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论语正解 》
第14节:第三节 行仁的基本原则(3)
刘德江 Liu Dejiang
有一天,戴渊及其同伙在长江边见到一条大船沿江逆流而上。船头船尾装满了箱子,船上只有几名船夫,他们一伙便上船准备动手抢劫。而船上的主人正是有名的陆机,他站在船头,处变不惊,泰然自若。见戴渊坐在江边的一把椅子上,神情自若地指挥着他的同伙,便走到船尾,和颜悦色地对戴渊说:"我看你指挥手下,神情如同指挥作战的将军一样。你既然有这么大的才能,为什么不能做点有益于国家的事,而去干偷鸡摸狗、见不得人的事呢?"
当戴渊发现陆机是个知书达理的人,而且气度不凡,心里便油然升起几分敬畏。而当他进一步得知面前这位和善的长者就是远近知名的学者陆机时,立刻拜倒在地,请求宽恕。陆机微笑着说道:"大丈夫生当尽忠报国,死也要死得其所,你为什么要在江湖上鬼混,干那些伤天害理的事呢?"
戴渊涕泪交流地哭诉道:"我从小不读诗书,不明事理,干了不少坏事,被父亲赶出家门。从此我便自暴自弃,弄得天怒人怨,现在我不做这些事还能做什么呢?再说,我现在已是声名狼藉,谁还会收留我呢?"陆机说:"你能有这样的想法,说明你良心还没泯灭,只要你能痛下决心,弃恶从善,以你这样的才能完全可以为国家做出一番事业来的。"
听了陆机的劝导,戴渊觉得很感动,从没有人这样真心友善地关心过自己,连忙扔掉手中的武器,对陆机再次下拜,恳求拜陆机为师。从此,戴渊真心诚意地随陆机读书学习,十分勤奋,进步很快,终于成为一个为人正派、言谈举止严肃认真的人。陆机与他结为好友,并推荐他到军队任职。后来,戴渊指挥军队打了许多胜仗,成为为人谦和、厚道、深受官兵爱戴的大将军。
戴渊从一个劣迹斑斑的江洋大盗转变为人见人赞的大将军,关键之处在于他听得进别人的规劝,并把它落实在行动上。人心本善,而对仁的开发,别人的帮助是次要的,主要是自己能够主动开发。从他接受陆机批评的态度上来看,这种转变几乎是在一闪念之间。这正应了孔子的一句话:"我欲仁,斯仁至矣。"
我们身边的很多"恶人",其实并非生来就是个作恶多端的人,只是因为他们没有把他们的"仁心"从自己的本性中开发出来而已。虽然说靠别人来帮助去挖掘内心的"仁心"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靠自己,但这并不是说别人的帮助是不可行的。所以,当我们见到那些不仁者时,我们不应该唾弃他们,对其嗤之以鼻,而应该用自己的真心来感化他们,将他们本真的东西激发出来。
行仁若山之不言
一次孔子与学生们在一起讨论,他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篇第六》)用今天的话讲,就是说:智者喜爱水,有仁德的人喜爱山。智者性格就像水一样活泼,有仁德的人就像山一样安静。智者生活快乐,有仁德的人长寿。
子张便问孔子:"为什么仁者喜欢山呢?"孔子说:"山,高大巍峨。为什么山高大巍峨仁者就喜欢它呢?这是因为山上草木茂密,鸟兽群集,人们生产生活所用的一切东西山上都出产,并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山出产了许多对人们有益的东西,可它自己并不从人们那里索取任何东西,四面八方的人来到山上各取所需,山都不计回报地慷慨给予。山还兴风雷作云雨以贯通天地,使阴阳二气调和,降下甘霖以惠泽万物。这就是仁者之所以喜欢山的原因啊。"
子贡接着问道:"为什么智者喜欢水呢?"孔子回答说:"水,它滋养一切有生命的东西而出乎自然,就像是人的美德;它流向低处,蜿蜒曲折却有一定的方向,就像正义一样;它汹涌澎湃而没有止境,就像人的德行。假如人们开掘堤坝使其流淌,它就会一泻千里,即使它跌进万丈深的山谷,也毫不畏惧。它柔弱,但是却又无所不达,万物出入于它,而变得新鲜洁净,就像善于教化一样。这不就是智者的品格吗?"
钱穆先生认为:"水缘理而行,周流无滞,知者似之,故乐水。山安固厚重,万物生焉,仁者似之,故乐山。性与之合,故乐。"为何会将人的性情和山水联系到一起呢?钱穆先生又言:"道德源于人的本性,人性出于自然,自然之美反映于人心,所表现出来的就是艺术。因此有道德的人多喜爱艺术。圣人之美与善,一本与其心之诚然,乃与天地合一,此之谓真善美合一,此乃中国古人所提倡的天人合一之深旨。"由此,我们便可以知道为什么"仁者乐山"。仁者之所以喜欢山,是因为他具有和山一样的品质--不计回报的付出,惠及众生。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节:序言 | 第2节:第一节 何为仁(1) | 第3节:第一节 何为仁(2) | 第4节:第一节 何为仁(3) | 第5节:第一节 何为仁(4) | 第6节:第一节 何为仁(5) | 第7节:第一节 何为仁(6) | 第8节:第二节 仁重于泰山(1) | 第9节:第二节 仁重于泰山(2) | 第10节:第二节 仁重于泰山(3) | 第11节:第二节 仁重于泰山(4) | 第12节:第三节 行仁的基本原则(1) | 第13节:第三节 行仁的基本原则(2) | 第14节:第三节 行仁的基本原则(3) | 第15节:第三节 行仁的基本原则(4) | 第16节:第三节 行仁的基本原则(5) | 第17节:第三节 行仁的基本原则(6) | 第18节:第三节 行仁的基本原则(7) | 第19节:第三节 行仁的基本原则(8) | 第20节:第一节 不学礼,无以立(1) | 第21节:第一节 不学礼,无以立(2) | 第22节:第一节 不学礼,无以立(3) | 第23节:第一节 不学礼,无以立(4) | 第24节:第一节 不学礼,无以立(5) | |
| 第 I [II] [I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