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孟子與百姓生活 》
第14節:“仁民”:博施愛於衆 “愛物”:“無物不長”(1)
田玉川 Tian Yuchuan
而歷代當權者更是把對父母的孝敬,異化為絶對服從,以對應臣民對君王的絶對恭順。“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父讓子亡,子不敢不亡”,孝道演變成了暴政的工具。
今天,該是還孝道本原的時候了!
無論在任何時代,作為子女都有孝敬父母的義務,這是絶對應該的和必要的。至於現代該如何做,還要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孟子所處的那個男耕女織的時代,反復強調的老有所養,在現代社會已被各種逐漸完善的社會福利制度所代替。老人有退休金、養老金保障其生活,有醫療保險保障其治病,有老年活動中心、老年協會和老年大學保障其娛樂和學習,兒女們所要做的,不衹是出錢送物,衹要常回傢看看,老人就心滿意足了。
至於對老人的敬,那還要子女潛心去做。睏守空巢的老人,鬱悶成疾的老人,長期見不到子女的老人不在少數,子女對老人的孝敬遠遠不夠。在中國已開始步入老年型社會的今天,老年問題也是一大社會難題。
“仁民”:博施愛於衆
孟子是徹底的性善論者。
他老人傢堅信:“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告子章句上)人性天生就是善的,就像水必然由高處嚮低處流一樣。衹要不受外界的影響,人性就不會變惡。
但這是不可能的。任何人性都不可能不受外界的影響,都會由善變惡。怎麽辦呢?“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盡心章句上)衹要固守本性,修養善心,無論生命長短,都可以安身立命,就能做到仁了。
“仁也者,人也。”(盡心章句下)仁即是人的本質,本心。“仁,人心也。”(告子章句上)仁,其實就是人心。衹要能保留人的本性,那就會像愛自己的親人那樣去“仁民”,就會推恩於所有的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梁惠王章句上)把對自己老人的孝敬推恩到別人的老人,把對自己孩子的寵愛推恩到別人的孩子,天下的治理就像手掌運用一樣有把握。“仁民”還不能做到嗎?
由己推人,己仁則人仁。衹要己身修行為仁,就能推恩於人。
由人推己,人不仁則己不仁。己身己不仁,又如何推恩於人?
不能推恩於人,又如何能“仁民”?
對於性善者,“存其心,養其性”尚可行仁;對於性己不善者,又該如何行仁呢?
孟子他老人傢也深知其難:“仁之勝不仁也,猶水勝火。今之為仁者,猶如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不熄,則謂之水不勝火。此又與於不仁之甚者也,亦終必亡而己矣。”(告子章句上)區區一杯水,當然滅不了一車幹柴熊熊燃燒的烈火,問題不是水不能滅火,而是一杯水太少了。因此,衹有增加水,才能最終滅火。仁要戰勝不仁,衹有增強仁的力量,除此似乎別無他途。
“愛物”:“無物不長”
孟子繼承並發展了孔子的“仁愛”“天人合一”思想,把人與人之間的“仁愛”推恩於萬物。從而使“仁愛”思想形成了愛親、愛民、愛萬物三個層次和境界,人與萬物兩大和諧的生態係統。“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盡心章句上)三個層次和境界依次推展,兩大生態係統互相對應,其共同的依存和聯繫就是“仁愛”。
“愛物”是愛自然生態環境,與“親親”和“仁民”的人文生態環境的對應點,也就是“仁愛”。
在孟子看來,愛護生態環境與愛自己的親人及天下所有的人同等重要。
“取物不盡物”,“取物以順時”,人的生活需求來源於自然,就不能采取“竭澤而漁”和“殺雞取卵”的方式劫掠,而要取之有度,取之有時,這是孟子等先賢共同的主張。
衹有“厚德載物”,才能天人合一。
衹有切實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大自然,人類才能夠生存下去。
在人類尚處於初始的開發和文明創造階段,孟子就提出了如此明確的保護生態環境的主張,這無疑是他的偉大之處。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序 孟子思想與我們的生活 | 第2節:生於亂世 | 第3節:師於儒門 | 第4節:遊於列國 | 第5節:授於故裏 聖於著作 | 第6節:獨尊儒術:三角版塊中的一角(1) | 第7節:獨尊儒術:三角版塊中的一角(2) | 第8節:獨尊儒術:三角版塊中的一角(3) | 第9節:獨尊儒術:三角版塊中的一角(4) | 第10節:獨尊儒術:三角版塊中的一角(5) | 第11節:“親親”:孝為德之本(1) | 第12節:“親親”:孝為德之本(2) | 第13節:“親親”:孝為德之本(3) | 第14節:“仁民”:博施愛於衆 “愛物”:“無物不長”(1) | 第15節:“仁民”:博施愛於衆 “愛物”:“無物不長”(2) | 第16節:“仁民”:博施愛於衆 “愛物”:“無物不長”(3) | 第17節:“仁民”:博施愛於衆 “愛物”:“無物不長”(4) | 第18節:養欲:即養禮 | 第19節:養心寡欲:心理減負(1) | 第20節:養心寡欲:心理減負(2) | 第21節:養心寡欲:心理減負(3) | 第22節:良心:中國人特有的品性(1) | 第23節:良心:中國人特有的品性(2) | 第24節:從小抓起:“易子而教”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