寂滅。真是虛,真是寂無處,不知他所謂見者見個甚底?莫親於父子,卻棄了父子;莫重於君臣,卻絶了君臣;以至民生彝倫之間不可闕者,它一皆去之。所謂見者見個甚物?且如聖人「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他卻不親親,而?地要仁民愛物。愛物時,也則是食之有時,用之有節;見生不忍見死,聞聲不忍食肉;如仲春之月,犧牲無用牝,不麛,不卵,不殺胎,不覆巢之類,如此而已。他則不食肉,不茹葷,以至投身施虎!此是何理!卓。
  某人言:「天下無二道,聖人無兩心。儒釋雖不同,畢竟衹是一理。」某說道:「惟其天下無二道,聖人無兩心,所以有我底着他底不得,有他底着我底不得。若使天下有二道,聖人有兩心,則我行得我底,他行得他底。」節。以下儒釋之辨。
  儒釋言性異處,衹是釋言空,儒言實;釋言無,儒言有。德明。
  吾儒心雖虛而理則實。若釋氏則一嚮歸空寂去了。柄。
  釋氏虛,吾儒實;釋氏二,吾儒一。釋氏以事理為不緊要而不理會。節。
  釋氏衹要空,聖人衹要實。釋氏所謂「敬以直內」,衹是空豁豁地,更無一物,卻不會「方外」。聖人所謂「敬以直內」,則湛然虛明,萬理具足,方能「義以方外」。
  問:「儒釋之辨,莫衹是『虛、實』兩字上分別?」曰:「未須理會。自傢己分若知得真,則其偽自別,甚分明,有不待辨。」可學。
  問:「釋氏以空寂為本?」曰:「釋氏說空,不是便不是,但空裏面須有道理始得。若衹說道我見個空,而不知有個實底道理,卻做甚用得?譬如一淵清水,清泠徹底,看來一如無水相似。它便道此淵衹是空底,不曾將手去探是冷是溫,不知道有水在裏面。佛氏之見正如此。今學者貴於格物、緻知,便要見得到底。今人衹是一班兩點見得些子,所以不到極處也。」南升。
  吾以心與理為一,彼以心與理為二。亦非固欲如此,乃是見處不同,彼見得心空而無理,此見得心雖空而萬理鹹備也。雖說心與理一,不察乎氣稟物欲之私,是見得不真,故有此病。大學所以貴格物也。植。或錄雲:「近世一種學問,雖說心與理一,而不察乎氣稟物欲之私,故其發亦不合理,卻與釋氏同病,不可不察。」
  儒者以理為不生不滅,釋氏以神識為不生不滅。龜山雲:「儒釋之辨,其差眇忽。」以某觀之,真似冰炭!方子。
  儒者見道,品節燦然。佛氏亦見天機,有不器於物者,然衹是綽過去。方。
  問:「先生以釋氏之說為空,為無理。以空言,似不若『無理』二字切中其病。」曰:「惟其無理,是以為空。它之所謂心,所謂性者,衹是個空底物事,無理。」節。
  先生問衆人曰:「釋氏言『牧牛』,老氏言『抱一』,孟子言『求放心』,皆一般,何緣不同」?節就問曰:「莫是無這理?」曰:「無理煞害事。」節。
  釋氏合下見得一個道理空虛不實,故要得超脫,盡去物纍,方是無漏為佛地位。其他有惡趣者,皆是衆生餓鬼。衹隨順有所修為者,猶是菩薩地位,未能作佛也。若吾儒,合下見得個道理便實了,故首尾與之不合。大雅。
  舉佛氏語曰:「千種言,萬般解,衹要教君長不昧。」此說極好。問:「程子曰:『佛氏之言近理,所以為害尤甚。』所謂近理者,指此等處否?」曰:「然。它衹是守得這些子光明,全不識道理,所以用處七顛八倒。吾儒之學,則居敬為本,而窮理以充之。其本原不同處在此。」
  曹問何以分別儒釋差處。曰:「衹如說『天命之謂性』,釋氏便不識了,便遽說是空覺。吾儒說底是實理,看他便錯了。他雲:『不染一塵,不捨一法。』既『不染一塵』,卻如何『不捨一法』?到了是說那空處,又無歸着。且如人心,須是其中自有父子君臣兄弟夫婦朋友。他做得徹到底,便與父子君臣兄弟夫婦朋友都不相親。吾儒做得到底,便『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兄弟有序,夫婦有別,朋友有信』。吾儒衹認得一個誠實底道理,誠便是萬善骨子。」
  問佛氏所以差。曰:「從劈初頭便錯了,如『天命之謂性』,他把做空虛說了。吾儒見得都是實。若見得到自傢底從頭到尾小事大事都是實,他底從頭到尾都是空,恁地見得破,如何解說不通?又如『實際理地不受一塵,萬行叢中不捨一法』等語,這是他後來桀黠底又撰出這一話來倚傍吾儒道理,正所謂『遁辭知其所窮』。且如人生一世間,須且理會切實處。論至切至實處,不過是一個心,不過一個身;若不自會做主,更理會甚麽?然求所以識那切實處,則莫切於聖人之書。聖人之書,便是個引導人底物事。若捨此而它求,則亦別無門路矣。『舜人也,我亦人也。舜為法於天下,可傳於後世,我猶未免為鄉人也,是則可憂也!憂之如何?如舜而已矣。』『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衹怕不見得,若果是有志之士,衹見一條大路直上行將去,更不問着有甚艱難險阻。孔子曰:『嚮道而行,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數之不足也,俯焉日有孜孜,斃而後已!』自傢立着志嚮前做將去,鬼神也避道,豈可先自計較!先自怕卻!如此終於無成。」賀孫。
  因舉佛氏之學與吾儒有甚相似處,如雲:「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能為萬象主,不逐四時雕。」又曰:「樸落非它物,縱橫不是塵。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又曰:「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看他是甚麽樣見識!今區區小儒,怎生出得他手?宜其為他揮下也。此是法眼禪師下一派宗旨如此。今之禪傢皆破其說,以為有理路,落窠臼,有礙正當知見。今之禪傢多是「麻三斤」、「幹屎橛」之說,謂之「不落窠臼」,「不墮理路」。妙喜之說,便是如此。然又有翻轉不如此說時。僩。
  佛者雲:「置之一處,無事不辦。」也衹是教人如此做工夫;若是專一用心於此,則自會通達矣。故學禪者衹是把一個話頭去看,「如何是佛」、「麻三斤」之類,又都無義理得穿鑿。看來看去,工夫到時,恰似打一個失落一般,便是參學事畢。莊子亦云。「用志不分,乃凝於神。」也衹是如此教人。但他都無義理,衹是個空寂。儒者之學則有許多義理,若看得透徹,則可以貫事物,可以洞古今。廣。士毅錄雲:「釋氏雲:『置之一處,無事不辦。』此外別有何法?衹是釋氏沒道理,自呀將去。」
  釋老之書極有高妙者,句句與自傢個同。但不可將來比方,煞誤人事!季文。道夫。
  先生遊鐘山書院,見書籍中有釋氏書,因而揭看。先君問:「其中有所得否?」曰:「幸然無所得。吾儒廣大精微,本末備具,不必它求」。季札。
  言釋氏之徒為學精專,曰:「便是某常說,吾儒這邊難得如此。看他下工夫,直是自日至夜,無一念走作別處去。學者一時一日之間是多少閑雜念慮,如何得似他!衹惜他所學非所學,枉了工夫!若吾儒邊人下得這工夫,是甚次第!如今學者有二病:好高,欲速。這都是志嚮好底如此。一則是所以學者失其旨,二則是所學者多端,所以紛紛擾擾,終於無所歸止。」賀孫。以下論釋氏工夫。
  問釋氏入定,道傢數息。曰:「他衹要靜,則應接事物不差。孟子便也要存夜氣,然而須是理會『旦晝之所為』。」曰:「吾儒何不效他恁地?」曰:「他開眼便依舊失了,衹是硬把捉;不如吾儒非禮勿視聽言動,戒慎恐懼乎不睹不聞,『敬以直內,義以方外』,都一切就外面攔截。」曰:「釋氏衹是『勿視、勿聽』,無那『非禮』工夫。」曰:「然。」季通因曰:「世上事便要人做,衹管似它坐定做甚?日月便要行,天地便要運。」曰:「他不行不運,固不是。吾輩是在這裏行,是在這裏運,衹是運行又有差處。如今鬍喜鬍怒,豈不是差!他是過之,今人又不及。」幹。
  問:「昔有一禪僧,每自喚曰:『主人翁惺惺着!』大學或問亦取謝氏『常惺惺法』之語,不知是同是異?」曰:「謝氏之說地步闊,於身心事物上皆有工夫。若如禪者所見,衹看得個主人翁便了,其動而不中理者,都不管矣。且如父子天性也,父被他人無禮,子須當去救,他卻不然。子若有救之之心,便是被愛牽動了心,便是昏了主人翁處。若如此惺惺,成甚道理!嚮曾覽四傢錄,有些說話極好笑,亦可駭!說若父母為人所殺,無一舉心動念,方始名為『初發心菩薩』。他所以叫『主人翁惺惺着』,正要如此。『惺惺』字則同,所作工夫則異,豈可同日而語!」友仁。
  佛傢有「流註想」。水本流將去,有些滲漏處,便留滯。蓋卿。
  僧傢尊宿得道,便入深山中,草衣木食,養數十年。及其出來,是甚次第!自然光明俊偉。世上人所以衹得叉手看他自動。方。
  徐子融有「枯槁有性無性」之論。先生曰:「性衹是理,有是物斯有是理。子融錯處是認心為性,正與佛氏相似。衹是佛氏磨擦得這心極精細,如一塊物事,剝了一重皮,又剝一重皮,至剝到極盡無可剝處,所以磨弄得這心精光,它便認做性,殊不知此正聖人之所謂心。故上蔡雲:『佛氏所謂性,正聖人所謂心;佛氏所謂心,正聖人所謂意。』心衹是該得這理。佛氏元不曾識得這理一節,便認知覺運動做性。如視聽言貌,聖人則視有視之理,聽有聽之理,言有言之理,動有動之理,思有思之理,如箕子所謂『明、聰、從、恭、睿』是也。佛氏則衹認那能視、能聽、能言、能思、能動底,便是性。視明也得,不明也得;聽聰也得,不聰也得;言從也得,不從也得;思睿也得,不睿也得,它都不管,橫來竪來,它都認做性。它最怕人說這『理』字,都要除掉了,此正告子『生之謂性』之說也。」僩問:「禪傢又有以揚眉瞬目知覺運動為弄精魂,而訶斥之者,何也?」曰:「便衹是弄精魂。衹是他磨擦得來精細,有光彩,不如此粗糙爾。」僩問:「彼言一切萬物皆有破壞,惟有法身常住不滅。所謂『法身』,便衹是這個?」曰:「然。不知你如何占得這物事住?天地破壞,又如何被你占得這物事常不滅?」問:「彼大概欲以空為體,言天地萬物皆歸於空,這空便是他體。」曰:「他也不是欲以空為體。它衹是說這物事裏面本空,着一物不得。」僩。以下論釋氏誤認心、性。
  問:「聖門說『知性』,佛氏亦言『知性』,有以異乎?」先生笑曰:「也問得好。據公所見如何?試說看。」曰:「據友仁所見及佛氏之說者,此一性,在心所發為意,在目為見,在耳為聞,在口為議論,在手能持,在足運奔,所謂『知性』者,知此而已。」曰:「且據公所見而言。若如此見得,衹是個無星之稱,無寸之尺。若在聖門,則在心所發為意,須是誠始得;在目雖見,須是明始得;在耳雖聞,須是聰始得;在口談論及在手在足之類,須是動之以禮始得。『天生烝民,有物有則。』如公所見及佛氏之說,衹有物無則了,所以與聖門有差。況孟子所說『知性』者,乃是『物格』之謂。」友仁。
  若是如釋氏道,衹是那坐底視底是,則夫子之教人,也衹說視聽言動底是便了,何故卻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如「居處、執事、與人交」,止說「居處、執事、與人交」便了,何故於下面着個「恭、敬、忠」?如「出門、使民」,也衹說個「出門、使民」便了,何故卻說「如見大賓?如承大祭」?孔子言:「剋己復禮為仁!」厲聲言「復禮」、「仁」字。節。
  釋氏衹知坐底是,行底是。如坐,交脛坐也得,迭足坐也得,邪坐也得,正坐也得。將見喜所不當喜,怒所不當怒,為所不當為。他衹是直衝去,更不理會理。吾儒必要理會坐之理當如屍,立之理當如齋,如頭容便要直。所以釋氏無理。節。
  知覺之理,是性所以當如此者,釋氏不知。他但知知覺,沒這理,故孝也得,不孝也得。所以動而陽,靜而陰者,蓋是合動不得不動,合靜不得不靜。節。
  釋氏棄了道心,卻取人心之危者而作用之;遺其精者,取其粗者以為道。如以仁義禮智為非性,而以眼前作用為性是也。此衹是源頭處錯了。人傑。
  釋氏專以作用為性。如某國王問某尊者曰:「如何是佛?」曰:「見性為佛。」曰:「如何是性?」曰:「作用為性?」曰:「如何是作用?」曰雲雲。禪傢又有偈者雲:「當來尊者答國王時,國王何不問尊者雲:『未作用時,性在甚處?』」。
  「作用是性:在目曰見,在耳曰聞,在鼻?香,在口談論,在手執捉,在足運奔」,即告子「生之謂性」之說也。且如手執捉,若執刀胡亂殺人,亦可為性乎!龜山舉龐居士雲「神通妙用,運水搬柴」,以比「徐行後長」,亦坐此病。不知「徐行後長」乃謂之弟,「疾行先長」則為不弟。如曰運水搬柴即是妙用,則徐行疾行皆可謂之弟耶!人傑。
  問釋氏「作用是性」。曰:「便衹是這性,他說得也是。孟子曰:『形色,天性也。惟聖人然後可以踐形。』便是此性。如口會說話,說話底是誰?目能視,視底是誰?耳能聽,聽底是誰?便是這個。其言曰:『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香,在口談論,在手執捉,在足運奔。遍現俱該法界,收攝在一微塵。識者知是佛性,不識喚作精魂。』他說得也好。」又舉楞嚴經波師國王見恆河水一段雲雲。「所以禪傢說『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他衹要你見得,言下便悟,做處便徹,見得無不是此性。也說『存養心性』,養得來光明寂照,無所不遍,無所不通。唐張拙詩云:『光明寂照遍河沙,凡聖含靈共我傢」雲雲。又曰:「『實際理地不受一塵,佛事門中不捨一法。』他個本自說得是,所養者也是,衹是差處便在這裏,吾儒所養者是仁義禮智,他所養者衹是視聽言動。儒者則全體中自有許多道理,各自有分別,有是非,降衷秉彝,無不各具此理。他衹見得個渾淪底物事,無分別,無是非,橫底也是,竪底也是,直底也是,麯底也是,非理而視也是此性,以理而視也是此性。少間用處都差,所以七顛八倒,無有是處。吾儒則衹是一個真底道理,他也說我這個是真實底道理,如雲:『惟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衹是他說得一邊,衹認得那人心,無所謂道心,無所謂仁義禮智,惻隱、羞惡、辭遜、是非,所爭處衹在此。吾儒則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以至至誠盡人物之性,贊天地之化育,識得這道理無所不周,無所不遍。他也說:『我這個無所不周,無所不遍。』然眼前君臣父子兄弟夫婦上,便不能周遍了,更說甚周遍!他說『治生産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雲雲,如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以至神鬼神仙士農工商技藝,都在他性中。他說得來極闊,衹是其實行不得。衹是諱其所短,強如此籠罩去。他舊時瞿曇說得本不如此廣阔,後來禪傢自覺其陋,又翻轉窠臼,衹說『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僩。
  「昨夜說『作用是性』,因思此語亦自好。雖雲釋氏之學是如此,他卻是真個見得,真個養得。如雲說話底是誰?說話底是這性;目視底是誰?視底也是這性;聽底是誰?聽底也是這性;鼻之聞香,口之知味,無非是這個性。他凡一語默,一動息,無不見得此性,養得此性。」或問:「他雖見得,如何能養?」曰:「見得後,常常得在這裏,不走作,便是養。今儒者口中雖常說性是理,不止於作用,然卻不曾做他樣存得養得;衹是說得如此,元不曾用功,心與身元不相管攝,衹是心粗。若自早至暮,此心常常照管,甚麽次第!這個道理,在在處處發見,無所不有,衹是你不曾存得養得。佛氏所以行六七百年,其教愈盛者,緣他也依傍這道理,所以做得盛。他卻常在這身上,他得這些子,即來欺負你秀纔,你秀纔無一人做得似他。今要做。無他,衹說四端擴充得便是。孟子說『存心養性』,其要衹在此。『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學者衹要守得這個,如惻隱、羞惡、辭遜、是非。若常存得這惻隱之心,便養得這惻隱之性;若合當愛處,自傢卻不起愛人之心,便是害了那惻隱之性。如事當羞惡,自傢不羞惡,便是傷害了那羞惡之性。辭遜、是非,皆然。『人能充無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勝用矣;人能充無受爾汝之實,無所往而不為義也。』衹要就這裏存得,養得。所以說『利與善之間』,衹爭這些子,衹是絲發之間。如人靜坐,忽然一念之發,衹這個便是道理,便有個是與非,邪與正。其發之正者,理也;雜而不正者,邪也。在在處處無非發見處,衹要常存得,常養得耳。」僩。
  佛傢作用,引罽賓王問。某問:「他初說空,今卻如此。」曰:「既無理,亦衹是無。聽亦此,不聽亦此。然衹是認得第二個,然他後來又不如此說。傅大士雲雲。」曰:「他雖不如此,然卒走此不得?」曰:「然。」可學。
  問儒釋。曰:「據他說道明得心,又不曾得心為之用;他說道明得性,又不曾得性為之用。不知是如何?」又問:「不知先從他徑處入,然後卻歸此?」曰:「若要從徑入,是猶從近習求言職。須是見他都無所用。」泳。
  佛傢說:「會萬物於一己。」若曉得這道理,自是萬物一體,更何須會?若是曉不得,雖欲會,如何會得?恪。
  佛氏見影,朝說這個,暮說這個。至於萬理錯綜如此,卻都不知!方。
  釋氏先知死,衹是學一個不動心。告子之學則是如此。端蒙。
  「凡遇事先須識得個邪正是非,盡埽私見,則至公之理自存。」大雅雲:「釋氏欲驅除物纍,至不分善惡,皆欲埽盡。雲凡聖情盡,即如知佛,然後來往自由。吾道卻衹要埽去邪見。邪見既去,無非是處,故生不為物纍,而死亦然。」曰:「聖人不說死。已死了,更說甚事?聖人衹說既生之後,未死之前,須是與他精細理會道理教是。鬍明仲侍郎自說得好:『人,生物也,佛不言生而言死;人事可見,佛不言顯而言幽。』釋氏更不分善惡,衹尊嚮他底便是好人,背他底便入地獄。若是個殺人賊,一尊了他,便可生天。」大雅雲「於?在傳燈錄為法嗣,可見。」曰:「然。」大雅。
  佛書多有後人添入。初入中國,衹有四十二章經。但此經都有添入者。且如西天二十八祖所作偈,皆有韻,分明是後人增加。如楊文公蘇子由皆不悟此,可怪!又其文字中至有甚拙者雲雲。如楞嚴經前後,衹是說?,中間皆是增入。蓋中國好佛者覺其陋而加之耳。可學。以下論佛經。
  佛初止有四十二章經,其說甚平。如言彈琴,弦急則絶,慢則不響,不急不慢乃是。大抵是偷得老莊之意。後來達磨出來,一齊埽盡。至楞嚴經,做得極好。柳宗元六祖塔銘有「中外融粹孔習」。方子。
  達磨未來中國時,如遠、肇法師之徒,衹是談莊老,後來人亦多以莊老助禪。古亦無許多經。西域豈有韻!諸祖相傳偈,平仄押韻語,皆是後來人假合。
  問:「心經如何?」曰:「本大般若經六百捲,心經乃是節本。」曰:「他既說空,又說色,如何?」曰:「他蓋欲於色見空耳。大抵衹是要鶻突人。如雲『實際中不立一法』,又云『不捨一法』此佛經語,記不全。之類,皆然。」問:「劫數如何?」曰:「他之說,亦說天地開闢,但理會不得。某經云,到末劫人皆小,先為火所燒成劫灰,又為風所吹,又為水所淹。水又成沫,地自生五穀,天上人自飛下來吃,復成世界。他不識陰陽,便恁地亂道。」問:「佛默然處如何?」曰:「是他到處。」曰:「如何『與灑埽應對合』?」曰:「蓋言精粗無二。」曰:「『活潑潑地』是禪語否?」曰:「不是禪語,是俗語。今有儒傢字為佛傢所竊用,而後人反以為出於佛者:如『寺』、『精捨』之類,不一。」可學。
  佛書中說「六根」、「六塵」、「六識」、「四大」、「十二緣生」之類,皆極精巧。故前輩學佛者,謂此孔子所不及。今學者且須截斷。必欲窮究其說,恐不能得身己出來。方子錄止此。他底四大,即吾儒所謂魂魄聚散。十二緣生在華嚴合論第十三禦捲。佛說本言盡去世間萬事。其後黠者出,卻言「實證理地,不染一塵;萬事門中,不捨一法」。可學。
  華嚴合論精密。閎祖。
  華嚴合論,其言極鄙陋無稽。不知陳了翁一生理會這個,是有甚麽好處,也不會厭。可惜極好底秀纔,衹恁地被它引去了!又曰:「其言旁引廣諭,說神說鬼,衹是一個天地萬物皆具此理而已。經中本說得簡徑白直,卻被註解得越沒收煞。」或問金剛經大意。曰:「他大意衹在須菩提問『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兩句上。故說不應住法生心,不應色色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此是答『雲何住』。又說『若胎生,若卵生,若濕生,若化生,我皆令入無餘涅盤而滅度之』,此是答『雲何降伏其心』。彼所謂『降伏』者,非謂欲遏伏此心,謂盡降收世間衆生之心入它無餘涅盤中滅度,都教你無心了方是,衹是一個『無』字。自此以後,衹管纏去,衹是這兩句。如這桌子,則雲若此桌子,非名桌子,是名桌子。『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離一切相,即名佛;皆是此意。要之,衹是說個『無』。」僩。
  問:「龜山集中所答了翁書,論華嚴大旨。不知了翁諸人何為好之之篤?」曰:「衹是見不透,故覺得那個好。以今觀之,也是好,也是動得人。」道夫曰:「衹為他大本不立,故偏了。」先生默然良久,曰:「真所謂『詖、淫、邪、遁』。蓋詖者,是它合下見得偏。儒者之道大中至正,四面均平。釋氏衹見一邊,於那處都蔽塞了,這是『詖辭知其所蔽』。淫者,是衹見得一邊,又卻說得周遮造瀚;所以其書動數百捲,是皆陷於偏而不能返,這是『淫辭知其所陷』。邪者,是它見得偏了,於道都不相貫屬,這是『邪辭知其所離』。遁者,是它已離於道而不通,於君臣父子都已棄絶,見去不得,卻道道之精妙不在乎此,這是『遁辭知其所窮』。初衹是詖,詖而後淫,淫而後邪,邪而後離,離而後遁。要之,佛氏偏處衹是虛其理。理是實理,他卻虛了,故於大本不立也。」因問:「溫公解禪偈,卻恐後人作儒佛一貫會了。」先生因誦之曰:「此皆佛之至陋者也,妙處不在此。」又問:「遺書云:『釋氏於「敬以直內」則有之,「義以方外」則未也。』道夫於此未安。」先生笑曰:「前日童蜚卿正論此,以為釋氏大本與吾儒同,衹是其末異。某與言:『正是大本不同。』」因檢近思錄有雲:「佛有一個覺之理,可言『敬以直內』矣,然無『義以方外』。其『直內』者,要之其本亦不是。」「這是當時記得全處,前者記得不完也。」又曰:「衹無『義以方外』,則連『敬以直內』也不是了。」又曰:「程子謂:『釋氏唯務上達而無下學,然則其上達處豈有是邪!』亦此意。學佛者嘗雲:『儒佛一同。』某言:『你衹認自傢說不同。若果是,又何必言同?衹這靠傍底意思,便是不同;便是你底不是,我底是了。』」道夫。
  圓覺經衹有前兩三捲好,後面便衹是無說後強添。如楞嚴經,當初衹有那阿難一事,及那燒牛糞時一?,其餘底皆是文章之士添。那燒牛糞,便如爇蕭樣。後來也有人祈雨後燒,亦出此意也。義剛。
  楞嚴經本衹是?語。後來房融添入許多道理說話。?語想亦淺近,但其徒恐譯出,則人易之,故不譯。所以有?者,蓋浮屠居深山中,有鬼神蛇獸為害,故作?以禁之。緣他心靈,故能知其性情,製馭得他。?全是想法。西域人誦?如叱喝,又為雄毅之狀,故能禁伏鬼神,亦如巫者作法相似。又云:「汀州人多為巫。若巫為祟,則治之者全使不行。瀋存中記水中金剛經不濕,蓋人心歸嚮深固,所感如此。」因言:「後世被他佛法橫入來,鬼神也沒理會了。」又曰:「世人所謂鬼神,亦多是吃酒吃肉漢,見他戒行精潔,方寸無纍底人,如何不生欽敬!」閎祖。
  維摩詰經,舊聞李伯紀之子說,是南北時一貴人如蕭子良之徒撰。渠雲載在正史,然檢不見。伯紀子名縝,讀書甚博。必大。
  傳燈錄極陋,蓋真宗時一僧做上之。真宗令楊大年刪過,故出楊大年名,便是楊大年也曉不得。義剛。
  因語禪傢,雲:「當初入中國,衹有四十二章經。後來既久,無可得說,晉宋而下,始相與演義。其後義又窮。至達磨以來,始一切埽除。然其初答問,亦衹分明說。到其後又窮,故一嚮說無頭話,如『幹矢橛』、『柏樹子』之類,衹是鬍鶻突人。既曰不得無語,又曰不得有語,道也不是,不道也不是;如此,則使之東亦不可,西亦不可。置此心於危急之地,悟者為禪,不悟者為顛。雖為禪,亦是蹉了蹊徑,置此心於別處,和一身皆不管,故喜怒任意。然細觀之,衹是於精神上發用。」問:「渠既一嚮說空,及其作用又衹是氣。」曰:「作用是心,亦是氣,渠自錯認了。渠雖說空,又要和空皆無,如曰『空生大覺中』之類。昔日了老專教人坐禪,杲老以為不然,着正邪論排之。其後杲在天童,了老乃一嚮師尊禮拜,杲遂與之同。及死,為之作銘。」問:「渠既要清淨寂滅,如何不坐禪?」曰:「渠又要得有悟。杲舊甚喜子韶,及南歸,貽書責之,以為與前日不同。今其小師錄杲文字,去正邪論,與子韶書亦節卻。」問:「病翁墓志中說官莆田事,如何?」曰:「佛傢自說有體無用,是渠言如此,依實載之。」問:「禪僧有鳴鼓升坐死者,如何?」曰:「世念既去,自知得。衹是能偃不臥床席耳,別無它說。」可學。以下禪學。
  禪衹是一個呆守法,如「麻三斤」、「幹屎橛」。他道理初不在這上,衹是教他麻了心,衹思量這一路,專一積久,忽有見處,便是悟。大要衹是把定一心,不令散亂,久後光明自發。所以不識字底人,纔悟後便作得偈頌。悟後所見雖同,然亦有深淺。某舊來愛問參禪底,其說衹是如此。其間有會說者,卻吹噓得大。如杲佛日之徒,自是氣魄大,所以能鼓動一世,如張子韶汪聖錫輩皆北面之。閎祖。
  或問:「禪傢說無頭當底說話,是如何?」曰:「他說得分明處,卻不是。衹內中一句黑如漆者,便是他要緊處。於此曉得時,便盡曉得。他又愛說一般最險絶底話,如引取人到千仞之崖邊,猛推一推下去。人於此猛省得,便了。」或曰:「不理會得,也是一事不了。」曰:「衹此亦是格物。」祖道。
  郭德元問:「禪者雲:『「知」之一字,衆妙之門。』它也知得這『知』字之妙。」曰:「所以伊川說佛氏之言近理,謂此類也。它也微見得這意思,要籠絡這個道理。衹是它用處全差,所以都間斷,相接不着。」僩問:「其所謂知,正指此心之神明作用者否?」曰:「然。」郭又問:「圭峰雲:『作有義事,是省悟心;作無義事,是狂亂心。狂亂由情念,臨終被業牽;省悟不由情,臨終能轉業。』又自註云:『此「義」非「仁義」之「義」,乃「理義」之「義」。』甚好笑。」曰:「它指仁義為恩愛之義,故如此說。他雖說理義,何嘗夢見?其後杲老亦非之雲:『「理義」之「義」,便是「仁義」之「義」,如何把虛空打做兩截!』」僩。
  僧傢所謂禪者,於其所行全不相應。嚮來見幾個好僧說得禪,又行得好,自是其資質為人好耳,非禪之力也。所謂禪,是僧傢自舉一般見解,如秀纔傢舉業相似,與行己全不相幹。學得底人,有許多機鋒,將出來弄一上了,便收拾了;到其為人,與俗人無異。衹緣禪自是禪,與行不相應耳。僧傢有雲「行、解」者,行是行己,解是禪也。璘。
  禪僧自云有所得,而作事不相應,觀他又安有睟面盎背氣象!衹是將此一禪橫置胸中,遇事將出,事了又收。大抵衹論說,不論行。昔日病翁見妙喜於其面前要逞自傢話。渠於開喜升座,卻雲:「彥衝修行卻不會禪,寶學會禪卻不修行;所謂張三有錢不會使,李四會使又無錢。」皆是亂說。大抵此風亦有盛衰,紹興間最盛,閩中自有數人,可嘆!可嘆!先王之道不明,卻令異端橫出竪立!可學。
  釋氏,須灼然看得他底之非,一出一入不濟事,禪將作何用?振。
  禪學一喝一棒,都掀翻了,也是快活。卻看二程說話,可知道不索性。豈特二程,便夫子之言亦如此。「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看得好支離。
  學道又雜佛學者,但歇一月工夫,看誰邊有味?佛氏衹歇一月,味便消了。彼漸消則此漸進,此是鈍工夫,然卻是法門也。方。
  問德粹:「在四明,曾到天章育王否?」曰:「到。」曰:「亦曾參禪否?」曰:「有時夜靜無事,見長老入室,亦覺心靜。」先生笑,因問:「德光如何?」滕曰:「不問渠法門事,自是大管人事。」先生曰:「皆如此。今年往莆中吊陳魏公,回途過雪峰,長老升堂說法,且鬍鶻過。及至接人,卻甚俗,衹是一路愛便宜,纔說到六七句,便道仰山大王會打供,想見宗杲也是如此。」又問人傑:「如何?」曰:「臨死衹是漸消削。」先生曰:「它平日衹理會臨行一節,又卻如此!」可學。雜論。
  釋氏「地、水、火、風」之說,彼所謂地水,如雲魄氣;火風,如雲魂氣。又說,火風先散,地水後散,則其疾不暴;地水先散,火風後散,則其疾暴。德明
  釋氏地、水、火、風,粗而言之:地便是體,水便是魄,火風便是魂。他便也是見得這魂魄。
  釋氏說,法身便是本性,報身是其德業,化身是其肉身。問:「報身是如何?」曰:「是他成就驗驗底說話。看他畫毗盧遮那坐千葉蓮珠常富貴,便如吾儒說聖人備道全美相似。」
  魯可幾問釋氏「因緣」之說。曰:「若看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則報應之說誠有之。但他說得來衹是不是。」又問:「陰德之說如何?」曰:「也衹是不在其身,則在其子孫耳。」道夫。
  佛傢不合將纔作緣習。緣習是說宿緣。可學。
  禪傢以父子兄弟相親愛處為有緣之慈。如虎狼與我非類,我卻有愛及他,如以身飼虎。便是無緣之慈,以此為真慈。淳。義剛同。
  甘吉父問「仁者愛之理,心之德」。時舉因問:「釋氏說慈,即是愛也。然施之不自親始,故愛無差等。」先生曰:「釋氏說『無緣慈』。記得甚處說:『融性起無緣之大慈。』蓋佛氏之所謂慈,並無緣由,衹是無所不愛。若如愛親之愛,渠便以為有緣;故父母棄而不養,而遇虎之饑餓,則捨身以食之,此何義理耶!」時舉。
  問:「佛法如何是以利心求?」曰:「要求清淨寂滅超脫世界,是求一身利便。」可學。
  釋氏之學,務使神輕去其幹,以為坐亡立脫之備;其魄之未盡化者,則流為膏液,散為珠琲,以驚動世俗之耳目,非老子「專氣緻柔」之謂也。僩。
  因論釋氏多有神異,疑其有之。曰:「此未必有。便有,亦衹是妖怪。」方子。
  佛傢多有「奪胎」之說,也如何見得?衹是在理無此。淳。
  問說禪傢言性,太陽之下置器處。曰:「此便是說輪回。」可學。
  問禪傢言性「傾此於彼」之說。曰:「此衹是『偷生奪陰』之說耳。禪傢言偷生奪陰,謂人懷胎,自有個神識在裏了,我卻撞入裏面,去逐了他,我卻受他血陰。他說傾此於彼,蓋如一破弊物在日下,其下日影自有方圓大小,卻欲傾此日影為彼日影。它說是人生有一塊物事包裹在裏,及其既死,此個物事又會去做張三,做了張三,又會做王二。便如人做官,做了這官任滿,又去做別官,衹是無這道理。」或舉世間有如此類底為問。先生曰:「而今衹是理會個正理。若以聞見所接論之,則無了期。」又曰:「橫渠說『形潰反原』,以為人生得此個物事,既死,此個物事卻復歸大原去,又別從裏面抽出來生人。如一塊黃泥,既把來做個彈子了,卻依前歸一塊裏面去,又做個彈子出來。伊川便說是『不必以既屈之氣為方伸之氣』。若以聖人『精氣為物,遊魂為變』之語觀之,則伊川之說為是。蓋人死則氣散;其生也,又是從大原裏面發出來。」夔孫。
  問:「輪回之說當時如何起?」曰:「自漢以來已有此說話。說得成了,因就此結果。」曰:「不知佛祖已有此說否?」曰:「今佛經存者亦不知孰為佛祖之書。」厚之雲:「或傳範淳夫是鄧禹後身。」曰:「鄧禹亦一好人,死許多時,如何魄識乃至今為他人!」某雲:「呂居仁詩亦有『狗腳朕』之語。」曰:「它又有『偷胎奪陰』之說,皆脫空。」可學。
  鄭問:「輪回之說,是佛傢自創否?」曰:「自漢書載鬼處,已有此話模樣了。元城語錄載,溫公謂『吾欲扶教耳』。溫公也看不破,衹是硬恁地說。」淳。
  或有言修後世者。先生曰:「今世不修,卻修後世,何也?」道夫。
  德粹問:「人生即是氣,死則氣散。浮屠氏不足信。然世間人為惡死,若無地獄治之,彼何所懲?」曰:「吾友且說堯舜三代之世無浮屠氏,乃比屋可封,天下太平。及其後有浮屠,而為惡者滿天下。若為惡者必待死然後治之,則生人立君又焉用?」滕雲:「嘗記前輩說,除卻浮屠祠廟,天下便知嚮善,莫是此意?」曰:「自浮屠氏入中國,善之名便錯了。渠把奉佛為善。如修橋道造路,猶有益於人。以齋僧立寺為善,善安在?所謂除浮屠祠廟便嚮善者,天下之人既不溺於彼,自然孝父母,悌長上,做一好人,便是善。大抵今之佛書,多是後世做文字者所為。嚮見伯恭說,曾看藏經,其中有至不成說話者。今世傳一二本經,乃是其祖師所傳,故士大夫好佛者,多為簧鼓。」某問:「道傢之說,雲出於老子。今世道士又卻不然。今之傳,莫是張角術?」曰:「是張陵,見三國志。他今用印,乃『陽平治都功印』。張魯起兵之所,又有祭酒,有都講祭酒。魯以女妻馬超,使為之。其設醮用五鬥米,所謂『米賊』是也。嚮在浙東祈雨設醮,拜得腳痛。自念此何以得雨?自先不信。」某問:「漢時如鄭康成註二禮,但雲鬼神是氣。至佛入中國,人鬼始亂。」曰:「然。」可學。
  初,西域僧來東漢時,令鴻臚寺寄居;後以為僧居,因名曰「寺」。寺是官寺,非釋者取之。寺之起自此時。雉。
  俗言佛燈,此是氣盛而有光,又恐是寶氣,又恐是腐葉飛蟲之光。蔡季通去廬山問得,雲是腐葉之光。雲,昔人有以合子合得一團光,來日看之,乃一腐葉。妙喜在某處見光,令人撲之,得一小蟲,如蛇樣,而甚細,僅如布綫大。此中有人隨汪聖錫到峨眉山。雲,五更初去看,初布白氣,已而有圓光如鏡,其中有佛。然其人以手裹頭巾,則光中之佛亦裹頭巾,則知乃人影耳。今所在有石,號「菩薩石」者,如水精狀,於日中照之,便有圓光。想是彼處山中有一物,日初出,照見其影圓,而映人影如佛影耳。峨眉山看佛,以五更初看。璘。
  道謙言:「大藏經中言,禪子病脾時,衹坐禪六七日,減食便安。」謙言:「渠曾病,坐得三四日便無事」。
  雪峰開山和尚住山數年,都無一僧到,遂下山。至半嶺,忽有一僧來,遂與之俱還。先生曰:「若是某,雖無人來,亦不下山!」文蔚。
  王質不敬其父母,曰:「自有物無始以來,自傢是換了幾個父母了。」其不孝莫大於是!以此知佛法之無父,其禍乃至於此。使更有幾個如王質,則雖殺其父母,亦以為常。佛法說君臣父子兄弟,衹說是偶然相遇。趙子直戒殺子文,末為因報之說雲:「汝今殺他,他再出世必殺汝。」此等言語,乃所以啓其殺子,蓋彼安知不說道:「我今可以殺汝,必汝前身曾殺我?」賀孫。以下論釋氏滅人倫之害。
  佛傢說要廢君臣父子,他依舊廢不得。且如今一寺,依舊有長老之類,其名分亦甚嚴,如何廢得!但皆是偽。義剛。
  問:「釋氏之失,一是自利,厭死生而學,大本已非;二是滅絶人倫,三是徑求上達,不務下學,偏而不該。」曰:「未須如此立論。」人傑。
  次日因餘國秀解「物則」,語及釋氏,先生曰:「他佛傢都從頭不識,衹是認知覺運動做性,所以鼓動得許多聰明豪傑之士。緣他是高於世俗,世俗一副當污濁底事,他是無了,所以人競趨他之學。元初也不如此。佛教初入中國,衹是修行說話,如四十二章經是也。初間衹有這一捲經。其中有雲,佛問一僧:『汝處傢為何業?』對曰:『愛彈琴。』佛問:『弦緩如何?』曰:『不鳴矣。』『弦急如何?』曰:『聲絶矣。』『急緩得中如何?』曰:『諸音普矣。』佛曰:『學道亦然。心須調適,道可得矣。』初間衹如此說。後來達磨入中國,見這般說話,中國人都會說了,遂換了話頭,專去面壁靜坐默照,那時亦衹是如此。到得後來,又翻得許多禪底說話來,盡掉了舊時許多話柄。不必看經,不必靜坐,越弄得來闊,其實衹是作弄這些精神。」或曰:「彼亦以知覺運動為形而下者,以空寂為形而上者,如何?」曰:「便衹是形而下者。他衹是將知覺運動做玄妙說。」或曰:「如此,則安能動人?必更有玄妙處。」曰:「便衹是這個。他那妙處,離這知覺運動不得;無這個,便說不行。衹是被他作弄得來精,所以橫渠有『釋氏兩末』之論。衹說得兩邊末梢頭,中間真實道理卻不曾識。如知覺運動,是其上一梢也;因果報應,是其下一梢也。」或曰:「因果報應,他那邊有見識底,亦自不信。」曰:「雖有不信底,依舊離這個不得。如他幾個高禪,縱說高殺,也依舊掉捨這個不下,將去愚人。他那個物事沒理會,捉撮他不得。你道他如此,他又說不如此。你道他是知覺運動,他又有時掉翻了。都不說時,雖是掉翻,依舊離這個不得。」或問:「今世士大夫所以晚年都被禪傢引去者,何故?」曰:「是他底高似你。你平生所讀許多書,許多記誦文章,所藉以為取利祿聲名之計者,到這裏都靠不得了,所以被他降下。他底是高似你,且是省力,誰不悅而趨之?王介甫平生讀許多書,說許多道理,臨了捨宅為寺,卻請兩個僧來住持,也是被他笑。你這個物事,如何出得他!」或問:「今也不消學他那一層,衹認依着自傢底做便了。」曰:「固是。豈可學他?衹是依自傢的做,少間自見得他底低。」僩。以下論士大夫好佛。
  問:「士大夫末年多溺於釋氏之說者,如何?」曰:「緣不曾理會得自傢底原頭,但看得些小文字,不過要做些文章,務行些故事,為取爵祿之具而已。卻見得他底高,直是玄妙,又且省得氣力,自傢反不及他,反為他所鄙陋,所以便溺於他之說,被他引入去。」燾。
  今之學者往往多歸異教者,何故?蓋為自傢這裏工夫有欠缺處,柰何這心不下,沒理會處。又見自傢這裏說得來疏略,無個好藥方治得他沒柰何底心;而禪者之說,則以為有個悟門,一朝入得,則前後際斷,說得恁地見成捷快,如何不隨他去!此卻是他實要心性上理會了如此。不知道自傢這裏有個道理,不必外求,而此心自然各止其所。非獨如今學者,便是程門高弟,看他說那做工夫處,往往不精切。廣。
  老氏見得煞高,佛氏安敢望他!唐人方說佛。本朝士大夫好佛者,始初楊大年,後來張無盡。又說:「張無垢參杲老,汪玉山被他引去,後來亦好佛。但汪丈為人無果决,好佛又見不透,又不能果决而退。嘗見汪丈論楊大年好佛,後來守不定,汪丈甚不信。雲是蘇子由記此,恐未必是。」南升。
  「老氏煞清高,佛氏乃為逋逃淵藪。今看何等人,不問大人小兒,官員村人商賈,男子婦人,皆得入其門。最無狀,是見婦人便與之對談。如杲老與中貴權要及士夫皆好。湯思退與張魏公如水火,杲老與湯張皆好。」又云:「杲老乃是禪傢之俠。」又云:「陳了翁好佛,說得來七郎八當!」南升。
  韓退之詩:「陽明人所居,幽暗鬼所寰。嗟竜獨何智!出入人鬼間。」今僧傢上可以交賢士大夫,下又交中貴小人,出入其間不以為恥,所謂「出入人鬼間」也。如妙喜與張魏公好,又與一種小人小官好。璘。
  信州人新鄂州教官龔安國,聞李德遠過郡,見之。李雲:「若論學,唯佛氏直截。如學周公孔子,乃是抱橋柱澡洗。」方。
  問:「近世王日休立化,如何?」曰:「此人極不好,貪污異常。」曰:「既如此,何故立脫?」曰:「他平日坐必嚮西,心在於此,遂想而得。此乃佛氏最以為下者。」程氏說「野狐精」,正是以如此為不足貴。可學。
  因說某人棄傢為僧,以其合奏官與弟,弟又不肖;母在堂,無人奉養。先生顰蹙曰:「柰何棄人倫滅天理至此!」某曰:「此僧乃其傢之長子。」方伯謨曰:「佛法亦自不許長子出傢。」先生曰:「縱佛許亦不可。」可學。
  陳福公臨終,親筆戒其子勿用浮屠。林子方力責之。人之卑陋乃如此!淳。
  先生說及俗人之奉佛者,每晨拜跪備至;及其老也,體多康健,以為獲福於佛。不知其日勞筋骨,其他節省運用血氣,所以安也。過。
  夷狄之教入於中國,非特人為其所迷惑,鬼亦被他迷惑。大幹廟所以塑僧像,乃勸其不用牲祭者。其他廟宇中,亦必有所謂勸善大師。蓋緣人之信嚮者既衆,鬼神衹是依人而行。必大。
  「本朝歐陽公排佛,就禮法上論,二程就理上論,終不如宋景文公捉得正贓出。見李蔚傳贊論華人增加處。佛書分明是中國人附益。」問:「佛法所以傳至今,以有禍福之說助之?」曰:「亦不全如此,卻是人佐佑之。初來衹有四十二章經,至晉宋間乃談義,皆是剽竊老莊,取列子為多。其後達磨來又說禪,又有三事:「一空,二假,三中。空全論空,假者想出世界,中在空假之中。唐人多說假。」可學。以下闢佛。
  問:「鬍僧不能害傅奕,衹是邪不能幹正否?」曰:「是他心不動。」鬍泳。
  論釋氏之說,如明道數語,闢得極善。見行狀中者。它衹要理會個寂滅,不知須強要寂滅它做甚?既寂滅後,卻作何用?何況號為尊宿禪和者,亦何曾寂滅得!近世如宗杲,做事全不通點檢,喜怒更不中節。晉宋以前遠法師之類,所談衹是莊列,今其集中可見。其後要自立門戶,方脫去莊列之談,然實剽竊其說。傅奕亦嘗如此說,論佛衹是說個大話謾人,可憐人都被它謾,更不省悟。試將法華經看,便見其誕。開口便說恆河沙數幾萬幾千幾劫,更無近底年代。又如佛授記某甲幾劫後方成佛。佛有神通,何不便成就它做佛?何以待闕許久?又如住世羅漢猶未成佛,何故許多時修行都無長進?今被它撰成一藏說話,遍滿天下,惑了多少人。勢須用退之盡焚去乃可絶。今其徒若聞此說,必曰,此正是為佛教者。然實謬為此說,其心豈肯如此?此便是言行不相應處。今世俗有一等卑下底人,平日所為不善,一旦因讀佛書,稍稍收斂,人便指為學佛之效,不知此特粗勝於庸俗之人耳。士大夫學佛者,全不曾見得力,近世李德遠輩皆是也。今其徒見吾儒所以攻排之說,必曰,此吾之跡耳,皆我自不以為然者。如果是不以為然,當初如何卻恁地撰下?又如偽作韓歐別傳之類,正如盜賊怨捉事人,故意攤贓耳。。
  因論釋氏,先生曰:「自伊洛君子之後,諸公亦多聞闢佛氏矣。然終竟說他不下者,未知其失之要領耳。釋氏自謂識心見性,然其所以不可推行者何哉?為其於性與用分為兩截也。聖人之道,必明其性而率之,凡修道之教,無不本於此。故雖功用充塞天地,而未有出於性之外者。釋氏非不見性,及到作用處,則曰無所不可為。故棄君背父,無所不至者,由其性與用不相管也。」時魏纔仲侍側,問其故。先生曰:「如今未有此病,然亦不可不知。譬如人食物:欲知烏喙之不可食,須是認下這底是烏喙,知此物之為毒,則他日不食之矣。若不便認下,他日卒然遇之,不知其毒,未有不食之也。異端之害道,如釋氏者極矣。以身任道者,安得不辨之乎!如孟子之辨楊墨,正道不明,而異端肆行,周孔之教將遂絶矣。譬如火之焚將及身,任道君子豈可不拯救也!」
  因說「誠意」,曰:「前輩有謂闢釋氏為扶教者,安在其不妄語也!」閎祖。
  伊川謂「所執皆出禪學之下」,此說甚好。謂攻之者。淳。
  今之闢佛者,皆以義利辨之,此是第二義。正如唐人檄高麗之不能守鴨緑之險,高麗遂守之。今之闢佛者類是。佛以空為見。其見已錯,所以都錯,義、利又何足以為辨!舊嘗參究後,頗疑其不是。及見李先生之言,初亦信未及,亦且背一壁放,且理會學問看如何。後年歲間漸見其非。揚。
  儒之不闢異端者,謂如有賊在何處,任之,不必治。揚。
  近看石林過庭錄,載上蔡說伊川參某僧,後有得,遂反之,蜀本作「去」。偷其說來做己使,是為洛學。某也嘗疑如石林之說固不足信,卻不知上蔡也恁地說,是怎生地?嚮見光老示及某僧與伊川居士帖,後見此帖乃載山𠔌集中,後又見蜀本有「文集別本」四字。有跋此帖者,蜀本作「語」。乃僧與潘子真潘淳,乃興嗣之子也。帖,蜀本雲:「其所以載於山𠔌集者,以山𠔌載於山𠔌,而或與山𠔌帖也。」淳錄雲:「其非與伊川,明矣。」其差謬類如此。但當初佛學衹是說無存養底工夫,至唐六祖始教人存養工夫。當初學者亦衹是說不曾就身上做工夫,至伊川方教人就身上做工夫。所以謂伊川偷佛說為己使。義剛。
  問:「靈源與潘子真書,今人皆將做與伊川書,謂伊川之學出於靈源也。恐後人以入傳燈錄中,如退之之比。不知可寓於何書註破?」雲:「某舊十年前聞此事,則半夜起來為作文矣!其好辯甚也。」振。
  釋氏之教,其盛如此,其勢如何拗得他轉?吾人傢守得一世再世,不崇尚他者,已自難得。三世之後,亦必被他轉了。不知大聖人出,「所過者化,所存者神」時,又如何?必大。
  
  
  朱子語類捲第一百二十七
  本朝一
  太祖朝
  漢高祖、本朝太祖有聖人之材。必大。
  或言:「太祖受命,盡除五代弊法,用能易亂為治。」曰:「不然。衹是去其甚者,其他法令條目多仍其舊。大凡做事底人,多是先其大綱,其他節目可因則因,此方是英雄手段。如王介甫大綱都不曾理會,卻纖悉於細微之間,所以弊也。」儒用。
  問:「藝祖平定天下如破竹,而河東獨難取,何耶?以為兵強,則一時政事所為,皆有敗亡之勢。不知何故如此?」曰:「這卻本是他傢底。郭威乘其主幼而奪之,劉氏遂據有並州。若使柴氏得天下,則劉氏必不服,所以太祖以書喻之,謂本與他無讎隙;渠答雲:『不忍劉氏之不血食也。』此其意可見矣。被他辭直理順了,所以難取。」幹。
  國初下江南,一年攻城不下,是時江州亦城守三年。蓋其國小,君臣相親,故能得人心如此。因說先世理平公仕江南死事,及此。德明。
  因說今官府文移之煩,先生曰:「國初時事甚簡徑,無許多虛文。嘗見太祖時,樞密院一捲公案,行遣得簡徑。畢竟英雄底人做事自別,甚樣索性!聞番中卻如此,文移極少。且如駕過景靈宮,差從官一人過盞子,有甚難事?衹消宰相點下便了。須要三省下吏部,吏部下太常,太常擬差申部,部申省,動是月十日不能得了,所差又即是眼前人。趙丞相在位,甚有意要去此等弊,然十不能去一二,可見上下皆然。」太祖時公案,乃是蜀中一州軍變,復申來乞差管攝軍馬。樞密院具已經差使使臣,及未經差使姓名,內一人姓樊。註云:「樊愛能孫。衹有一人」。註:「此人清廉可使」。太祖就此人姓上點一點,就下批四字雲:「衹教他去。」後面有券狀雲:「雜隨四人,某甲某乙。」太祖又批其下云:「衹帶兩人去。」「小底二人,某童某童,大紫騮馬一匹,並鞍轡;小紫騮馬一匹,並鞍轡。」太祖又批其下云:「不須帶紫騮馬,衹騎騮馬去。」又乞下銓曹,作速差知州,後面有銓曹擬差狀。約衹隔得一二日,又有到任申狀。其兵馬監押纔到時,其知州亦到了。其行遣得簡徑健速如此!雉。
  秀纔好立虛論事,朝廷纔做一事,哄哄地哄過了,事又衹休。且如黃河事,合即其處看其勢如何,朝夕衹在朝廷上哄,河東决西决。揚錄雲:「害幾多了,此中論要導嚮處亦未住。凡作一事皆然。漢時在上重,唐亦多為虛論所沮。如憲宗討蔡,不是憲宗,如何做得!刺武元衡,傷裴度,憲宗决為之,乃成」。凡作一事皆然。太祖當時亦無秀纔,全無許多閑說。衹是今日何處看修器械,又明日何處看習水戰,明日何處教閱。日日着實做,故事成。
  問:「開寶九年,不待逾年而遂改元,何也?」曰:「這是開國之初,一時人材粗疏,理會不得。當時藝祖所以立得許多事,也未有許多秀纔說話牽製他。到這般處,又忒欠得幾個秀纔說話。」幹。
  太宗真宗朝
  纔卿問:「秦漢以下,無一人知講學明理,所以無善治。」曰:「然。」因泛論歷代以及本朝太宗真宗之朝,可以有為而不為。「太宗每日看太平廣記數捲,若能推此心去講學,那裏得來!不過寫字作詩,君臣之間以此度日而已。真宗東封西祀,糜費巨萬計,不曾做得一事。仁宗有意於為治,不肯安於小成,要做極治之事。衹是資質慈仁,卻不甚通曉用人,驟進驟退,終不曾做得一事。然百姓戴之如父母。契丹初陵中國,後來卻服仁宗之德,也是慈仁之效。緣它至誠惻怛,故能動人如此。」卓。
  氣有盛衰,盛時便做得未是,亦不大段覺。真宗時,遼人直至澶州,旋又無事,亦是氣正盛。靖康時,直弄得到這般田地!前漢如此之盛,至光武再興,亦衹得三四分。後來一切扶不起,亦氣衰故。揚。
  仁宗朝
  問:「章獻不如宣仁。然章獻輔仁宗,後來卻無事。」曰:「亦是仁宗資質好。後來亦是太平日久,宮中太寬。如雇乳母事,宣仁不知,此一事便反不及章獻。」可學。
  英宗朝
  亞夫問「濮議」。曰:「歐公說不是,韓公曾公亮和之。溫公王珪議是。范镇呂晦范纯仁呂大防皆彈歐公。但溫公又於濮王一邊禮數太薄,須於中自有斟酌可也。歐公之說斷不可。且如今有為人後者,一日所後之父與所生之父相對坐,其子來喚所後父為父,終不成又喚所生父為父!這自是道理不可。試坐仁宗於此,亦坐濮王於此,使英宗過焉,終不成都喚兩人為父!直緣衆人道是死後為鬼神不可考,胡亂呼都不妨,都不思道理不可如此。先時仁宗有詔雲:『朕皇兄濮安懿王之子,猶朕之子也。』此甚分明,當時衹以此為據足矣。」亞夫問:「古禮自何壞起?」曰:「自定陶王時已壞了。蓋成帝不立弟中山王,以為禮,兄弟不得相入廟,乃立定陶王,蓋子行也。孔光以尚書盤庚殷之及王爭之,不獲。當時濮廟之爭,都是不爭好。好讀古禮,見得古人意思,為人後為之子,其義甚詳。」賀孫。
  「濮議」之爭,結殺在王陶擊韓公,蔣之奇論歐公。伊川代彭中丞奏議,似亦未為允當。其後無收殺,衹以濮國主其祀。可見天理自然,不由人安排。方子。
  本朝許多大疑禮,都措置未得。如濮廟事,英宗以皇伯之子入繼大統,後衹令嗣王奉祭祀,天子則無文告。賀孫。
  神宗朝
  神宗銳意為治,用人便一嚮傾信他。初用富鄭公,甚傾信。及論兵,鄭公曰:「願陛下二十年不可道着『用兵』二字。」神宗衹要做,鄭公衹要不做,說不合。後來傾信王介甫,終是坐此病。衹管好用兵,用得又不着,費了無限財𠔌,殺了無限人,殘民蠹物之政,皆從此起。西番小小擾邊,衹是打一陣退便了,卻去深入侵他疆界,纔奪得鄯州等空城,便奏捷。朝廷不審,便命官發兵去守,依舊衹是空城。城外皆是番人,及不能得歸朝廷,又發兵去迎歸,多少費力!熙河之敗,喪兵十萬,神宗臨朝大慟,自得疾而終。後來蔡京用事,又以為不可棄,用兵復不利,又事幽燕,此亦自神宗啓之,遂至中朝傾復。反思鄭公之言,豈不為天下至論!義剛。
  神宗極聰明,於天下事無不通曉,真不世出之主,衹是頭頭做得不中節拍。如王介甫為相,亦是不世出之資,衹緣學術不正當,遂誤天下。使神宗得一真儒而用之,那裏得來!此亦氣數使然。天地生此人,便有所偏了。可惜!可惜!卓。
  神宗大概好用生事之人。如吳居厚在京西,括民買鑊,官司鑄許多鑊,令民四口買一,五口則買二。其後民怨,幾欲殺之,吳覺而免,然卒稱旨。其後如蔡京欲舉行神宗時政,而所舉行者皆熙寧之政,非元豐神祖自行之政也。故了翁摭摘其失,以為京但行得王安石之政,而欺蔽不道,實不曾紹復元豐之政也。義剛。
  神宗事事留心。熙寧初闢闊京城至四十餘裏,盡修許多兵備,每門作一庫,以備守城。如射法之屬,皆造過。但造得太文,軍人?地不曉。義剛。
  熙寧作陣法,令將士讀之。未塚殺時,已被將官打得不成模樣了。義剛。
  論及木圖,雲:「神宗大故留心邊事。自古人主何曾恁地留心!」義剛。
  神宗理會得文字,極喜陳殿院師錫,建人。文。嘗於太學中取其程文閱之,每得,則貯之錦囊中。及殿試編排捲子奏禦,神宗疑非師錫之文。從頭閱之,至中間,見一捲子,曰:「此必陳某之文也。」置之第三。已而果然。儒用。
  溫公日錄中載厚陵事甚詳。林子中雜記載裕陵事甚詳。方子。
  哲宗朝
  哲宗常使一舊桌子,不好。宣仁令換之,又衹如此在。問之,雲:「是爹爹用底。」宣仁大慟,知其有紹述意也。又劉摯嘗進君子小人之名,欲宣仁常常喻哲宗使知之。宣仁曰:「常與孫子說,然未曾了得。」宣仁亦是見其如此,故皆不肯放下,哲宗甚銜之。紹述雖是其本意,亦是激於此也。揚。
  哲宗春秋尚富,平日寡言。一旦講筵說書,至「乂用三德」,發問雲:「衹是此三者,還更有?」這也問得無情理。然若有人會答時,就這裏推原,卻煞有好說話。當時被忽然問後,都答不得。義剛。
  紹聖四年,長安民傢得秦璽,改元元符。是時下公卿雜議,莫有知者。李伯時號多識,辨其果秦璽,遂降八寶赦。德明。
  徽宗朝
  欽聖當時諭宰執,有廢劉再立孟之意,曾子宣兩存之。後蔡京以曾欲廢劉,治之。蔡為相,弟卞為樞密,入文字,謂任伯雨曾謂臣欲謀廢宣仁,臣無此事。欲案治,遂治任伯雨。其他一二十人,當時言事官不及此事者,亦因以治之。揚。
  徽廟初,上蔡初召,上殿問對語不少。然上蔡雲,多不誠。遂退,衹求監局之類去。或謂建中年號與德宗同,不佳。上蔡雲,恐亦不免一播。後下獄,事不知。方。
  徽宗因見星變,即令衛士僕黨碑,雲:「莫待明日,引得蔡京又來炒。」明日,蔡以為言,又下詔雲:「今雖僕碑,而黨籍卻仍舊。」義剛。
  蔡京謀取鄯,費四千萬緡!揚。
  今看着徽宗朝事,更無一着下得是。古之大國之君猶有一二着下得是,而大勢不可支吾。那時更無一小着下得是,使無虜人之猖獗,亦不能安。以當時之勢,不知有伊呂之才,能轉得否?恐也不可轉。嘗試思之,無着可下手。事弄得極了,反為虜人所持。當初約女真同滅契丹。既女真先滅了契丹,王師到日,惟有空城,金帛子女,已為女真席捲而去,遂竭府庫問女真換此空城。又以歲幣二百萬貫而為每歲定額。是時帑藏空竭,遂斂敷民間,雲免百姓往燕山打糧草,每人科錢三十貫,以充免役之費。民無從得錢,遂命監司、郡守親自徵督,必足而後已。亦煞得錢,共科得六百餘萬貫,然奉虜亦不多,恣為用事者侵使,更無稽考。及結局日,任事者遂焚簿歷,朝廷亦不問。又,契丹相郭藥師以常勝軍來降,朝廷處之河北諸路近邊塞上。後又有契丹甚人來降,亦有一軍名義勝軍,亦處之河北諸路,皆厚廩給。是時中國已空竭,而邊上屯戍之兵,餼廩久絶,饑寒欲死,而常勝義勝兩軍安坐而享厚祿。故中國屯戍之兵數駡詈之雲:「我為中國戰鬥守禦幾年矣,今反受饑寒。汝輩皆降番,有何功?而享厚俸!」久之,兩邊遂相殺。及後來虜入中國,常勝義勝兩軍先往降之。二軍散處中國,盡知河北諸路險要虛實去處,遂為虜鄉導,長驅入中原!又,徽宗先與阿骨打盟誓,兩邊不得受叛降。中國雖得契丹空城而無一人,又遠屯戍中原之兵以守之,飛芻轉餉,不勝其擾。又,契丹敗亡餘將,數數引兵來降,朝廷又皆受之,蓋不受又恐其為盜。虜人已有怨言。又虜中有張?者,知平州,欲降,徽宗親寫詔書以招之。中間路往,又為虜所得,而張?已來降矣。虜益怨。又,契丹亡國之主天祚者,在虜中。徽宗又親寫招之,若歸中國,當以皇兄之禮相待,賜甲第,極所以奉養者。天祚大喜,欲歸中國,又為虜所得。天祚故為虜人所殺。由是虜人大怒,雲:「始與我盟誓如此,今乃寫詔書招納我叛亡!」遂移檄來責問,檄外又有甚檄文,極所以駡詈之語,今實錄中皆不敢載。徽宗大恐,遂招引到張?來,不柰何,斬其首與虜人。又作道理,分雪天祚之事,遂啓其輕侮之心。然阿骨打卻乖,他常以守信義為說。其諸將欲請起兵問罪,阿骨打每不可,曰:「吾與大宋盟誓已定,豈可敗盟!」夷狄猶能守信義,而吾之所以敗盟失信,取怒於夷狄之類如此!每讀其書,看得人頭痛,更無一版有一件事做得應節拍。卓。
  宣和內禪,惟有吳敏有中橋居士記錄,說得最詳。銖。
  老內侍黃節夫事徽宗,言道人林靈素有幻術,其實也無。如溫革言見鬼神者,皆稗官,某不曾見。所作天人示現記,皆集衆人之妄。吏部親見節夫,聞其言如此。方子。
  欽宗朝
  淵聖即位時,日重暈相軋。太袓陳橋即位時亦然。淵聖即位三四日後,昏霧四塞,豈耿南仲邪說有以蒙蔽之乎?揚。
  「欽宗勤儉慈仁,出於天資。當時親出詔答,所論事理皆是。但於臣下賢否邪正辨別不分明,又無剛健勇决之操,纔說着用兵便恐懼,遂致播遷之禍,言之使人痛心!如詔旨付主帥論用兵事,亦盡有商量處置。但其後須有『更當子細,不可誤事』之語。又嘗在李先生傢藥方册子上見個御筆,其册子是朝廷紙做,乃是當時議臣中有請授祖宗科舉之法,上既俞之矣。明日,耿南仲馮澥輩又論神宗法製當紹述,不可改。故降御筆雲:『昨來因議臣論奏,失於不審,遂行出。今得師傅大臣之言,深合朕心。所有前降旨揮,更不施行。』當時衹緣紹述做得如此了,猶且不悟。故李伯紀煞與欽宗論說,但卻不合。因綱罷,而太學生及軍民伏闕乞留之,自後君臣遂生間隙,疑其以軍民脅己。方圍閉時,降空名告身千余道,令其便宜補授,其官上至節度使。綱衹書填了數名小使臣,餘者悉繳回;而欽宗已有『近日人臣擅作威福,漸不可長』之語。如此,教人如何做事?」廣曰:「自漢唐來,惟有本朝臣下最難做事,故議論勝而功名少。」曰:「議論勝,亦自仁廟後而蔓衍於熙豐。若是太祖時,雖有議論,亦不過說當時欲行之事耳,無許多閑言語也。」
  靖康所用,依舊皆熙豐紹聖之黨。欽宗欲褒贈溫公范纯仁,以畏徽廟,遂抹「純仁」字,改作「仲淹」,遂贈文正太師。揚。
  言定靖康之禍,曰:「本朝全盛之時,如慶歷元佑間,衹是相共扶持這個天下,不敢做事,不敢動。被夷狄侮,也衹忍受,不敢與較,亦不敢施設一事,方得天下稍寧。積而至於靖康,一旦所為如此,安得天下不亂!」卓。
  高宗朝
  二聖北狩時,遣曹真中道歸。於背心生領上寫雲:「可便即真,來救父母!」義剛。
  鬍明仲初召至揚州,久之未得對。忽聞鄰居有一衛士語一衛士雲:「今夜次第去了。」鬍聞之,急去問之。雲:「官傢亦去。」鬍衹聞得一句,便歸?僕糴數鬥米,造飯裹囊,夜出候城門。暗中見數騎出,謂上也,遂出。逐後得舟渡江,乃見一人擁?坐石上,乃上也。揚。
  渡揚州時,煞殺了人,那不得過來底切骨怨。當時人骨肉相散失,沿路皆帖榜子,店中都滿,樹下都是。這邊卻放得幾個宦者恁地!一日,康履與諸宦者出觀潮,帳設塞街,軍人皆憤惋不平,後成苗劉之變。王淵也是善戰,然未為有大功,不及當時諸老將,一旦簽書樞密,人皆不服。一日早,衹見街上哄哄地,人不敢開門。從隙中窺,但見人馬皆滿路,見苗傅左手提得王淵頭,右手提一劍以徇衆。少頃,盡宦官者,逃在人傢夾壁中底,也一齊捉出來殺。朱勝非卻也未為大乖,當時被苗劉做得來可畏了,不柰何,衹得且隱忍去調護他。卻未幾而義兵至,這事便都休了。是他無狀時,不合說他調護甚有功,被義兵來,?地壞了他事。是他要自居其功,這個卻乖。當時若不殺了苗劉,也無了當。他若尚在那裏,終是休不得。義剛。
  「苗傅乃一愚夫。劉正彥本文士,先欲投中官唐某。唐雲:『子乃文臣,吾其如子何?子換武而來,乃可。』劉既換武,唐不顧之,專主王淵,正彥遂鼓扇傅。是時命淵簽書,武將皆憤怒,故起此禍。張魏公在平江,湯東野作守,有傳云書到。湯訪於魏公。公雲,可遣一識文理人先去拆看,乃遣教受行,果明受赦。是時恐諸軍變,魏公乃與湯商量,先搬出犒賞錢,使人將舊赦書於樓上宣之。既而韓世忠軍至,遂同謀起兵。呂丞相在建康,推為盟主。」問:「朱丞相之功如何?」曰:「在城中亦衹得如此。但設有它變,渠亦不能死節。要之,亦有功。」其後苗劉出走,到臨平,為魏公等所敗。朱乃全諱此一節,未是。今朝天門乃是其所造。隆佑自禁中乘轎以出。金人陷京師,亦取隆佑,適瑤華失火,步歸孟氏,得免。」可學。
  苗傅並一姓張人,不記其名,乃教苗起事人,走至武夷新村,張諭人捉之。苗銜之,遂言於捉者曰:「某卻是苗太尉。然今捉某卻是張,則汝功已被張分之矣。」捉者即殺張。時韓世忠收範汝為,尚在建州。韓欲得苗,而其人乃解送建守李。李送行在。韓勢盛,遂入文字,以苗為某得,被其人奪了。其捉人遂遍管,建守亦罷官,其功遂為韓所攘。文字所載,皆言韓收苗,但此中人知之。以此知天下事多如此,文字上如何可全信!又云:「劉正彥結王淵,王淵結康。便更宦者,其事皆正彥教苗為之。」揚。
  高宗行達會稽,樓寅亮待次某縣丞,寓會稽村落中,出奏書乞建儲。高宗時年二十六七,大喜,即日除監察御史,遣黃院子懷?牒物色授之。中使至其傢,傢人聞倉卒有聖恩,以為得罪且死,相與環泣。寅亮出,使者自懷中出敕命,寅亮拜受,與使者俱詣行在所。此事國史不載。先生嘗欲聞於太史,俾之編入而不果,每以為恨。方子。
  樓寅亮明州人。太上朝入文字雲:「自太宗傳子之後,至今太祖之後有類庶姓者。今虜未悔過,中原未復雲雲,乞立太祖後承大統。」太上喜,遂用樓為察院。振。
  曾光祖論及中興遺史載孟後過贛州時事,與鄉老所傳甚合。雲,太後至城中,遭某賊放火,城中且救火,連日不止,城外又有一隊賊來圍了城。曰:「其時也是無策。虜人是破了潭州後,過來分隊至諸州,皆是緣港上來。太後先至洪州時,此間王修撰在彼作帥,覺得事勢不是,遂白扈駕執政,太後乃去。後三四日,虜果至,王乃走。城中百姓相率推一大寄居作首而降虜。進賢姓傅者言是李侍郎。」曰:「不必更說他名字。」又曰:「信州先降虜。撫州守姓王,聞信守降,亦降。」義剛。
  先生腳疼臥息樓下,吟詠杜子美古柏行三數遍。賀孫侍立。先生雲:「偶看中興小記,載勾竜如淵入爭和議時言語。若果有此言,如何夾持前進,以取中原?最可恨者,初來魏公既勉車駕到建康,當紹興七年時,虜王已篡。高慶裔、粘罕相繼或誅或死。劉豫既見疑於虜,一子又大敗而歸,北方更無南嚮意。如何魏公纔因呂祉事見黜,趙丞相忽然一旦發回蹕臨安之議?一坐定着,竟不能動,不知其意是如何!」因嘆息久之雲:「為大臣謀國一至於此,自今觀之,為大可恨!若在建康,則與中原氣勢相接,北面顧瞻,則宗廟父兄生靈塗炭,莫不在目,雖欲自已,有不能自已者。惟是轉來臨安,南北聲跡寖遠,上下宴安,都不覺得外面事,事變之來,皆不及知,此最利害。方建康未回蹕時,鬍文定公方被召,沿江而下。將去,聞車駕已還臨安,遂稱疾轉去。看來若不在建康,也是徒然出來,做得甚事!是時有陳無玷者,字筠叟,在荊鄂間為守,聞車駕還臨安,即令人賫錢酒之屬,往接鬍文定。吏人云:『鬍給事赴召去多日。兼江面闊,船多,如何去尋得?』陳雲:『江面雖闊,都是下去船。你但望見有逆水上來底船,便是給事船。』已而果然。當時講和本意,上不為宗社,下不為生靈,中不為息兵待時,衹是怯懼,為茍歲月計!從頭到尾,大事小事,無一件措置得是當。然到今日所以長久安寧者,全是宗社之靈。看當時措置,可驚!可笑!」賀孫。
  建康形勢勝於臨安。張魏公欲都建康,適值淮西兵變,魏公出而趙相入,遂定都臨安。饒。
  東南論都,所以必要都建康者,以建康正諸方水道所湊,一望則諸要害地都在面前,有相應處。臨安如入屋角房中,坐視外面,殊不相應。武昌亦不及建康。然今之武昌,非昔之武昌。吳都武昌,乃今武昌縣,地勢迫窄,衹恃前一水為險耳。鄂州正昔之武昌,亦是好形勢,上可以通關陜,中可以嚮許洛,下可以通山東。若臨安,進衹可通得山東及淮北而已。義剛。
  前輩當南渡初,有言都建康者。人云,建康非昔之建康,亦不可都。雖勝似坐杭州,如在深窟裏,然要得出近外,不若都鄂渚,應接得蜀中上一邊事體。看來其說也是。如今杭州一嚮偏在東南,終不濟事。記得嶽飛初勵兵於鄂渚,有旨令移鎮江陵。飛大會諸將與謀,遍問諸將,皆以為可,獨任士安不應。飛頗怒之。任曰:「大將所以移鎮江陵,若是時,某安敢不說?某為見移鎮不是,所以不敢言。據某看,這裏已自成規摹,已自好了。此地可以阻險而守。若往江陵,則失長江之利,非某之所敢知。」飛遂與申奏,乞止留軍鄂渚。建康舊都所以好,卻以石頭城為險。此城之下,上流之水湍急,必渡得此水上這岸,方得,所以建鄴可守。屯軍於此城之上,虜兵不可嚮矣。賀孫。
  「建康形勢雄壯,然攻破着淮,則衹隔一水。欲進取,則可都建康;欲自守,則莫若都臨安。」或問江陵。曰:「江陵低在水中心,全憑堤,被他殺守堤之吏,便乖。那堤一年一次築,衹是土。」節。
  張戒見高宗。高宗問:「幾時得見中原?」戒對曰:「古人居安思危,陛下居危思安。」陳同父極愛此對。方子。
  太上曰:「朕恨不手斬耿南仲!」揚。
  嶽飛嘗面奏,虜人欲立欽宗子來南京,欲以變換南人耳目,乞皇子出合以定民心。時孝宗方十餘歲。高宗雲:「卿將兵在外,此事非卿所當預。」是時有參議姓王者,在候班,見飛呈札子時手震。及飛退,上謂王曰:「嶽飛將兵在外,卻來幹與此等事!卿緣路來,見他曾與甚麽人交?」王曰:「但見飛沿路學小書甚密,無人得知。」但以此推脫了。但此等事甚緊切,不知上何故恁地說?如飛武人能慮及此,亦大故是有見識。某嚮來在朝,與君舉商量,欲拈出此等事,尋數件相類者,一並上之。將其後裔,乞加些官爵以顯之,未及而罷。」義剛。
  範伯達如圭盡裒仁宗時論立英宗許多文字進呈。一日,太上謂陳康伯曰:「範某近進一文字,亦好。朕此意定已久。」遂命陳公論立太子事,一時盡定。振。
  昭慈小不快,高廟問疾。因話間曰:「有一事,久欲說與官傢。」高廟請其故。曰:「宣仁廢立之說,皆是章厚之徒撰造。中間雖嘗辨白,然載在國史者,尚未嘗改。可令史官重議刪修,以昭明聖母之德於萬世。」時趙忠簡當國,歲薦元佑故傢子弟,如範如圭數人,方始改得正。然亦頗有偏處:纔是元佑事便都是,熙豐時事便都不是。後趙罷,張魏公繼之,又欲修改動,蓋魏公亦不甚主張元佑事。令史官某等簽出,未及改而又罷。趙復相,遂以為言而辭。趙張因是有不協處。是時又有人上書,乞禁錮章厚子孫親戚者,高廟欲從之。趙有文字說,但禁其子孫足矣,恐不可及其親戚。上批以為省所奏,可見仁恕,更宜子細,無貽後悔。未幾,趙復罷。謝祖信為諫官,遂排擊之不遺餘力。嶺表之貶,實祖信之力也。祖信邵武人,乃章厚之婿。因言,當時若非高廟要辨別邪正如此,則一代史册被他糊塗,萬世何以取信!廣。
  太上出使時至磁州,磁人不欲其往,諫不從。宗忠簡欲假神以拒之,曰:「此有崔府君廟甚靈,可以卜珓,仍其廟有馬能如何。」遂入燒香。其馬銜車輦等物塞了去路。宗曰:「此可以見神之意矣。」遂止不往。後太上感其事,以為車輦是即位之兆;不曾關白中書,衹令內官就玉津園路口造崔府君廟,令曹詠作記。一日,北使來,秦出接,過玉津園,見之。歸奏,所見太廟,不知是何神?太上因語之。秦曰:「虜以為功,今卻歸功於神,恐虜使見之不便。」即日拆之。秦全是倚虜脅太上,每取旨時,衹是說過。一日,除周葵作何官。太上曰:「周葵為彼官未久,且令在彼。」秦不應,下來即批敕除之。政府一人云:「適間上意未允。」秦曰:「此等事,衹是奏過便了。」遂除之。取綦崇禮禦批事,徐惇立作一宰相拜罷記,載其事。秦欲毀之,行文字,令天下盡投官焚其書。徐先不喜於秦矣,又以此書,懼不可言。一日,衹見一使來下書,並封文字一束。徐視之,乃直省舊吏送其所作書?也。小人中有好人如此。揚。璘錄雲:「檜末年做事,皆與光堯爭勝:光堯作崔府君廟於玉津園路口,檜設計移之。曹筠言水漲,光堯逐之,檜遂除他從官。今上奏邊事,檜遂閣其俸。殿中侍御史周葵欲言戶部尚書梁汝嘉。梁結中書捨人林待聘,林密禱於檜,檜遂除周葵起居郎。不待光堯應之,便改除。」可學錄雲:「周葵為御史,欲按知臨安府某人。某人遂結一從官厚於檜者,曰:『端公將搖動公。』早朝,其人遂直入檜幕中,再三懇告。檜先奏事,遽擢葵為起居郎。葵不得上,至省中與某從官相見,袖中出所欲上章奏,乃是臨安尹某。從官方悟其紿。」
  靖康建炎,太上未立時,有一宗室名叔嚮,秦王位下人,自山中出來,招十數萬人,欲為之。忽太上即位南京,欲歸朝廷,然不肯以其兵與朝廷,欲與宗澤。其謀主陳烈曰:「大王若歸朝廷,則當以其兵與朝廷。不然,即提兵過河,迎復二聖。」叔嚮卒歸朝廷,後亦加官之類,拘於一寺中。亦與陳烈官,烈棄之而去,竟不知所之。烈去,叔嚮陰被害。」揚。
  張子韶人物甚偉,高廟時除講筵。嘗有所奏陳,上雲:「朕衹是一個至誠。」張奏雲:「陛下對群臣時如此,退居禁中時不知如何?」雲:「亦衹是個誠。」又問:「對宮嬪時如何?」上方經營答語間,張便奏雲:「衹此便是不誠!」先生雲:「高宗容諫,故臣下得以盡言。張侍郎一生學佛,此是用老禪機鋒。」德明。
  論及黃察院劾王醫師,先生曰:「今此東百官宅,乃王醫師花園,後來籍為百官宅。」直卿曰:「中貴衹合令入大內住,庶可免關節之類。」先生曰:「他若出來外面與人打關節,也得。更是今大內甚窄,無去處。便是而今都不是古。古人置宦者,正以他絶人道後,可入宮;今卻皆有妻妾,居大第,都與常人無異,這都不是。出入又乘大轎。記得京師全盛時,百官皆衹乘馬,雖侍從亦乘馬。惟是元老大臣老而有疾底,方賜他乘轎。然也尚辭遜,未敢便乘。今卻百官不問大小,盡乘轎,而宦者將命之類皆乘轎。見說虜中卻不如此。中貴出入宮禁,衹獨自。若有命令,衹是自勒馬,亦無人引。裹一?頭,卻取落兩衹腳在懷裏,自勒馬去,這卻大故省徑。且如祖宗朝,百官都無屋住,雖宰執亦是賃屋。自神宗置東西府,宰相方有第,今卻宦者亦作大屋。以祖宗全盛之天下而猶省費如此,今卻不及祖宗天下之半而耗費卻如此,安得不空乏!」義剛。
  逆亮臨江,百官中不挈傢走者,惟陳魯公與黃瑞明耳。是時廖剛請駕幸閩中,以為閩中天險,人民忠義。是時閩中盜賊正充斥,乃降旨令開閩中路,闊丈五尺。又宿州之戰,高宗已遜位。日雇夫五百人立殿廷下,人日支一千足,各備擔索。高宗懲維揚之禍,故百官搬傢者皆不問。揚錄雲:「逆亮犯順時,朝士皆辦去,惟陳魯公黃通老不動。當時亦有言者令止之。太上曰:『任之。揚州時,悔不先令其去,多壞了人。』」
  問:「庚辰親徵詔,舊聞出於洪景盧之手。近施慶之雲,劉共甫實為之。乃翁嘗從共甫見其草本。未知孰是。」曰:「是時陳魯公當國,命二公人為一詔,後遂合二公之文而一之,前段用景盧者,後段用共甫者。」問:「此詔如何?」曰:「亦做得欠商量,蓋名義未正故也。記得汪丈嘗以此相問,某答曰:『此衹當以淵聖為辭。蓋前時屈己講和也,猶以鸞輅在北之故,今其禍變若此,天下之所痛憤,復仇之義,自不容己,以此播告,則名正言順。如八陵廢祀等說,此事隔闊已久,許多時去那裏來!』」儒用。
  孝宗朝
  孝宗小年極鈍。高宗一日出對廷臣雲:「夜來不得睡。」或問:「何故?」雲:「看小兒子讀書,凡二三百遍,更念不得,甚以為憂。」某人進雲:「帝王之學,衹要知興亡治亂,初不在記誦。」上意方少解。後來卻恁聰明,試文字有不如法者,舉官必被責。邵武某人作省元,「五母雞」用「畝」字,孝宗大怒,欲駁放了。後又不行。
  問壽皇為皇子本末。曰:「本一上殿官樓寅亮上言,舉英宗故事。且謂太祖受命,而子孫無為帝王者,當於太祖之下選一人養宮中。他日皇子生,衹添一節度使耳。繼除臺官,趙忠簡遂力贊於外。當時宮中亦有齟齬,故養兩人。後來皆是高宗自主張。未禪位前數日,忽批雲:『宗室某可追贈「秀王」,謚「安喜」。』先已安排了。若不然,壽皇如何處置!」可學。
  高宗將禪位,先追贈秀王,可謂能盡父子之道者矣。僩。
  「高宗初,張魏公奏事,論恢復,中外皆言上神武不可及,後來講和了便休。壽皇初年要恢復,衹要年歲做成。」問:「壽皇時人才已不及高宗時。」曰:「高宗也無人。當時有許多有名底人,而今看,也衹如此。」問:「嶽侯若做事,何如張韓?」曰:「張韓所不及,卻是它識道理了。」又問:「嶽侯以上者,當時有誰?」曰:「次第無人。」鬍泳。
  上初恢復之志甚銳,及符離之敗,上方大慟,曰:「將謂番人易殺。」遂用湯思退。再和之後,又敗盟。揚。
  壽皇合下若有一人夾持定,十五六年做多少事!道夫。
  壽皇直是有志於天下,要用人。嘗嘆自傢不如個孫仲謀,能得許多人。賀孫。
  某嘗謂士大夫不能盡言於壽皇,真為自負。蓋壽皇盡受人言,未嘗有怒色。但不樂時,止與人分疏辨析爾。道夫。
  壽皇晚來極為和易。某嘗因奏對言檢旱,天語雲:「檢放之弊,惟在於後時而失實。」衹這四字,盡得其要領。又言經、總製錢,則曰:「聞巧為名色以取之民。」其於天下事極為諳悉。道夫。
  問:「或言孝宗於內殿置禦屏,書天下監司帥臣郡守姓名,作揭貼於其上,果否?」曰:「有之。孝宗是甚次第英武!劉共甫奏事便殿,嘗見一馬在殿廷間,不動,疑之。一日問王公明。公明曰:『此刻木為之者。上萬幾之暇,即禦之以習據鞍騎射故也。』」又曰:「某嘗以浙東常平事入見,奏及賑荒。上曰:『其弊衹在後時失實。』此四字極切荒政之病。」儒用。
  歲旱,壽皇禁中祈雨有應。一日,引宰執入見。恭父奏雲:「此固陛下至誠感通。然天人之際,其近如此。若他事一有不至,則其應亦當如此。願陛下深加聖慮,則天下幸甚!」恭父斯語,頗得大臣體。因言梁丞相白蓮事。道夫。
  因言孝宗末年之政,先生曰:「某嘗作孝宗輓辭,得一聯雲:『乾坤歸獨禦,日月要重光!』」雉。
  因論壽皇最後所用宰執,多是庸人。如某人,不知於上前說何事。可學雲:「某人卻除大職名,與小郡。又有被批出與職名外,恁卻是知他不足取。」曰:「壽皇本英銳,於此等皆照見。衹是嚮前為人所誤,後來欲安靜,厭人喚起事端,且如此打過。至於大甚,則又厭之。正如惡駿馬之奔踶,而求一善馬騎之;至其駑鈍不前,則又不免加以鞭策。薛補闕曾及某人。壽皇雲:『亦屢以意導之而不去。』舉此亦可見。大抵作事不出於義理而出於血氣,久之未有不消鑠者。嚮來封事中亦嘗言此。」可學。
  高宗大行,壽皇三年戴布?頭,着衣衫,遵行古禮,可謂上正千年之失。當時宰相不學,三日後便服朝服。雖壽皇謙德,不欲以此喻群臣,然臣子自不當如此。可謂有父子而無君臣。賜。
  孝宗居高宗喪,常朝時裹白?頭,着布袍。當時臣下卻依舊着紫衫。周洪道要着敘衫,王季海不肯,止於紫衫上係皂帶。今上登極,常時着白綾背子,臣下卻着敘衫,頗不失禮,而君之服遂失其舊。人傑。廣錄雲:「今上居孝宗喪,臣下都着敘衫,方正得臣為君服。人主之服卻有未盡。頃在潭州,聞孝宗訃三日後易服,心下殊不穩。不免使人傳語官員,且着敘衫。後來朝廷行下文字來,方始敢出榜曉示。」
  寧宗朝
  上即位逾月,留揆以一二事忤旨,特批逐之,人方服其英斷。先生被召至上饒,聞之,有憂色。曰:「人心易驕如此,某今方知可懼。」黃問曰:「某人專恣當逐,何懼之有?」曰:「大臣進退,亦當存其體貌,豈宜如此?」又問:「恐是廟堂諸公難其去,故以此勸上逐之。」曰:「亦不可如此。何不使其徒諭之以物論,不惟恐丞相久勞機務,或欲均佚?俟其請去而後許之,則善矣。幼主新立,豈可導之以輕逐大臣耶!且如陳源之徒,論其罪惡,須是斬之乃善。然人主新立,復教以殺人,某亦不敢如此做也。」至。
  嚮改慶元年號時,先擬「隆平」。某雲:「嚮來改『隆興』時,有人議破,以為『隆』字近『降』字。今既說破,則不可用。」又曰:「『淳熙』本作『純』字。時人有言此字必改,言未既,而改文字至,蓋『純』字有『屯』字在旁。」又曰:「真宗時,楊大年擬進『豐亨』字,上曰:『為子不了。』不用。」義剛。
  
  
  朱子語類捲第一百二十八
  本朝二
  法製
  唐殿庭間種花柳,故杜詩云:「香飄合殿春風轉,花覆千官淑景移。」又云:「退朝花底散。」國朝惟植槐楸,鬱然有嚴毅氣象。又唐製,天子坐朝,有二宮嬪引至殿上,故前詩起句云:「戶外昭容紫綬垂,雙瞻御座引朝儀。」至敬宗時方罷,止用小黃門引導。至今是如此。按:岑參詩「花迎劍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幹」,亦殿庭種花柳之一證也。又杜贈田澄捨人有「捨人退食收封事,宮女開函進禦筵」,亦可為二宮嬪之證。儒用。
  舊時主上每日不禦正殿。然自升朝官以上,凡在京者皆着去立,候宰相奏事罷,卻來押班,拜兩拜方了,日日如此。後來韓魏公不知如何偶然忘了,不及押班便歸第。御史中丞王陶即彈之,韓遂去國。溫公代為中丞,先奏雲:「前王陶以彈宰相不押班而去國。今若宰相更不押班,則中丞無以為職。須是令宰相押班,某方就職。」如此,便是不押班也不是。義剛。方子錄雲:「國初文德殿正衙常朝,升朝官以上皆排班,宰相押班,再拜而出。時歸班官甚苦之,其後遂廢,緻王樂道以此攻魏公,蓋亦以人情趨於簡便故也。」
  祖宗於古製雖不能守,然守得傢法卻極謹。舊時朝見,皆是先引見閤門,閤門方引從殿下舞蹈後,方得上殿,而今都省了。本來朝見底,皆是用一榜子上於閤門,閤門奏上,方始引見。而今卻於引見時,閤門積得這榜子,俟放見時,卻一並上。則都省了許多,衹是殿下拜兩拜,便上殿。這非惟是在下之人懶,亦是人主不能恁地等得,看他在恁地舞手弄腳。更是閤門也懶能教得他;及它有失儀,又着彈奏。而今都是從簡易處去了。義剛。
  引見、上殿是兩事。今閤門引見,便用舞蹈。近日多是放見,衹是上殿拜於階下,直前奏事而已。惟授告門謝有舞蹈。文蔚。
  近日上殿禮簡,如所謂舞蹈等事,皆無之。衹是直至殿下拜一雙,上殿奏事,退又拜,即退。這也是閤門要省事,故如此。壽皇初間得幾時見群臣,皆許衹用紫衫。後來有人說道太簡,後不如此。賀孫。
  問朝見舞蹈之禮。曰:「不知起於何時。元魏末年,方見說那舞,然恐或是夷狄之風。」廣。
  近日拜表之禮甚異。論禮,班首合跪進,上面卻有人來跪受,但進表後,進者因跪而拜。今則進表者先拜,卻跪進,其受者亦拜。此禮不可曉。文蔚。
  皇太子參决時,見宰相侍從以賓主之禮。餘官不然。又曰:「獨宰相為正拜者,蓋餘官謝恩在殿下拜,侍從以上雖拜殿上,亦衹偏拜,獨宰相正拜,故云。」敬仲。
  宮中有內尚書,主文字,文字皆過他處,天子亦頗禮之,或賜之坐,不係嬪禦。亦掌印璽,多代禦批。行出底文字,衹到三省。文蔚。
  問:「本朝十一室,則九廟、七廟之製如何?」曰:「孝宗未祔廟,僖祖宣祖未祧遷時,為十二室,是九世。今既祧宣祖,又祧僖祖,卻祔孝宗,正是八世。進不及九,退不及七。當時且祧宣祖,存得九廟,卻待後世商量猶得。直如此匆忙,何也?」人傑。
  今景靈宮,乃叔孫通所謂「原廟」是也。叔孫通言「原廟」,則是衣冠月出遊之地,衹一月一次到彼,初無神坐。今則一一有之,又衹似太廟了,恐非叔孫通所謂「原廟」之意。今景靈宮謂之「朝獻」,太廟謂之「大享」。子蒙。
  問:「景靈起於何代?」曰:「起於真廟。初衹祀聖祖,諸帝後神禦散於諸寺。其後神宗始祀聖祖於前殿,帝後於後殿。似此等禮數,唐人亦無。且如唐人配廟衹一後,餘後立別廟。本朝諸後俱配。」問:「人傢配如何?先儒說衹用元妃。伊川謂若所祭人是次妃生,即配以次妃。」曰:「此未安。古者諸侯一娶九女,元妃卒,次妃奉事。所謂次妃者,乃元妃之妾,固不可同坐。若如後世士大夫傢或三娶,皆人傢女,雖同祀何害?所謂『禮以義起』也,唐人已如此。」可學雲:「唐人立廟院,重氏族,固能如此。」曰:「唐人極有可取處。」可學。
  因言五禮,雲:「今諸後位數多,至尊拜跪勞。古人一帝衹以一後配,其餘自別立廟,庶幾不亂嫡妾之分。今皆配,不是。唐人有言,人傢夫婦卻不同。蓋古者天子諸侯不再娶,故次後與正後有名分。若人傢,則再娶亦妻也,故可同祭。伊川祭儀祭繼室於別廟,恐未穩。」璘。
  三後並配,自本朝真廟始。其初議者皆以歸咎於錢惟演,後既習見為常,亦無復有議之者矣。古人雖以子貴,然庶母無係於先君之禮。如左傳書「僖公成風」,晉書「簡文太後」,皆以係於其子,而別製廟以祀之。必大。
  「玄朗」諱起於真廟朝,王欽若之徒推得出,這也無考竟處。義剛。
  某常疑本朝諱得那舊諱無謂。且如宣帝舊名病己,何曾諱?平帝舊名亦不曾諱。虜中諱得又嶢崎,偏旁皆諱:謂諱「敬」字,「立人」傍底也諱,下面着「言」字底也諱。近日朝廷祧了幾個祖諱卻是,然「玄朗」卻不祧。那聖祖莫較近似宣祖些麽?義剛。
  張以道曰:「秦王陵在汝州,太祖以下八朝陵在永安軍。瞿興瞿俊父子嘗提兵至此,乏水,興禱之。天無雨,小溪平白涌洪流,六軍遂得水用。」義剛。
  古者車衹六尺六寸,今五路甚大。嘗見人說秦太師製此,又高於京師舊日者。上面耀葉三層,皆高於舊日三寸,成尺二寸。周輅,孔子猶以為侈,要乘殷輅。今輅衹是極其侈靡。
  因問陳庭秀臨安人。曰:「今大禮命從官一人立王輅側,以帛維之,名何官?」曰:「名『備顧問官』,又曰『執綏官』。」先生笑曰:「然遍檢古今郊禮,安有所謂『備顧問官』、『執綏官』者?蓋此本太僕卿,即執禦之職。古者君將升車,則禦者先升,執轡中立,以綏度左肩而雙垂之。綏如圓轡。君以兩手援綏而升,立車之左,以左為尊。魏公子無忌自駕,虛左方以迎侯生是也。行大禮,不敢坐。車行數步止。中書令宣韶,命千牛將軍千牛,擇武力者為之。執長刀,立車之右以防非常,所謂驂乘也。既升車,復行,望郊壇數步,復少駐,千牛將軍乃降立道左。車復行,則執長刀前導而行。此唐製也。及政和修禮,脫千牛升車一節,而但有『降車立道左』之文。初未嘗登,何降之有?所謂太僕卿執禦之職,遂訛曰『執綏官』、『備顧問官』。然又不執綏,卻立於輅側,恐其傾跌,以物維之。雖今之典禮官,亦但曰『執綏官』、『備顧問官』也。今為太常少卿者,便撥數日工夫,將禮書細閱一過,亦須略曉,而直為此鹵莽也!周洪道嘗記渠作執綏官事,自云考訂精博。某問周:『何謂執綏官?』渠亦莫曉。又,綏,本人君升車之所執,禦者但授與君,則禦者亦不可謂之『執綏官』。語曰『升車,必正立執綏』,謂乘車者爾。」又曰:「今玉輅太重,轉動極難,兼雕刻既多,反不堅牢,不知何用許多金玉裝飾為也?所以聖人欲乘殷之輅,取其堅質而輕便耳。仁宗神宗兩朝造玉輅,皆以重大致壓壞。本朝尚存唐一玉輅,聞小而輕,捷而穩,諸輅之行,此必居先。或置之後,則隱隱作聲。既有此輅,乘此足矣,何以更為?聞後來此輅亦入虜中。」僩。
  南渡以前,士大夫皆不甚用轎,如王荊公伊川皆云不以人代畜。朝士皆乘馬。或有老病,朝廷賜令乘轎,猶力辭後受。自南渡後至今,則無人不乘轎矣。
  因言,物纔數年不用,便忘之。祖宗時,升朝官出入有柱斧,其製是水精小斧頭子,在轎前。至宣政間方罷之,今人遂不識此物,亦不聞其名矣。如祖宗時人畫像有執柱斧者。璘。
  册命之禮,始於漢武封三王,後遂不廢。古自有此禮,至武帝始復之耳。郊祀宗廟,太子皆有玉册,皇后用金册,記不審。宰相貴妃皆用竹册。凡宰相宣麻,非是宣與宰相,乃是揚告王庭,令百官皆聽聞,以其人可用與否。首則稱道之文,後乃警戒之詞,如今雲「於戲」以下數語是也。末乃雲:「主者施行。」所謂「施行」者,行册拜之禮也。此禮,唐以來皆用之。至本朝宰相不敢當册拜之禮,遂具辭免。三辭,然後許,衹命書麻詞於誥以賜之,便當册文,不復宣麻於庭,便是書以賜宰相。乃是獨宣誥命於宰相,而他人不得與聞,失古意矣。僩。
  因論今宗室與漢差別。漢宗室衹是天子之子封王,王子封侯,嫡子世襲,支庶以下皆同百姓,衹是免其繇戍,如漢光武皆是起於民間也。燾。
  今南班宗室,多帶「皇兄」、「皇叔」等冠於官職之上,非古者「不得以戚戚君」之意。王定國嘗言之神廟,欲令衹帶某王孫,或曾孫,或幾世孫。且如越王下當雲:「越王幾世孫。」廣錄雲:「此說卻是。不惟可免『戚君』之非禮,又可因而見其世係,稍全得些宗法。」後來定國得罪,指以為離間骨肉。今宗室散無統紀,若使當時從定國之說,卻有次序可考也。人傑。廣同。
  古者三公坐而論道,方可子細說得。如今莫說教宰執坐,奏對之時,頃刻即退。文字懷於袖間,衹說得幾句,便將文字對上宣讀過,那得子細指點!且說無坐位,也須有個案子,令開展在上,指畫利害,上亦知得子細。今頃刻便退,君臣如何得同心理會事!六朝時,尚有「對案畫敕」之語。若有一案,猶使大臣略憑倚細說,如今公吏們呈文字相似,亦得子細。又云:「直要理會事,且如一事屬吏部,其官長奏對時,下面許多屬官一齊都着在殿下。逐事付與某人某人,便着有個區處,當時便可參考是非利害,即時施行,此一事便了。其他諸部有事皆如此,豈不了事?如今衹隨例送下某部看詳,遷延推托,無時得了;或一二月,或四五月,或一年,或兩三年,如何得了!某在漳州要理會某事,集諸同官商量,皆逡巡泛泛,無敢嚮前。如此,幾時得了!於是即取紙來,某自先寫起,教諸同官各隨所見寫出利害,衹就這裏便見得分明,便了得此一事。少間若更有甚商量,亦衹是就這上理會,寫得在這裏定了,便不到推延。若衹將口說來說去,何時得了!朝廷萬事,衹緣各傢都不說要了,但隨時延歲月,作履歷遷轉耳,那得事了?古者人君『自朝至於日中昃,不遑暇食,用鹹和萬民』,『一日二日萬幾』。如今群臣進對,頃刻而退,人主可謂甚逸。古人豈是故為多事?」又云:「漢唐時,御史彈劾人,多抗聲直數其罪於殿上,又如要劾某人,先榜於闕外,直指其名,不許入朝。這須是如此。如今要說一事,要去一人,千委百麯,多方為計而後敢說,說且不盡,是甚模樣!六朝所載『對案畫敕』下,又云:『後來不如此,有同譖訴!』看如今言事者,雖所言皆是,亦衹類譖訴。」賀孫。
  「本朝祖宗積纍之深,無意外倉卒之變。惟無意外之變,所以都不為意外之防。今樞密院號為典兵,倉卒之際,要得一馬使也沒討處!今樞密要發兵,須用去御前畫旨下殿前司,然後可發。若有緊急事變,如何待得許多節次?漢三公都帶司馬及將軍,所以倉卒之際,便出得手,立得事,扶得傾危。今幸然無意外之變,若或有之,樞密且倉卒下手未得。苗劉之事,今人多責之朱呂,當時他也是自做未得。古人定大難者不知是如何?不知範文正寇萊公人物生得如何?氣貌是如何?平日飲食言語是如何樣底人?今不復得親身看,且得個依稀樣子,看是如何地。如今有志節擔當大事人,亦須有平闊廣大之意始得。」緻道雲:「若做不得,衹得繼之以死而已。」曰:「固是事極也不愛一死。但拌卻一死,於自身道理雖僅得之,然恐無益於事,其危亡傾頽自若,柰何!如靖康,李忠愍死於虜手,亦可謂得其死。但當時使虜人感慨,謂中國有忠臣義士如此,可以不必相擾,引兵而退。如此,卻於宗社有益。若自身既死,事變衹如此,濟得甚事!當死而死,自是無可疑者。」賀孫。
  因說歷代承襲之弊,曰:「本朝鑒五代藩鎮之弊,遂盡奪藩鎮之權,兵也收了,財也收了,賞罰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睏弱。靖康之禍,虜騎所過,莫不潰散。」因及熙寧變法,曰:「亦是當苟且廢弛之餘,欲振而起之,但變之不得其中爾。」賀孫。
  本朝官製與唐大概相似,其麯折卻也不同。義剛。
  神宗用唐六典改官製,頒行之。介甫時居金陵,見之大驚。曰:「上平日許多事,無不商量來。衹有此一大事,卻不曾商量。」蓋神宗因見唐六典,遂斷自宸衷,銳意改之,不日而定,卻不曾與臣下商量也。僩。
  唐初每事先經由中書省,中書做定將上,得旨再下中書,中書付門下。或有未當,則門下繳駁,又上中書,中書又將上,得旨再下中書,中書又下門下。若事可行,門下即下尚書省,尚書省但主書填「奉行」而已,故中書之權獨重。本朝亦最重中書,蓋以造命可否進退皆由之也。門下雖有繳駁,依舊經由中書,故中書權獨重。及神宗仿唐六典,三省皆依此製,而事多稽滯。故渡江以來,執政事皆歸一。獨諸司吏曹二十四曹。依舊分額各屬,三省吏人自分所屬,而其上之綱領則不分也。舊時三省事各自由,不相侵越,不相聞知。中書自理會中書事,尚書自理會尚書事,門下自理會門下事。如有除授,則宰執同共議定,當筆宰執判「過中」,中書吏人做上去,再下中書,中書下門下,門下下尚書。書行給捨繳駁,猶州郡行下事,須幕職官僉押,如有不是,得以論執。中書行下門下,皆用門下省官屬僉押。事有未當,則官屬得以執奏。僩。
  「舊製:門下省有侍中,有門下侍郎;中書省有中書令,中書侍郎。改官製,神宗除去侍中、中書令,衹置門下中書、侍郎。後並尚書左右丞、門下中書侍郎四員,為參政官。」或云:「始者昭文館大學士兼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富鄭公等為之。後改為左右僕射,則蔡京王黼首居是選。及改為左右丞相,則某人等為之。名愈正,而人愈不逮前,亦何預名事?」曰:「衹是實不正,使名既正而實亦正,豈不尤佳?」又曰:「人言王安石以『正名』之說馴緻禍亂。且『正名』是孔子之言,如何便道王安石說得不是!使其名果正,豈不更佳?」僩。
  問:「何故起居郎卻大,屬門下省?起居捨人卻小,屬中書省?」曰:「不知當初何故,衹是胡亂牽拿得來底便是。起居郎居左,起居捨人居右,故如此分大小。衹緣改官製時,初無斬新排到理會底說。故如此牽拖舊職,不成倫序。」僩。
  給事中初置時,蓋欲其在內給事。上差除有不當,用捨有不是,要在裏面整頓了,不欲其宣露於外。今則不然,或有除授小報纔出,遠近皆知了,給捨方繳駁,乃是給事外也。這般所在,都沒理會。賀孫。
  問:「或言六尚書得論臺諫之失,是否?」曰:「舊來左右丞得糾臺諫。嘗見長老言,神宗建尚書省,中為令聽,兩旁則左右僕射、左右丞、左右司郎中。蔡京得政,奏言土地神在某方,是居人位,所以宰相纍不利,建議將尚書省拆去。」因言:「蔡氏以『紹述』二字箝天下士大夫之口,其實神宗良法美意,變更殆盡。它人拆尚書省,便如何了得!」德明。
  「初,蔡京更定幕職,推、判官謂之『分曹建院』。以為節度使、觀察使在唐以治兵治財,今則皆是閑稱呼,初無職事,而推、判官猶襲節度、觀察之名,甚無謂。又古者以軍興,故置參軍。今參軍等職皆治民事,而猶循用參軍之號,亦無意謂。故分曹建院推、判等官,改為司士曹事、司儀曹事。此類有六。參軍之屬改為某院某院,而盡除去節度參軍之名,看來改得自是。又如婦人封號,有夫為秦國公,而妻為魏國夫人者,亦有封兩國者。秦檜妻封兩國,範伯達笑之曰:『一妻而為兩國夫人,是甚義理!』故京皆改隨其夫號:如夫封建安郡,則妻封建安郡夫人;夫封秦國,則妻亦封秦國夫人;侯伯子男皆然。看來隨其夫稱極是。如淑人、碩人、宜人、孺人之類,亦京所定,各隨其夫官帶之。後人謂淑人、碩人非婦人所宜稱。看來稱碩人亦無妨,惟淑人則非所宜爾。但衹有一節未善:有夫方封某郡伯,而妻已先封為某國夫人者,此則與京所改者相值,齟齬不可行。蓋其封贈格法如此。當初合併格法也與整頓過,則無病矣。遂使人得以咎之,謂其法自相違戾;亦是京不仔細,乘勢粗改。後人以其出於京也,遂不問是非,一切反之。又如神宗所改官製。舊製:凡通判太守出去,皆帶吏部員外郎、吏部郎中;其見居職者,則加以判流內銓,流外銓。豈有吏部官而可帶出治州郡者!故神宗皆為諸郎,如朝奉郎、朝散郎、朝奉大夫、朝散大夫之類。所以朝散以下謂之員郎,蓋本員外郎之資敘;朝奉大夫方謂之正郎,蓋吏部郎中資敘也。朝散郎、朝奉大夫之類有二十四階,分為三等,每等八階,以別異雜流有出身無出身人,故有前行、中行、後行。」又問知縣、通判、知州資敘。曰:「在法,做兩任知縣,有關升狀,方得做通判;兩任通判,有關升狀,方得為知州;兩任知州,有關升狀,方得為提刑。提刑又有一節,方得為轉運。今巧宦者欲免州縣之勞,皆經營六院。蓋既為六院,便可經營寺、監、簿、丞,為寺、監、簿、丞出來,便可得小郡。又不肯作郡,便欲經營為郎官。郎官非作郡不得除,故又經營權郎,卻自權郎徑除卿、監、長、貳,則已在正郎官之右矣。又如法中非作縣不得作郡,故不作縣者,必經營為臨安倅。蓋既為臨安倅,則必得郡,更不復問先曾為縣否也。人君深居九重,安知外間許多麯折?宰相雖知,又且苟簡,可以應副親舊。若是人君知得,都與除了這般體例。苟不作縣,雖為臨安倅,亦不免便使權卿、監;苟不作郡,定不得除郎;為卿、監者,亦須已作郡人方得做,不得以寺、監、丞、簿等官權之,則人無僥幸之心矣。衹緣當初立法,不肯公心明白,留得這般掩頭藏幸底路徑,所以使人趨之。嘗記歐公說舊製,觀文殿大學士壓資政殿大學士,資政殿大學士壓觀文殿學士,觀文殿學士壓資政殿學士。後來改觀文兩學士都壓資政兩學士,議者以見任者難為改動。歐公以為此不難,已任者勿改,而自今除者始,可也。以今觀之,亦何須如此勞攘?將見任者皆與改定又何妨?不過寫換數字而已,又不會痛,當時疑慮顧忌已如此。衹緣自來立法建事,不肯光明正大,衹是如此委麯回護。其弊至於今日略欲觸動一事,則議者紛然以為壞祖宗法。故神宗憤然欲一新之,要改者便改。孝宗亦然,但又傷於太銳,少商量。」僩。
  「唐製:某鎮節度使,某州刺史觀察使,此藩鎮所稱。使持節某州軍州事,此屬州軍所稱。其屬官則雲某州軍事判官,某州軍事推官。今尚如此。若節鎮屬官,則雲節度推、判官,以自異於屬州。使與州各分曹案。使院有觀察判官、觀察推官,州院有知錄,糾六曹官,為六曹之長。凡兵事則屬使院,民事則屬州院,刑獄則屬司理院。三者分屬,不相侵越。司法專檢法,司戶專掌倉庫。然司理既結獄,須推、判官簽押,方為圓備。不然,則不敢結斷。本朝並省州院、使院為一。如署銜,但雲知某州軍州事。軍州事,則使院之職也。自並省三院,而州郡六曹之職頗為淆亂,司法、司理、司戶三者尚仍舊。知錄管州院事,專主教民,今乃管倉庫,獨為不得其職。所以六曹官惟知錄免二日衙,以其職尊,故優異之。此等事,史書並不載,惟雜說中班駁見一二。舊嘗疑州院即是司理院。後閱範文正公集,有雲,如使院、州院宜並省歸一,方知不然。因曉州院、使院之別。使院,今之僉廳也。凡諸幕職官皆謂之當職官。如唐書所云,有事當罰,則詔雲自當職官以下以次受罰;有事當賞,則雲當職官以下以次受賞,謂自推、判官而下也。」又曰:「後來蔡京改六曹官名,頗得舊職,為不淆亂。渡江以來,以其出於京也,皆罷之。」又問:「長史何官?」曰:「六朝時長史甚輕。次第衹是奔走長官之前,有君臣之分,不得坐。至唐則甚重。蓋皇子既遙領正大帥,其群臣出為藩鎮者,則稱雲副大帥某州長史。韓文董晉官位可見。至唐中葉,而長史、司馬、別駕皆為貶官,不事事。蓋節度使既得自闢置官屬,如節度、觀察推、判官之屬。此既重,則彼皆輕矣。」僩。
  蔡元道所為祖宗官製舊典,他衹知懲創後來之禍,遂皆歸咎神宗,不合輕改官製。事事以祖宗官製為是,便說此是百王不可易之典。殊不知後來所以放行逾越,任用小人,自是執法者偏私,何關改官製事!如武臣諸節度、副總管諸使所以恩禮隆異,俸給優厚者,蓋太祖初奪諸鎮兵權,恐其謀叛,故置諸節度使,隆恩異數,極其優厚,以收其心而杜其異志。及太宗真宗以後,則此輩或以老死,又無兵權。後來除授者,自可殺其禮數,減其俸給,降其事權,而猶襲一時權宜苟且之製,為子孫不可易之常典,豈不過哉!然祖宗時放行,極艱其選,不過一二人、二三人。後來小人用事,凡宰相除罷,及武臣寵幸宦者之徒,無不得之,實法製不善有以啓之耳。及經變故,乃追咎輕越祖宗法度之過。不知此既開其可入之塗,彼孰不為可入之塗以求合乎?僩。
  唐瀋既濟之說已如此。新添改官製,而舊職名不除,所以愈見重複。然唐時猶自歸一,如藩鎮節度使、觀察使,民事兵事一人皆了。今既有帥,又有傢居節度使,便用費許多錢養他。見任事者請俸卻寡,而傢居守閑名者,請俸卻大。節度使請俸月千餘緡。又節度印,古者所以置旌節以為儀衛,而重其權。今卻令帶之傢居,請重俸,是甚意?今為福州安撫使,而反不如威武軍節度使之請俸。僩。
  祖宗置資格,自立僥幸之門。如武臣橫行,最為超捷。纔除橫行,便可越過諸使,許多等級皆不須歷,一嚮上去。然今人又不用除橫行,橫行猶用守這數級,衹落藉官則無所不可。祖宗之法,本欲人遵守資格,謹重名器。而不知自置許多僥幸之路,令人脫過,是甚意思?除是執法者大段把得定,不輕放過一個半個,無一毫私,方執得住。不然,便不可禁遏矣。不知當初立法,何故如此?今呆底人,便衹守此為不可易之典,纔觸動着,便說是變動祖宗法製。也須賭過是,始得。僩。
  趙表之生做文官,纔到封王,封安定郡王。便用換武。豈文官不可封王,而須武官耶?又今宗正須以宗室武官為之,文官也衹做得。世間一樣愚人,便以此等制度為百王不可易之法!僩。
  衹改儒林、文林之屬,其他皆可通行。文官猶有古名,如武官諸階稱呼,多有無意義者。又曰:「四廂都指揮使,又有甚諸色使,皆是虛名。衹有三衙都指揮使真有職事。」又曰:「元豐以前武臣無宮觀,故武臣無閑者。見武臣乞解軍職,必出藩府。及元豐介甫相,置宮觀,方有閑者。」僩。
  本朝先未有祠祿,但有主管某宮、某觀公事者,皆大官帶之,真個是主管本宮、本觀御容之屬。其他多衹是監當差遣。雖嘗為諫議官,亦有為監當者,如監船?、酒務之屬。自王介甫更新法,慮天下士大夫議論不合,欲一切彈擊罷黜,又恐駭物論,於是創為宮觀祠祿,以待新法異議之人。然亦難得,惟監司郡守以上,眷禮優渥者方得之。自郡守以下,則盡送部中與監當差遣。後來漸輕,今則又輕,皆可以得之矣。僩。
  華州雲臺觀、南京鴻慶宮,有神宗神像在,使人主管,猶有說。若武夷山衝佑觀、臨安府洞霄宮,知他主管個甚麽?
  今太廟室深而堂淺,一代為一室;堂則雖在室前,而實同為一堂。古人大抵室事尚東嚮,堂事尚西嚮。賀孫。
  「皇城使有親兵數千人,今八廂貌士之屬是也。以武臣二員並內侍都知二員掌之。本朝衹此一項,令宦者掌兵,而以武臣參之。」因笑曰:「此項又似製殿前都指揮之兵也。」僩。
  「今之二衙,即舊日之指揮使。朱溫由宣武節度使篡唐,疑忌他人,自用其宣武指揮使為殿前指揮使,管禁衛諸軍。以至今日,其權益重。嘗見歐陽公記其為某官時,殿帥之權猶輕,見從官,不接坐;但傳語,不及獻茶。及再入為執政,則禮數大異矣。」問:「何故如此?」曰:「也是積漸緻然。是他權重後,自然如此。」僩。
  問:「唐之人主喜用宦者監軍,何也?」曰:「是他信諸將不過,故用其素所親信之人。後來一嚮疏外諸將,盡用宦者。本朝太宗令王繼恩平李順有功,宰相擬以宣徽使賞之。太宗怒,切責宰相,以為太重,蓋宣徽亞執政也,遂創『宣政使』處之。朝臣諸將中豈無可任者,須得用宦者!彼既有功,則爵賞不得吝矣。然猶守得這些意思,恐起宦者權重之患。及熙豐用兵,遂皆用宦者。李憲在西,權任如大將。馴至後來,遂有童貫譚稹之禍。」宦者其初衹是走馬承受之類,浸漸用事,遂至如此。僩。
  今之總管,乃國初之部署。後避英廟諱,改焉。都監乃是唐之監軍,不知何時轉了。廣。
  太祖收諸鎮節度兵權,置諸州指揮使,大州十數員,次州六七員,又次州三四員,每員管兵四五百人。本州自置營招兵,而軍員管之。每遇遷升,則密院出宣付之。用紙一大幅,題其上曰「宣付指揮使某」,卻不押號,而以御前大寶印之。軍員得此極重,有一人而得數宣者,蓋營中亦有數等品級遷轉也。指揮有廳,有射場,衹在營中升降,不得出官。僩。
  「總領一司,乃趙忠簡所置,當時之意甚重。蓋緣韓嶽統兵權重,方欲置副貳,又恐啓他之疑,故特置此一司,以總製財賦為名,卻專切報發御前兵馬文字,蓋欲陰察之也。」或謂:「總領之職,自可並歸漕司。」曰:「財賦散在諸路,漕司卻都呼吸不來。亦如坑冶,須是創立都大提點,方始呼吸得聚。」道夫。
  運使本是愛民之官,今以督辦財賦,反成殘民之職。提刑本是仁民之官,今以經、總製錢,反成不仁之具。淳。
  祖宗,凡升朝官在京,未有職事者,每日赴班,纔有差遣則已。廣。
  今群臣以罪去者,不能全其退處之節。凡有辭避,必再三不允,直待章疏劾之,遂從罷黜。人傑。
  舊製:遷謫人詞頭,當日命下,當日便要,不許隔宿,便與詞頭報行。而今緣有信札,故詞頭有一兩月不下者,中書以此覺得事多。此皆軍興後事多,故如此。國朝舊製,煞有因軍興後廢格而未復者。廣。
  舊法:貶責人若是庶官,亦須帶別駕或司馬,無有帶階官者。今呂子約卻是帶階官安置。人傑。
  今日作史,左右史有起居註,宰執有時政記,臺官有日曆,並送史館著作處參改,入實錄作史。大抵史皆不實,緊切處不敢上史,亦不關報。椿。
  史甚弊,因神宗實錄皆不敢寫。傳聞衹據人自錄來者。纔對者,便要所上文字,並奏對語上史館。揚。
  今之修史者,衹是依本子寫,不敢增減一字。蓋自紹聖初,章惇為相,蔡汴修國史,將欲以史事中傷諸公。前史官範純夫黃魯直已去職,各令於開封府界內居住,就近報國史院,取會文字。諸所不樂者,逐一條問黃範,又須疏其所以然,至無可問,方令去。後來史官因此懲創,故不敢有所增損也。按實錄,是時史官趙彥若亦同於府界居住。後趙安置豊州,範永州,黃黔州。儒用。
  先生問「有山𠔌陳留對問否?」曰:「無之。」曰:「聞當時秦少遊最爭得峻,惜乎亦不見之。陸農師卻有當來對問,其間雲,嘗與山𠔌爭入王介甫『無使上知』之語。又云,當時史官因論溫公改詩賦不是。某雲:『司馬光那得一件是?皆是自敘與諸公爭辨之語。』」。
  「道君欽宗實錄數百捲,呂丈月十日修了。雲,衹是得大節目百十條。」問雲:「何不入文字展日?」曰:「便不是呂丈規模。」振。
  本朝國紀好看,雖略,然大綱卻都見。長編太詳,難看。熊子復編九朝要略,不甚好。國紀,徐端立編。僩。
  聖政編年一書,起太祖,止紹興九年,書坊人做。非好書。振。
  今之學規,非鬍安定所撰者。仁宗置州縣學,取湖學規矩頒行之。湖學之規,必有義理,不如是其陋也。如第一條「謗訕朝政」之類,其出於蔡京行捨法之時有所改易乎!當時如徐節孝為楚州教官,乃罷之,而易以其黨。大抵本朝經王氏及蔡京用事後,舊章蕩然,可勝嘆哉!人傑。
  問學究一科沿革之故。曰:「此科即唐之明經是也。進士科則試文字,學究科但試墨義。有才思者多去習進士科,有記性者則應學究科。凡試一大經者,兼一小經。每段舉一句,令寫上下文,以通不通為去取。應者多是齊魯河朔間人,衹務熟讀,和註文也記得,故當時有『董五經』『黃二傳』之稱。但未必曉文義,正如和尚轉經相似。又有司待之之禮,亦不與進士等。進士入試之日,主文則設案焚香,垂簾講拜。至學究,則徹幕以防傳義,其法極嚴,有渴至飲硯水而黔其口者!當時傳以為笑。歐公亦有詩云:『焚香禮進士,徹幕待諸生。』或云,「徹幕」乃「瞑目」字,亦非歐詩。其取厭薄如此,荊公所以惡而罷之。但自此科一罷之後,人多不肯去讀書。」儒用。
  熙寧三捨法,李定所定。崇觀三捨法,蔡京所定。鬍德輝埕嘗作記。學者,所以學為忠與孝也。今欲訓天下士以忠孝,而學校之製乃出於不忠不孝之人,不亦難乎!儒用。
  「大學捨法壞人多,龜山嘗立論。高抑崇曾見龜山。太學初興,召為司業,善類頗屬望。到彼一切放倒,三捨法,卻在渠手中成。莫負了龜山否?」王子合曰:「聞那時衹是取法於一舊老吏。」浩曰:「秦會之是舊大學中人,想是據他嚮日所行了。」曰:「高公不合與承當。高公大率不立,五峰嘗有書責他。」浩。
  先生因論本朝南渡以來,其初立法甚放寬,蓋欲聚人。不知後來放緊,便不得。燾。
  今之法,大概用唐法。淳。
  問:「今三代之法,或可見於律中否?」曰:「律自秦漢以來,歷代修改,皆不可得而見矣。如漢律文簡奧,後代修改,今亦不可見矣。」淳。
  律是歷代相傳,敕是太祖時修,律輕而敕重。如敕中刺面編配,律中無之,衹是流若幹裏,即今之白麵編管是也。敕中上刑重而下刑輕,如律中杖一百,實有一百,敕中則折之為二十。五折一。今世斷獄衹是敕,敕中無,方用律。同。
  因言:「律極好。律即刑統。後來敕令格式,罪皆太重,不如律。幹道淳熙新書更是雜亂。一時法官不識製法本意,不合於理者甚多。又或有是計囑妄立條例者。如母已出嫁,欲賣産業,必須出母着押之類。此皆非理,必是當時有計囑而創此條也。孝宗不喜此書,嘗令修之,不知修得如何。」僩。
  刑統大字是歷代相傳,註字是世宗時修。淳。
  舊來敕令文辭典雅,近日殊淺俗。裏面是有幾多病痛。方子。
  宋莒公曰:「『應從而違,堪供而闕』,此六經之亞文也。」謂子不從父不義之命,及力所不能養者,古人皆不以不孝坐之。義當從而不從,力可供而不供,然後坐以不孝之罪。淳。
  或問:「『敕、令、格、式』,如何分別?」曰:「此四字乃神宗朝定法時綱領。本朝止有編敕,後來乃命群臣修定。元豐中,執政安燾等上所定敕令。上喻燾曰:『設於此而逆彼之至謂之「格」,設於此而使彼效之謂之「式」,禁於未然謂之「令」,治其已然謂之「敕」。修書者要當如此。若其書完具,政府總之,有司守之,斯無事矣。』此事載之己仰錄,時出示學者。因記其文如此,然恐有脫誤處。神廟天資絶人,觀此數語,直是分別得好。格,如五服制度,某親當某服,某服當某時,各有限極,所謂『設於此而逆彼之至』之謂也。式,如磨勘轉官,求恩澤封贈之類,衹依個樣子寫去,所謂『設於此而使彼效之』之謂也。令,則條令禁製其事不得為、某事違者有罰之類,所謂『禁於未然』者。敕,則是已結此事,依條斷遣之類,所謂『治其已然』者。格、令、式在前,敕在後,則有『教之不改而後誅之』底意思。今但欲尊『敕』字,以敕居前,令、格、式在後,則與不教而殺者何異?殊非當時本指。」又問:「伊川雲:『介甫言:「律是八分書。」是他見得如此。』何故?」曰:「律是刑統,此書甚好,疑是歷代所有傳襲下來。至周世宗,命竇儀註解過,名曰刑統,即律也。今世卻不用律,衹用敕令。大概敕令之法,皆重於刑統。刑統與古法相近,故曰『八分書』。」「介甫之見,畢竟高於世俗之儒」。此亦伊川語,因論祧廟及之。儒用。
  某事合當如何,這謂之「令」。如某功得幾等賞,某罪得幾等罰,這謂之「格」。凡事有個樣子,如今傢保狀式之類,這謂之「式」。某事當如何斷,某事當如何行,這謂之「敕」。今人呼為「敕、令、格、式」,據某看,合呼為「令、格、式、敕」。敕是令、格、式所不行處,故斷之以敕。某在漳州,曾編得戶、婚兩門法。賀孫。
  本合是先令而後敕,先教後行之意。自荊公用事以來,方定為「敕、令、格、式」之序。德明。
  「唐藩鎮權重,為朝廷之患。今日州郡權輕,卻不能生事,又卻無以製盜賊。」或曰:「此亦緣介甫颳刷州郡太甚。」曰:「也不專是介甫。且如仁宗時,淮南盜賊發,趙仲約知高郵軍,反以金帛牛酒使人買覓他去。富鄭公欲誅其人,範文正公謂他既無錢,又無兵,卻教他將甚去殺賊?得他和解得去,不殘破州郡,亦自好。衹是介甫後來又甚。州郡禁軍有闕額處,都不補。錢糧盡欲解發歸朝廷,謂之『封樁闕額禁軍錢』,係提刑司管。」文蔚。
  經製錢,宣和間用兵,經製使所創。總製錢,紹興初用兵,總製使所創。二人不記姓名。應幹稅錢物,雜色場、務納錢,每貫刻五十文,作頭子錢。括之為二色錢,以分毫積,計大計多,況其大者!
  經製錢,陳亨伯所創。蓋因方臘反,童貫討之,亨伯為隨軍轉運使。朝廷以其權輕,又重為經製使。患軍用不足,創為此名以收州縣之財,當時大獲其利。然立此製時,明言軍罷而止,其後遂因而不改。至紹興四年,韓球又創總製錢,大略仿經製為之。十一年經界法行,民間印契多,倍有所得,朝廷遂以此年立額。至次年,則其數大虧,乃令州縣添補解發。自後州縣大睏,朝廷亦知之。議者乃請就三年中取中製以立額。卻不知中製者乃所添補之歲,其額猶為重也,因仍至今。頃年得江西憲時,陛對日,亦嘗為孝宗言之。蓋此政是憲司職事。又曰:「亨伯創經製錢時,其兄弟有名某者,勸止之。不從,乃率其子侄哭於傢廟,以為作俑之罪,祖先將不祀矣!」廣。
  德粹語婺源納銀之弊,方伯謨因問和買。先生言其初曰:「今日惟紹興最重。舊拋和買數時,兩浙運使乃紹興人。朝廷拋降三十萬匹與浙東,紹興受十四萬。是時都吏乃會稽縣人,會稽又受多。惟余姚令不肯受,為其民以瓦礫擲之,不得已受歸,而其數少,恨不記其名。」滕雲:「婺源乃汪內翰鄉邑。汪知鄉郡,朝廷初降月椿時,會諸縣令於廷。婺源令偶言丹陽鄉民頑,汪本此鄉人,以令為譏之,先勒令受十分之四分三釐,至於今為害。」先生曰:「疇昔創封椿時,本無實數,衹是賴州縣。且如常平中一項錢,亦許椿數。提舉司錢今日又解,明日又解,解必有限,彼豈不來爭?以此觀之,事皆係作始不是。」可學。
  祖宗立法催科,衹是九分,纔破這一分,便不催。但破得一百貫,謂之「破分」,便住。自曾丞相仲欽為戶部時,便不用這法,須要催盡。至今所以如此。恪。
  所在上供銀,皆分配諸縣。獨建寧因吳公路作憲,算就????綱上納。雖是算在綱上,中間作舊科數,諸縣甚者至科民間買納。後瀋公雅來,卻檢會前時行下指揮,遂罷買上供銀。道夫。
  張定叟尚書云,青城每郊用木十五萬縛幕屋,事已,撤去,皆諸璫得之。其費出於臨安。渠知府日,嘗奏乞從本府出錢蓋屋,庶免逐郊費用,不從。閎祖。
  
  
  朱子語類捲第一百二十九
  本朝三
  自國初至熙寧人物
  因論唐初國初人才,雲:「國初人材,是五代時已生得了。」德明。
  太宗朝一時人多尚文中子,蓋見朝廷事不振,而文中子之書頗說治道故也,然不得其要。範文正公雖有欲為之志,然也粗,不精密,失照管處多。卓。僩錄略。
  國初人便已崇禮義,尊經術,欲復二帝三代,已自勝如唐人,但說未透在。直至二程出,此理始說得透。因看種明逸集。方子。
  問本朝宰相孰優。曰:「各有所長。」力行。
  趙幾道雲:「本朝宰相,但一味度量而已。」曰:「『寬裕溫柔,足以有容』,固好;又須『發強剛毅,足以有執』,則得。」大雅。
  「宰相薦張齊賢,曾受一曹司甚恩,忘了,齊賢後以兄事之。舉此一事,齊賢可知矣。」先生曰:「祖宗時人樸實如此。今好薦章如此,乃是一言章也。」揚。
  李文靖衹做得如此。若有學,便可做三代事;真宗晚年豈有如此等事!揚。
  談苑說李文靖沒口匏事,極好,可謂鎮浮。然與不興利事,皆落一偏。鬍不廣求有道賢德,興起至治也?方。
  李文靖重厚沉默,嘗寓京師,亦少出入。一日,忽有一轎至。下轎,乃一蓋頭婦人,不見其面,然儀度甚美;入文靖房,久而出。衆訝之,以為文靖如此,卻引得這般人來,遂問之。文靖亦衹依違應之曰:「『亦言某前程之類,何足信!』深詰之,文靖曰:『諸公曾見其面乎?一面都是目!』」許文靖為相。揚。
  問:「本朝如王沂公,人品甚高,晚年乃求復相,何也?」曰:「便是前輩都不以此事為非,所以至範文正方厲廉恥,振作士氣。」曰:「如寇萊公,也因天書欲復相。」曰:「固是。」植。
  問:「王沂公雲:『恩欲己出,怨使誰當?』似此不可為通法否?」曰:「它衹說不欲牢籠人才,說使必出自我門下。它亦未嘗不薦人才。」相。
  問:「先生前日曾論本朝惟範文正公振作士大夫之功為多。不知使范公處韓公受顧命之時,處事亦能如韓公否?」曰:「看范公才氣,亦須做得。」又曰:「祖宗以來,名相如李文靖王文正諸公,衹恁地善,亦不得。至範文正時便大厲名節,振作士氣,故振作士大夫之功為多。」問:「範文正作百官圖以獻,其意如何?」曰:「它衹說如此遷轉即是公,如此遷轉即是私。呂許公當國,有無故躐等用人處,故范公進此圖於仁宗。」因舉詩云:「『誨爾序爵。』人主此事亦不可不知。假如有人已做侍御史,宰相驟擢作侍從,雖官品高,然侍御史卻緊要。為人主者,便須知把他擢作侍從,如何不把做諫議大夫之類。」植。
  「近得周益公書,論呂範解仇事。曰:『初,范公在朝,大臣多忌之。及為開封府,又為百官圖以獻。因指其遷進遲速次序曰,某為超遷,某為左遷,如是而為公,如是而為私,意頗在呂相。呂不樂,由是落職,出知饒州。未幾,呂亦罷相。後呂公再入,元昊方犯邊,乃以公經略西事,公亦樂為之用。嘗奏記呂公雲:「相公有汾陽之心之德,仲淹無臨淮之才之力。」後歐陽公為范公神道碑,有「歡然相得,戮力平賊」之語,正謂是也。』公之子堯夫乃以為不然,遂刊去此語。前書今集中亦不載,疑亦堯夫所刪。他如叢談所記,說得更乖。某謂呂公方寸隱微,雖未可測,然其補過之功,使天下實被其賜,則有不可得而掩者。范公平日胸襟豁達,毅然以天下國傢為己任。既為呂公而出,豈復更有匿怨之意?況公嘗自謂平生無怨惡於一人,此言尤可驗。忠宣固是賢者,然其規模廣狹,與乃翁不能無間。意謂前日既排申公,今日若與之解仇,前後似不相應,故諱言之。卻不知乃翁心事,政不如此。歐陽公聞其刊去碑中數語,甚不樂也。」問:「後來正獻亦及識范公否?」曰:「正獻通判潁州時,歐陽公為守。范公知青州,過潁,謁之。因語正獻曰:『太博近朱者赤。歐陽永叔在此,宜頻近筆硯。』異時同薦三人:則王荊公司馬溫公及正獻公也。其知人如此。」又曰:「呂公所引,如張方平王拱辰李淑之徒,多非端士,終是不樂范公。張安道過失更多,但以東坡父子懷其汲引之恩,文字中十分說他好,今人又好看蘇文,所以例皆稱之。介甫文字中有說他不好處,人既不看,看又不信。」儒用。
  呂申公斥逐範文正諸人,至晚年復收用之,范公亦竭盡底藴而為之用,這見文正高處。忠宣辨歐公銘志事,這便是不及文正。道夫。
  範文正傑出之才。
  某嘗謂,天生人才,自足得用。豈可厚誣天下以無人?自是用不到耳。且如一個範文正公,自做秀纔時便以天下為己任,無一事不理會過。一旦仁宗大用之,便做出許多事業。今則所謂負剛大之氣者,且先一筆勾斷。稱停到第四五等人,氣宇厭厭,布列臺諫,如何得事成!故某嚮謂,姓名未出,而內外已知其非天下第一流矣!道夫。
  範文正公嘗雲:「浙人輕佻易動,切宜戒之!」子蒙。
  某嘗說,呂夷簡最是個無能底人。今人卻說他有相業,會處置事,不知何者為相業?何者善處置?為相正要以進退人才為先,使四夷聞知,知所聳畏。方其為相,其纔德之大者,如範文正諸公既不用,下而豪俊跅弛之士,如石曼卿諸人,亦不能用。其所引援,皆是半間不界無狀之人,弄得天下之事日入於昏亂。及一旦不柰元昊何,遂盡挨與範文正公。若非範文正公,則西方之事决定弄得郎當,無如之何矣。今人以他為有相業,深所未曉。子蒙。
  因言仁宗朝,講書楊安國之徒,一時聚得幾個樸純無能之人,可笑。先生曰:「此事緣範文正招引一時纔俊之士,聚在館閣。如蘇子美梅聖俞之徒,此輩雖有才望,雖皆是君子黨,然輕儇戲謔,又多分流品。一時許公為相,張安道為御史中丞,王拱辰之徒,皆深惡之,求去之未有策。而蘇子美又杜祁公婿,杜是時為相,蘇為館職,兼進奏院。每歲院中賽神,例賣故紙錢為飲燕之費。蘇承例賣故紙,因出己錢添助為會,請館閣中諸名勝,而分別流品,非其侶者皆不得與。會李定願與,而蘇不肯。於是盡招兩軍女妓作樂爛飲,作為傲歌。王勝之名直柔。句云:『欹倒太極遣帝扶,周公孔子驅為奴。』這一隊專探伺他敗闕,纔聞此句,拱辰即以白上。仁宗大怒,即令中官捕捉,諸公皆已散走逃匿。而上怒甚,捕捉甚峻,城中喧然。於是韓魏公言於上曰:『陛下即位以來,未嘗為此等事。一旦遽如此,驚駭物聽。』仁宗怒少解,而館閣之士罷逐一空,故時有『一網打盡』之語。杜公亦罷相,子美除名為民,永不敘復。子美居湖州,有詩曰:『不及雞竿下坐人!』言不得比罪人引赦免放也。雖是拱辰安道輩攻之甚急,然亦衹這幾個輕薄做得不是。縱有時名,然所為如此,終亦何補於天下國傢邪?仁宗於是懲纔士輕薄之弊,這幾個承意旨,盡援引純樸持重之人以愚仁宗。凡解經,不過釋訓詁而已,如楊安國彭乘之徒是也。是時張安道為御史中丞,助呂公以攻範。」卓。
  陳執中俗吏,然執法,仁廟謂惟此人不瞞人。近世葉顒近似之。揚。
  德粹以明州士人所寄書納先生,因請問其書中所言。先生曰:「渠言『漢之名節,魏晉之曠蕩,隋唐之辭章,皆懲其弊為之。』不然。此衹是正理不明,相羇將去,遂成風俗。後漢名節,至於末年,有貴己賤人之弊。如皇甫規,鄉人見之,卻問:『卿在雁門,食雁美乎?』舉此可見。積此不已,其勢必至於虛浮入老莊。相羇到齊梁間,又不復如此,衹是作一般豔辭,君臣賡歌褻瀆之語,不以為怪。隋之辭章,乃起於煬帝。進士科至不成科目,故遂羇纏至唐,至本朝然後此理復明。正如人有病,今日一病,明日變一病,不成要將此病變作彼病。」某問:「已前皆羇纏成風俗。本朝道學之盛,豈是羇纏?」先生曰:「亦有其漸。自範文正以來已有好議論,如山東有孫明復,徂徠有石守道,湖州有鬍安定,到後來遂有周子程子張子出。故程子平生不敢忘此數公,依舊尊他。若如楊劉之徒,作四六駢儷之文,又非此比。然數人者皆天資高,知尊王黜霸,明義去利。但衹是如此便了,於理未見,故不得中。」某問:「安定學甚盛,何故無傳?」曰:「當時所講止此,衹些門人受去做官,死後便已。嘗言劉彝善治水,後來果然。彝有一部詩,遇水處便廣說。」璘錄雲:「劉彝治水,所至興水利。劉有一部詩解,處處作水利說,好笑。熟處難忘。」某又問:「以前說後漢之風,皆以為起於嚴子陵,近來說又別。」曰:「前漢末,極有名節人。光武卻極崇儒重道,尊經術,後世以為法。如見樊英築壇場,猶待神明。嚴子陵直分明是隱士,渠高氣遠邁,直是不屈。又論其不矯激,呂伯恭作祠堂記,卻雲它中和。嘗問之:『嚴子陵何須如此說?使它有知,聞之豈不發一笑!』因說:「前輩如李泰伯們議論,衹說貴王賤伯,張大其說,欲以劫人之聽,卻是矯激,然猶有以使人奮起。今日須要作中和,將來衹便委靡了。如範文正公作子陵祠堂記雲:『先生之心,出乎日月之上;光武之器,包乎天地之外。微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微光武,豈能遂先生之高!』鬍文定父子極喜此語。大抵前輩議論粗而大,今日議論細而小,不可不理會。」某問:「此風俗如何可變?」曰:「如何可變?衹且自立。」可學。
  論安定規模雖少疏,然卻廣大着實。如孫明復春秋雖過當,然占得氣象好。如陳古靈文字尤好。嘗過臺州,見一豐碑,說孔子之道,甚佳。此亦是時世漸好,故此等人出,有「魯一變」氣象,其後遂有二先生。若當時稍加信重,把二先生義理繼之,則可以一變,而乃為王氏所壞!問:「當時如此積漸將成,而壞於王氏,莫亦是有氣數?」曰:「然。」可學。
  因言兼山艾軒二氏中庸,曰:「程子未出時,如鬍安定石守道孫明復諸人說,話雖粗疏,未盡精妙,卻盡平正,更如古靈先生文字都好。」道夫雲:「衹如諭俗一文,極為平正簡易。」曰:「許多事都說盡,也見他一個胸襟盡包得許多。」又曰:「大抵事亦自有時。如程子未出,而諸公已自如此平正。」道夫。
  本朝孫石輩忽然出來,發明一個平正底道理自好,前代亦無此等人。如韓退之已自五分來,衹是說文章。若非後來關洛諸公出來,孫石便是第一等人。孫較弱;石健甚,硬做。
  問:「孫明復如何恁地惡鬍安定?」曰:「安定較和易,明復卻剛勁。」或曰:「孫泰山也是大故剛介。」曰:「明復未得為介,石守道卻可謂剛介。」義剛。
  石守道衹是粗。若其名利嗜欲之類,直是打迭得伶俐,茲所以不動心也。揚。
  嘉佑前輩如此厚重。鬍安定於義理不分明,然是甚氣象!
  問:「安定平日所講論,今有傳否?」曰:「並無。薛士竜在湖州,嘗以書問之。回書云,並無。如當初取湖州學法以為太學法,今此法無。今日法,乃蔡京之法。」又云:「祖宗以來,學者但守註疏,其後便論道,如二蘇直是要論道。但註疏如何棄得!」可學。
  安定太山徂徠廬陵諸公以來,皆無今日之術數。老蘇有九分來許罪。揚。
  安定鬍先生衹據他所知,說得義理平正明白,無一些玄妙。近有一輩人,別說一般惹邪底詳說話。禪亦不是如此。衹是不曾見那禪師,便是被他笑。揚錄雲,徐子儀之徒。
  因論李泰伯,曰:「當時國傢治,時節好,所論皆勁正如此。曾南豐攜歐公書,往余杭見範文正。文正雲『歐九得書,令將錢與公。今已樁得甚處錢留公矣。亦欲少款,適聞李先生來,欲出郊迓之』雲雲。」
  閩宰方叔珪永嘉人。以書來,稱本朝人物甚盛,而功業不及於漢唐,衹緣是要去小人。先生曰:「是何等議論!小人如何不去得?自是不可合之物。『一熏一蕕,十年尚猶有臭。』觀仁宗用韓範富諸公,是甚次第!衹為小人所害。及韓富再當國,前日事都忘了。富公一嚮畏事,衹是要看經念佛,緣是小人在傍故耳。若謂小人不可去,則舜當時去『四兇』是錯了!」可學問:「方君意謂不與小人競,則身安,可以做事。」曰:「不去小人,如何身得安!」劉晦伯雲:「有人說泰卦『內君子,外小人』,為君子在內,小人在外。小人道消,乃是變為君子。」曰:「亦有此理。聖人亦有容小人處,又是一截事。且當看正當處。使小人變為君子固好,衹是不能得如此。」可學雲:「小人譖君子,須加以朋黨叛逆。」曰:「如此,則一網可打盡。雖是如此,然君子亦不可過當。如元佑諸公行蔡新州事,卻不是。渠固有罪,然以作詩行重責,大不可。然當元佑時,衹行遣渠一人,至紹聖則禍甚酷。以此觀君子之於小人,未能及其毫毛;而小人之於君子,其禍常大,安可不去!」可學。
  韓富初來時,要拆洗做過,做不得,出去。及再來,亦衹隨時了。遇聖明如此,猶做不得!揚。
  富鄭公與韓魏公議不合,富恨之,至不吊魏公喪。富公守某州,魯直為尉,久不之任,在路遷延。富有所聞,大怒;及到,遂不與交割。後幕幹勸之,方肯。及魯直在史館修韓魏公傳,使人問富曾吊韓喪否。知其不曾,遂以此事送下案中,遂成案底。後人雖欲修去此事,而有案底,竟不可去,魯直也可謂乖。但魏公年年卻使人去鄭公傢上壽,恁地便是富不如韓較寬大。義剛。
  韓魏公富鄭公皆言新法不便。韓公更能論列,上面不從他,也委麯作個道理着行他底。如富公更不行,自用他那法度,後來遂被人言。雖如此,畢竟喚做是,不得。今事有不便,但當如韓公論列。若不從,也須做道理減省了行他底。大不可行,則有去而已。如富公直截自用己意,則不可也。端蒙。
  歐公章疏言地震,山石崩入於海。某謂正是「羸豕孚躅」之義。當極治時,已自栽培得這般物在這裏了,故直至如今。道夫。
  先生因泛言交際之道,雲:「先人曾有雜錄册子,記李仲和之祖見居三衢。同包孝肅同讀書一僧捨,每出入,必經由一富人門,二公未嘗往見之。一日,富人俟其過門,邀之坐。二公托以他事,不入。他日復招飯,意廑甚。李欲往,包公正色與語曰:『彼富人也,吾徒異日或守鄉郡,今妄與之交,豈不為他日纍乎!』竟不往。後十年,二公果相繼典鄉郡。」先生因嗟嘆前輩立己接人之嚴蓋如此。方二公為布衣,所志已如此。此古人所謂言行必「稽其所終,慮其所敝」也。或言:「近有為鄉邑者,泛接部內士民,如布衣交,甚至狎溺無所不至。後來遇事入手,處之頗有掣肘處。」曰:「為邑之長,此等處當有限節。若脫略繩墨,其末流之弊,必至於此。包李之事,可為法也。」時舉。
  張乖崖雲:「陽是人有罪,而未書案,尚變得;陰是已書案,更變不得。」此人曾見希夷來,言亦似太極圖。節。
  「趙叔平,樂易厚善人也。平生做工夫,欲驗心善惡之多少,以一器盛黑豆,一器盛白豆,中間置一虛器。纔一善念動,則取白豆投其中;惡念動,則取黑豆投其中;至夜,則倒虛器中之豆,觀其黑白,以驗善惡之多少。初間黑多而白少;久之,漸一般;又久之,則白多而黑少;又久,則和豆也無了,便是心純一於善矣。」或曰:「恐無此理。」曰:「前輩有一種工夫如此。若能持敬,則不消如此心煩,自然當下便復於善矣。」
  陳烈,字季慈。行甚高,然古怪太甚。使其知義理之正,是如何樣有力量!惜其衹一嚮從一邊去。辭官表甚古,橫渠嘗稱之。溫公薨,陳上表慰國傢,張文潛集中有代範忠宣答其表書。
  陳烈辭官表,上謂似中書之文。陳好行古禮,其妻厭之而求去。人遂誣陳惡其妻醜而出之。揚。
  陳烈初年讀書,不理會得,又不記。因讀孟子「求放心」一段,遂謝絶人事,靜坐室中。數月後,看文字記性加數倍,又聰明。揚。
  阮逸撰元經、關朗易、李靖問對,見後山談叢。。
  「崔正言奏議亦好。」又問:「曾看劉質夫春秋、謝顯道鬍明仲集否?」。
  
  
  朱子語類捲第一百三十
  本朝四
  自熙寧至靖康用人
  問荊公得君之故。曰:「神宗聰明絶人,與群臣說話,往往領略不去;纔與介甫說,便有『於吾言無所不說』底意思,所以君臣相得甚歡。嚮見何萬一之少年時所著數論,其間有說雲,本朝自李文靖公王文正公當國以來,廟論主於安靜,凡有建明,便以生事歸之,馴至後來天下弊事極多。此說甚好。且如仁宗朝是甚次第時節!國勢卻如此緩弱,事多不理。英宗即位,已自有性氣要改作,但以聖躬多病,不久晏駕,所以當時謚之曰『英』。神宗繼之,性氣越緊,尤欲更新之。便是天下事難得恰好,卻又撞着介甫出來承當,所以作壞得如此!」又曰:「介甫變法,固有以召亂。後來又卻不別去整理,一嚮放倒,亦無緣治安。」儒用。以下荊公。
  論王荊公遇神宗,可謂千載一時,惜乎渠學術不是,後來直壞到恁地。問:「荊公初起,便挾術數?為後來如此?」曰:「渠初來,衹是要做事。到後面為人所攻,便無去就。不觀荊公日錄,無以知其本末。它直是強辯,邈視一世,如文潞公,更不敢出一語。」問:「溫公所作如何?」曰:「渠亦衹見荊公不是,便倒一邊。如東坡當初議論,亦要變法,後來皆改了。」又問:「神宗元豐之政,又卻不要荊公。」曰:「神宗盡得荊公許多伎倆,更何用他?到元豐間,事皆自做,衹是用一等庸人備左右趨承耳。」又問:「明道橫渠初見時,皆許以峻用。後來乃如此,莫是荊公說已行,故然?」曰:「正如吾友適說徐子宜上殿極蒙褒奬,然事卻不行。」曰:「設使橫渠明道用於當時,神宗盡得其學,他日還自做否?」曰:「不然。使二先生得君,卻自君心上為之,正要大傢商量,以此為根本。君心既正,他日雖欲自為,亦不可。」又云:「富韓公召來,衹是要去,語人云:『入見上,坐亦不定,豈能做事?』」某雲:「韓公當仁廟再用時,與韓魏公在政府十餘年,皆無所建明,不復如舊時。」曰:「此事看得極好,當記取。」又問:「使範文正公當此,定不肯回。」曰:「文正卻不肯回,須更精密似前日。」可學。
  「荊公初作江東提刑,回來奏事,上萬言書。其間一節雲:『今之小官俸薄,不足以養廉,必當有以益之。然當今財用匱乏,而復為此論,人必以為不可行。然天下之財未嘗不足,特不知生財之道,無善理財之人,故常患其不足。』神宗甚善其言。後來纔作參政第二日,便專措置理財,遍置回易庫,以籠天下之利,謂周禮泉府之職正是如此。卻不知周公之製,衹為天下之貨有不售,則商旅留滯而不能行,故以官錢買之,使後來有欲買者,官中卻給與之,初未嘗以此求利息也。」時舉雲:「『凡國之財用取具焉』,則是國傢有大費用皆給於此,豈得謂之不取利耶?朝廷財用,但可支常費耳。設有變故之來,定無可以應之。」曰:「國傢百年承平,其實規模未立,特幸其無事耳。若有大變,豈能支耶?神宗一日聞回易庫零細賣甚果子之類,因雲:『此非朝廷之體。』荊公乃曰:『國傢創置有司,正欲領其繁細。若回易庫中,雖一文之物,亦當不憚出納,乃有司之職,非人君所當問。若人君問及此,則乃為繁碎而失體也。』其說甚高,故神宗信之。」時舉。
  「新法之行,諸公實共謀之,雖明道先生不以為不是,蓋那時也是合變時節。但後來人情洶洶,明道始勸之以不可做逆人情底事。及王氏排衆議行之甚力,而諸公始退散。」道夫問:「新法之行,雖塗人皆知其有害,何故明道不以為非?」曰:「自是王氏行得來有害。若使明道為之,必不至恁地狼狽。」問:「若專用韓富,則事體如何?」曰:「二公也衹守舊。」「專用溫公如何?」曰:「他又別是一格。」又問:「若是二程出來擔負,莫須別否?」曰:「若如明道,十事須還他全別,方得。衹看他當時薦章,謂其『志節慷慨』雲雲,則明道豈是循常蹈故塊然自守底人!」道夫。
  呂氏傢傳載荊公當時與申公極相好,新法亦皆商量來,故行新法時,甚望申公相助。又用明道作條例司,皆是望諸賢之助,是時想見其意好。後來盡背了初意,所以諸賢盡不從。明道行狀不載條例司事,此卻好分明載其始末。
  神宗嘗問明道雲:「王安石是聖人否?」明道曰:「『公孫碩膚,赤舄幾幾』,聖人氣象如此。王安石一身尚不能治,何聖人為!」先生曰:「此言最說得荊公着。」
  荊公德行,學則非。若海。
  先生論荊公之學所以差者,以其見道理不透徹。因雲:「洞視千古,無有見道理不透徹,而所說所行不差者。但無力量做得來,半上落下底,則其害淺。如庸醫不識病,衹胡亂下那沒緊要底藥,便不至於殺人。若荊公輩,他硬見從那一邊去,則如不識病證,而便下大黃、附子底藥,便至於殺人!」燾。
  劉叔通言:「王介甫,其心本欲救民,後來弄壞者,乃過誤緻然。」曰:「不然。正如醫者治病,其心豈不欲活人?卻將砒礵與人吃。及病者死,卻雲我心本欲救其病,死非我之罪,可乎?介甫之心固欲救人,然其術足以殺人,豈可謂非其罪?」僩。
  因語荊公,陸子靜雲:「他當時不合於法度上理會。」語之雲:「法度如何不理會?衹是他所理會非三代法度耳。」居甫問:「荊公節儉恬退,素行亦好。」曰:「他當時作此事,已不合中。如孔子於飲食衣服之間,亦豈務滅裂?它當初便衹苟簡,要似一苦行然。」某問:「明道『共改』之說亦是權?」曰:「是權。若從所說,縱未十分好,亦不至如它日之甚。」問:「章子厚說,溫公以母改子,不是。此說卻好。」曰:「當時亦是溫公見得事急,且把做題目。」問:「溫公當路,卻亦如荊公,不通商量。」曰:「溫公亦衹是見得前日不是,己又已病,急欲救世耳。哲宗於宣仁有憾,故子厚輩得入其說。如親政次日,即召中官。範淳夫疏,拳拳君臣之間,衹說到此,嚮上去不得,其如之何?」問:「宣仁不還政,如何?」曰:「王彥霖係年錄一段可見。嘗對宣仁論君子小人,彥霖雲:『太皇於宮中須說與皇帝。』曰:『亦屢說,孫兒都未理會得。』觀此一節,想是以未可分付,故不放下。宣仁性極剛烈。蔡新州之事,行遣極重。」曰:「當時若不得範忠宣救,殺了他,他日諸公禍又重。」曰:「賴有此耳。」又問:「韓師樸曾子宣建中事如何?」曰:「渠二人卻要和會。子宣日錄極見渠心跡。當時商量雲,左除卻軾轍,右除卻京卞,此意亦好。後來元佑人漸多,頗攻其短,子宣卻反悔,師樸無如之何。」又問:「蔡京之來,乃師樸所引,欲以傾子宣。」曰:「京入朝,師樸遣子迎之十裏,子宣卻遣子迎之二十裏。京既入,和二人皆打出。」可學。或錄雲:「韓師樸是個鶻突的人,薦蔡京,欲使之排曾子宣」雲雲。
  汪聖錫嘗問某雲:「了翁政日錄,其說是否?」應之曰:「不是。」曰:「如何不是?」曰:「若言荊公學術之繆,見識之差,誤神廟委任,則可。壯祖錄雲:「若言荊公學術不正,負神廟委任之意,是非謬亂,為神廟聖學之害,則可。」卻雲日錄是蔡卞增加,又云荊公自增加。如此,則是彼所言皆是,但不合增加其辭以誣宗廟耳。又以其言『太祖用兵,何必有名?真宗矯誣上天』,為謗祖宗。此衹是把持他,元不曾就道理上理會,如何說得他倒!」方子。
  伯豐問四明尊堯集。曰:「衹似討鬧,卻不於道理上理會。蓋它止是於利害上見得,於義理全疏。如介甫心術隱微處,都不曾攻得,卻衹是把持。如曰『謂太祖濫殺有罪,謂真宗矯誣上天』,皆把持語也。龜山集中有政日錄數段,卻好。蓋龜山長於攻王氏。然三經義辨中亦有不必辨者,卻有當辨而不曾辨者。」。
  「王氏新經盡有好處,蓋其極平生心力,豈無見得着處?」因舉書中改古註點句數處,雲:「皆如此讀得好。此等文字,某嘗欲看一過,與摭撮其好者而未暇。」賀孫。
  三捨士人守得荊公學甚固。銖。
  陳後山說,人為荊公學,喚作「轉般倉,模畫手。緻無嬴餘,但有虧欠」!東坡雲:「荊公之學,未嘗不善,衹是不合要人同己。」此皆說得未是。若荊公之學是,使人人同己,俱入於是,何不可之有?今卻說「未嘗不善,而不合要人同」,成何說話!若使彌望者黍稷,都無稂莠,亦何不可?衹為荊公之學自有未是處耳。銖。
  荊公作字說時,衹在一禪寺中。禪床前置筆硯,掩一龕燈。人有書翰來者,拆封皮埋放一邊。就倒禪床睡少時,又忽然起來寫一兩字,看來都不曾眠。字本來無許多義理,他要個個如此做出來,又要照顧須前後,要相貫通。
  介甫解佛經亦不是,解「揭帝揭帝」雲:「揭其所以為帝者而示之。」不知此是鬍語!璘。
  唐垧林夫力疏荊公,對神宗前叱荊公。每誦其疏一段竟,又問雲:「王安石是如此也無?」荊公力辨之。垧雲:「在陛下前尚如此不臣!」垧初附荊公,荊公不曾收用,故後詆之。垧初欲言時,就曾魯公借錢三百千,以言荊公了,必見逐。貧,用以作裹足。曾以其作言事官,藉與之。後得罪逐,曾監取其錢,而後放行。揚。
  蜚卿問荊公與坡公之學。曰:「二公之學皆不正。但東坡之德行那裏得似荊公!東坡初年若得用,未必其患不甚於荊公。但東坡後來見得荊公狼狽,所以都自改了。初年論甚生財,後來見青苗之法行得狼狽,便不言生財。初年論甚用兵,如曰『用臣之言,雖北取契丹可也』。後來見荊公用兵用得狼狽,更不復言兵。他分明有兩截底議論。」道夫。
  荊公後來所以全不用許多儒臣,也是各傢都說得沒理會。如東坡以前進說許多,如均戶口、較賦役、教戰守、定軍製、倡勇敢之類,是煞要出來整理弊壞處。後來荊公做出,東坡又卻盡底翻轉,雲也無一事可做。如揀汰軍兵,也說怕人怨;削進士恩例,也說士人失望,恁地都一齊沒理會,始得。且如役法,當時衹怕道衙前之役,易緻破蕩。當時於此合理會,如何得會破蕩?晁以道文集有論役法處,煞好。賀孫。
  熙寧更法,亦是勢當如此。凡荊公所變更者,初時東坡亦欲為之。及見荊公做得紛擾狼狽,遂不復言,卻去攻他。如荊公初上底書,所言皆是,至後來卻做得不是。自荊公以改法緻天下之亂,人遂以因循為當然。天下之弊,所以未知所終也。必大。
  介甫初與呂吉甫好時,常簡帖往來。其一云:「勿令上知。」後來不足,呂遂繳奏之,神宗亦胡亂藏掩了。介甫衹好人奉己,故與呂合。若東坡們不順己,硬要治他,如何天生得恁地狠!」義剛。
  問:「萬世之下,王臨川當作如何評品?」曰:「陸象山嘗記之矣,何待它人問?」「莫衹是學術錯否?」曰:「天資亦有拗強處。」曰:「若學術是底,此樣天資卻更有力也。」曰:「然。」琮。
  介甫每得新文字,窮日夜閱之。喜食羊頭●,傢人供至,或值看文字,信手撮入口,不暇用?;過食亦不覺,至於生患。且道將此心應事,安得會不錯!不讀書時,常入書院。有外甥懶學,怕他入書院,多方討新文字;得之,衹顧看文字,不暇入書院矣。文蔚。
  因論王氏之學,而曰:「元澤幼即穎悟。嘗有人籠獐、鹿各一,以遺介甫,元澤時俱未識也。或問之曰:『孰為鹿?孰為獐?』元澤曰:『獐邊者是鹿,鹿邊者是獐。』其後解經大抵類此。」必大。
  世上有「依本分」三字,衹是無人肯行。且如蘇氏之學,卻成個物事。若王氏之學,都不成物事,人卻偏要去學,這便是不依本分。近看博古圖,更不成文理,更不可理會,也是怪。其中說一「旅」字,雲:「王曰:『衆也。』」這是自古解作衆,他卻要恁地說時,是說王氏較香得些子。這是要取奉那王氏,但恁地也取奉得來不好。義剛。
  先生取荊公奏?進鄴侯傢傳者,令人傑讀之。廣錄雲:「取荊公議府兵奏?,及鄴侯與德宗議復府兵之說,令諸生誦之。曰:『如今得個宰相如此,甚好。』」又讀益公跋。先生曰:「如益公說,則其事都不成做。」人傑雲:「鄴侯有智略,如勸肅宗先取範陽,亦好。」曰:「此策誠善。彼勸肅宗未可取兩京者,欲以兩京縶其四將,惜乎不用也!」人傑雲:「荊公保甲行於畿甸,其始固咈人情,元佑諸公盡罷之,卻是壞其已成之法。」曰:「固是。近張元德亦有此議論寄來。」因言:「元佑諸公大略有偏處,多如此。」人傑雲:「如棄地與西夏,亦未安。」曰:「當時如呂微仲,自以為不然。蓋呂西人,知其利害。其他諸公所見,恨不得納諸其懷;其意待西夏倔強時,衹欲卑巽請和耳。」因言:「本朝養兵?國,更無人去源頭理會,衹管從枝葉上去添兵添將。太祖初定天下,將諸軍分隸州郡,特寄養耳,故謂之『第幾指揮』,謂之『禁軍』,明其為禁衛也。其將校乃衙前,今所謂『都知兵馬使』,謂之『教練』,乃其軍之將也。若都監,乃唐末監軍之遺製。鈐轄、都部署,皆國初製也。部署,即今之總管。今州鈐、路鈐、總管,皆無職事,但大閱時供職一兩日耳。潭州有八指揮,其製皆廢弛。而飛虎一軍獨盛,人皆謂辛幼安之力。以某觀之,當時何不整理親軍?自是可用。卻別創一軍,又增其費。又今之江上屯駐,祖宗時亦無之。某之意,欲使更戍於州郡,可以漸汰將兵,然這話難說。又今之兩淮荊襄義勇皆可用,但人多不之思耳。」人傑。廣錄雲:「京畿保甲之法,荊公做十年方成。至元佑時,溫公廢了,深可惜!蓋此是已成之事,初時人固有怨者,後來做得成,想人亦安之矣。卻將來廢了,可惜!因言軍政後來因事而添者甚多,添得新者,卻不理會舊時有者。祖宗衹有許多禁軍散在諸州,謂之禁軍者,乃天子所用之軍,不許他役。而今添得許多御前諸軍分屯了,故諸州舊有禁軍皆不理會。又如潭州緣置飛虎一軍了,都不管那禁軍與親兵。」
  溫公可謂知、仁、勇。他那活國救世處,是甚次第!其規模稍大,又有學問,其人嚴而正。植。以下溫公。
  義剛曰:「溫公力行處甚篤,衹是見得淺。」曰:「是。」義剛。
  子思所謂「誠」,包得溫公所謂「不妄語」者。溫公誠在子思誠裏。閎祖。
  曹兄問:「諸先生皆以為司馬公許多年居洛,衹成就得一部通鑒;及到入朝,卻做得許多不好事。」曰:「道司馬公做得未善,即是;道司馬公之失,卻不是。當時哲廟若有漢昭之明,便無許多事。」又曰:「不知有聖人出來,天下事如何處置?」因舉易雲:「井渫不食,行測也;求王明,受福也。」卓。
  溫公忠直,而於事不甚通曉。如爭役法,七八年間直是爭此一事。他衹說不合令民出錢,其實不知民自便之。此是有甚大事?卻如何捨命爭!端蒙。
  司馬溫公為諫官,與韓魏公不合。其後作祠堂記,極稱其為人,豈非自見熙豐之事故也?韓公真難得,廣大沉深!可學。
  「司馬公憂國之心,至垂絶猶未忘;道鄉亦然。竊謂到此無可奈何,亦衹得休矣。」先生曰:「全不念着,卻如釋氏之忘。若二公者,又似太過。」問:「夫子曳杖負手,逍遙而歌,卻不然。」曰:「夫子猶言:『明王不興,天下孰能宗予!』依舊是要做他底。」德明。
  「與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溫公晚年更歷之多,為此說。揚。
  範蜀公作溫公墓志,乃是全用東坡行狀,而後面所作銘,多記當時姦黨事。東坡令改之,蜀公因令東坡自作,因皆出蜀公名,其後卻無事。若範所作,恐不免被小人掘了。義剛。
  涑水記聞,呂傢子弟力辨,以為非溫公書。蓋其中有記呂文靖公數事,如殺郭後等。某嘗見範太史之孫某說,親收得溫公手寫?本,安得為非溫公書!某編八朝言行錄,呂伯恭兄弟亦來辨。為子孫者衹得分雪,然必欲天下之人從己,則不能也。僩。
  溫公省試,作民受天地之中以生論,以生為活。其說以為民能受天地之中,則能活也。溫公集中自有一段如此說,也說得好;卻說他人以生為生育之生者不然,拗論如此。某舊時這般文字,及了齋集之類,盡用子細看過。其有論此等去處,盡拈出看。少年被病翁監着,他不許人看,要人讀。其有議論好處,被他監讀,煞吃工夫!又云:「了翁集後面說禪,更沒討頭處。病翁笑曰:『這老子後來說話如此,想是病心風。』」僩。
  正獻為溫公言,佛傢心法,衹取其簡要。此呂氏之學也。方。
  問:「明道論元佑事,須並用熙豐之黨。」曰:「明道衹是欲與此數人者共變其法,且誘他入腳來做。」問:「如此卻似任術?」曰:「處事亦有不能免者,但明道是至誠為之,此數人者亦不相疑忌。然須是明道方能了此。後來元佑諸公治得此黨太峻,亦不待其服罪。溫公論役法疏略,悉為章子厚所駁,衹一嚮罷逐,不問所論是非,卻是太峻急。然當時如蔡確輩留得在朝廷,豈不害事!」德明。
  元佑諸公大綱正,衹是多疏,所以後來熙豐諸人得以反倒。揚。
  元佑諸賢議論,大率凡事有據見定底意思;蓋矯熙豐更張之失,而不知其墮於因循。既有個天下,兵須用練,弊須用革,事須用整頓。如何一切不為得!又曰:「元佑諸賢,多是閉着門說道理底。後來見諸行事,如趙元鎮意思,是其源流大略可睹矣。」儒用。
  熙豐時,諸人生財治獄,紛起可畏。一人嘗以獄事纍及呂申公。申公時為樞密,其人帶吏直入樞府,令申公供文字之類,甚無禮。後元佑間例治此等人,申公遂以其嘗治己之故,恐人以為私報之讎,遂特輕之,當時人以是美之。先生曰:「衹是莫過行遣,至當得這般罪,合與他行遣。此處皆是病。」揚。
  元佑特立一司,名「理訴所」,令熙豐間有所屈抑者,盡來雪理,此元佑人之過也。後徽宗即位求言,人盡言之。後為蔡京將放,有說熙豐不好者,盡罪之,以鍾世美第一。蘇季明亦以此得罪。揚。
  範淳夫純粹,精神短,雖知尊敬程子,而於講學處欠缺。如唐鑒極好,讀之亦不無憾。道夫。
  範淳夫論治道處極善,到說義理處,卻有未精。。
  範淳夫說論語較粗,要知卻有分明好處。如唐鑒文章,議論最好。不知當時也是此道將明,如何便教諸公都恁地白直!某嘗看文字,見說得好處,便尋他來歷,便是出於好人之門。賀孫。
  範淳夫講義,做得條暢。此等正是他所長,說得出,能如此分曉。必大。
  範淳夫不可曉,招李方叔教其子溫輩,溫甚不佳。又嘗薦陳元輿自代。若道要純謹,李方叔初不純謹;若道要學術議論,元輿又不是這樣人。德明。
  韓持國趙清獻俱學佛。嚮在衢州,見清獻公傢書,雖佛尋常言語奉持亦謹,居傢清苦之甚。韓持國臥病,令傢人奏樂於前,就床上輾轉稱快。以此而觀,則清獻所得多矣。德明。
  正淳問:「韓持國言『道上無剋』,此說猶可。至說『道無真假』,則誤甚矣!」曰:「正緣其謂『道無真假』,所以言『無剋』。若知道有真假,則知假者在所當剋也。」必大。
  南豐與兄,看來是不足。觀其兄與歐公帖,可見。義剛。
  曾南豐初亦耿耿,後連典數郡,欲入而不得,故在福建亦進荔子。後得滄州,過闕,上殿札子力為諛說,謂本朝之盛自三代以下所無,後面略略說要戒懼等語,所謂「勸百而諷一」也。然其文極妙。
  曾子固初與介甫極厚善。入館後,出倅會稽令。集中有詩云:「知者尚復然,悠悠誰可語!」必是曾諫介甫來,介甫不樂,故其當國不曾引用。後介甫罷相,子固方召入,又卻專一進諛辭,歸美神宗更新法度,得個中書捨人。丁艱而歸,不久遂亡。不知更活幾年,衹做如何合殺?子宣在後,一嚮做出疏脫。初,子宣有意調停,不主元佑,亦不主元豐,遂有建中靖國年號,如豐相之陳塋中鄒志完輩,皆其所引。卻又被諸公時攻其短,子宣不堪,有斥之使去國者。其弟子開有書與子宣雲:「某人者皆時名流,今置閑處。」蓋為是也。後韓忠彥欲擠子宣,遂引蔡京入來。子宣知之,反欲通殷勤於京。忠彥方遣其子迓京,則子宣之子已將父命迎之於二十裏外矣。先時子宣攻京甚力,至是遂不復誰何。凡京有所論奏,不曰「京之言是」,則曰「京之言善」,又不自知其疏脫,載之日錄。儒用。
  問:「劉元城不知培植君子之黨。纔一小事,便一嚮搏擊,以致君子盡去而小人用矣,此其過否?」曰:「過不在此,是他見識有病。『不知言,無以知人也。』是他不知言。且如說伊川,他衹見得祖宗有典故,纔有不合,便道不是。渠不知輔導少主之理當如此,故伊川一嚮被他論列,是他見識衹如此。又如蔡新州事,被他當時自謂有定策功,宣仁亦甚惡之,謂須與他痛治,恐後來皇帝被人惑,治他不得。元城亦欲因其詩以治之。當時執政、侍從、臺諫有不欲治蔡者,一切逐去。蓋以詩治人自不正,因此以治彼罪,又不是。詩鬍說,何足道?定策謀,他又不說了,又無緣治得他,都不消問了。其本原衹在開導人主心術,使人主知不賞私恩,不罰私怨之理,則蔡何足慮!元城亦不是私意。衹是言不當如此,卻不知以詩治人不當,又欲絶其定策姦謀。如此治之,豈不使人主益疑?後蔡死,其傢果訴冤,謂蔡有定策功。諸人忌之,遂起大禍。後治元佑諸公,皆為蔡報怨也。溫公治時,必不如此。」揚。
  問:「黃履邢恕少居太學,邢固俊拔,黃亦謹厚力學,後來二人卻如此狼狽。」曰:「它固會讀書,衹是自做人不好。然黃卻是個白直底人,衹是昏愚無見識,又愛官職,故為邢所誘壞。邢則有意於為惡,又濟之以纔,故罪過多。」僩。
  邢恕本不定迭,知隨州時,溫公猶未絶之,與通書。衹是明道康節看得好。康節詩云:「慎勿輕為西晉風!」明道語見上蔡錄中,「便不得不說」處。開封劊子事,衹是後來撰出,當時無此事,辨誣中有「妄謂」二字。德明。
  問:「邢恕少年見諸公時,亦似好。」先生曰:「自來便尖利出頭,不確實,到處裏去入作章惇用。林希作御史,希擊伊川,衹俟邢救,便擊之。恕言於哲宗:『臣於程某嘗事之以師友,今便以程某斬作千段,臣亦不救!』當時治恕者,皆尋得明道行狀後所載說,即本此治之。恕過惡如此,皆不問。衹在這一邊者,有毫發必治之。」揚。
  邢恕令王直方父為高忘其名。做一脫宣仁欲廢哲宗事由文字,令高上之,人初不知之。直方臨死,以文字籠分人,籠中有其文字在,其說謂宣仁欲立其所生神宗弟。徐度侍郎雲:「便是立神宗弟,亦無不是。」揚。
  蘇子容薦李清臣。清臣一對,便說繼述事,蘇聞之駭然。出,蘇語李曰:「邦直將作好官!」振。
  因論高甲人及葉祖洽,曰:「此人本無才能,但時方尊尚介甫之學,祖洽多用其說,且因而推尊之,故作第一人。按編年,上好讀孟子,人未知之。時廷試進士,始用策,葉祖洽鄉人黃履在禁從,因以告之。祖洽試策皆援引孟子,故稱旨,擢為第一。然其人品凡下,又不敢望新進用事之人,提拔不起,當時不甚擢用。元佑固是無緣用他,及至紹聖間,復行『紹述』之說,依舊在閑處,無聊之甚,遂自詭以為熙豐舊人,知熙豐事為詳。又謂:『趙挺之亦熙豐舊人,嘗薦臣。今蒙擢在言路,乞召問之。』士大夫貪得患失,固無所不至,然未有若祖洽之甚者。」或謂:「此等人亦緣科第高,要做官職,牽引得如此。」曰:「衹是自傢無志。若是有志底,自然牽引它不得。蓋他氣力大,如大魚相似,看是甚網,都迸裂出去。纔被這些子引動,便是元無氣力底人。如張子韶汪聖錫王龜齡一樣底人,如何牽得他!」儒用。
  莊仲問:「本朝名公,有說得好者,於行上全不相應,是如何?」曰:「有一等人能談仁義之道,做事處卻乖。此與鬼念大悲咒一般,更無奈何他處。」又曰:「衹是知得不明之故。筆談言士人們做文字,問即不會,用則不錯者,皆是也。豈可便以言取人!然亦不可以人廢言,說得好處,須還他好始得。如孟子取陽虎之言,但其用意別耳。」友仁。
  「學中策問,蘇程之學,二傢常時自相排斥,蘇氏以程氏為姦,程氏以蘇氏為縱橫。以某觀之,衹有荊公修仁宗實錄,言老蘇之書,大抵皆縱橫者流,程子未嘗言也。如遺書『賢良』一段,繼之以『得志、不得志』之說,卻恐是說他。坡公在黃州猖狂放恣,『不得志』之說,恐指此而言。」道夫問:「坡公苦與伊洛相排,不知何故?」曰:「他好放肆,見端人正士以禮自持,卻恐他來檢點,故恁詆訾。」道夫曰:「坡公氣節有餘,然過處亦自此來。」曰:「固是。」又云:「老蘇辨姦,初間衹是私意如此。後來荊公做不着,遂中他說。然荊公氣習,自是一個要遺形骸、離世俗底模樣,吃物不知饑飽。嘗記一書,載公於飲食絶無所嗜,惟近者必盡。左右疑其為好也,明日易以他物,而置此品於遠,則不食矣,往往於食未嘗知味也。至如食釣餌,當時以為詐,其實自不知了。近世呂伯恭亦然,面垢身污,似所不恤,飲食亦不知多寡。要之,即此便是放心。辨姦以此等為姦,恐不然也。老蘇之出,當時甚敬崇之,惟荊公不以為然,故其父子皆切齒之。然老蘇詩云:『老態盡從愁裏過,壯心偏傍醉中來。』如此無所守,豈不為他荊公所笑!如上韓公書求官職,如此所為,又豈不為他荊公所薄!至如坡公著述,當時使得盡行所學,則事亦未可知。從其遊者,皆一時輕薄輩,無少行檢,就中如秦少遊,則其最也。諸公見他說得去,更不契勘。當時若使盡聚朝廷之上,則天下何由得平!更是坡公首為無稽,遊從者從而和之,豈不害事!但其用之不久,故他許多敗壞之事未出。兼是後來群小用事,又費力似他,故覺得他個好。」道夫。以下三蘇及門人。
  或問:「東坡若與明道同朝,能從順否?」曰:「這也未見得。明道終是和粹,不甚嚴厲。東坡稱濂溪,衹是在他前,不與同時同事。」因說:「當時諸公之爭,看當時如此,不當論相容與不相容。衹看是因甚麽不同,各傢所爭是爭個甚麽。東坡與荊公固是爭新法。東坡與伊川是爭個甚麽?衹看這處,麯直自顯然可見,何用別商量?衹看東坡所記雲:『幾時得與他打破這「敬」字!』看這說話,衹要奮手捋臂,放意肆志,無所不為,便是。衹看這處,是非麯直自易見。論來若說爭,衹爭個是非。若是,雖斬首穴胸,亦有所不顧;若不是,雖日食萬錢,日遷九官,亦衹是不是。看來別無道理,衹有個是非。若不理會得是非分明,便不成人。若見得是非,方做得人。這個是處,便是人立腳底地盤。嚮前去,雖然更有裏面子細處,要知大原頭衹在這裏。且要理會這個教明白,始得。這個是處,便即是道,便是所謂『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萬物萬事之所以流行,衹是這個。做得是,便合道理;纔不是,便不合道理。所謂學問,也衹在這裏。所以大學要先格物、緻知。一件物事,固當十分好;若有七分好,二分不好,也要分明。這個道理,直是要分明,細入於毫發,更無些子夾雜。」又云:「東坡如此做人,到少間便都排廢了許多端人正士,卻一齊引許多不律底人來。如秦黃雖是嚮上,也衹是不律。因舉魯直飲食帖。東坡雖然疏闊,卻無毒。子由不做聲,卻險。少遊文字煞弱,都不及衆人,得與諸蘇並稱,是如何?子由初上書,煞有變法意。衹當是時非獨荊公要如此,諸賢都有變更意。」賀孫。
  問:「二蘇之學得於佛老,於這邊道理,元無見處,所以其說多走作。」曰:「看來衹是不會子細讀書。它見佛傢之說直截簡易,驚動人耳目,所以都被引去。聖賢之書,非細心研究不足以見之。某數日來,因間思聖人所以說個『格物』字,工夫盡在這裏。今人都是無這工夫,所以見識皆低。然格物亦多般,有衹格得一兩分而休者,有格得三四分而休者,有格得四五分、五六分者。格到五六分者已為難得。今人原不曾格物,所以見識極卑,都被他引將去。二蘇所以主張個『一』與『中』者,衹是要恁含糊不分別,所以橫說竪說,善作惡作,都不會道理也。然當時人又未有能如它之說者,所以都被他說動了。故某嘗說,今人容易為異說引去者,衹是見識低,衹要鶻突包藏,不敢說破。纔說破,便露腳手。所以都將『一』與『中』蓋了,則無面目,無方所,人不得而非之。」僩。
  二蘇呼喚得名字都不是了。振。
  兩蘇既自無緻道之才,又不曾遇人指示,故皆鶻突無是處。人豈可以一己所見衹管鑽去,謂此是我自得,不是聽得人底!
  鬍問:「東坡兄弟,若用時,皆無益於天下國傢否?」曰:「就他分限而言,亦各有用處;論其極,則亦不濟得事。」淳。
  東坡議論大率前後不同,如介甫未當國時是一樣議論,及後來又是一樣議論。公謹。
  東坡衹管駡王介甫。介甫固不是,但教東坡作宰相時,引得秦少遊黃魯直一隊進來,壞得更猛。淳。
  或問:「張安道為人何如?」曰:「不好。如攻範黨時,他大節自虧了。後來為溫公攻擊,章凡六七上,神宗不聽,遂除溫公過翰林學士,而張居職如故。嘗見東坡為溫公神道碑,敘溫公自翰林學士為御史中丞,自御史中丞再為翰林學士,心嘗疑之,此一節必有所以。後觀溫公集,乃知溫公以攻安道之故,再自御史過翰林。而東坡兄弟懷其平日待遇之厚,不問是非,極力尊之。故東坡刪去此一節,不言其事,遂令讀者有疑安道不好。又劉公湖州人,忘其名。亦數章攻之,而不見其首三章。集中止有第四章,大概言,臣攻方平之短,已具於前數奏中。記得是最言其不孝之罪,可惜不見。蓋東坡尊方平,而天下後世之人以東坡兄弟之故,遂為東坡諱而隱其事,並毀其疏以滅蹤。某嘗問劉公之孫某求之,而其傢亦已無本矣。方平嘗托某人買妾,其人為出數百千買妾,方平受之而不償其直,其所為皆此類也。安道是個秦不收魏不管底人,他又為正人所惡,那邊又為王介甫所惡。蓋介甫是個修飭廉隅孝謹之人,而安道之徒,平日苟簡放恣慣了,纔見禮法之士,必深惡。如老蘇作辨姦以譏介甫,東坡惡伊川,皆此類耳。論來介甫初間極好,他本是正人,見天下之弊如此,銳意欲更新之,可惜後來立腳不正,壞了。若論他甚樣資質孝行,這幾個如何及得他!他們平日自恣慣了,衹見修飭廉隅不與己合者,即深詆之,有何高見!」卓。
  溫公自翰林學士遷御史中丞,纍章論張方平。所論不行,自中丞復為翰林學士。東坡作溫公神道碑,衹說自中丞復為翰林學士,卻節去論方平事,為方平諱也。某初時看,更曉不得。後來看得溫公文集,方知是如此。文蔚。
  老蘇說得眼前利害事卻好。學蒙。
  因說老蘇,曰:「不能言而蹺蹊者有之,未有言蹺蹊而其中不蹺蹊者。」揚。
  三代節制之師,老蘇權論不是。謨。
  東坡善議論,有氣節。若海。
  東坡解經,一作解尚書。莫教說着處直是好!蓋是他筆力過人,發明得分外精神。
  東坡天資高明,其議論文詞自有人不到處。如論語說亦煞有好處,但中間須有些漏綻出來。如作歐公文集序,先說得許多天來底大,恁地好了,到結末處卻衹如此,蓋不止竜頭蛇尾矣!當時若使他解虛心屈己,鍛煉得成甚次第來!木之。
  問:「東坡與韓公如何?」曰:「平正不及韓公。東坡說得高妙處,衹是說佛,其他處又皆粗。」又問:「歐公如何?」曰:「淺。」久之,又曰:「大概皆以文人自立。平時讀書,衹把做考究古今治亂興衰底事,要做文章,都不曾嚮身上做工夫,平日衹是以吟詩飲酒戲謔度日。」義剛。
  東坡平時為文論利害,如主意在那一邊利處,衹管說那利。其間有害處,亦都知,衹藏匿不肯說,欲其說之必行。淳。
  因論東坡刑賞論「悉舉而歸之仁義」,如是則仁義乃是不得已而行之物,衹是作得一癡忠厚。此說最礙理,學者所當察。可學。
  東坡刑賞論大意好,然意闊疏,說不甚透。衹似刑賞全不柰人何相似,須是依本文將「罪疑惟輕,功疑惟重」作主意。
  因論二蘇刑賞論極做得不是。先生曰:「用刑,聖人常有不得已之心;用賞,聖人常有不吝予之意,此自是忠厚了。若更於罪之疑者從輕,於功之疑者從重,這尤是忠厚。此是兩截之事。」卓。
  溫公墓碑雲:「曰誠,曰一。」人多議之,然亦未有害。誠者,以其表裏言之;一者,以其始終言之。人傑。
  「坡公作溫公神道碑,敘事甚略。然其平生大致,不逾於是矣,這見得眼目高處。」道夫曰:「某作富公碑甚詳。」曰:「溫公是他已為行狀,若富公,則異於是矣。」又曰:「富公在朝,不甚喜坡公。其子弟求此文,恐未必得,而坡公銳然許之。自今觀之,蓋坡公欲得此為一題目,以發明己意耳。其首論富公使虜事,豈苟然哉!」道夫曰:「嚮見文字中有雲,富公在青州活饑民,自以為勝作中書令二十四考,而使虜之功,蓋不道也。坡公之文,非公意矣。」曰:「須要知富公不喜,而坡公樂道而鋪張之意如何。」曰:「意者,富公嫌夫中國衰弱而夷狄盛強,其為此舉,實為下策。而坡公則欲救當時之弊,故首以為言也。」先生良久乃曰:「富公之策,自知其下。但當時無人承當,故不得已而為之爾,非其志也。使其道得行,如所謂選擇監司等事,一一舉行,則內治既強,夷狄自服,有不待於此矣。今乃增幣通和,非正甚矣。坡公因紹聖元豐間用得兵來狼狽,故假此說以發明其議論爾。」道夫。
  東坡南安學記說,古人井田封建不可行,今衹有個學校而已。其間說舜遠不可及,得如鄭子産為鄉校足矣。如何便决定了千萬世無人可以為舜,衹得為子産!又說古人於射時,因觀者群聚,遂行選士之法,此似今之聚場相撲相戲一般,可謂無稽之論。自海外歸來,大率立論皆如此。淳。
  或問:「東坡言:『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代,而卒莫消長也。』衹是老子『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之意否?」曰:「然。」又問:「此語莫也無病?」曰:「便是不如此。既是『逝者如斯』,如何不往?『盈虛如代』,如何不消長?既不往來,不消長,卻是個甚底物事?這個道理,其來無盡,其往無窮。聖人但雲:『維天之命,於穆不已。』又曰:『逝者如斯夫!』衹是說個不已,何嘗說不消長,不往來?它本要說得來高遠,卻不知說得不活了。既是『往者如斯,盈虛者如代』,便是這道理流行不已也。東坡之說,便是肇法師『四不遷』之說也。」又云:「『盈虛者如代』,『代』字今多誤作『彼』字。『而吾與子之所共食』,『食』字多誤作『樂』字。嘗見東坡手寫本,皆作『代』字、『食』字。頃年蘇季真刻東坡文集,嘗見問『食』字之義。答之雲:『如「食邑」之「食』,猶言享也。吏書言「食邑其中」,「食其邑」,是這樣「食」字。今浙間陂塘之民,謂之「食利民戶」,亦此意也。』」又云:「碑本後赤壁賦『夢二道士』,『二』字當作『一』字,疑筆誤也。」僩。
  須見得道理都透了,而後能靜。東坡雲:「定之生慧,不如慧之生定較速。」此說得也好。淳。
  或言:「東坡雖說佛傢語,亦說得好。」先生曰:「他甚次第見識!甚次第才智!它見得那一道明,早亦曾下工夫,是以說得那一邊透。今世說佛,也不曾做得他工夫;說道,也不曾做得此邊工夫;衹是虛飄飄地,沙魘過世。」謙。
  草堂劉先生曾見元城雲:「舊嘗與子瞻同在貢院。早起洗面了,繞諸房去鬍說亂說。被他撓得不成模樣,人皆不得看捲子。乃夜乃歸張燭,一看數百副。在贛上相會,坐時已自瞌睡,知其不永矣,不知當時許多精神那裏去?」二公皆歸自嶺海。東坡曾知貢舉。揚。
  東坡記賀水部事,或云無此事,蓋喬同紿東坡以求詩爾。僩。
  東坡薦秦少遊,後為人所論,他書不載,衹丁未錄上有。嘗謂東坡見識如此,若作相,也弄得成蔡京了。李方叔如許,東坡也薦他。
  東坡聰明,豈不曉覺得?他晚年自知所學底倚靠不得。及與李昭書,有雲:「黃秦輩挾有餘之資,而騖於無涯之智,必極其所如,將安所歸宿哉?念有以反之。」範淳夫持兩端,兩邊都不惡他,也衹是不是。如今說是說非,都是閑說。若使將身己頓放在蘇黃間,未必不出其下。須是自傢強了他,方說得他,如孟子闢楊墨相似。這道理衹是一個道理,衹理會自傢身己是本,其他都是閑物事。緣自傢這一身是天造地設底,已盡擔負許多道理,纔理會得自傢道理,則事物之理莫不在這裏。一語一默,一動一靜,一飲一食,皆有理。纔不是,便是違這理。若盡得這道理,方成個人,方可以柱天踏地,方不負此生。若不盡得此理,衹是空生空死,空具許多形骸,空受許多道理,空吃了世間人飯!見得道理若是,世上許多閑物事都沒要緊,要做甚麽?又曰:「伊尹說:『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予,天民之先覺者也,予將以斯道覺斯民也。非予覺之而誰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婦有不與被堯舜之澤者,若己推而納之溝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聖賢與衆人皆具此理,衆人自不覺察耳。」又曰:「聖人之心,如青天白日,更無些子蔽翳。」又曰:「如今學者且要收放心。」又曰:「萬理皆具於吾心,須就自傢身己做工夫,方始應得萬理萬事,所以大學說:『在明明德,在新民。』」賀孫。
  先生因論蘇子由雲「學聖人不如學道」,他認道與聖人做兩個物事,不知道便是無軀殼底聖人,聖人便是有軀殼底道。學道便是學聖人,學聖人便是學道,如何將做兩個物事看!燾。
  看子由古史序說聖人:「『其為善也,如冰之必寒,火之必熱;其不為不善也,如騶虞之不殺,竊脂之不𠔌。』此等議論極好。程張以後文人無有及之者。蓋聖人行事,皆是胸中天理,自然發出來不可已者,不可勉強有為為之。後世之論,皆以聖人之事有所為而然。周禮纖悉委麯去處,卻以聖人有邀譽於天下之意,大段鄙俚。此皆緣本領見處低了,所以發出議論如此。如陳君舉周禮說有『畏天命,即人心』之語,皆非是聖人意。」因說:「歐公文字大綱好處多,晚年筆力亦衰。曾南豐議論平正,耐點檢。李泰伯文亦明白好看。」木之問:「老蘇文議論不正當。」曰:「議論雖不是,然文字亦自明白洞達。」木之。
  子由古史論,前後大概多相背馳,亦有引證不着。是他老來精神短,做這物事,都忘前失後了。淳。
  近見蘇子由語錄,大抵與古史相出入。它也說要「一以貫之」,但是他說得別。他衹是守那一,說萬事都在一,淳錄有「外」字。然而又不把一去貫。說一又別是一個物事模樣。義剛。
  因說欒城集,曰:「舊時看他議論亦好。近日看他文字,煞有害處。如劉原父高才傲物,子由與他書,勸之謙遜下人,此意甚好。其間卻雲:『天下以吾辯而以辯乘我,以吾巧而以巧睏我,不如以拙養巧,以訥養辯。』如此,則是怕人來睏我,故卑以下之,此大段害事。如東坡作刑賞忠厚之至論,卻說『懼刑賞不足以勝天下之善惡,故舉而歸之仁』。如此,則仁衹是個鶻突無理會底物事,故又謂『仁可過,義不可過』。大抵今人讀書不子細,此兩句卻緣『疑』字上面生許多道理。若是無疑,罪須是罰,功須是賞,何須更如此?」或曰:「此病原起於老蘇。」曰:「看老蘇六經論,則是聖人全是以術欺天下也。子由晚年作待月軒記,想他大段自說見得道理高,而今看得甚可笑!如說軒是人身,月是人性,則是先生下一個人身,卻外面尋個性來合湊着,成甚義理!」雉。
  子由深,有物。作潁濱遺老傳,自言件件做得是。如拔用楊畏來之邵等事,皆不載了。當時有「楊三變」「兩來」之號。門下侍郎甚近宰相,範忠宣蘇子容輩在其下。楊攻去一人,當子由做,不做,又自其下用一人;楊又攻去一人,子由當做,又不做,又自其下拔一人。凡數番如此,皆不做。楊曰:「蘇不足與矣。」遂攻之。來亦攻之。二人前攻人,皆受其風旨也。後來居潁昌,全不敢見一客。一鄉人自蜀特來謁之,不見。候數日,不見。一日,見在亭子上,直突入。子由無避處了,見之。雲:「公何故如此?」雲:「某特來見。」雲:「可少候,待某好出來相見。」歸,不出矣。揚。
  劉大諫與劉草堂言,子瞻卻衹是如此。子由可畏,謫居全不見人。一日,蔡京黨中有一人來見子由,遂先尋得京舊常賀生日一詩,與諸小孫先去見人處嬉看。及請其人相見,諸孫曳之滿地。子由急自取之,曰:「某罪廢,莫帶纍他元長去!」京自此甚畏之。揚。
  竜川志序所載,多得之劉貢父。
  害蘇子美者是一李定,害東坡者又別是一李定。蘇東坡時守湖州,來攝,東坡驚甚。時陳伯修為倅,多調護事。伯修名師錫,建陽人,常作察院,同了翁言蔡京,後貶死。東坡下御史獄,考掠之甚。蘇子容時尹開封,勘陳世儒事。有人言文潞公之徒,嘗請托之類亦置獄。子容與東坡連獄,聞其有考掠之聲,有詩云雲。世儒,執中子也。世儒所生張氏酷甚。似是呂申公外甥。世儒妻一日諷群婢雲:「本官若丁憂,汝輩要嫁底為好嫁,要錢底與之錢。」群婢以此遂藥殺之。後置獄,夫婦皆赴法。其婦慧甚,臨赴法時,遂掣窗紙一片,即掏成一「番」字,使人送與其夫雲雲。揚。
  蘇東坡子過,範淳夫子溫,皆出入梁師成之門,以父事之。然以其父名在籍中,亦不得官職。師成自謂東坡遺腹子,待叔黨如親兄弟,諭宅庫雲:「蘇學士使一萬貫以下,不須覆。」叔黨緣是多散金,卒喪其身。又有某人亦以父事師成。師成妻死,溫與過當以母禮喪之,方疑忌某人。不得已衰絰而往,則某人先衰絰在帷下矣!可學。
  東坡謚「文忠」時,無「太師」,曾誤寫作「太師」。人與言之,曰:「何妨?」遂因而贈之。今行遣年月前後可考。揚。
  論東坡之學,曰:「當時遊其門者,雖苦心極力,學得他文詞言語,濟得甚事!如見識議論,自是遠不及。今東坡經解雖不甚純,然好處亦自多,其議論亦有長處。但他衹從尾梢處學,所以衹能如此。」
  富鄭公初甚欲見山𠔌,及一見,便不喜,語人曰:「將謂黃某如何,元來衹是分武寧一茶客!」富厚重,故不喜黃。振。
  黃山𠔌慈祥之意甚佳,然殊不嚴重。書簡皆及其婢妮,豔詞小詩,先已定以悅人,忠信孝弟之言不入矣。
  山𠔌使事多錯本旨,如作人墓志雲:「敬授來使,病於夏畦!」本欲言皇恐之意,卻不知與「夏畦」相去關甚事?
  黃魯直以元佑黨貶,得放還,因為荊南甚寺作塔記。人以此媒孽他,故再貶。所以蘇子由們皆閉門絶賓客。有人自蜀來,纍日不得見。詢其鄰人,雲:「他十數日必一出門外小亭上坐。」其人遂日候其出,纔得一揖。子由讓其坐,且雲:「待某入着衣服。」即入去,一嚮不出。
  黃魯直書浯溪碑是他最好底議論。而沙隨卻說他不是,蓋雲肅宗收復兩京,再造王室,其功甚大,不可短他。這事不如此。肅宗之收復京師,其功固可稱。至不待父命而即位,分明是篡。功過當作兩項說,不以相揜可也。沙隨之論,大概要考細碎制度,不要人說義理,與緻堂說皆相反。如雲,韓趙魏為諸侯,不為不是。蓋為周室微弱,不可不立他;待自傢強盛,方可去治他。又云:「晉之所以為三卿分者,是其初不合併得地太大,所以致得恁地。若如此,則周室為諸侯所陵,亦謂之武王不合有此天下,可乎?漢匡衡當恭顯用事,不敢有言;至恭顯死後方論他,遂為王尊所劾。沙隨以為人主之意不可回,宰相不可以諫他,反遭禍害。又唐劉蕡雲,天子不可漏言;他卻誦言於庭,使宦官之勢愈張。沙隨卻雲,劉蕡以布衣應直言極諫科,合如此說,縱殺身猶可以得名。豈有宰相與天子一體,而不諫諍人主,布衣卻可出來說!緻堂說二疏是見元帝不足傅相,故持知止之義以求退,看來是如此。若蕭望之則不容於不死,是不若二疏之先見。沙隨乃雲不然,且引鄭忽之事為證,又不着題,皆不成議論。」
  先生看東都事略。文蔚問曰:「此文字如何?」曰:「衹是說得個影子。適間偶看陳無己傳,他好處都不載。」問曰:「他好處是甚事?」曰:「他最好是不見章子厚,不着趙挺之綿襖。傅欽之聞其貧甚,懷銀子見他,欲以賙之;坐間聽他議論,遂不敢出銀子。如此等事,他都不載。如黃魯直傳,魯直亦自有好處,亦不曾載得。」文蔚問:「魯直好在甚處?」曰:「他亦孝友。」文蔚。
  陳無己趙挺之邢和叔,皆郭大夫婿。陳在館職,當侍祠郊丘,非重裘不能禦寒氣。無己止有其一,其內子為於挺之傢假以衣之。無己詰所從來,內以實告。無己曰:「汝豈不知我不着渠傢衣耶?」卻之,既而遂以凍病而死。謝剋傢作其文集序,中有雲:「篋無副裘。」又云:「此豈易衣食者?」蓋指此事。必大。揚錄雲:「謝任伯作墓志,所載不明,此豈可不白於後世也?」
  陳後山與趙挺之邢和叔為友婿,皆郭氏婿也。後山推尊蘇黃,不服王氏,故與和叔不協。後山在館中,差與南郊行禮。親戚謂其妻曰:「登郊臺,率以夜半時,寒不可禁,須多辦綿衣。」而後山傢止有一裘,其妻遂於邢傢藉得一裘以衣。後山雲:「我衹有一裘,已着,此何處得來?」妻以實告。後山不肯服,亟令送還,竟以中寒感疾而卒。或曰:「非從邢藉,乃從趙藉也。」故或人祭文有雲「囊無副衣」,即謂此也。趙挺之初亦是熙豐黨中人,附蔡元長以得進;後來見得蔡氏做得事勢不好了,卻去攻他。趙有三子:曰□誠,曰思誠,曰明誠。明誠,李易安之夫也,文筆最高,金石錄煞做得好!廣。
  晁以道後來亦附梁師成,有人以詩嘲之曰:「早赴朱張飯,隨賡蔡子詩。此回休倔強,凡事且從宜!」人傑。
  張文潛軟郎當,他所作詩,前四五句好,後數句胡亂填滿,衹是平仄韻耳。想見作州郡時闒冗。平昔議論宗蘇子由,一切放倒,無所為,故秦檜喜之。檜其他豈肯無所為?陳無己亦是以策言不用兵,孝文和戎好,檜亦喜之。揚。
  徐德占為御史中丞,不敢見人,朝路見南豐,敘緻甚恭。南豐待之甚踞,雲「公是徐禧,久聞公名」雲雲。揚。
  董敦逸在紹聖間為御史,嘗命錄問孟後事。奏章都上,次日忽入文字雲:「臣昨日錄問時,覺得宮中人口中有無舌者,臣恐有枉。」當時以御史錄問為重,未上文字時,能論列未必如是。後來朝廷以其反復,罪之。後曾子宣薦士,皆一時名士,董亦在其中,名下註云:「臣履常疑其人。履前時細行亦謹,與邢恕同學,未必不是為邢所誘也。」揚。
  汪表民進言,史臣不能發明神宗德業,其史不好,諸小人遂執此以生事。揚。
  小人不可與君子同處於朝。昔曾布當建中靖國初,專欲涵養許多小人,漸漸被他得志,一時諸君子皆為其所陷。要之,要出來做時,小人若未可卒去,亦須與分明開說是非善惡,使彼依自傢話時,卻以事付之。若分明與說是非,不依自傢話時,自傢衹得去了。如何含含鬍鬍,我也做些,他也做些,都不與問那個是是,那個是非!久之,未有不為其所勝。若與說得是非通透了,他也自要做好人。他若既知得是非,又自要做人,這須旋旋安頓,與在外好差使。吾人也無許多智巧對副他。兼是纔做一事,自傢便把許多精神智巧對副他,自傢心術已自壞了。明道先生若大用,雖是可以變化得小人,然亦須與明辨是非。舜去「四兇」,孔子誅少正卯,當初也須與他說是非。到得他自恃其高,不依聖人說話,衹得去了。賀孫。
  曾子宣初亦未嘗有甚惡元佑人之意。被陳塋中書之後,遂乘勢作起徽宗攻治之,亦以其與熙豐本合也。子開嘗有書諫其兄莫如此,並莫用蔡京之類。子宣亦有答書,謂吾弟亦嘗不容於元佑,今何故議論如此?子開雖然所見,亦鶻突。揚。
  曾子宣作相,薦蔡京。子開不樂之甚,力諫其兄,即乞出。本不喜蔡京。蔡京來去,途中遇之,避又不得,不見又不得,遂謁見之。京公服秉笏謝雲:「今此得還闕皆相公之力,翰林之助。」子開聞其言,愈不樂,一切失措。京秉笏謝之,子開亦忘笏了,衹叉手答子。子開因蔡確事,被劉器之所逐。後見其兄引薦繆,遂多主元佑之人。子宣書與之曰:「平日吾弟議論平正,無所偏黨。吾弟亦嘗不容於元佑,今何故如此?」子宣後見蔡京事,深自恨,而敬服了翁。揚。或錄雲:「京緻恭,子開略答之。忽出笏稟事,因及子宣政事。子開正色曰:『賢道傢兄做得是邪?』」
  「曾子宣手記,被曾揀出好底印行。某於劉共父傢藉得全書看,其間邪惡之論甚多。」或問:「若據布所記,則元符間何為與章厚同在政府,而能兩立?」曰:「便是恐不可全信。然每奏事,布必留身對,必及厚。厚獨對,必及布。哲宗欲兩聞其過失,亦多詢及之。」至。
  了翁以書達曾子宣,子宣怒,蹺足而讀。陳曰:「此國傢大事,相公且平心,無失待士之禮。」曾下足,陳因此出。揚。
  了翁平生於取捨處,看得極分明。從此有入,凡作文多好言此理。嘗作一文祭李傢人云:「熊掌我取,天實予之。」所以平生所立如此。
  陳了翁在貶竄中,與蔡京輩爭辨不已,亦是他有智數。蓋不如此,則必為京輩所殺矣。人傑。或錄雲:「了翁固是好人,亦有小小智數」雲雲。
  陳了翁氣剛纔大,惜其不及用也!若海。
  問:「雲城了翁之剛,孰為得中?」曰:「元城得中,了翁後來有太過處。元城衹是居其位,便極言無隱,罪之即順受。了翁後來做得都不從容了。所以元城嘗論其尊堯集所言之過,而戒之曰:「『告君行己,苟己無憾,而今而後,可以忘言矣。』」僩。
  了翁有濟時之才。道鄉純粹,纔不及也。使了翁得志,必有可觀。道夫。
  先生問:「潮州前此有遷客否?」德明答以不知。先生因言:「子由謫循州。元城經行海州,當時有言劉器之好命,用事者擬竄某州,雲:『且與他試命。』後放還居南都,尚康強。宣和末年方沒,衹隔一年,便有金虜之禍。使其不死,必召用。是時天下事被人作壞,已如魚爛了,如何整頓!一場狼狽不小。今日且是無人望。元城在南都,似個銀山鐵壁,地又當往來之衝。過者必見,歷歷為說平生出處,無小回護。群小雖睥睨,不敢動着他。」德明。錄雲:「此老若在,教他做時,不知能救得如何?」
  鄒道卿奏議不見於世。德父嘗刊行傢集,龜山以公所彈擊之人猶在要路,故今集中無奏議。後來汪聖錫在三山刊龜山集,求奏議於其傢,安止移書令勿刊,可惜!不知龜山猶以出處一事為疑,故奏議不可不行於世。安止判院聞之,刊於延平。德明。
  問劉元承撻鄒志完舟人事。見晁氏客語,更當考。曰:「道卿赴貶到某州,元承為守。舟人覆,若載鄒正言,不敢取一錢。元承撻之。」因雲:「元承當蔡京用事時,煞做好官。」德明。揚錄雲:「舟子不用錢,願載。劉聞之,追舟子史一慎,不得去載。」
  先生傷時世之不可為,因嘆曰:「忠臣殺身不足以存國,讒人構禍,無罪就死。後人徒為悲痛,柰何!劉莘老死亦不明。今其行狀似雲,死後以木匣取其首。或云服樂,或云取首級,皆無可考。國史此事是先君修正,雲:『劉摯梁燾相繼死嶺表,天下至今哀之!』初,文潞公之子及甫,以劉莘老當言路,潞公欲除中書令。諸公議,恐事多易雜,若緻繳駁,反傷老成道,衹除平章軍國重事,乃是為安潞公計耳。渠傢不悉,反終以為怨。及甫以書與邢恕,有『粉昆、司馬昭』等語。邢恕收藏此柬,待黨事發,即以此嫁禍於劉梁。本來『粉昆』之語,乃指韓忠彥。蓋忠彥之弟嘉彥為駙馬都尉,人呼為『粉侯』,昆即兄也。後事發,文及甫下獄,供稱『司馬昭』是說劉摯,『粉』是說王岩叟,以其面白如粉。昆者,兄也;兄,況也,是說梁況之。故王岩叟雖已死,而二人皆以此重行貶竄以死。」賀孫。
  劉摯梁燾諸公之死,人皆疑之,今其傢子孫皆諱之。然當時多遣使恐嚇之,又州郡監司承風旨皆然,諸公多因此自盡。劉元城屢被人嚇令自裁,劉不畏,曰:「君命死即死,自死奚為!」寫遺囑之類訖,曰:「今死無難矣!」卒無恙。劉衹有過當處,然此須學得他始得。梁劉之死,先吏部作實錄雲:「梁燾劉摯同時死嶺表,人皆冤之!」因論範淳夫及此。揚。廣錄雲:「範淳夫死亦可疑。雖其子孫備載其死時詳細,要之深可疑。惟劉器之死得明白。亦幾不免,衹是他處得好。」
  杲老為張無盡所知。一日,語及元佑人才,問:「相公以為如何?」張曰:「皆好。如溫公,大賢也。」杲曰:「如此,則相公在言路時,論他則甚?」張笑曰:「公便理會不得,衹是後生死急要官做後如此。」廣。
  龜山作周憲之墓銘,再三稱其劾童貫之疏,但尚書當時亦少索性。若海。
  章子厚與溫公爭役法,雖子厚悖慢無禮,諸公爭排之,然據子厚說底卻是。溫公之說,前後自不相照應,被他一一捉住病痛,敲點出來。諸公意欲救之,所以排他出去。又他是個不好底人,所以人皆樂其去耳。儒用。以下章蔡。
  朝廷以議役法去章惇,故惇後得以為言。揚。
  問:「章蔡之姦何如?」曰:「京之姦惡又過於惇。方惇之再入相也,京謁之於道,袖出一軸以獻惇,如學校法、『安養院』之類,凡可以要結士譽買覓人情者,具在。惇辭曰:『元長可留他時自為之。』後京為相,率皆建明,時論往往歸之。至詣學自嘗饅頭,其中沒見識士人以手加額,曰:『太師留意學校如此!』京之當國,費侈無度。趙挺之繼京為相,便做不行。挺之固庸人,後張天覺亦復無所措手足。京四次入相,後至盲廢,始終衹用『不患無財,患不能理財』之說,其原自荊公。又以????鈔、茶引成櫃進入,上益喜,謂近侍曰:『此太師送到朕添支也。』由是內庭賜予,不用金錢,雖纍巨萬,皆不費力。鈔法之行,有朝為富商,暮為乞丐者矣!」儒用。
  蔡京誣王珪當時有不欲立哲宗之意。珪無大惡,然依違鶻突;章惇則以不欲立徽宗之故,故入姦黨;皆為為臣不忠。揚。
  蔡京奏其傢生芝,上攜鄆王等幸其第賜宴,雲:「朕三父子勸卿一杯酒。」是時太子卻不在,蓋已有廢立之意矣。義剛。
  蔡京不見殺淵聖,以嘗保佑東宮之故。道君嘗喜嘉王,王黼輩嘗搖東宮。道君作事亦有大思慮者。欲再立後,前數人有寵者當次立。道君一日盡召語之曰:「汝輩當立,然皆有子,立之,恐東宮不安。」遂立鄭後。鄭無子。揚。
  京當時不主廢立,故欽宗獨治童貫等,而京罪甚輕。義剛。
  問:「蔡京何故得全首領,卒於潭州?」曰:「當時執政大臣皆他門下客,如吳元忠輩亦其薦引,不無牽製處。虜人物一番退時,是甚時節!臺諫卻別不曾理會得事,三五個月,衹反倒得京,逐數百裏,慢慢移去,結末方移儋州。及到潭州,遂死。」問:「李伯紀後來當國時,京想已死否?不然,則必如張邦昌,想已正典刑矣。」曰:「靖康名流,多是蔡京晚年牢籠出來底人才,伯紀亦所不免。如李泰發是甚次第硬底人,亦為京所羅緻,他可知矣。」今衡州所刊劉諫議文集中有一帖與泰發,蓋微諷之。按遺史,京之愛妾二:曰慕容夫人,曰小李夫人。又童貫之子童五十者,認以為妹,生子翛,復尚主。小李出其下,怏怏求出,遂嫁宣贊捨人曹濟,後為湖南兵馬都監。京死潭州,李氏殯之於一僧寺。儒用。
  蔡京靖康方貶死於潭州。八十餘歲,自病死,初不曾有行遣。後張國安守潭,治迭此等,為埋之。然有人見其無頭,後來朝廷取看也。揚。
  蔡攸,字居安,京長子也。王師入燕,以功進少師,領樞密院事,封英國公、燕國公。後欲相之,既而悔之,但進太保。上將謀內禪,親書「傳立東宮」字,以授李邦彥。邦彥卻立,不敢承白。時中輩皆在列,上躊躇四顧,以付攸。攸退,屬其客給事中吳敏,敏即約李綱共為之,議遂定。淵聖既貶之,又欲誅之,乃命陳述持詔即所在斬之。述且行,上又取詔書從旁批三字曰:『翛亦然。』於是兄弟及誅。」揚。
  蔡縧又有鐵圍山語錄。縧與攸雖不同,然其用志又自乖。攸衹是褻狎,縧欲竊國柄。必大。
  許右丞在宣政間,見奉上極於侈靡,亦如龜山意,歸咎於王氏鳧鷖之說,因別解此詩以進雲:「涇水是濁,濁者所以厚民。」當時花石綱正盛,許乃要張此等文字去攔截,不知攔得住否?必大。
  範緻虛初間本因同縣道士徐知常皆建陽人。薦之於徽宗,遂擢為右正言。徐本一庸凡人,不知因甚得幸。徽宗喜其會說話,遂親幸之。緻虛未到,即首疏雲:「陛下若欲紹述熙豐之政,非用蔡京為政不可。」京一到,這許多事一變,更遏捺不下。雖為曾子宣論列一番,然如何遏得蔡京之勢!呼嘯群小之黨,以致亂天下。範一到,便為驚世駭俗之論,取他人之不敢言者,無所忌憚而言之。燾。
  範某,蜀公族人,入宜州,見魯直。又見張懷素,甚愛之。一夜與之觀星,曰:「熒惑如貫索,東南必有獄。」範以告,得官。湯東野資之入京,亦得官。可學。
  宣政間,鄆州有數子弟,好議論士大夫長短,常聚州前邸店中。每士大夫過,但以嘴舒縮,便是長短他。時人目為「豬嘴」,以其狀似豬以嘴掘土。此數子弟因戲以其號自標,為甚「豬嘴大夫」「豬嘴郎」之屬。少間為人告以私置官屬,有謀反之意,興大獄鍛煉。舊見一策子載,今記不得。近看長編有一段:徽宗一日問執政:「東州逆黨何不為處分了?」都無事之首尾。若是大反逆事,合有首尾。今看來,衹是此事。想李燾也不曾見此事,衹大略聞得此一項語言。
  宣政末年,論元佑學術事,如徐秉哲孫覿輩,說得更好。後來全是此等人作過,故曰:「天下有道,盜其先變乎!」德明。
  因論賈生治安策中「深計者謂之妖言」,曰:「宣政間,凡『危』、『亡』、『亂』字,皆不得用,安得無後來之禍!」又云:「世間有一種卻是妖言。如葉夢得宇文虛中二人所為,極是亂道,平日持論卻甚正。每進言,必勸人主以正心,修身為先。其言之辨裁,雖前輩有說不及處。正如鬼出來念大悲咒相似,正所謂『妖言』也。」又曰:「此等人多是有纔,會說底。若使有好人在上,收拾將去,豈不做好人?衹緣時節不好,義理之心不足以勝其利欲之心,遂由徑捷出,無所不至。若逢治世,他擇利而行,知為君子之為美,亦必知所趨嚮。治世之才,亦那得個個是好人?但是好人多,自是相夾持在裏面,不敢為非耳。」又問:「邢和叔章子厚之才,使其遇治世,能為好人否?」曰:「好人多,須不至如此狼狽。然邢亦難識,雖以富韓馬呂邵程,亦看他不破。」曰:「康節亦識得他。」曰:「亦衹是就他皮膚上略點他耳。」又曰:「他傢自有一本言行錄,記他平日做作好處。頃於滄峽見其傢有子弟在彼作稅官,以一本見遺,看來當初亦有得他力處。蓋元豐末,邢恕嘗說蔡持正變熙豐法,召馬呂,故言行錄多記此等事。嘗見徐端立侍郎說,邢和叔之於元佑,猶陳勝吳廣之於漢,以其首事而先起也。」儒用。
  因言:「宇文虛中嘗從童貫開燕山,隨童貫亦多年,未嘗有一言諫童貫之失。後來徽宗與其弟粹中說:『聞卿雲,虛中也極善料事。朕方欲令在政府,而執政不可,不得已出之。』虛中後為奉使,虜人留之,尊為國師,凡事必咨問,甚敬信之。凡虜人製禮作樂,創法建置,皆虛中教之。後來取其傢眷,秦檜盡發與之,以其子某為河南安撫。或者謂虛中雖在虜中,乃為朝廷嘗探伺虜動靜來報這下,多結豪傑,欲為內應,因其子為帥。又,兀朮是時往蒙國,國中空虛,虛中遂欲叛,剋日欲發。兀朮聞之,遂亟走歸,殺虛中,而盡滅其族。或者以為秦檜知虛中消息,密令人報虜中,雲虛中欲叛,故虜人得先其未發誅之。」卓。
  徽宗時郭藥師,其人甚狡獪。靖康之難,正原於此。如李宗嗣,此人衹是會說,卻不似那郭底有謀。那個甚乖。義剛。
  因論靖康執政,曰:「徐處仁曾忤蔡京來。舊做方面亦有聲,後卻如此錯繆。孫傅略得,卻又好六甲神兵。時節不好,人材往往如此。」又曰:「張孝純守太原,被圍甚急,朝廷遺其子灝摠師往救,卻徘徊不進,坐視其父之危急而不恤,以至城陷。時節不好時,首先是無了那三綱。」按封氏編年載此甚詳。或曰:「京師再被圍時,張叔夜首領勤王之師以入。叔夜為人亦好。」曰:「他當時亦不合領兵入城,衹當駐在旁近以為牽製,且伸縮自如。一入城後,便有許多掣肘處,所以迄無成功,至於扈從北狩。」儒用。
  徐處仁,字擇之,南京人,靖康間執政。舊嘗作帥時,早間理會公事,飯後與屬官相見,皆要穿執如法。各人稟職事了,相與久坐說話議論,又各隨其人問難教戒,所以鞭策者甚至,故有人為其屬者無不有所知曉事。呂居仁亦嘗事之。凡作事,無不有規模,雖小事亦然,無苟作者。衹如支官吏酒,當其支日,以酒缸盛廳前,自往各嘗之。或差出外處,或辭去,或初來官,按歷令各人以瓶來取,如數給之。從小至大一樣,無分毫私偏。先生又云,小處好,作州郡極佳,不甚知大體。嘗作疏上道君,論太後不居禁中事,如駡然。道君曰:「徐許多問目,教朕如何答他!」李伯紀乞得去後,於今太上處納了。揚。
  張孝純,靖康間守太原,虜人圍其城。凡抵當半年,守得極好,虜人攻之不能下。本自好了,後來卻去降番人,做他官職。是時淵聖以其圍急,遣孝純之子張灝為河北招討使之屬,令自招義兵往援之。以言君命,則甚急而不可違;以言北河之地,則國傢所恃以為根本;以言其父,則正在危難,有垂亡之厄,當晨夕倍道以救之。灝受命了,自走了。世界不好,都生得這般人出來,可嘆!子蒙。
  問:「圍城時,李伯紀如何?」曰:「當時不使他,更使誰?士氣至此,消索無餘,它人皆不肯嚮前。惟有渠尚不顧死,且得倚仗之。」問:「姚平仲劫寨事,是誰發?」曰:「人皆歸罪伯紀,此乃是平仲之謀。姚種皆西方將傢。師道已立功,平仲恥之,故欲以奇功取勝。及劫不勝,欽廟親批,令伯紀策應。或云,當時若再劫,可勝,但無人敢主張。」問:「種師中河東之死,或者亦歸罪伯紀。」曰:「不然。嘗親見一將官說師中之敗,乃是為流矢所中,非戰敗,渠親見之,甚可怪。如種師道方為樞密,朝廷倚重,遽死,亦是氣數。伯紀初管禦營,欽廟受以空名告身,自觀察使以下使之自補。師退,衹用一二小使臣告。禦批雲:『大臣作福作威,漸不可長!』及遣救河東,伯紀度事勢不可,辭不行,禦批雲:『身為大臣,遷延避事!』是時許鬆老為右丞,與伯紀善,書『杜郵』二字與之,伯紀悟,遂行。當危急時,反為姦臣所使,豈能做事?」問:「種師道果可倚仗否?」曰:「師道為人口訥,語言不能出。上問和親,曰:『臣執幹戈以衛社稷,不知其它。』遂去,不能反復力執。大抵是時在上者無定說,朝變夕改,縱有好人,亦做不得事。」可學。
  論李仁甫通鑒長編,曰:「近得周益公書,亦疑其間考訂未甚精密,因寄得數條來某看。他書靖康間事最疏略,如姚平仲劫寨,則以為出於李綱之謀;種師中赴敵而死,則以為迫於許翰之令。不知二事俱有麯折,劫寨一事,决於姚平仲僥幸之舉,綱實不知。按,綱除知密院,辭免札子云:「方修戰具,嚴守備,以俟援師,乘便迫虜,使進不得攻,退無所掠,勢窮而遁。候其渡河,半濟而擊,勝可萬全。而平仲引衆出城,幾敗乃事。然平仲受節制於宣撫,不關白於行營二月。八日夜半平仲之出,種師道亦不知之,在微臣實無所與。」時執政如耿南仲輩,方極力沮綱,幸其有以藉口,遂合為一辭,謂平仲之出,綱為其謀。師中之死,亦非翰之故。按,中興遺史雲:「河北製置副使種師中軍真定,進兵解太原圍。去榆次三十裏,金人乘間來突。師中欲取銀賞軍,而輜重未到,故士心離散。又嘗約姚古張灝兩軍同進,二人不至,師中身被數創,裹創力戰又一時,死之。朝廷議失律兵將,中軍統製官王從道朝服而斬於馬行市。脫如所書,則翰不度事宜,移文督戰,固為有罪。師中身為大將,握重兵,豈有見樞府一紙書,不量可否,遂忿然赴敵以死!此二事蓋出於孫覿所紀,故多失實。」問:「覿何如人?」曰:「覿初間亦說好話。夷考其行,不為諸公所與,遂與王及之王時雍劉觀諸人附阿耿南仲,以主和議。後竄嶺表,尤銜諸公,見李伯紀輩,望風惡之。洪景盧在史館時,沒意思,謂靖康諸臣,覿尚無恙,必知其事之詳,奏乞下覿具所見聞進呈。秉筆之際,遂因而誣其素所不樂之人,如此二事是也。仁甫不審,多采其說,遂作正文書之。其他紀載有可信者,反為小字以疏其下,殊無統紀,遂令觀者信之不疑,極是害事。昔王允之殺蔡邕,也謂『不可使佞臣執筆在幼主旁,使吾黨蒙訕議。』允之用心,固自可誅,然佞臣不可執筆,則是不易之論。」儒用。
  姚平仲劫寨事,李伯紀不知。當時廟堂問老種如何處置,種雲:「合再劫。」諸公不從。種再雲拜告。種老將不會說,蓋虜人不支吾再劫也。當時欲俟立春出戰者,待種師中來也。德明。
  姚平仲出城劫寨,不勝。或問計於種師道,曰:「再劫。」時不能從。使再劫,未必不勝也。曾有人問尹和靖:「靖康中孰可以為將?」曰:「種師道。」又問:「孰可以為相?」良久,曰:「也衹教他做。」閎祖。
  因論姚平仲劫寨,種師道令更劫,曰:「虜人以其不再來了,再劫卻是。」因說,虜怕人劫寨,他那大勢定相殺時,卻不怕。此中人輕佻,劫寨時卻會,相殺卻易睏。那人三四月,衹吃火燒之類。此人半日不食,便軟了。後魏帝常言「吳兒長於斫營,吾但三四十裏下寨」雲雲。斫營便是劫寨,是他最怕此也。汪丈帥福時,某亦在。逆亮來時,一日送劉寶去用兵。汪丈問雲:「今太尉去時如何?」曰:「與虜人戰時,第一陣决勝,第二陣未可知,第三陣殺他不去矣。蓋此中衹有些精銳在前,彼敵不得;他頑不動,第三四陣已睏於彼矣。」汪丈雲:「劉大將,如此說了,卻如何!」揚。
  種師道字彝叔,贈太傅世衡之孫也。少從橫渠學,練古今事宜。上曰:「今日之事,卿意如何?」師道曰:「女真不知兵,豈有孤軍深入人境而能善其歸乎!」上曰:「業以講和矣。」對曰:「臣以軍旅之事事陛下,餘非所敢知也。」拜檢校少傅,同知樞密院事,為京畿、河北、河東路宣撫使,以姚平仲為都統製,諸道兵悉隸之。師道時被病,特命毋拜,許乘肩輿入朝,傢人掖升殿。虜使王芮素頡頏,方入對,望見師道,拜跪稍如禮,上顧笑曰:「彼為卿故也。」又請緩與金幣,禁遊騎,使不得遠接,俟彼墮歸,扼而殲諸河。公薨於第,年七十六。閱月,京師復受圍。城陷,上慟哭曰:「朕不用種師道言,以至於此!」初,虜之去也,師道勸上乘其半渡擊之,不從。曰:「異日必為國患!」故上嗟嘆之。建炎加贈少保。揚。
  昔人嘗問尹和靖:「世難如此,孰可以當之者?」尹曰:「種師道可。」曰:「將則可矣,孰可以相?」久之,曰:「亦衹令師道做,也好。」一日,召師道來,全不能言,遂不用。許翰時為諫議,為徽宗言:「當今之世,豈可令閑而不用?」上曰:「種老,不堪用矣。卿可自見種問之,如何?」往見之,種亦不言。許曰「上令某問公,公無以某為書生。某以為今日之兵」雲雲,要從其去而擊之意。種方應,謂彼雲雲。「今不可擊,候其過河擊之。」許為上備言其意,方用之。種,關西人,其性寡默,與中朝士大夫不合。一日因對,淵聖曰:「朕已與和矣。」種於此,全不能有所論,但曰:「臣以甲兵之事事陛下,其他非臣所與聞。」揚。
  「靖康之禍,縱元城了翁諸人在,亦了不得。」伯謨曰:「心腹潰了!」道夫。
  問:「靖康之禍,若得前輩者一二人,莫可主張否?」曰:「也難主張。鬍文定謂龜山雲:『當時若早用其言,也須救得一半。』說得極公道。」道夫。
  天下不可謂之無人才,如靖康建炎間,未論士大夫,衹如盜賊中,是有多少人!宗澤在東京收拾得諸路豪傑甚多,力請車駕至京圖恢復。衹緣汪黃一力沮撓,後既無糧食供應,澤又死,遂散而為盜,非其本心。自是當時不曾收拾得他,緻為饑寒所迫,以苟旦夕之命。後來諸將立功名者,往往皆是此時招降底人。所以成湯說:「萬方有罪,在予一人!」聖人見得意思直如此。儒用。卓錄雲:「因言靖康紹興間事,曰:『天下不可謂之無人才。如高宗初興,天下多少人才!自是高宗不能盡舉而用之。未說士大夫,衹盜賊中有幾個人才,朝廷既不能用,皆散而為盜賊,可惜!宗澤在東京,煞招收得諸路豪傑、盜賊,力請高宗還都,亦以圖恢復。被汪黃讒譖,一面放散了,皆去而為盜賊。當初高宗能聽宗澤李伯紀輩,猶有少進步處。所以古人云:『萬方有罪,在予一人!』怪他不得,你既不能用他,又無糧食與他吃,教他何如得?其勢衹得散為群賊,以苟旦夕之命而已。其中有多少人才,可惜!可惜!』」
  因論人物,雲:「浙人極弱,卻生得一宗汝霖,至剛果。」某雲:「明州近印忠簡遺事,讀之使人感憤流涕!如請駕還都之事,皆備載,當時衹是為汪黃所沮。」曰:「宗公奏札雲:『陛下於近處,偶得二人為相。』當時駕既南下,中原群盜四起。宗公使人招之,聞其名,皆來隸麾下。欲請駕還都,自將往河北討伐金虜。廟堂卻行下,問所招人是何等色,以沮其策,遂至發病而死。舊常見知宗子燾,雲高宗在南京時,有宗室十五太尉者,名叔嚮,起兵於汝州,有數萬人,其謀主曰陳烈,叔嚮自稱『大王』。已而下詔召之,令以兵屬大將某人,身赴行在。叔嚮願以兵屬宗澤。陳烈曰:『朝廷不令屬宗澤,而自欲屬之,不可。』叔嚮曰:『然則何以為策?』烈曰:『某有一策,提兵過河北,乃蕭王之舉。』是時詔下補烈通直郎。叔嚮既就召,烈不受官而去,終身不知所之。子燾雲,嚮見叔嚮時,有一人常着道服隨之,疑即是陳烈。」可學。
  問今日事,因及石子重,是以其官召者,時為福州撫幹。因史直翁薦,被召。知廟堂不肯休,須着去。先生曰:「雖是如此,然亦濟得甚事!」因舉孟子言:「或遠或近,或去或不去,歸潔其身而已。」又舉了翁雲:「在彼者是『舉爾所知』,在我者是『為仁由己』。」遂言:「靖康初,張邦昌僭位,呂舜徒為其門下侍郎。當時有言他人不足惜,衹舜徒可惜者。鬍文定記其事雲:『舜徒雖為邦昌官,卻能勸邦昌收回偽赦,迎太後垂簾,皆其力也。其人云,終是難分雪。』文定記此,衹到『終是難分雪』處便住,更無它語。」問:「衹如狄梁公在武後時,當時若無梁公,更害事。」曰:「梁公衹是薦得張柬之數人,它已先死。如梁公為周朝相,舜徒為邦昌官,皆不可以訓。伊川論平勃,謂當以王陵為正,是也。如舜徒輩一生踐履,適遭變故,不幸有此事。今人合下便如此,卻不得。」德明。
  劉聘君言,在太學時,傳寫伊洛文字者,皆就帳中寫,以當時法禁重也。揚。
  靖康間,士人陳規守德安府城,虜人群盜皆攻不破。朝野僉載有規跋,甚好。僩。
  陳規唐弼父也。守順昌,先教市人做泥團,如今敘棚樣,閣之於上。虜人來一齊放下,滿街泥團,馬陷,皆不能動矣。揚。
  和州有官本忠義錄,刻靖康以來忠義死節之人。從實錄編出。子蒙。
  張以道曰:「京西漕魏安行計口括牛,每四人共田百畝,衹得一牛,由是大擾。時潁州倅李椿之攝郡,與議不合,遂和歸去來詞,休官,歸作『見一亭』,而魏竟追官勒停。李字彭年,嶽州人。」義剛。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目錄捲一至十十一至二十二一至三十三一至四十
四一至五十五一至六十六一至七十七一至八十八一至九十
九一至一百一百一至一百十一百十一至一百二十一百二一至一百三十一百三一至一百四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