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文学者 》 女兒眼中的父親——大師顧隨 》
第14節:第二章 講壇生涯(11)
顧之京 Gu Zhijing
我之精神,且舉杜詩'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之句,其民胞物與、憂國憂民的情懷,自然浮現於眉宇之間;舉陶詩'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之句,其脫屣世事、抗懷物表的心志,亦自然流露,不待言傳。當時的許多青年學生恭聽先生講課,最大的收穫是同先生在情感上得以交流,這是最高的精神享受。"1997年父親百年誕辰,在"顧隨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會"上,郭預衡先生再一次深沉而動情地憶念着自己的老師獨有的人格力量,坦誠地剖示着自己的內心,他說:
老師講課時,講古人的詩,也講自己的詩。有時站在講臺上,一語不發,也是無言的詩。因為,在羨季師身上,不僅是學問,更多的是詩。別位老師,也許是字典,是百科全書;而羨季師,渾身都是詩。
在聽羨季師講課的日子裏,以及和羨季師相處的日子裏,幾乎沉浸在詩的境界裏。在那些日子裏,我不記得自己獲得了什麽東西,卻覺得失掉了一些東西,我失掉了一些世俗的東西,庸俗的東西。
在和羨季師別後的日子裏,我不僅痛感失掉了我的老師,而且發覺自己身上又滋長了世俗氣、庸俗氣。
師生間如果沒有心靈的交流,絶說不出這番發自肺腑的言辭;這番言辭恐怕正是對前人"經師易得,人師難求"一語最生動的詮釋。
十三、難以忘懷的習作指導
父親誠然是大學中的一位名教授,但是,他又絶不衹是大學講壇上一個高高在上的"傳法大師"。那時的詩文詞麯課都是包括習作的,父親一如他在中學執教時一樣,一份一份仔細地評改指點,前文所記對弟子葉嘉瑩的習作指導並非特例(衹是她課上作、課下也作,作的多獲得的指點自然也較他人為多)。父親對每一個學生都是如此,這樣一來,極為有效地提高了學生們創作的興趣能力。許多學生都把老師為他們批改評點的習作當做"珍藏品"加意保存。如果不是十年浩劫,將這些藏品蒐聚匯為一册,加以影印,那將是怎樣的一份光彩耀目、別具風緻的文化、教育資料!
儘管父親當年為學生評改的習作如今已所存寥寥,但它在學生們記憶中的鮮活印象,卻不會被歲月的流逝衝淡。早於葉嘉瑩師從先父顧隨的首都師大戚國淦教授,1988年著文回憶50年前燕京大學的詞選課:"讓先生費心的,是作業的批改。先生要求我們從小令到長調每周試填一首。……先生批改不但從格律、韻腳、平仄諸方面細加改正,而且在遣詞用字方面也加推敲,務求精練,以鼓舞大傢不斷提高。我有一次忽發奇想,將英國詩人雪萊的一首《輓歌》譯成《菩薩蠻》送呈批閱。其中'竟夜怒雲堆,驚濤空淚垂'兩句,自己也不滿意。但是限於原著本意,自己又詞藻貧乏,搜索枯腸,無力改動。等到先生閱後發還,稿子上的'堆'字改成'稠'字,'垂'字易為'流'字,比起原來不知高明多少。"是啊,"竟夜怒雲堆,驚濤空淚垂","竟夜怒雲稠,驚濤空淚流",兩字之易,境界頓升。為鼓勵學生們創作,父親還常將自己未完成的作品寫給學生,鼓勵學生續作,戚國淦回憶了這個情況:"一次,先生在黑板上寫下半闋《減字木蘭花》:'棲鴉滿樹,藉問行人何處去;滿樹棲鴉,不信行人尚有傢。'並說下半闋尚未想好,問我們誰能代為續上。……我私下裏為此連續許多天苦思冥想,後來勉強湊成:'嚴霜遍野,但願行人歸去也;遍野嚴霜,哪個行人戀故鄉。'"這種師生合作的教學方式真可說是別開生面之舉!事見《燕京大學紀念刊》。晚於葉嘉瑩師從先父顧隨的劉乃崇,現已是戲劇研究專傢,至今保存着父親為他批改的幾份"詞選"課的習作,父親百年誕辰之際,以篆字條幅書《攤破浣溪沙》一首記其事以為紀念。更晚一些的師姐李文林女士記憶着老師為她評改文言文的經歷:
記得先生有一次給我們出了個作文題:《北平之鼕》。我想了半天想不出怎樣開頭好。剛好那時快到陽歷年了,用文言文來說也就是歲暮了,而對我們這夥窮學生來說,北平的鼕天賜給我們的便宜食品要數凍柿子和烤白薯了,因此我認為這兩樣吃的能象徵北平的鼕天,於是我腦子裏飄出個開頭來:"歲暮天寒,柿凍薯甘,北平之鼕來臨矣。"不料作文發下來時,先生給這個開頭加上紅圈,還眉批道:"有小品文味道。"我看了十分驚訝,心想我還能寫出點小品文味道,要再用點功也許還能把作文寫好點。從此便更加認真對待"文選"課,將選文熟讀、背誦。等到快放寒假的時候,先生讓我們寒假時練習寫作,開學後交給先生看,但沒有規定篇數。我寫了五六篇,快把一個作文本寫完了,開學後交給先生,我想先生不過是檢查寫了沒有,誰知兩三周後作文本發下來時,我那大半本子作文每一篇都寫上了批語。《點滴回憶顧隨先生》,收入《顧隨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中國工人出版社 |
|
|
第1節:第一章 求學之路(1) | 第2節:第一章 求學之路(2) | 第3節:第一章 求學之路(3) | 第4節:第二章 講壇生涯(1) | 第5節:第二章 講壇生涯(2) | 第6節:第二章 講壇生涯(3) | 第7節:第二章 講壇生涯(4) | 第8節:第二章 講壇生涯(5) | 第9節:第二章 講壇生涯(6) | 第10節:第二章 講壇生涯(7) | 第11節:第二章 講壇生涯(8) | 第12節:第二章 講壇生涯(9) | 第13節:第二章 講壇生涯(10) | 第14節:第二章 講壇生涯(11) | 第15節:第二章 講壇生涯(12) | 第16節:第二章 講壇生涯(13) | 第17節:第二章 講壇生涯(14) | 第18節:第二章 講壇生涯(15) | 第19節:第三章 渴望成為一個小說傢(1) | 第20節:第三章 渴望成為一個小說傢(2) | 第21節:第三章 渴望成為一個小說傢(3) | 第22節:第三章 渴望成為一個小說傢(4) | 第23節:第三章 渴望成為一個小說傢(5) | 第24節:第三章 渴望成為一個小說傢(6)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