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家类 》 老子新解:何新全新詮釋古代經典 》
第2節
何新 He Xin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①。[故]有無相生②,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③,音聲相和,前後相隨④。[恆也。]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⑤。萬物作而不始⑥,[生而不有,為而不恃,⑦]功成而弗居⑧。夫唯弗居,是以不去⑨。
①此章取“規定即否定”(斯賓諾莎語)之義。設立美,則在其界限之外同時設定了非美。非美即醜惡,善也如此。知,即理智設定之規定也。
斯,此也。帛書已作矣,已、矣古通。
②河上公本、傅本、景竜本、範本等多如王本有“故”字。朱謙之說:“敦煌本、遂州碑本、顧觀本無‘故’字。”帛書《老子》甲乙亦無“故”字。
③何按:成讀如襯,映襯,對比也。形,王弼本作“較”。傾,諸本均如王本作“傾”,唯帛書《老子》甲乙本作“盈”。高亨說:“傾,帛書甲乙本作‘盈’,二字古通用。”帛書《老子》甲本註云:“盈,通行本作‘傾’,蓋避漢惠帝劉盈諱改。盈,假為‘呈’或‘逞’。呈現。”成、形、傾(盈/逞),皆為比較、映襯、對比之義。
④音聲相和,音、聲古人有區別,音者,言也,聲者,頌也。《禮記·樂記》:“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動於中,故形於聲,聲成文謂之音。”簡單的發音叫音,音的組合而有節奏叫聲。聲者,繩也,繩繩不絶曰聲。
隨,追也,綴也。在“前後相隨”之後,帛書《老子》甲乙本均有“恆也”二字。
赫拉剋利特:“對立的音聲構成最美的和諧。”
⑤聖人,《老子》中凡三十二見,皆視為聖明至高之人(衹有一處言“絶聖棄知”,有所貶責)。《說文》曰“聖,通也”,是聖字之義。《詩經·凱風》曰“聖善”,聖與善並舉。又《詩經·小宛》曰“人之齊聖”,聖齊並舉。《周禮·大司徒》“六德知、仁、聖、義、中、和”,聖與知仁義中和並舉。《逸周書》“溫柔聖善曰懿”,聖與溫柔善並舉。《大戴禮記》:“聖,知之華也;知,仁之實也;仁,信之器也;信,義之重也;義,利之本也。”聖與知信義仁並舉。《莊子·在宥》曰:“說仁邪,是亂於德也;說義邪,是悖於理也;說禮邪,是相於技也;說樂邪,是相於淫也;說聖邪,是相於藝也;說知邪,是相於疵也。”聖與仁義禮樂知並舉。《呂氏春秋·當務》:“妄意關內中藏,聖也;入先,勇也;出後,義也;知時,智也;分均,仁也。”聖與勇義智仁並舉。均視為美德。
聖人亦讀為上人,乃是道義的承擔者,是老子心目中的理想之王者。善聽曰聖,聖人有明察之德。處,執也。今語處理即執理。處無為之事,即行事不露痕跡。行,執行。不言之教,沒有語言的教誨。
⑥“萬物作”:作,長也,生長。“不始”,河上公本、景竜本、王弼本作“不辭”。辭,言辭。“萬物作而不辭”:萬物默默地發生。傅本、遂州本、範本等則作“不為始”。帛書《老子》乙本作“弗始”(甲本缺)。
⑦羅振玉說:“敦煌本無此句。”遂州本、帛書《老子》亦無此句。
生而不有:有,讀為“育”,扶育,培育。讓事物自行發展而不作人為的扶育,如拔苗助長之類。
為,作也。“為無為,則無不治。”(第3章)為即“為無為”之為,亦即“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恃讀如持。持據,把持。
⑧功,工也,工作。居,劌也。收割曰劌。收劌有占有之義,故亦曰“居”。居,據有也。⑨去,喪失。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 |
|
|
新版序 | 序(1) | 序(2) | 序(3) | 序(4) | 序(5) | 序(6) | 序(7) | 序(8) | 序(9) | 序(10) | 序(11) | 第1節 | 第2節 | 第3節 | 第4節 | 第5節 | 第6節 | 第7節 | 第8節 | 第9節 | 第10節 | 第11節 | 第12節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