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建筑 中國建築史   》 第四章 魏·晉·南北朝·第四節 南北朝建築特徵之分析      梁思成 Liang Saicheng

  南北朝建築已具備後世建築所有之各型,茲擇要敘述如下:
  石窟 敦煌石室平面多方形,室之本身除窟口之木廊外,無建築式樣之鎸鑿,蓋因敦煌石質不宜於雕刻也。雲岡,天竜山,響堂山,均富於建築趣味,竜門則稍遜。前三者皆於窟室前鑿為前廊;廊有兩柱,天竜、響堂並將柱額鬥拱忠實雕成,模仿當時木構形狀,窟內壁面,則雲岡、竜門皆滿布龕像,不留空隙,呈現雜亂無章之狀,不若天竜、響堂之素淨。由建築圖案觀點着眼,齊代諸窟之作者似較魏窟作者之建築意識為強也。
  殿 關於魏齊木構殿宇之唯一資料為雲岡諸窟之浮雕(第11圖)及北齊石柱上之小殿(第17圖)。殿均以柱構成,雲岡浮雕且有鬥拱,石柱小殿則僅在柱上施鬥。殿屋頂四註。殿宇其它各部當於下文分別論之。
  塔 塔本為瘞佛骨之所,梵語曰“窣堵坡”(Stupa),義譯為墳,塚,靈廟。其在印度大多為半圓球形塚,而上立剎者。及其傳至中國,於漢末三國時代,“上纍金盤,下為重樓”,殆即以印度之窣堵坡置於中國原有之重樓之上,遂産生南北朝所最通常之木塔。今國內雖已無此實例,然日本奈良法隆寺五重塔,雲岡塔洞中之塔柱(第11圖)及壁上浮雕及敦煌壁畫中所見皆此類也。雲岡窟壁及天竜山浮雕所見尚有單層塔,塔身一面設龕或闢門者,其實物即神通寺四門塔,為後世多數墓塔之始型。嵩山嵩嶽寺塔之出現,頗突如其來,其肇源頗耐人尋味,然後世單層多檐塔,實以此塔為始型。塔之平面,自魏以至唐開元天寶之交,除此塔及佛光寺塔外,均為方形;然此塔之十二角亦孤例也。佛光寺塔亦為國內孤例,或可謂為多層之始型也。
  至於此時期建築各部細節,則分論如下:
  階基 現存南北朝建築實物中,神通寺塔與佛光塔均無階基,嵩嶽寺塔之階基是否原物頗可疑,故關於此問題,僅能求之間接資料中,雲岡窟壁浮雕塔殿均有階基。其塔基或平素,或疊澀作須彌座。佛跡圖所示殿門有方平階基,上有欄幹,正面中央為踏步。定興義慈惠石柱上小殿之下,亦承以方素之階基。其寬度較遜於檐出,與後世通常作法相同。
  柱及礎 北魏及北齊石窟柱多八角形,柱身均收分,上小下大,而無捲殺。當心間之平柱,以坐獸或覆蓮為礎,兩側柱則用覆盆。柱頭之上施櫨鬥以承闌額及鬥拱。柱身並礎及櫨鬥之高,約及柱下徑之五倍及至七倍,較漢崖墓中柱為清秀。尚有呈現顯著之西方影響之柱數種:窟外室外廊柱,下作高座,疊澀如須彌座,座上四角出忍鼕草,嚮上承包柱腳,草中間置飛仙,柱頭作大鬥形,柱身列多數小龕,每龕雕一小佛像。又有印度式柱,柱腳以忍鼕或蓮瓣包飾四角,柱頭或施鬥,如須彌座形,或飾以覆蓮,柱身中段束以仰覆蓮花。雲岡佛龕柱更有以兩捲耳為柱頭之例,無疑為希臘愛奧尼剋柱式之東來者(第11圖)。
  嵩嶽寺塔,柱礎作覆盆,柱頭飾以垂蓮,顯然印度風。柱身上下同大,高約合徑七倍餘,佛光寺塔圓柱,束以蓮瓣三道,亦印度風也。
  定興北齊石柱小殿之柱,則為梭柱;有顯著之捲殺,柱徑最大處,約在柱高三分之一處,此點以下,柱身微收小,以上亦漸漸收小,約至柱高一半之處,柱徑復與底徑等,愈上則收分愈甚。此式實物國內已少見,日本奈良法隆寺中門柱則用此法,其年代則後此約三十餘年。
  門窗及佛龕 雲岡窟室之門皆方首,比例肥矮近方形。立頰及額均雕以捲草團花紋。窟壁浮雕所示之門,亦方首,門飾則不清晰。響堂山齊石窟門,方首圓角,門上正中微尖起,蓋近方形之火焰形也;門亦周飾以捲草。天竜山齊石窟門,乃作圓券形,券面作火焰形尖拱。券口飾以拱背兩頭竜,竜頭當券腳分位,立於門兩側之八角柱上。門券之內,另刻作方首門額及立頰狀。河南澠池鴻慶寺窟壁所刻城門,則為五邊券形門首。石窟壁上有開窗者,多作近似圓券形,外或飾以火焰或捲草。佛光寺塔及魏碑所刻屋宇,則有直欞窗。
  壁龕有方形圓券形及五邊券形三種。圓券形多作火焰或寶珠形券面,五邊券形者,券面刻為若幹梯形格,格內飾以飛仙。券下或垂幔帳,或瓔珞為飾(第12圖)。
  平坐及欄幹 六朝遺物不見自昊鬥拱之平坐,但在多層檐之建築中,下層之檐內,即為上層之平坐,雲岡塔洞內塔柱所見即其例也。浮雕殿宇階基有施勾欄者,刻作直欞。雲岡窟壁尚刻有以■字欞構成之鈎片勾欄,為六朝唐宋勾欄之最通常樣式。亦見於日本法隆寺塔者也。
  鬥拱 魏齊鬥拱,就各石窟外廊所見,柱頭鋪作多為一鬥三升;較之漢崖墓石闕所見,拱心小塊已演進為齊心鬥。竜門古陽洞北壁佛殿形小龕,作小殿三間,其鬥拱則柱頭用泥道單拱承素方,單杪華拱出跳;至角且出角華拱,後世所謂轉角鋪作,此其最古一例也。補間鋪作則有人字形鋪作之出現,為漢代所未見。鬥拱與柱之關係,則在柱頭櫨鬥上施額,額上施鋪作,在柱上遂有櫨鬥兩層相疊之現象,為唐宋以後所不見。至於鬥拱之細節,則鬥底之下,有薄板一片之表示,謂之皿板,雲岡北魏拱頭圓和不見分瓣;竜門拱頭以四十五度斜切;天竜山北齊拱則不惟分瓣、捲殺,且每瓣均■入為凹弧形。人字形鋪作之人字斜邊,於魏為直綫,於齊則為麯綫。佛光寺塔上,赭畫人字鬥拱作人字兩股平伸出而將尾翹起。雲岡壁上所刻佛殿鬥拱有作兩獸相背狀者,與古波斯柱頭如出一範,其來源至為明顯也。
  構架 六朝木構雖已無存,但自碑刻及敦煌壁畫中,尚可窺其構架之大概。屋宇均以木為架,施立頰心柱以安直欞窗。窗上復加橫枋,枋上施人字形鬥拱。至於屋內梁架,則自日本奈良法隆寺回廊梁上之人字形叉手及漢朱鮪墓祠叉手推測,再證以神通寺塔內廊頂上施用三角形石板以承屋頂,則叉手結構之施用,殆亦為當時通常所見也。
  平棊藻井 平棊藻井於漢代已有之,六朝實物見于云岡、天竜山石窟。雲岡窟頂多刻作平棊,以支條分格,有作方格者,有作鬥八者,但其分劃,隨室形狀,頗不一律。平棊藻井裝飾母題以蓮花及飛仙為主,亦有用竜者,但不多見。天竜山石窟頂多作盝頂形,飾以浮雕飛仙,其中多數已流落國外,紐約溫氏(Winthrop Collection)所藏數石尤精。
  屋頂及瓦飾 現存北魏三塔,其屋蓋結構均非正常瓦頂,不足為當時屋頂實例。神通寺塔頂作階級形方錐體,當為此式塔上所通用。其頂上剎,於須彌座上四角立山花蕉葉,中立相輪,最上安寶珠。嵩嶽寺塔及佛光寺塔剎,均於覆蓮座或蓮花形之寶瓶上安相輪,與神通寺塔剎迥異。
  雲岡窟壁浮雕屋頂均為四註式,無歇山,硬山,懸山等。竜門古陽洞一小龕則作歇山頂。屋角或上翹或不翹,無角梁之表示。檐椽皆一層。瓦皆筒瓦板瓦。屋脊兩端安鴟尾,脊中央及角脊,以鳳凰為飾,鳳凰與鴟尾之間,亦有間以三角形火焰者。浮雕佛塔之瓦,各層博脊均有合角鴟尾,塔頂剎則與神通寺塔極相似。更有單層小塔,頂圓,蓋印度窣堵坡之樣式也。
  定興北齊石柱屋頂亦四註式。瓦為筒板瓦。垂脊前端下段低落一級,以兩筒瓦扣蓋,此法亦見於漢明器中。
  雕飾 佛教傳入中國,在建築上最顯著而久遠之影響,不在建築本身之基本結構,而在雕飾。雲岡石刻中裝飾花紋種類奇多,什九為外國傳入之母題,其中希臘,波斯紋樣,經健陀羅輸入者尤多,尤以回折之捲草,根本為西方花樣,不見於中國周漢各紋飾中。中國後世最通用之捲草,西番草,西番蓮等等,均導源於希臘Acanthus葉者也。
  蓮花為佛教聖花,其源雖出於印度,但其蓮瓣形之雕飾,則無疑采自希臘之“卵箭紋”(egg-and-dart)。因蓮瓣之帶有象徵意義,遂普傳至今。它如蓮珠(beads),花繩(garlands),束葦(reeds),亦均為希臘母題。前述之愛奧尼剋式捲耳柱頭,亦來自希臘者也。
  以相背獸頭為鬥拱,無疑為波斯柱頭之應用。獅子之用,亦頗帶波斯色彩。鋸齒紋,殆亦來自波斯者。至於純印度本土之影響,反不多見。
  中國固有紋飾,見于云岡者不多,鳥獸母題有青竜,白虎,朱雀,玄武,鳳凰,饕餮等等,雷紋,夔紋,斜綫紋,斜方格,水波紋,鋸齒,半圓弧等亦見於各處。
  響堂山北齊窟雕飾母題多不出上述各種,然其刀法則較準確,棱角較分明,作風迥異也。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百花文藝出版社
第一章 緒論·為什麽研究中國建築(代序)第一章 緒論·第一節 中國建築之特徵
第一章 緒論·第二節 中國建築史之分期第一章 緒論·第三節《營造法式》與清工部《工程做法則例》
第二章 上古時期·第一節 上古第二章 上古時期·第二節 春秋戰國
第二章 上古時期·第三節 秦第三章 兩漢·第一節 文獻上兩都建築活動之大略
第三章 兩漢·第二節 漢代實物第三章 兩漢·第三節 漢代建築特徵之分析[1]
第四章 魏·晉·南北朝·第一節 文獻上魏·晉建築之大略第四章 魏·晉·南北朝·第二節 南北朝之建築活動
第四章 魏·晉·南北朝·第三節 南北朝實物第四章 魏·晉·南北朝·第四節 南北朝建築特徵之分析
第五章 隋·唐·第一節 隋·唐都市宮苑陵墓寺觀建築之梗概第五章 隋·唐·第二節 隋·唐實物
第五章 隋·唐·第三節 隋·唐之建築特徵[1]第六章 五代.宋.遼.金·第一節 五代汴梁之建設
第六章 五代.宋.遼.金·第二節 北宋之宮殿苑囿寺觀都市第六章 五代.宋.遼.金·第三節 遼之都市及宮殿
第六章 五代.宋.遼.金·第四節 金之都市宮殿佛寺第六章 五代.宋.遼.金·第五節 南宋之臨安
第六章 五代.宋.遼.金·第六節 五代·宋·遼·金之實物第六章 五代.宋.遼.金·第七節 宋·遼·金建築特徵之分析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