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名胜 万里长城纵横谈   》 第二编 建筑遗存(1)      董耀会 Dong Yaohui

  中国超过万里以上的长城有几道?
  长城是作为中国古代永久性防御工事而修筑的,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巨构。早在公元前7世纪前后的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割据,常互相袭扰,各国为防御敌国的攻击,就只有在自己的领土上修筑长城,我国历史上修筑过的长城,够上万里以上的就有三道之多:
  一是秦始皇时期修筑的西起临洮(今甘肃省)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长5000多公里。
  二是汉朝修筑的西起今新疆,东至辽东的内外长城和烽燧亭障,全长约1万多公里。
  三是明朝修筑的西起嘉峪关,东至鸭绿江的长城,全长约6000多公里。
  据司马迁《史记·蒙恬传》记:“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险制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里。”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的纷争局面宣告结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形成。秦把它北面、东面沿赵、燕的旧长城,西起高阙,东到辽阳,再东行,抵达辽东所联接修筑的万里长城,即是根据巩固的中央集权封建制统一国家的需要所采取的一种政治军事措施。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的15年里,由于采取了修筑长城这一防御工程和垦殖北方土地等措施,收到了好的效果。匈奴北徙,十余年不敢南下牧马。可见,筑长城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出于防御而采取的较好形式。
  汉代长城是在秦长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汉高祖刘邦及文帝、景帝时期,面对匈奴奴隶主的掠扰,曾多次给以回击。汉总结了秦的经验,修筑长城以抗匈奴,因此,在收复了被匈奴占领的土地之后,把秦始皇万里长城的规模扩大了,并筑了外城,它们的长度达到了1万公里,是历史上修筑长城最长的一个朝代。
  到了明代,万里长城的修筑更日趋完善,其防御功能更加明显,明朝为了防御蒙古、女真等游牧民族的扰掠,便十分重视北方的防务。原来朱元璋在即将统一全国的时候,就采纳了朱升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建议。这里所说的“高筑墙”就是修筑长城加强防务的意思,在朱元璋正式建国号的洪武元年(1368年)就派大将军徐达修筑居庸关等处长城,到1600年前后,经过200多年的时间才算基本完成这一西起嘉峪关、东至鸭绿江的万里长城修筑工程。
  长城是怎样发展来的?
  春秋战国以来,战争性质逐渐由争取控制别国而发展为兼并以至统一中原,战争规模也日趋扩大。随着步兵和骑兵代替了从前的车战,参战兵力急剧增加,机动范围不断扩展,作战时间日益延长和战略战术高度发展,争夺地盘和占领战略要地,已经成为作战的主要目标。因而,各国为防备邻国的突然进攻,都先后在具有外来威胁方向的边境地区,运用修建列城及堤防的经验技术,修建了规模相当可观的巨大城防。如齐国的管仲、孙膑等军事家,对战略防御的设计之一就是把障水的“防”(堤堰)加固重筑而为“钜防”,并向东西两端延伸,从而在齐国边界线上形成了一条横亘千余里,首尾不相接的高大墙体,以防止南方的楚国的进犯。楚国的军事家出于同样的战略防御目的,将其北部所筑的防御性小城,用高大的墙体联接,以防范齐国的南下。从古代军事学和防御工程原理来看,从相隔一定距离的列城中间逐步修筑城墙体系,以及把国境上原有的大河堤防加以扩建并与险要地形相联接,发展为成千上万里的长城防线是合乎科学发展规律的。
  长城有哪些别名?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文献十分丰富。在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中,两千多年来各时期长城的修筑基本上都有记载。但各朝各代在修筑长城和记载长城时,所使用的名称多有不同,这些不同的名称,有的在同一历史时期互相通用,有的仅在某个历史时期或某个地域用过。
  下面列出在两千多年中长城所使用过的几种主要名称。
  长城:这是长城最通用的称谓。长城是一种很长的墙体防御建筑,或形式和墙体相近、防御性质和墙体一样的防御建筑。长城之称始于长城产生的春秋战国时期。《管子·轻重篇》中有“长城之阳鲁也,长城之阴齐也”。《史记·楚世家》载:“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以备楚”。
  方城:称长城建筑为方城,只在春秋时楚国用过。《汉书·地理志》载:“叶,楚叶公邑,有长城,号方城”。
  堑、长堑、城堑、墙堑:这几种称谓基本上相互通用,从战国直到明代几乎全都使用过。《史记·秦本纪》在记载公元前409年沿洛水修筑长城时,就只用了“堑洛”两字,蒙恬是秦始皇长城修筑的指挥者,秦始皇死后,他被秦二世及宦官赵高、丞相李斯所害,临死他认为之所以招来灾难是因为修长城之故,他说:“恬罪固当死矣,起临洮属之辽东,城堑万余里。”《北史·契丹传》载:“契丹犯塞,文帝北讨至平州(今河北卢龙县)遂西趣长堑”。
  塞、塞垣、塞围:在史书中用到塞字的地方很多,一般情况有两种意义:一是用以表示关口要隘。这些被称之为塞的关隘,有的就在长城之上,有的则在离长城很远的地方。另一个意义是用以表示长城。如《史记·匈奴列传》载:“汉遂取河南地,筑朔方,复缮秦时蒙恬所为塞,因河为固”。《后汉书·乌桓传》载:“秦筑长城,汉起塞垣”。《魏书·世祖纪》载:“七年六月丙戌,发司、幽、定、冀四州十万人,筑畿上塞围”。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一编 历史沿革(1)第一编 历史沿革(2)第一编 历史沿革(3)第一编 历史沿革(4)
第一编 历史沿革(5)第一编 历史沿革(6)第一编 历史沿革(7)第一编 历史沿革(8)
第一编 历史沿革(9)第一编 历史沿革(10)第一编 历史沿革(11)第一编 历史沿革(12)
第一编 历史沿革(13)第二编 建筑遗存(1)第二编 建筑遗存(2)第二编 建筑遗存(3)
第二编 建筑遗存(4)第二编 建筑遗存(5)第二编 建筑遗存(6)第二编 建筑遗存(7)
第二编 建筑遗存(8)第二编 建筑遗存(9)第二编 建筑遗存(10)第二编 建筑遗存(11)
第   I   [II]   [III]   [IV]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