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游记录 》 自駕去西藏:條條大道通西藏的驢友大餐 》
第14節:大香格裏拉圈(4)
王亦歌 Wang Yige
亞丁的飲食和住宿都非常原始,幾乎沒有什麽可以吃好住好的地方,睡的是通鋪,吃的是簡易的方便麵之類的東西,建議在鄉城或稻城做些採購。
進入亞丁景區後,車子衹能停在指定的地點。可租馬或徒步到衝古寺或洛絨牛場,住宿在寺裏或帳篷裏,是通鋪。也可住在牧民的帳篷中,不過被人知道要罰款的,現在恐怕管理得更嚴了。亞丁因三座神山而聞名遐邇--仙乃日、央邁勇、夏諾多吉,神山下又有三個著名的海子--珍珠海、牛奶海和五色海。仙乃日和珍珠海離衝古寺較近,建議住在衝古寺的旅友當天前去。然後再去洛絨牛場,牛奶海和五色海是兩個小小的高山湖,從牛場上去要步行至少兩小時,來回四五個小時。山路很陡,也很險。五色海在春天水滿的時候在陽光的照射下可見五色之光閃爍,衹是聽說。到五色海的海拔有4 500米左右,就算已經過了高原反應這一關的,從那兒上去也要三步一喘,不是個可以隨上隨下的地方。建議在亞丁住兩個晚上,第一晚住衝古寺,第二晚住洛絨牛場,細細品味一下當地的自然風光和淳樸的民風,等待清晨日照金山的奇景。從洛絨牛場可步行去瀘沽湖,但要走上整一星期,沒有嚮導、充分的後勤保障和給養,千萬不要冒險。
行程:440km
時間:一到兩天
路況:中甸到鄉城土路居多,路況★
鄉城至亞丁★★
餐飲:★
加油:★
風景指數:★★★★
值得一停處:大雪山和小雪山埡口、碧融峽𠔌(香格裏拉的起源地)、稻城溫泉賓館(有很多傢)、亞丁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此話卻也是這一路的寫照,從中甸到四川的稻城和亞丁要翻越大小雪山,一路上都是崎嶇狹窄的山石路,路是相當的顛,還經常堵車。大小雪山景色優美,如果計劃在鄉城住宿的,建議不要着急趕路,這樣一路可以細細拍過去。半道上有碧融峽𠔌,車可以開到裏面的停車場,停車場有簡易的飲食和住宿,至少吃頓中飯是可以的。進峽𠔌深處的話一般都是騎馬進去,馬費看路程遠近而定,一般來說騎到二道橋要2小時,每人100多元,大多數人到這兒就出來了;也可以繼續往裏走,人就少了,要到天黑才能回到外面。據記載,碧融峽𠔌當年掉下去過一架英軍飛機,飛行員跳傘後被裏面的藏族老鄉救了,飛行員在裏面養好傷,後來慢慢摸出了山𠔌,回到自己的國傢,那飛行員十分懷念碧融峽𠔌和𠔌內的藏民,到處嚮人宣講他得以生還的奇跡。他的經歷給了小說傢希爾頓靈感,他以此為素材,寫出了膾炙人口的《消失了的地平綫》,"香格裏拉"便從此誕生了。有關香格裏拉的真正起源地一直還在爭論,但我覺得希爾頓作為素材的"香格裏拉"十有八九就是碧融峽𠔌。去碧融峽𠔌的老外很多,因此鄉城纔有與之規模不相稱的飲食業。從碧融峽𠔌出來的一般都在鄉城住宿。鄉城是個小縣城,中有公路穿過,規模還算可以,也有一兩傢二星級的賓館,街上飯店很多,多四川風味。
鄉城到稻城的沿途景色也很美,一路上可拍的東西非常多。鄉城的民居也很有特色。稻城是個縣城,規模比鄉城要大,但因為海拔高,很多人到了稻城都有高原反應。稻城的周邊有很多可拍的地方,特別是河灘邊的白楊樹,春天翠緑,秋天金黃,是個出片的好地方。很多攝影師都很喜歡稻城。稻城總體來說比較原始,街上大多是些一層樓的店鋪,賣的基本都是藏民的生活用品。有郵局和銀行,也可上網。
到了稻城,建議去城外的死火山下的茹布查卡源頭溫泉住宿,那兒環境優美,後山上有大片的火山石,周圍都是莊稼和藏居,溫泉自火山石下汩汩而出,晝夜不停,流量很大,水溫也很高,從溫泉溝引來的溫泉水其實很燙,必須在池子中摻一半的冷水才能下去。其他地方洗熱水澡比較睏難。縣城到溫泉也就10多分鐘的路,可在去溫泉之前到縣城農貿市場買上一隻土雞,到了住宿處讓餐廳加工,然後去泡溫泉,等溫泉泡完了,就可美美飽餐一頓。請在這兒吃飽喝足了,因為下面的亞丁就艱苦了。絶大多數的遊客在從亞丁出來後還會到此處再泡溫泉,把在亞丁兩天裏疲憊的身子和髒衣服都好好地用熱水泡一泡。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重慶出版社 |
|
|
第1節:青藏綫(1) | 第2節:青藏綫(2) | 第3節:川藏北綫(1) | 第4節:川藏北綫(2) | 第5節:川藏北綫(3) | 第6節:川藏北綫(4) | 第7節:川藏北綫(5) | 第8節:川藏北綫(6) | 第9節:川藏北綫(7) | 第10節:川藏北綫(8) | 第11節:大香格裏拉圈(1) | 第12節:大香格裏拉圈(2) | 第13節:大香格裏拉圈(3) | 第14節:大香格裏拉圈(4) | 第15節:大香格裏拉圈(5) | 第16節:新藏綫(1) | 第17節:新藏綫(2) | 第18節:新藏綫(3) | 第19節:新藏綫(4) | 第20節:新藏綫(5) | 第21節:新藏綫(6) | 第22節:新藏綫(7) | 第23節:新藏綫(8) | 第24節:新藏綫(9)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