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评论 笛聲何處   》 世紀的豐收(1)(圖)      餘秋雨 Yu Qiuyu

世纪的丰收(1)(图)
  這是在題材、主旨、結構、風格等各個方面都極不相同的四部作品。然而,正是由這種從不同途徑達到的高水平,組合成了戲劇文化的世紀性的豐收。
  (一)《牡丹亭》
  湯顯祖的《牡丹亭》無疑可列入中國戲劇文化史上哪怕是以最苛嚴的標準選定的幾部第
  一流的佳作之內。
  為了論述的方便,還需要把人們也許早已很熟悉的《牡丹亭》的故事作一個簡單的介紹。
  這是一個在明媚的春光裏開始的故事。南安太守杜寶傢的後花園裏已是一片奼紫嫣紅,但是,他的獨生女兒杜麗娘還被牢牢地關在閨房裏。一,杜寶聽說女兒在刺綉之餘還偶爾午睡一會,十分生氣,覺得有失傢教,决定聘請一位家庭教師來嚴加管束。請誰呢?杜寶夫婦合計:女兒除父親外還沒見過其他男性,最好是請一位女先生來;但是合適的女先生是很難請到的,他們終於選定了一個六十多歲、咳嗽多病的窮學究陳最良。
  沒料到,剛開課就出了亂子。陳最良為杜麗娘和伴讀丫頭春香講解《詩經》的第一篇《關雎》,明明是一首求愛的戀歌,陳最良卻依據禮教習慣講解成有什麽賢達、風化的意義在內,兩位姑娘當然既不懂,又不滿。春香當着陳最良的面頑皮地搶白了一通,杜麗娘則在先生背後反復吟味《關雎》中的詞句,悄然嘆道:聖人不是也在這裏說“情”嗎?真是古今同懷啊!不讀書還好,一讀書竟惹起了春愁,惹起了杜麗娘青春的鬱悶。春香丫頭見小姐睏悶,就建議她到後花園走走,消遣消遣。
  雖然是自己傢的後花園,按照規矩,姑娘們也是不準進的。知道有這麽一個破敗的後花園的存在,還是春香丫頭不久前的發現呢。杜麗娘當然很想去看看,但又十分害怕父母親得知,後來想起父親這些外出了,就鄭重其事地取來歷書選日期,决定幾之後大膽地到後花園去領略一下春光!
  杜麗娘終於一步跨進了後花園。這些花,這些草,這些鳥鳴,是那樣的平常,但都在杜麗娘心中激起了青春的感應,掀起了情感的波瀾。她立即發覺,自己的生命與眼前燦爛而又易凋的春花是那麽相像。她奇怪地感受到,在這惱人的春色中,自己竟然産生了需要尋找一個“折桂之夫”,與之“早成佳配”的強烈願望。她闖到閨房後就迷迷糊糊地做了一個夢,夢見有一個手持柳枝的英俊青年朝她走來,並把她摟抱到牡丹亭畔、太湖石邊、芍藥欄前,千般愛戀,萬種溫情。直到從夢中驚醒,杜麗娘還在低聲呼喚着:“秀纔,秀纔,你去了也?”
  從此之後,杜麗娘幾乎成了另一個人。她神思恍惚、茶飯無心,一心衹想着那美麗的夢境。她支開了春香丫頭,獨個兒來到後花園,找到了自己在夢中和那個青年歡愛的地方,徘徊流連。她看到在附近有一棵暗香清遠的梅樹,就希冀自己死後能葬於這棵梅樹之下。她漸漸地消瘦了,想起易逝的春色,她就取過鏡子和筆墨丹青,把自己的容貌描繪下來。她真想把自己的畫像寄給愛人,但愛人又在哪裏呢?終於,這位年輕的姑娘被熾熱而又無望的愛情烈火熬幹了生命,她死了。按照她的遺願,傢人把她埋葬在牡丹亭畔、太湖石邊、芍藥欄前的梅花樹下,又蓋起了一座“梅花庵”,以志紀念。
  奇怪的是,底下還真有一個杜麗娘夢見的持柳青年。他叫柳夢梅,趕考途中投宿梅花庵,無意中在太湖石的假山縫隙中撿到了杜麗娘的自畫像,就把它挂在自己的房間裏,恨不得能讓畫上可愛的姑娘變成真人與自己結成夫妻。其實,杜麗娘人雖死去,遊魂還在,見到曾與自己在夢中相好的青年如此真摯地面對着自己的畫像,十分感動,就顯形與柳夢梅相會,並告訴柳夢梅,衹要掘開梅花樹下的墳墓,自己便能復生。柳夢梅第二就照辦,結果真的扶起了復生的杜麗娘,正式結成夫妻,坐着一艘小船到首都臨安去了。柳夢梅到臨安後還趕上了科舉考試,表現出了超群的才華。
  但是,還沒等到考試發榜,戰火燃起,皇帝命杜麗娘的父親杜寶前去抗金平匪。柳夢梅冒着戰火找到了“嶽父大人”,告訴他杜麗娘已經復生。但杜寶哪裏肯信,竟把柳夢梅當作一個盜墓賊給抓了起來。後來,杜寶發現,被自己關押的柳夢梅竟是新發佈的新科狀元,當然衹得釋放;但他仍然不能相信女兒已經復活,更不能承認柳夢梅與女兒的婚姻。直到皇帝降旨,他纔勉強首肯。
  《牡丹亭》的情節,奇異到了怪誕的地步。你看杜麗娘,也不是有過兩小無猜的愛侶,也不是有過一見鐘情的際遇,衹是遊了一次園,做了一個夢,就懨懨而死。夢中之人果有,死後尚能復生,這就更奇特了。後代的人們有理由疑惑:這樣大膽的藝術措置,能夠取信於人嗎?戲劇領域的任何藝術創造都在睽睽衆目的逼視之下,一點細小的失真常常成為人們長年譏笑的話柄,像《牡丹亭》這樣的怪誕,能在劇壇容身嗎?
  歷史證明,它不僅受到人們充分的信任,而且還以巨大的力量震撼了無數青年男女的心。偉大的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寫到,林黛玉衹是隔墻聽了幾句《牡丹亭》的麯調,就已經“如醉如癡,站立不住”。曹雪芹把賈寶玉、林黛玉爭讀《西廂記》和林黛玉聆聽《牡丹亭》寫在同一回目中,濃濃地渲染了這兩部戲劇作品對於他筆下的主人公的陶鑄和感應,這就證明了他的傑出創作對於王實甫和湯顯祖的繼承;同時,作為一個嚴格的寫實主義大師,他的這種描繪本身也反映了《西廂記》和《牡丹亭》在清代社會中的傳播程度和接受情況。其實,就在湯顯祖寫出《牡丹亭》之後並不太久,已有大量的青年以自己追求自由的內心與它産生了共鳴。明代末年可憐的婦女馮小青所寫的這首詩,是幾乎所有研究《牡丹亭》的人都喜歡提及的: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自序緒論
不可思議的社會性癡迷(1)不可思議的社會性癡迷(2)
上層文化的高濃度介入美學格局的多方滲透
魏、梁改革(圖)豐收的世紀(1)
豐收的世紀(2)豐收的世紀(3)
豐收的世紀(4)豐收的世紀(5)
豐收的世紀(6)世紀的豐收(1)(圖)
世紀的豐收(2)世紀的豐收(3)
世紀的豐收(4)世紀的豐收(5)
世紀的豐收(6)世紀的豐收(7)
世紀的豐收(8)世紀的豐收(9)
世紀的豐收(10)世紀的豐收(11)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