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饮食文化 》 ????與文明 》
2.穿井取鹵(6)
王仁湘 Wang Renxiang
宋代時大井采鹵,也大體還是采用的類似方法。“以牛革為囊,數十人牽大繩以汲取之。自子至午,則泉脈漸竭,乃縋人於繩,令下以手汲取,投之於囊,然後引水而上,得水入竈”(明·王圻《續文獻通考》捲三十一)。
在忠縣有的????井,在井邊竪立木架,用兩衹木桶橫係木架上,以人力提鹵。井外有石缸貯鹵水,用人挑運入竈。彭水的鬱井,衹用木桶汲煮。????源的黑井,以竹竿係木桶入井汲鹵,一晝夜可得八百餘坦,可煮????二百餘斤。在開縣是用竹製唧筒,稱為“扯竜扯水”,是一種簡單的活塞式機械裝置。
小口的卓筒井出現以後,采鹵再不能直接用人力肩挑手輓,汲鹵技術和設備有了新的發展,標準的機械汲鹵技術發明了。
為適合小口徑????井提鹵,發明了採集和提升鹵水出井的吸鹵筒。蘇東坡在著述中提及這種工具:“以竹之差小者出入井中為鞴,無底而竅其上,懸熟牛皮數寸出入水中,氣自呼吸而啓閉之,一筒緻水數鬥。”(宋·蘇軾《蜀????說》)
這是一種類似風箱的開合裝置,具有單嚮閥門作用。當吸鹵筒在重力作用下直落而下,井內鹵水對筒底産生嚮上衝擊力,筒內所懸熟牛皮嚮筒壁內張開,鹵水隨之灌涌入筒內。當嚮上提筒時,筒內鹵水形成的液柱壓力使熟牛皮封閉筒底,鹵水不致下瀉滲漏。吸鹵筒提出井口時,用木鈎頂開筒底熟牛皮,鹵水便直瀉而出。
據蘇東坡的《蜀????說》,當時“凡筒井皆用機械,利之所在,人無不知”。這裏所說的機械,就是采鹵轆轤,是伴隨卓筒井一起出現的。
這種汲鹵機械,在詩人陸遊的《入榮州境》詩中也有描寫:“長筒汲井熬雪霜,轆轤伊啞官道旁。”詩人們對新鮮事物特別敏感,這詩裏吟到的正是吸鹵筒工作的場景。這汲鹵桶與扇泥桶其實是同樣的原理,或者就是同一物件,是極重要的發明。
這方法使用了近千年的時間,近代川北各場仍然還在用轆轤采鹵。一般是在????井上蓋一茅草棚,井口上立起人力推鹵的花車一架。花車旁竪一竹竿,竿頭安置滑車,另係繩升降引筒采鹵。
到了明清時期,由於井身加深,井徑與套管內徑增大,汲鹵筒隨之加長並增大筒徑,增加了提鹵的容量。采鹵井架逐漸增高,轆轤也隨之加寬。以牛力為主的畜力采鹵方法很快普及,鹵水的開採量有了明顯提高。
轆轤又稱大車或地車,是????井采鹵的動力傳動裝置。大車用竹篾一端連結天車樞軸,另一端經井口樞軸連結井下汲鹵筒。大車由人力或畜力推輓,帶動井下汲鹵筒出入井中。明代後期及清代的大車,隨牽引力加重,車體加大,結構更為完善。為增強車心樞軸的耐磨性,中部加一層厚木板作為天平。車軸下端用大石一方鎮底,稱為海底石。用大楠竹剖開圍車心三面做剎車。篾繩經井口地滾和天車天滾,帶動井下汲鹵筒采鹵。
天車設在井口,起到推扶汲鹵筒垂直上下井腔的作用。雲梯為竹製,健樂????場則為木製,中穿橫木亦似雲梯。井架的樣式委多,各地????場各有特色,有“牌坊架”、“剪刀架”、“三腳蟾”等,柱腳從獨腳、雙柱、三腳、四柱發展到六柱或八柱。高度則隨鹵筒長短,由三四丈發展到十一二丈。自貢、鍵樂的天車,承重能力最強。
矗立井口的天車,是一種完善的提鹵設備。天車構造結實,承重能力強,大型天車可負載20噸重量。鹵筒愈長愈大,它的支撐點愈高,支撐力愈強。沒有天車,就鑽不成深井,即便鑽成了深井,也是提不出鹵水來的。
人力輓車不能胜任時,要改用畜力推車。川北、川東牛騾兼用,富榮、鍵樂普遍用牛,各????場喂養之牛“不下十萬頭”。由於鹵水載荷不斷增加,往往是三汲之後就要換一條牛。人纍牛也纍,這可不是一般的活。到了清代末期,富榮????場開始用蒸汽做動力,牽引捲揚機推鹵,産量也就成倍增加了。
井????煎煮
上一頁
[返回目錄]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1.玄滋素液(1) | 1.玄滋素液(2) | 1.玄滋素液(3) | 1.玄滋素液(4) | 1.玄滋素液(5) | 1.玄滋素液(6) | 1.玄滋素液(7) | 1.玄滋素液(8) | 2.穿井取鹵(1) | 2.穿井取鹵(2) | 2.穿井取鹵(3) | 2.穿井取鹵(4) | 2.穿井取鹵(5) | 2.穿井取鹵(6) | 2.穿井取鹵(7) | 2.穿井取鹵(8) | 2.穿井取鹵(9) | 3.煮海熬波(1) | 3.煮海熬波(2) | 3.煮海熬波(3) | 4.陽光産品(1) | 4.陽光産品(2) | 4.陽光産品(3) | 5.造????者:????丁(1)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