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义说部 西漢演義   》 第十四回 項羽殺宋義救趙      甄偉 Zhen Wei

  卻說項羽聞武信君被章邯所殺,哭倒在地,諸將再三解勸。羽曰:“某自幼無父,蒙叔父撫養成人,教習兵法,視我如子。今一旦功業未竟,中道而殂,此心如碎,安能已於情乎?”言畢又哭。範增曰:“為國捐軀,臣子之大節盡矣。項將軍雖命數如此,而楚之大業已就,天下望風歸附者五十萬衆,將軍果能承繼其志,恢宏疆宇,滅秦定楚,追封武信君為王,血食百世,將軍之大孝畢矣!何必效兒女子區區於悲泣之間,何足以收服人心耶?”羽起謝曰:“謹如先生所教。遂起兵急趨定陶,會宋義、劉邦,合兵一處,與武信君挂孝,率諸將撫棺行祭,遂收梁屍,以武信君服色,葬於定陶。於是起軍徑奔陳留而來,未及楚兵到時,章邯軍已渡河擊趙矣。趙王歙、陳餘、張耳等出戰,俱被章邯殺敗,遂夜奔鉅鹿,堅壁不出,隨差人赴楚求救不題。卻說項羽與宋義、範增計議曰:“今章邯渡河,聲勢復振,武信君新葬,懷王獨守盱胎,恐非長策。不若回軍,遷都彭城再作區處。”衆以既定,傳令三軍回到盱胎。諸將朝見懷王畢,懷王聞項梁死,十分哀痛。項籍復奏曰:“武信君新亡,我軍銳氣已挫矣。見今章邯屯兵鉅鹿,破趙後必入寇西楚,不如先調兵徵剿,我王遷都彭城,以為犄角之勢,不可緩也。”言未畢,有人來報趙遣使求救,王召入,即問章邯虛實,使曰:“秦兵三十萬,圍鉅鹿將一月矣!趙軍食盡,人馬死者過半,指日城破,生靈受害。願大王憐而救之。”懷王聞知大驚,即以宋義為大將軍,項羽為副將軍,範增為軍師.領二十萬人馬,往鉅鹿救趙。
  兵至安陽,宋義按兵不動,欲遣子宋襄相齊,乃曰:“邯兵睏趙日久,今心志懈弛,人無鬥志。我兵遲緩數日,坐觀其敝,待邯兵懈怠,我卻以兵攻之,邯必擒矣。”義遂遷延四十六日不進。羽曰:“秦軍圍趙甚急,城內死者七八。若能乘彼攻圍日久,鼓噪大進攻擊其外,趙兵殺出以應於內,內外夾攻,秦軍必走,而邯可擒也。”義曰:“不然!搏牛之蟲,不可以破蟣虱,志在於大,不在於小也。若章邯勝,則秦軍疲乏,我卻承其敝而攻之,必破矣;若章邯不勝,則我引兵鼓行而西,亦必可破矣,此兵不勞而觀勝負也。若夫披堅執銳,我不如公,坐運籌策,公不如我。”遂傳令軍中曰:“縱使三軍之猛如虎,其狠如羊,其貪如狼,苟有違令不從者,必斬。”又陰遣其子宋襄為齊國相,宋義親送至無????而回,復飲酒高會。時至天寒,大雨,士卒在雨中凍餒不可當,羽暗行軍中,則各營有怨言,羽乃厲色正言曰:“諸將奮勇戮力,急欲攻秦,今卻久留不肯引兵渡河,況今年歲饑民貧,士卒不得飽飯,又無積糧,卻乃飲酒高會,必待秦兵破而後擊之。夫秦兵強大,趙兵怯弱,以弱敵強,何得秦敝?且武信君新喪,楚王坐不安席,今盡將境內之兵總屬將軍,非專為救趙,實欲假此破秦,以雪前日之恨。國傢安危,在此一舉,今不恤士卒而終日私宴,非社稷之臣也!”義終不聽。羽深恨之。次日,宋義早升帳,羽仗劍入帳,大呼曰:“宋義與齊謀反,令子宋襄與齊結連外應,故留兵不進,意欲吞取西楚。吾今奉楚王密旨斬義,以曉諭三軍。”宋義聽罷,便欲從帳後逃走,羽大步趕上,將義拉住,一劍揮為兩段。衆將俯伏帳下,皆曰:“首立楚後者,將軍傢也。今將軍誅此叛逆,正合人心。”衆將俱立羽為假上將軍,職專徵伐,急使人追趕宋襄,將至齊境,遂殺之。又使桓楚報命與楚王,數宋義叛楚之罪。王遣鐘離昧持節封羽為上將軍,自此軍威大振,名聞諸侯。
  於是遣英布為先鋒,將軍二萬,渡河。邯聞布至,急差司馬欣、董翳渡河南岸,立營以抵來兵。將領兵渡河,營寨方纔立定,英布前軍早到,二將出馬與布交戰,布並不答話,舉斧徑奔二將,二將來迎。正戰之間,衹見秦軍不戰自亂,從後一將殺至,乃上將軍項羽也。二將大驚,撇了英布,徑投河南營寨,時已被楚軍占莊,衹得棄營望河北逃走。項羽大獲全勝,所得軍器輜重,不知其數,收軍進營。待後軍陸續俱到,遂領軍北渡河,按劍高坐,候後軍渡畢,乃盡將船衹沉入河南,釜甑打碎,廬捨燒毀,止持三日行糧,曉諭三軍,務要竭力死戰,無復退志。三軍踴躍大呼曰:“願從將軍决一死戰!”鼓噪連夜攻章邯。不知勝負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一回 勝秦師異人被虜第二回 不韋風鑒識異人
第三回 安國君剖符立嗣第四回 智異人竊通朱氏
第五回 不韋竊異人還國第六回 呂政立暗絶秦嗣
第七回 始皇命徐福求仙第八回 張良使力士擊車
第九回 趙高矯詔立鬍亥第十回 芒碭山劉季斬蛇
第十一回 會稽城項梁起義第十二回 範增獻策立楚後
第十三回 章邯劫寨破項梁第十四回 項羽殺宋義救趙
第十五回 楚項羽九敗章邯第十六回 秦趙高權傾中外
第十七回 項羽聽諫伏章邯第十八回 收酈生智藉張良
第十九回 望夷宮二世被害第二十回 劉沛公還軍灞上
第二十一回 範增觀象識興衰第二十二回 項伯夜走救張良
第二十三回 賀亡秦鴻門設宴第二十四回 項羽殺嬰屠鹹陽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