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放虎歸山   》 第14節:紙上談兵--裝孫子(3)      李零 Li Ling

  (一)任何"運用之妙"都得有運用的自由。宋承唐末五代之亂,最怕"驕兵悍將",臨陣纔 授"錦囊妙計",有"中禦之患"。這是政治原因。
  (二)兵傢必知天地陰陽是個傳統。古代軍人要學式法,宋仁宗命楊惟德等撰"景ND344 三式", "故當時壬遁之學最盛","自好奇傢援以談兵,遂有靖康時郭京之輩,以妖妄誤國" (《四庫全書總目》捲一○九《遁甲演義》提要)。這是屬於迷信。
  另外,教條主義也是個大問題。
  軍事上的教條主義還不僅僅是迷信兵書,知守法而不知用法,而是不懂"兵法"後面還有許 多支撐性的東西,以為用兵如博弈,純屬智力遊戲。例如趙括之誤就是如此。
  觀上所述二蘇的《孫子》評論,我們可以註意到一種傾嚮,就是他們都認為"用兵"的關鍵 全在"治兵",這種本事是從書本上學不到的。蘇洵說,治兵如禦僕妾,賤丈夫亦能為,不 必有人教之。蘇軾說,"揮舟於河,舟之逆順,水之麯折,忘於水者見之"。這與其說是他 們比武人更重實踐而輕書本,倒不如說是他們視政治的問題比單純的軍事問題更重要。如 蘇軾說"天子之兵,莫大於禦將",還有他盛贊的《何博士備論》,都是着眼於此。
  自古"治兵"與"用兵"的矛盾就是一個大問題。如戰國末,荀卿與臨武君議兵於趙孝成王 之 前。臨武君所貴是戰國時髦的孫、吳之術,而苟卿所貴是年代較早的"桓、文節制"和"湯 、武仁義",根據是《司馬法》。荀卿法古,固然保守,但也不是沒有實際的考慮。他認為 "治兵"比"用兵"更重要,不懂"節制"的"用兵"是失其本統,衹能對付"小敵",不 能對付 "大敵";覺得"兵法"還不如軍隊素質、禦兵之術和制度性的東西來得可靠。例如齊國兵 法 最精,但"齊之技擊"不敵"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敵"秦之銳士"。晉、 秦得益於制度先進,故能後來居上。
  古代名將長於兵法者有之,但更多是善於禦兵。如李廣之寬,程不識之嚴,皆其著名者。 而比禦兵更重要的是禦將,這個問題宋人最關心。本來以唐末、五代的背景考慮,宋代的" 內緊外鬆"也自有其合理性。可惜的是,它也正吃了"歷史合理性"的虧。
  中國古代兵法的要義是能"忍"能"狠",這是一位大人物講過的(見章士釗《柳文指要》 所述 其"友人"的心得)。"忍"起來,要多窩囊有多窩囊,裝孫子,鑽褲襠,包羞忍恥。"狠 "起 來,則殺他個片甲不留,斬草除根,無遺壽幼,把一肚子的"鳥氣"全釋放出來。這對瞭解 中國政治歷史的經驗和中國人的行為特點很重要。
  古代兵傢講"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孫子·謀攻》) ,毛澤東也說"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 ,都是出於這兩個字。《左傳》有 "退捨求平",《三國》有英雄詐降,《水滸》也有好漢在板子底下招供,推其源,也還是 這兩個字的活用。中國近代史上有個葉名琛,守廣州不利,兵敗被俘,客死他鄉,時人譏 為"不戰不和,不降不走"。此話是否冤枉,我不知道,但四個"不"字確是犯了兵傢大忌 。劣勢戰爭,要打打不過,要拼拼不起,要和、要降、要走又吃虧丟面子,沒一樣好受。可 這樣的難題,你還不能不選擇。項羽兵敗,刎死烏江,後人題詠,杜牧說"江東子弟多才俊 ,捲土重來未可知",主張逃,這是兵法;而李清照說"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則是 氣節。道德和技術衝突,各有評價標準,無法說哪個對。講氣節,你可以說"戰死事小,失 節事大",可軍事學上最忌諱的就是一味拼命和死要面子,特別是拿別人的命換自己的面 子。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新版序言(1)第2節:新版序言(2)第3節:放虎歸山(代序)(1)
第4節:放虎歸山(代序)(2)第5節:漢姦發生學(1)第6節:漢姦發生學(2)
第7節:漢姦發生學(3)第8節:漢姦發生學(4)第9節:漢姦發生學(5)
第10節:漢姦發生學(6)第11節:漢姦發生學(7)第12節:紙上談兵--裝孫子(1)
第13節:紙上談兵--裝孫子(2)第14節:紙上談兵--裝孫子(3)第15節:紙上談兵--裝孫子(4)
第16節:紙上談兵--裝孫子(5)第17節:紙上談兵--裝孫子(6)第18節:說名士,兼談人文幻想(1)
第19節:說名士,兼談人文幻想(2)第20節:說名士,兼談人文幻想(3)第21節:說名士,兼談人文幻想(4)
第22節:萬歲考(1)第23節:萬歲考(2)第24節:傳統為什麽這樣紅(1)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