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史 皇傢醫事   》 醫療護理方法多(1)      屈維英 Qu Weiying

  獨具特色的中醫藥學,是華夏祖先在長期生活實踐中不斷地與疾病作鬥爭中所積纍起來的一門醫學科學,其中包括係統而周密的中醫護理。
  古人在生産勞動中,不免要受到各種不良外界因素即中醫所說的風、寒、暑、濕、燥、火的侵襲,人們不得不本能地加以防禦和保護,如皮膚受了刺傷或擊傷,就用手按摩或包紮。又如在生活中體驗到的“動作以避寒,陰居以避暑”,等等,都無疑是醫療護理的發端。隨着社會生産力的發展和人們同疾病作鬥爭的經驗的不斷積纍,中醫護理學也日益發展起來,如飲食護理提倡“謹和五味”、“食養盡之”;又如強調五髒護理各有側重,“腎病毋多食鹹”,“病熱少愈,食肉則復,多食則遺,此其禁也。”《內經》還強調:“怒傷肝,喜傷心,憂傷脾,悲傷肺,恐傷腎”,從而産生了精神方面的臨床護理。《四氣調神大論》等篇章還詳細論述了四季調養護理和保健方法。
  被稱為“藥王爺”的唐代大醫學家孫思邈大力倡導醫療護理道德,在他所著的《千金方》裏諄諄教導醫護人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蠻,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亦不得瞻前顧後,自慮吉兇,護惜身命。見彼苦惱,若已有之,深心悽愴,勿避險夷、晝夜、寒暑、饑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功夫形跡之心。如此可為蒼生大醫,反此則是含靈巨賊。”這種對病人高度的同情心和責任感,高度的人道主義精神,也是護理工作的指南和準則。
  清太醫院十分重視醫療護理,常用的調理方法有:飲食調理法、外敷熱熨法、清洗頭目法、潤面護齒法,以及沐浴薫洗法、拔毒生肌法等等。
  先說飲食調理法。這是宮廷中最喜歡采用的調護方法,凡病情輕淺或病後體虛者,皆可用飲食調理。如乾隆十四年十二月初五日,和碩額附德勒格痘出四期,俱已出齊,太醫在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午後進食湯飯加野雞肉數片,幾天後,便“形色漸潤,窠粒起長,神氣安寧”。
  據陳可冀教授等撰寫的《慈禧太後醫方選議》記載:光緒三十二年九月,“皇太後脈息左部沉弦而細,右寸關沉滑,腎元素弱,脾不化水,鬱遏陽氣”,以致出現“眩暈,陽虛惡風,𠔌食消化不快,步履無力,耳鳴”等癥。針對以上癥狀,禦醫張仲元等擬理氣化飲之法調理,除用藥湯外,輔以藥酒方,以達清心柔肝補腎,使慈禧太後的病情得以好轉。慈禧由於喜食肥鴨和其他肥甘厚味之品,因此經常發生消化不良、大便溏瀉等癥,禦醫在為其治病時,常將粳米鍋巴和焙幹的陳年火腿兩味研成細末,以紅白糖和淡橘水調羹,另用烏梅五錢、甘草一錢,煮水徐徐咽之,果然起到了健胃化痰、益中攝下的作用。後來,鍋巴就成了慈禧太後常常用來助消化的食物。鍋巴確實鬆脆可口。筆者曾記得,20世紀80年代,有一傢企業生産一種叫“太陽神”的鍋巴,曾暢銷一時。在飲食調理方面,清宮中還有各種代茶飲、藥酒等等。
  清宮中使用外敷法的種類很多,其中的溫經藥棉、敷足心法等,頗有療效。據清宮醫案記載,乾隆三十九年,皇帝患腰腿冷痛,久治不愈,太醫張世琦以絮棉同溫經止痛的川烏、木瓜等藥入湯共煮一番,然後去藥渣將絮棉外敷在疼痛的腰腿部位,很快起到了溫經通絡、驅寒止痛的效果。從此,這種棉敷法便在宮中常用起來。
  敷足心法,是用吳茱萸、肉桂、牙皂、附子、炮薑研成細末,加肥皂和勻,貼在兩足的涌泉穴上。此法對患口瘡不能飲食、上熱下寒之癥有效。
  清宮中常用的熱熨法,是將一些熱性藥物研成細末,用水或醋拌濕,入沙鍋裏炒熱,布包熨患處,冷則易之。清宮內,凡遇食滯、氣滯、疼痛時,每常用之,也頗有療效。如光緒七年八月初八日,容常在患腹中積塊腫痛,采用此法調理,方用香附、老蔥白、生薑、五靈脂共合一處,用醋拌勻炒熱,布包熨痛處,效果良好。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皇傢醫事》目錄作者自序(1)作者自序(2)作者自序(3)
清代對太醫院的完善種痘戰勝天花惡魔(1)種痘戰勝天花惡魔(2)為兒童種痘防治天花(1)
為兒童種痘防治天花(2)活血化瘀廣泛運用(1)活血化瘀廣泛運用(2)帝王也需用猛藥(1)
帝王也需用猛藥(2)醫療護理方法多(1)醫療護理方法多(2)醫藥理論建樹卓越(1)
醫藥理論建樹卓越(2)藥材地道要講究地道藥材為什麽療效好重視未病控病情(1)
重視未病控病情(2)中醫治西人中西醫藥的主要差別臨終救命生脈散(1)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