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 北京的前世今生   》 第14节:老北京交通(1)      冯大彪 Feng Dabiao

  果子干儿 把柿饼泡开( 最好的柿饼儿是耿饼, 山东省菏泽县耿庄出产的),再加上鲜藕片、大红干儿、红肖梨片、桂花、夏天用冰一镇, 真是凉甜脆酸。吆喝:"果子干儿、玫瑰枣儿哟。"
  玫瑰枣儿 也叫木樨儿。把小红枣儿( 北京郊区密云县的小枣最好, 皮薄、肉厚、核儿小、含糖多。也有用山东乐陵县小枣, 乐陵小枣无核) 洗干净, 用文火煮熟后, 再加上桂花, 用小竹签儿着吃。
  糖炒栗子 北京郊区的几个县都出产栗子, 秋天栗子熟了, 干果店都卖炒栗子, 把生栗子搁在大铁锅里, 用糖稀掺沙子炒。
  盐水栗子 用刀在生栗子上切个十字儿, 放在锅里煮, 加上盐、花椒、大料、桂皮。也叫五香栗子。吆喝"五香的咸栗子。"
  煮白薯 红瓤儿的白薯在大铁锅里煮, 有的还搁白糖, 吆喝:"栗子味儿的白薯喂, 赛过蜜咧。"有的人专买锅底儿白薯, 吃着又烂又香, 端个小碗儿去, 还可以要点浓汁儿。冬天的时候, 改卖烤白薯,吆喝"烤白薯喂, 真热乎。"
  五月鲜儿 农历的五月节后, 有推着小车儿卖煮熟的新玉米的, 吆喝"五月鲜儿, 活秧儿的老玉米咧。"嚼着又嫩又香。如果把玉米粒儿用香油酱油一炒,味道更好。
  冰糖葫芦 有山里红的、海棠的、葡萄的、荸荠的、山药的、核桃仁的、桔子瓣儿的等, 用竹披儿穿上。用铜锅熬冰糖或白糖, 一串一串的往锅里蘸,平搁在石板上晾凉了, 糖如玻璃薄似纸,吃着香脆不沾牙。从前, 春节时厂甸儿卖的大糖葫芦, 则是另一种, 用几尺长的细荆条, 穿上几十个山里红, 抹上糖稀,顶上插些红绿纸的小旗子。这种大糖葫芦, 只是春节时逛厂甸的一种点缀而已。天津人管糖葫芦叫"糖墩儿"。从前天祥市场后边有几份儿卖糖墩儿的, 山里红夹澄沙馅儿, 上面有金糕、青梅、核桃仁儿、瓜子仁儿, 既好吃, 又好看。晚上,摆在玻璃格子里, 电灯一照, 真是五光十色, 看见就想买几串儿。
  老北京交通
  方围拱顶的老式骡车, 昂首负重的骆驼队, 以及后来出现的往来穿梭般的人力车, 构成了旧京街头的一幅幅剪影。它们虽然已经消失了,但至今依然清晰地留在老北京的记忆之中。
  旧京交通面面观
  曹绥之
  几百年来, 北京始终为帝都所在。其物质、文化生活冠于全国之首, 交通运输亦比其他地方发达。但是, 自清末至解放前夕, 北京则与其他地方一样,政治黑暗, 经济落后。那时, 交通运输多靠畜力和人力。电车、汽车载人运物是后来才出现的, 而且为数很少。下面,我把这期间以牲畜和人为动力的运载工具和运输方式, 作一简略叙述。
  畜力
  驴 驴易于豢养, 骑坐方便。早年,北京城内以驴为代步工具。清朝人吴长元所著《宸垣识略》一书中说:"康熙丙辰年(1676 年) 五月初一, 有人骑驴过正阳门, 御风而行空中, 至崇文门坠地,人驴俱无恙。"这大概是碰到了龙卷风,由此可以证明那时城内是有人骑驴的。后来, 城内骑驴的逐渐减少, 只外城附近或内城东西北三面, 尚有少数营业驴。如东四至朝阳门外, 交道口至安定门外,新街口至西直门外等线路上, 即有此种运输之驴。再远, 还有可直达通县、清河、海淀等处的营业驴。
  此外, 在庙会上( 如正月白云观、三月东岳庙, 五月南顶等), 有赶趟子之营业驴。宣武门外东城根扩城河南, 至今有"赶驴市"之地名。此名即由人们常在这儿雇驴去白云观而来。
  一般营业驴是驴夫执鞭步行, 赶着一头或数头驴驮载乘客, 俗名赶脚的,执业甚苦。惟赶驴市至白云观之驴, 雇客付价后, 驴夫并不跟随, 用手在驴身上一拍, 驴解人意, 即开始驰行, 到达后,便竖立不动。那里驴夫接收后, 亦照样办理。从前, 我由赶驴市骑驴至白云观,又由白云观骑驴至赶驴市, 都是这样。
  清末, 京内市民养驴以为代步之工具者, 已属稀罕。就我所知, 梨园界的刘赶三及较晚之穆凤山二人, 每日都是骑驴上戏院的。刘赶三之驴名"墨玉"。他常用此驴上台, 演《探亲》之乡下妈妈。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上海三联书店
第1节:谈谈北京的往事( 代序)第2节:饭 庄第3节:饭 馆第4节:风味饭馆(1)
第5节:风味饭馆(2)第6节:大 茶 馆(1)第7节:大 茶 馆(2)第8节:大 酒 缸
第9节:风味小吃(1)第10节:风味小吃(2)第11节:风味小吃(3)第12节:风味小吃(4)
第13节:风味小吃(5)第14节:老北京交通(1)第15节:老北京交通(2)第16节:老北京交通(3)
第17节:老北京交通(4)第18节:老北京交通(5)第19节:老北京交通(6)第20节:老北京交通(7)
第21节:老北京交通(8)第22节:老北京交通(9)第23节:老北京交通(10)第24节:老北京交通(11)
第   I   [II]   [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