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建筑 揭秘曠世文物的傳奇內幕:《故宮》導演看臺北故宮   》 從大陸到臺灣(1)      周兵 Zhou Bing

  1947年12月,文物回到南京,存放在朝天宮庫房。故宮博物院南京分院辦公處也設置在那裏。朝天宮旁邊有一座治山,山下平坦處修建了工作人員的宿舍。宿舍都是鐵皮的活動房子,底下打樁,鐵皮屋就立在木樁上,既可通風,人也可以彎腰鑽進去,頗得孩子們的喜歡。鐵皮屋鼕冷夏熱,並不適宜長期居住。條件雖艱苦,但在南京的這一年,倒是文物和人都相對比較安穩的一年。
  這年的春天,中央博物院第一期工程在南京中山門內半山園竣工。中央博物院是1933年由蔡元培先生倡議成立的,剛在南京雞鳴寺設立了籌備處,還未正式開始運行,抗戰爆發,中博的文物與故宮文物一道四處漂泊,又一道東歸南京,並於5月29日至6月8日,聯合故宮博物院一起在中博新館內舉辦了兩院聯合展覽。故宮展出歷代名畫和名窯瓷器,中博展出殷周銅器、漢代文物、歷代帝王像、邊疆民族標本和印度名畫等。此次展覽吸引了十萬多名觀衆,包括國民政府監察院院長、著名書法傢於佑任。開展的第二天,蔣介石也在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的陪同下來到展場,並在司母戊大方鼎前停留了許久。
  原本的計劃將文物運回北京,但戰爭的爆發使北運計劃擱淺下來。徐蚌會戰,解放軍取得了决定性的勝利。國民黨政府危險的局勢使杭立武心急如焚。這時的他已經擔任了國民政府教育部政務次長、故宮博物院理事會理事等職務。作為抗戰時期文物戰略性大轉移的負責人之一,杭立武憂心的並不是個人安危,而是那一批他為之嘗艱辛、歷磨難,九死一生而從不生悔的故宮國寶。杭立武對共産黨沒有更深的認識,缺乏瞭解,他衹是單純認為戰爭可能會對這些國寶會帶來危害。
  翁文灝,1889年出生於浙江瑾縣,近代中國地質學奠基人之一,中國第一位地質學博士(比利時魯凡大學),第一個撰寫中國礦産志,編成第一張全國地質圖,主導發現及開採中國第一個油田——玉門油田。
  翁文灝此時正處於他人生中最焦頭爛額的時候。這位在國內、國際學術界均享有極高聲望的標準的學者,不知怎麽回事,在1948年5月,居然被蔣介石拉進了國民政府行政院,成為“行憲”後的第一任行政院長,當然按慣例,也就同時兼任故宮博物院理事會的理事長。知識分子就是知識分子,翁文灝在任上僅6個月,“八、一九”幣製改革便遭到失敗,金賀券大幅貶值,他的內閣因此而解體。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金城出版社
名人推薦語《臺北故宮》作者周兵簡介序言:走進故宮 靠近平靜(白岩鬆)
序言:一切諸法,緣會而生(郭長虹)(1)序言:一切諸法,緣會而生(郭長虹)(2)《臺北故宮》自序(周兵)
南遷避戰火第一次遷移:從北平到上海第二次遷移: 三路轉運大後方(1)
第二次遷移: 三路轉運大後方(2)第二次遷移: 三路轉運大後方(3)第二次遷移: 三路轉運大後方(4)
第二次遷移: 三路轉運大後方(5)從大陸到臺灣(1)從大陸到臺灣(2)
第三次遷移: 風雨中鼎輪第四次遷移:倉皇海滬輪第五次遷移:飄搖昆侖艦(1)
第五次遷移:飄搖昆侖艦(2)馬衡的堅守第六次遷移:白市驛機場(1)
第六次遷移:白市驛機場(2)第七次遷移:最後的飛離(1)第七次遷移:最後的飛離(2)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