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文学者 》 在台湾-国学大师的1949 》
第14节:胡适书生最后的闹与寂(10)
周为筠 Zhou Weijun
胡适在给友人沈君怡信中说,当他读了《人民日报》1954年11月《清算胡适的反动哲学遗毒》的简报时,特别看到文中最后一段:"胡适的幽灵还附在俞平伯和其他一部分文化界人士的身上。"顿时不寒而栗,毛骨悚然!胡适意识到这几个字可以陷害多少人,可以清算多少人!
的确,这次运动几乎波及了整个知识界,胡适的许多朋友、同事、学生都无一幸免地卷入其中。迫于巨大的政治舆论压力,"胡适派文人"以及和胡适"沾亲带故"的人相继表态同胡适决裂,撰文痛骂胡适其人其文。中国科学院和中国作家协会还专门成立了一个委员会,针对胡适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文艺思想、历史观等进行集中的批判。经过这场全民运动,胡适在大陆变成了一个头戴多顶帽子、臭名昭著的"反动人物",其个人学术名誉、学术地位可以说是一落千丈。
虽身在异国他乡,胡适对于祖国的一切都时刻关注,他知道大陆关于他的一举一动,并极富耐心地看完了八大本《胡适思想批判论文汇编》,估计即便是当时的大陆编著者们也没谁能读完这些"皇皇巨著"。有一次唐德刚问:"这几百万字的巨著里,难道就没有一点学问和真理?!"胡适斩钉截铁地答道:"没有学术自由,哪里谈得到学问?"
1958年12月,胡适在台湾把十年前逃离北平时为罗尔纲的《师门五年记》作的短序修改,并把这部尚未付梓的书印出。在大陆批评胡适的运动中,他的得意门生罗尔纲也写了《两个人生》,胡适虽然坚持认为这只是罗的无奈之作,但终究难以释怀,他后来把罗尔纲的《师门五年记》先后两次郑重送给李敖,分明寄托了些什么……
万山不许一溪奔
或许以为胡适虽在大陆被批得体无完肤,在台湾真的就如前文所描述的被蒋介石与国民党奉若上宾。其实蒋介石表面上尊重胡适,却阳奉阴违地极少采纳他的建议。蒋氏看中的只是胡适海内外的巨大声望,想把他当作民主自由的"花瓶"来装门面,所以才虚与委蛇。胡适晚年在台湾的日子并不好过,社会上牵扯到的风风雨雨让他无法静心。如果说胡适在大陆的批胡运动中是被动的话,那么台湾的批胡运动多多少少跟他主动招惹来脱不开干系。
胡适在1949年逃离大陆时,主张和支持的政论性半月刊《自由中国》在台北创刊,创刊辞正是胡适在太平洋上所撰写的。后来,远在美国的胡适一直是这个刊物的挂名"发行人",他为之定下了"反共、鼓吹民主自由"的宗旨,在以后每期刊物上都不厌其烦地重复刊登。对国民党来说,"反共"自然是喜闻乐见的,但"鼓吹民主自由"却是不受欢迎的。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节:前言(1) | 第2节:前言(2) | 第3节:前言(3) | 第4节:前言(4) | 第5节:胡适书生最后的闹与寂(1) | 第6节:胡适书生最后的闹与寂(2) | 第7节:胡适书生最后的闹与寂(3) | 第8节:胡适书生最后的闹与寂(4) | 第9节:胡适书生最后的闹与寂(5) | 第10节:胡适书生最后的闹与寂(6) | 第11节:胡适书生最后的闹与寂(7) | 第12节:胡适书生最后的闹与寂(8) | 第13节:胡适书生最后的闹与寂(9) | 第14节:胡适书生最后的闹与寂(10) | 第15节:胡适书生最后的闹与寂(11) | 第16节:胡适书生最后的闹与寂(12) | 第17节:胡适书生最后的闹与寂(13) | 第18节:胡适书生最后的闹与寂(14) | 第19节:胡适书生最后的闹与寂(15) | 第20节:胡适书生最后的闹与寂(16) | 第21节:胡适书生最后的闹与寂(17) | 第22节:胡适书生最后的闹与寂(18) | 第23节:胡适书生最后的闹与寂(19) | 第24节:傅斯年归骨于田横之岛(1) | |
| 第 I [II] [I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