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名胜 萬裏長城縱橫談   》 第二編 建築遺存(1)      董耀會 Dong Yaohui

  中國超過萬裏以上的長城有幾道?
  長城是作為中國古代永久性防禦工事而修築的,是人類歷史上空前的巨構。早在公元前7世紀前後的西周和春秋戰國時期,群雄割據,常互相襲擾,各國為防禦敵國的攻擊,就衹有在自己的領土上修築長城,我國歷史上修築過的長城,夠上萬裏以上的就有三道之多:
  一是秦始皇時期修築的西起臨洮(今甘肅省)東至遼東的萬裏長城,長5000多公裏。
  二是漢朝修築的西起今新疆,東至遼東的內外長城和烽燧亭障,全長約1萬多公裏。
  三是明朝修築的西起嘉峪關,東至鴨緑江的長城,全長約6000多公裏。
  據司馬遷《史記·蒙恬傳》記:“秦已並天下,乃使蒙恬將三十萬衆,北逐戎狄,收河南,築長城。因地形用險製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裏。”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了中國,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割據的紛爭局面宣告結束,封建專製主義中央集權的國傢形成。秦把它北面、東面沿趙、燕的舊長城,西起高闕,東到遼陽,再東行,抵達遼東所聯接修築的萬裏長城,即是根據鞏固的中央集權封建製統一國傢的需要所采取的一種政治軍事措施。
  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的15年裏,由於采取了修築長城這一防禦工程和墾殖北方土地等措施,收到了好的效果。匈奴北徙,十餘年不敢南下牧馬。可見,築長城在當時歷史條件下是出於防禦而采取的較好形式。
  漢代長城是在秦長城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漢高祖劉邦及文帝、景帝時期,面對匈奴奴隸主的掠擾,曾多次給以回擊。漢總結了秦的經驗,修築長城以抗匈奴,因此,在收復了被匈奴占領的土地之後,把秦始皇萬裏長城的規模擴大了,並築了外城,它們的長度達到了1萬公裏,是歷史上修築長城最長的一個朝代。
  到了明代,萬裏長城的修築更日趨完善,其防禦功能更加明顯,明朝為了防禦蒙古、女真等遊牧民族的擾掠,便十分重視北方的防務。原來朱元璋在即將統一全國的時候,就采納了朱升的“高築墻、廣積糧、緩稱王”建議。這裏所說的“高築墻”就是修築長城加強防務的意思,在朱元璋正式建國號的洪武元年(1368年)就派大將軍徐達修築居庸關等處長城,到1600年前後,經過200多年的時間纔算基本完成這一西起嘉峪關、東至鴨緑江的萬裏長城修築工程。
  長城是怎樣發展來的?
  春秋戰國以來,戰爭性質逐漸由爭取控製別國而發展為兼併以至統一中原,戰爭規模也日趨擴大。隨着步兵和騎兵代替了從前的車戰,參戰兵力急劇增加,機動範圍不斷擴展,作戰時間日益延長和戰略戰術高度發展,爭奪地盤和占領戰略要地,已經成為作戰的主要目標。因而,各國為防備鄰國的突然進攻,都先後在具有外來威脅方向的邊境地區,運用修建列城及堤防的經驗技術,修建了規模相當可觀的巨大城防。如齊國的管仲、孫臏等軍事傢,對戰略防禦的設計之一就是把障水的“防”(堤堰)加固重築而為“鉅防”,並嚮東西兩端延伸,從而在齊國邊界綫上形成了一條橫亙千餘裏,首尾不相接的高大墻體,以防止南方的楚國的進犯。楚國的軍事傢出於同樣的戰略防禦目的,將其北部所築的防禦性小城,用高大的墻體聯接,以防範齊國的南下。從古代軍事學和防禦工程原理來看,從相隔一定距離的列城中間逐步修築城墻體係,以及把國境上原有的大河堤防加以擴建並與險要地形相聯接,發展為成千上萬裏的長城防綫是合乎科學發展規律的。
  長城有哪些別名?
  我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歷史文獻十分豐富。在浩如煙海的歷史文獻中,兩千多年來各時期長城的修築基本上都有記載。但各朝各代在修築長城和記載長城時,所使用的名稱多有不同,這些不同的名稱,有的在同一歷史時期互相通用,有的僅在某個歷史時期或某個地域用過。
  下面列出在兩千多年中長城所使用過的幾種主要名稱。
  長城:這是長城最通用的稱謂。長城是一種很長的墻體防禦建築,或形式和墻體相近、防禦性質和墻體一樣的防禦建築。長城之稱始於長城産生的春秋戰國時期。《管子·輕重篇》中有“長城之陽魯也,長城之陰齊也”。《史記·楚世傢》載:“齊宣王乘山嶺之上,築長城,東至海,西至濟州,千餘裏,以備楚”。
  方城:稱長城建築為方城,衹在春秋時楚國用過。《漢書·地理志》載:“葉,楚葉公邑,有長城,號方城”。
  塹、長塹、城塹、墻塹:這幾種稱謂基本上相互通用,從戰國直到明代幾乎全都使用過。《史記·秦本紀》在記載公元前409年沿洛水修築長城時,就衹用了“塹洛”兩字,蒙恬是秦始皇長城修築的指揮者,秦始皇死後,他被秦二世及宦官趙高、丞相李斯所害,臨死他認為之所以招來災難是因為修長城之故,他說:“恬罪固當死矣,起臨洮屬之遼東,城塹萬餘裏。”《北史·契丹傳》載:“契丹犯塞,文帝北討至平州(今河北盧竜縣)遂西趣長塹”。
  塞、塞垣、塞圍:在史書中用到塞字的地方很多,一般情況有兩種意義:一是用以表示關口要隘。這些被稱之為塞的關隘,有的就在長城之上,有的則在離長城很遠的地方。另一個意義是用以表示長城。如《史記·匈奴列傳》載:“漢遂取河南地,築朔方,復繕秦時蒙恬所為塞,因河為固”。《後漢書·烏桓傳》載:“秦築長城,漢起塞垣”。《魏書·世祖紀》載:“七年六月丙戌,發司、幽、定、冀四州十萬人,築畿上塞圍”。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一編 歷史沿革(1)第一編 歷史沿革(2)第一編 歷史沿革(3)第一編 歷史沿革(4)
第一編 歷史沿革(5)第一編 歷史沿革(6)第一編 歷史沿革(7)第一編 歷史沿革(8)
第一編 歷史沿革(9)第一編 歷史沿革(10)第一編 歷史沿革(11)第一編 歷史沿革(12)
第一編 歷史沿革(13)第二編 建築遺存(1)第二編 建築遺存(2)第二編 建築遺存(3)
第二編 建築遺存(4)第二編 建築遺存(5)第二編 建築遺存(6)第二編 建築遺存(7)
第二編 建築遺存(8)第二編 建築遺存(9)第二編 建築遺存(10)第二編 建築遺存(11)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