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 帶你去耶魯   》 第14節:第二章 碰撞:感受耶魯(3)      曹藴 Cao Yun    馬徵 Ma Zheng

  學術自由是像耶魯這一類西方著名私立大學的重要傳統。 與建築不一樣的是, 這樣的傳統是"活" 的, 是耶魯人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學術自由的傳統使得耶魯能夠抵禦來自政治和商業的壓力與誘惑, 能為維護學術起碼的尊嚴和價值而不斷努力。
  耶魯龐大的開支來源於校友的不斷捐款。 據統計, 已有60%的校友嚮母校捐過款。 耶魯也有對捐款說 "不" 的時候。 1991年, 李·貝斯 (Lee Base) 試圖嚮耶魯捐獻2000萬美金, 被現任校長理查德·萊文拒絶, 原因是貝斯想花錢影響學校任免教授的决定以及課程設置。 貝斯兄弟四人皆入耶魯念書, 他們的叔叔擁有的個人資産近8億美元。 與其他富傢子弟一樣, 他們在耶魯結交許多名流子女, 包括現任總統小布什, 為自己將來進入上流社會做好了準備。 作為耶魯的校友, 李·貝斯希望自己的母校能夠保持常春藤的保守傳統, 他想通過2000萬美金--當時常春藤學校接受的最大數目的捐款--來插手學校的人事任免。 沒想到卻被耶魯以捍衛學術自由的名義拒絶了。
  面臨同樣窘境的還有現任總統小布什。 2001年小布什當選總統後, 收到了母校想授予他榮譽法律博士的消息。 想不到到了授予學位儀式的時候, 竟然有大約200名教授集體簽字拒絶出席, 許多學生報以噓聲和哨聲。 他們認為, 這樣做是對學位的嘲諷。 小布什就讀期間平均成績B-, 當選總統也有些"不明不白", 這樣的人不配被授予博士學位。
  "不管誰贏, 都是耶魯贏"
  2004年美國總統大選, 民主黨候選人剋裏和共和黨候選人小布什激戰正酣, 選戰的氣氛可謂劍拔弩張。 誰會贏?舉國上下都在觀望, 衹有耶魯可以鬆口氣, 因為不管誰贏, 都是耶魯贏, 兩黨候選人皆出身耶魯。 《波士頓環球報》曾經寫道: "如果有一個學校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專門訓練國傢領袖的話, 這個學校就是耶魯。"
  培養領袖是耶魯的一大傳統。 在耶魯校友中, 可以拉出一長串美國乃至世界各個領域的領袖--前後五位美國總統、 現在的美國總統創辦人競選候選人希拉裏·剋林頓、 波音公司的創始人威廉·波音、 《時代》周刊創辦人亨利·盧斯、 可口可樂公司董事長戈伊蘇埃塔、 國際投資傢羅傑斯、 聯邦快遞創始人弗雷德·史密斯、 IBM公司前董事長約翰·艾剋斯皆出身耶魯。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目錄(1)第2節:目錄(2)第3節:目錄(3)
第4節:序言第5節:第一章 選擇:夢想耶魯(1)第6節:第一章 選擇:夢想耶魯(2)
第7節:第一章 選擇:夢想耶魯(3)第8節:第一章 選擇:夢想耶魯(4)第9節:第一章 選擇:夢想耶魯(5)
第10節:第一章 選擇:夢想耶魯(6)第11節:第一章 選擇:夢想耶魯(7)第12節:第二章 碰撞:感受耶魯(1)
第13節:第二章 碰撞:感受耶魯(2)第14節:第二章 碰撞:感受耶魯(3)第15節:第二章 碰撞:感受耶魯(4)
第16節:第二章 碰撞:感受耶魯(5)第17節:第二章 碰撞:感受耶魯(6)第18節:第二章 碰撞:感受耶魯(7)
第19節:第二章 碰撞:感受耶魯(8)第20節:第二章 碰撞:感受耶魯(9)第21節:第二章 碰撞:感受耶魯(10)
第22節:第二章 碰撞:感受耶魯(11)第23節:第二章 碰撞:感受耶魯(12)第24節:第二章 碰撞:感受耶魯(13)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