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故鄉在紙上:一個村莊的歷史和命運   》 第14節:傳統的覆滅(2)      潦寒 Lao Han

  張道門裏出師,傢具做得很有名,雕刻更是非同一般。那年月,牙街是一個比較繁華的集鎮,鎮上有一位貢生,女兒出閨時請張道去做嫁妝。刨砍鋸拉,月餘,嫁妝做齊。女兒出嫁那日,嫁妝擡去時,立即贏得四鄰與親傢的嘖嘖稱贊。特別是雕刻的花鳥魚蟲、戲水鴛鴦更是活靈活現,讓擡嫁妝的人手摸着嫁妝,不忍有半點碰損。貢生大為自豪,女兒出嫁後,不但重禮酬謝張道,還提出要與張道義結金蘭。
  清末,一個貢生和一個木匠結拜是一件令人吃驚的事。那種社會中身份、地位、名譽、財富的等級制度尤為嚴明,常常使平民百姓無法進入所謂的超過自身階層的圈子。古如此,今也如此……
  張道自然受寵若驚,中午酒筵擺上,他邀請一些有頭有臉的鄉紳作陪,一切就緒,貢生入筵,環視四周突問:"傢父為何不在?"張道隨口說:"傢父年長,不便入筵,在廚房用飯。"貢生一聽臉色立變,厲聲責問:"親生父母尚且如此,何況兄弟之誼?"說罷拂袖而去……
  故事的魅力就在於此,"親生父母尚且如此",一個人如果連親生父母都不尊重,更不要說兄弟朋友了。故事一代代傳了下來,人們在議論中自然地發揮着它本身具有的道德力量與判意識。歲月流逝,光陰荏苒,這個民族的優良傳統是否由這種具有判意識的故事、道德輿論一代代傳承下來?於是,筆者開始把故事延續下去,在民衆口傳的大衆文化中上升到書面與殿堂,在深一層文化意義上尋找輿論的力量和我們那些久違的優良傳統……
  2
  世事有升降,人心無古今,這句話出自哪兒,我一時記不清了。同時也對人心不古、世風日下不以為然。因為不僅現在的人在說,早在春秋時代孔子就發出"無君無父、禮樂崩壞"之感嘆!兩千多年了,一直不就是這樣嗎?然而,許多事,總是會出乎你的意料……
  我懶得提他們兄弟三個的名字,怕髒了我的筆。這兄弟三人與我生活在同村,各位均娶妻生子,擔負起了為人子、為人夫、為人父的角色。其父年邁體衰,又加上病魔纏身,連自食其力都是一種奢望。秋收之時,地裏玉米該收了,但力不從心。別人的玉米都收了且麥子都種上,其父仍在病床上念叨自己的玉米還長在地裏。道德的力量、輿論的力量,在沒有羞恥感的人面前一點作用都不起。三個兒子與三個兒媳各說各的理,那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在沒有羞恥感者口中變幻成各種不應該贍養父母的堂而皇之的理由。最後老者的外孫女來後,一步一落淚地將外公的玉米給收了。
  父親老死後兩三天,沒有人到場,一直在為誰受父母的好處多,誰應當出多少財物爭論不已。其母死後,一直沒有人知道。一周過去了,鄰居聞一股股臭氣,最初認為是誰傢的雞、狗死了,四處找臭氣的發源地。"這幾天怎麽不見這位老婆,是不是出意外了"。破門而入,老太太的屍體發酵,眼裏生蛆。老太太的兄弟發火了,找來三個外甥理論。意外的是,已經四十來歲的小外甥領着兩個兒子拎着刀,明目張膽地將自己的親舅舅轟走了。
  事件到了難以輓救的程度後,其舅報案了。鄉民政所和派出所的司法人員到場後,要對兄弟三個人施行司法製裁時,迫使兄弟三個風風光光地將臭了六七天的母親安葬,纔得以完結。
  有一次回老傢,好多人見我說,小五,能不能將這件事寫成電視劇,讓天下的人都看一看。我無言已對,我知道,惡無止境,不知道這種事讓更多的人知道是壞,或是好。
  3
  我很少有無話可說的時候,今天就是一個例外,我不知道該說什麽,無論怎麽為這件事尋找原因或者道義指責,都覺得是那麽的無聊和蒼白無力。
  "書行報國無長物,唯有手中筆如刀。"把這兩個真實的故事放在一起對比一下,恐怕是作為憤怒的我,唯一的感慨罷了。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春風文藝出版社
第1節:序一:為責任而寫作第2節:序二:春初新韭,秋末晚菘第3節:高高的慄木門樓(1)
第4節:高高的慄木門樓(2)第5節:高高的慄木門樓(3)第6節:高高的慄木門樓(4)
第7節:高高的慄木門樓(5)第8節:總有一種力量,讓我們感動第9節:紙上的痛苦(1)
第10節:紙上的痛苦(2)第11節:值得商榷的"封建意識"(1)第12節:值得商榷的"封建意識"(2)
第13節:傳統的覆滅(1)第14節:傳統的覆滅(2)第15節:忍耐與善良(1)
第16節:忍耐與善良(2)第17節:與生俱來的高貴(1)第18節:與生俱來的高貴(2)
第19節:家乡的人命案(1)第20節:家乡的人命案(2)第21節:家乡的人命案(3)
第22節:在嬗變中沒落(1)第23節:在嬗變中沒落(2)第24節:在嬗變中沒落(3)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