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尋求圓融周至的生活原則:傅佩榮《四書》心得   》 文質彬彬      傅佩榮 Fu Peirong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論語·雍也》
  "君子"一詞在古代原指貴族子弟,到了孔子就以它為人的典型,是一切人都可以努力達成的目標。《論語》一書,常以君子與小人對比;小人是指既不求學又不修德,卻衹憑着世俗的欲望去謀生的庶民;君子則是發揮嚮善潛能,提升心靈的關懷層次,希望學以致用,為天下蒼生謀求福祉的有志之士。
  孔子曾由各種角度描寫"君子"的特色,其中一段相當明確,就是:"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質"是天生的本性,樸實無華,純乎自然。但是,光是憑着樸實的本性去生活,卻難免流於粗野。因為人類社會由進化而有文明,由文明而有傳統;傳統所包含的器物、制度與理念,形成一張"意義之網",是我們立身處世必須依循的途徑。譬如我們與人交往,雖有滿腔善意,但是表達的形式如果不合規範,就難免引起誤會,其至造成相反的效果。
  "文"是後天的修養,如禮樂教化,冠冕堂皇。這是經由學習所得的本事,讓我們懂得如何待人接物,如何裝飾打扮,如何言談中節,如何欣賞藝術,等等。如果缺乏這種修養,生活將顯得枯澀與貧乏。但是如果光是註意這種修養而忽略內心的真誠感受,久而久之,難免顯得虛浮不實,一切都成了表面的應酬。譬如,某些社交場合,群集了政要、名流、學者、專傢,大傢行禮如儀之後,就衹剩下言不由衷的客套話了。
  因此,孔子主張"文質彬彬"纔足以稱為"君子"。人類天生就有學習的本能,所學的大都是外在的行為規範,但是一切行為規範都是為人而設的,說得更清楚一些,都是為了人要表達真實感受而設的。因此,文是形式,質是內涵,形式與內涵兩相配合,人的行為才能表裏如一,可大可久,顯示人格的尊嚴,是為君子。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上海三聯書店
立志學習學習的樂趣專心是學習要領學習的環境知識與真誠
溫故知新真正的好學束修不是學費教育的方法開花結果大學之道
易子而教文質彬彬內在的趨力良知良能去除茅塞登高望遠
以仁存心誠意與慎獨正心的方法修身的原則

評論 (0)