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人评传 》 才華橫溢的薄命君王:李煜傳 》
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10)
田居儉 Tian Jujian
徐溫囿於骨肉之情,徐對知誥興師渡江百般猜疑。他認為,徐知訓死於非命,似乎是徐知誥的預謀。直到他視察完徐知訓的公署,纔打消了這種疑慮。因為他在一處土室的墻壁上,發現有徐傢父子的畫像。其中,老態竜鐘的徐溫,正站在一旁荷枷候審;他的幾個兒子則分別跪在地上任人嚴刑拷打,血肉模糊,慘不忍睹。惟獨徐知訓例外,衹見他頭戴冕旒,正襟危坐,得意忘形。徐溫望着眼前這幅血腥撲面的逼宮篡弒圖,氣得咬牙切齒,大聲駡道:“逆子豬狗不如!死有餘辜。”接着,他言不由衷,轉身安撫陪同前來視察的徐知誥:“虧得你在潤州,審時度勢,當機立斷,出兵平亂。不然,老夫一生慘淡經營的傢業,就將全部毀在這個不可饒恕的忤逆手中。諺雲: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經歷這場大亂,我更加覺得你是徐府子弟中真正靠得住的人。有你在,老夫入土可以瞑目矣!”老姦巨滑的徐溫,迫於眼前木已成舟的事實,衹好順水推舟,奏請吳王頒詔,晉升徐知誥為淮南節度行軍副使、內外馬步都軍副使,明令他接替徐知訓在揚州輔佐楊渭,經辦軍國大事。
徐知誥輔政之初,就萌發了篡吳稱帝的意念。但是,經過深思熟慮,他又覺得時機未到,當務之急不是策劃如何取代楊渭,而是加緊防範他人搶先行動。他要認真對付的頭號敵手,還是他的養父徐溫。他用以製服這位當朝丞相的法寶則是:拉起“尊王”的大旗,做為護身嚇人的虎皮,震懾躍躍欲試的徐溫及其同僚。平日,他深知徐溫最愛穿白袍,於是便投其所好,每逢徐溫誕辰,照例都要獻上一領白袍。有一年,他去嚮徐溫獻袍祝壽,巧遇相府的一個幕僚在場。此公善於阿諛奉迎,最會看風使舵,見狀立即藉題發揮,語義雙關地嚮徐溫獻媚:“白袍不如黃袍好。”敏感的徐知誥反應迅速,馬上予以回駁:“公怎能如此信口戲言?丞相忠於楊氏天下,朝野有口皆碑。倘公之戲言訛傳於外,豈不敗壞了丞相的聲譽!”徐溫對徐知誥這番旁敲側擊的話語有口難辯,衹好違心附和:“吾兒言之有理。汝當引以為戒。”
鑒於歷代宿將武夫持械逼宮,徐知誥奏請吳王下詔,明令禁止將帥身帶兵器入朝覲見,特別想從限製權傾朝野的丞相徐溫做起。在他上奏之後不久,吳王楊渭病倒在床。徐溫聞訊請求前去探視,徐知誥又搶先面奏吳王:“微臣養父徐溫,嚮來以忠見稱,恭奉大王,矢志不渝。但是,為了確保楊氏天下長治久安,尚須防患未然。臣請大王即刻頒詔,節鎮入覲悉去兵仗,且以丞相為始。”楊渭對此正中下懷,當即傳令有司擬旨。這樣,在徐知誥的精心策劃下,徐溫便乖乖地做了武將入朝徒手覲見的頭羊。
後來,楊渭病危,宣召徐溫進宮共商後事。謀士嚴可求乘機鼓動徐溫廢嗣自立,徐溫私下試探徐知誥,徐知誥義正詞嚴地回答:“可求之言,事關重大,前有張顥之鑒,丞相當三思而後行。”徐知誥強調的“張顥之鑒”,是指十二年前張顥殺掉吳王楊渥又被徐溫復殺的往事。做為當事人的徐溫,對那次事件記憶猶新,他也深知徐知誥舊事重提的用心。想到張顥身首異處的可怕下場,徐溫內心不寒而慄,當即表白:“吾焉能做此不仁不義之事!倘吾有自立之意,何須今日?當初張顥謀叛,嗣王幼弱,吾手握兵權,如行見利忘義之事豈不易如反掌。然而吾怎敢冒天下之大不韙,背叛太祖行密臨終時的囑托?”於是,養父養子各懷心事,再次妥協,共同擁戴楊渭幼弟楊溥繼承王位,徐知誥又一次延緩了徐溫篡吳的步伐。
徐知誥在同徐溫的明爭暗鬥中旗開得勝以後,又絞盡腦汁思考如何製服對手如林的元勳碩望。恰在這時,發生了馬軍都指揮使柴再用無視朝綱,戎服拜覲吳王的事件。徐知誥便由此入手,大加整治。柴再用原為楊行密手下重臣,資歷和戰功與徐溫不相上下。十五年前,他挂帥出徵,平定李遇叛亂時,徐知誥還是他的副手。在柴再用的眼裏,不單是徐知誥,就連吳王楊溥也是孩童之輩,因此他常常居功自傲,倚老賣老。這次違章入朝,遭到御史彈劾之後,他仍恃功不服,大肆吵鬧。徐知誥覺得對這位德高望重的元老不宜直接加罰,便退而謀劃采取自責予以羞警之策。徐知誥故意在便殿違反一項無關緊要的朝規,隨後就嚴以自劾,奏請吳王治罪。楊溥優詔不究,他又自罰不貸,拒領一月薪俸。此事一經傳出,柴再用和朝中大臣無不肅然起敬,贊羨欽佩。紕紞矠為使那些身居要職的老臣朱瑾、李德誠、周本、劉威等更加折服,徐知誥甚至不惜吞服催老藥物改變形象,讓自己的鬢發、髭須在一夜之間變白,以便皓首老成,號令朝中文武百官。
在改朝換代的動蕩歲月裏成長起來的徐知誥,深知群雄角逐,獲鹿得勝者固然取决於實力,但更重要的還是取决於民心。漢高祖劉邦得國如此,唐高祖李淵、唐太宗李世民父子得國也是如此。因而在輔佐吳王期間,他繼續推行在節度金陵時的成功之策,千方百計取信兵民。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
|
|
目錄 | 引言:恰似一江春水嚮東流(1) | 引言:恰似一江春水嚮東流(2) | 引言:恰似一江春水嚮東流(3) | 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1) | 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2) | 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3) | 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4) | 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5) | 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6) | 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7) | 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8) | 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9) | 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10) | 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11) | 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12) | 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13) | 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14) | 第二章花月正春風(1) | 第二章花月正春風(2) | 第二章花月正春風(3) | 第二章花月正春風(4) | 第二章花月正春風(5) | 第二章花月正春風(6)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